侗家油茶

油茶是侗家日常食品,平时客来,煮油茶相待。特别是女客来访,常欢聚一堂,一边品尝油茶,一边拉家常谈心叙旧,其乐无穷,别有一番风味。喜庆之日,首先以甜酒、油茶待客;逢年过节,必煮油茶祭祀祖先,款待左邻右舍。

油茶的主要配料,因季节和节日、喜事不同而变化。平时用糊米和薯类瓜豆为原料;节日煮油茶多以米豆腐、灰碱粑为主,待客时用糯米粑和炒米为佐料;办喜事时多用包谷、灰碱粑和炒米配之。

油茶的制作过程称为“煮油茶”。首先将“阴米(侗语:maoe,是用糯米泡透蒸熟,拌适量茶籽油搓散,晾干舂扁、收藏备用)用茶油炸成米花(又叫炒米),将黄豆、绿豆、饭豆、包谷炒酥,另将大米炒焦,放入节骨茶或茶叶和油拌炒,加入适量温水,待糊米和茶味熬出,再加入适量食盐和水,煮沸后再放入灰碱粑和米豆腐或薯类、瓜豆、煮熟即成。食用时再放入炒米花和炒酥的黄豆、烤得金黄的糯米粑、姜、葱、糊辣椒等佐料,吃起来香辣酥脆,味道特别可口,它不仅能充饥,而且有清热、提神、健胃、增进食欲等作用,为侗乡特产,到了天柱侗乡,您千万不要错过噢!

 在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过渡的东斜坡黔桂湘河谷丘陵及台地间,生长着一种特有的常绿灌乔木,该树喜温耐热,一般生长在酸性红黄壤中,当地人称之为“茶子树”,其果实经烘烤、晒干后榨出的油为“茶籽油”或“茶油”。

居住在黔东黎平、锦屏、天柱、三穗、玉屏等地山区的侗族人家常年食用茶籽油,而用茶籽油泡制的油茶则是中华茶文化一支奇葩,为侗家人所喜爱。其做法,首先将少许茶籽油倒入铁锅中煎,剔除油的涩苦味,放进扁米(用糯米扁干而成),炸成米花后,盛到碗中。其次,往锅渗入泉水(乡间喝泉、井水,不喝河水),量因客人多少而定,一般一人一碗,煮沸,放盐,然后放入茶叶(用砣茶或将茶叶用布包裹好,避免茶叶飘散茶水中),等片刻,茶叶汁渗入锅中。最后一碗澄黄、滚烫、清香的茶水再放入几匙先前制好的米花飘浮于上,侗家油茶就已制成。

油茶是侗家餐前待客饮品,贵客到家先煮油茶,主人招待客人喝油茶,表示主人家要招呼客人就餐,等客人品完油茶,饭局也就开始了。

油茶是纯天然绿色饮料,具有开胃温脾、除湿解暑功效,喜食油茶的侗家人除以油茶待客外,自己也经常吃油茶,一些地方以油茶为早餐。油茶无定制,在茶籽油、茶叶等主料不可少的基础上,加入不同的食材成为叫法不同的油茶,在上世纪粮食困难时期,把玉米、红薯、马铃薯等“粗粮”放到油茶中煮成的叫“包谷茶”、“饭薯茶”、“洋竽茶”,并由饮品成为主食,它让侗家人度过了那艰难的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侗家人生活好了,粮食剩余了,以“杂粮油茶”为主食的年代已经过去,现在粮丰鱼肥的侗乡只以油茶作为招待客人的饮品茶点了。

据说,茶籽油有美容作用,油茶还能降压降脂除糖的功效,在侗乡,高血压、肥胖、癌症病人少有,女人乖巧、灵秀,男人精悍、健壮,长寿老人比比皆是,这可能是与喜饮油茶有关吧。

下午茶吃油条!新河市场内这家油条小摊,每一口都销魂!

下午茶吃油条,你试过吗?

大部分人吃油条,都是作为早点、夜宵。在东山新河市场,有一家油条小摊只在下午开摊。午后3点,菜市场里一间间摊位都还没开始营业,这家油条小摊已经开始热闹起来,它就是我们今天要推荐的主角——新河市场油条!

来到新河市场这家油条小摊的时候,已是下午4点多,人群熙熙攘攘分外热闹。印象中,这里因为是菜市场,到了这个时段就是那么忙绿。赶集的,买菜的,人太多太多。

经营这家店的是一对夫妻,据阿叔说他在这里已经做了十几年了,主要以批发为主,每天下午3点开始营业,在菜市场里经营,也做一点散客!老板做油条的动作已然非常熟练,速度再快,却还是赶不上卖的步伐,客人们焦急的等待着...

看着锅里的油条慢慢由白色炸到金黄,再听着刚捞上来时表面沾着油那滋滋滋的声响,真的能调动你心中那种强烈的愉悦感...

油条3条1元,这次祥哥买了5元油条回公司与同事们分享,迫不及待自己先拿一块油条出来吃,新鲜炸好的油条焦黄酥脆,喷香扑鼻。一口下去,酥脆而有韧劲,搭配豆浆再好不过。不过豆浆需要到隔壁买,他家只卖油条!

简陋的路边摊不代表不干净,那是岁月走过留下的痕迹;环境小不代表没实力,那些盈门的食客就是无言的证明。这才是老揭阳的味道。看似简单的一份油条,但更是一盘满载着温度和诚意的市井佳肴;这就是揭阳人最朴素的味道。

【店名】新河市场油条

【营业时间】15:00~18:00

【人均消费】3条/元

地址】东山新河市场内

合作微信/13531903322

广西龙胜,千年侗寨欢庆侗年,吃油茶、打年粑,慢享悠闲生活

旧岁已去,新年到来,每年的农历十一月初一是侗族的传统节日- -侗年,这也是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镇广南村侗族最为隆重热闹的场面,男女老少身着民族盛装,在鼓楼开展民俗巡游、弹唱琵琶歌、打年粑、舞草龙草狮、芦笙踩堂、吃百家宴等等特色民俗活动。

侗年的民俗活动,从祭祖开始,广南人十分敬奉祖先,祭拜火炉土地,由阴阳师傅来决定这一天所要携带的食物,管理萨堂的人负责准备茶水。在鼓楼,先由一位寨老宣读吉祥语,祈求寨子安康,众人附和大吼三声,然后吃茶水,最后大家围坐一起享用饭菜酒肉,这代表着大家和祖宗一起过年。

侗族同胞们欢庆新年,现场也是热闹非凡,盛况空前,在侗族节日中,侗年为最大的节日,也是最隆重的节日,就像汉族的春节一样,2011年,“侗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表演也是一个接着一个,载歌载舞闹侗年,广南人能歌善舞,会走路的就会就跳舞,会说话的就会唱歌,被誉为“戏窝子”和“歌舞之乡”,这里流传着数十种民族乐器、歌曲和舞,以琵琶、岩坪调、桂戏、侗戏、彩调、侗歌、哆耶、芦笙最受人喜爱。

广南村戏曲歌舞也极为丰富,这些在平时都非常少见,也只有在广南村的侗年才能一睹盛景。

广南草龙,这是我第一次真识的见到草编制的龙,也是广西最美的一条草龙,它被列为自治区级非遗项目,有着丰厚的文化背景和民俗历史渊源,从独特的编织材料到精美的艺术造型,仿佛是舞动着的佛光灵性,它的诞生,从一千年前,一株大糯稻子开始,这株大糯就是荣帕白... .

看似简单的一条草龙,但却需要百万根的糯稻秆编织而成,制成一条20米左右的草龙需要200多个工日,仅制造鳞片就要3000多个,需要糯稻秆草120多斤,折算成根数,不低于100万根,糯稻秆草是主要材料,另还需有竹片、藤条、木条等材料,一条完整的草龙重量不低于150斤”,编织工艺复杂且精致。

侗族所有重大节日都要在鼓楼举行,鼓楼是侗寨的标志,整个建筑造型为四方层檐飞角,瓦顶塔形亭阁,大多建于寨子中央,楼前筑有几十至上百平米的青石岩坪相配,古时候楼内转置一大鼓,集会或传递各种信息击鼓为号,全寨都听得见,故名鼓楼。

侗年的民俗活动从白天一直晚上都有,百家宴后的多耶是侗族的一种集群歌舞,大家围着篝火边唱边跳,然后围成一个大圆圈,踏步为拍节,步伐整齐,男声一人领唱,众人和以尾声,就像我们平时的篝火晚会一样,十分欢快和带动气氛。

侗寨美食油茶酸肉

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的民族风情浓郁,美食文化独特,当地有着“侗不离酸”、“侗不离鱼”的饮食习惯,除了三酸之外这里的油茶是必尝的,侗家人喜欢喝油茶,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也是侗族招待客人和朋友的最佳特色美食之一。

看完表演大家围在一起话家长,吃油茶、品侗寨美食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在这里吃上一顿侗年饭尤其幸福,其中的酸猪肉、酸鸭肉、酸鱼是侗家美食中的“侗家三宝”,有“三宝”者一般为大户人家,所以我们体验了一次大户人家的待遇,哈哈,这里只是这样说说而以,其实游客到这里来都能品尝到这些特别的美食。

水木侗寨广南村,千年古村落

广南村是镶嵌在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西北部一个侗族聚居的美丽山村,这里群山环抱,土地肥沃,田垌宽阔,山青水秀,风光旖旎,侗族文化浓郁,积淀厚实,还拥有历史悠久的鼓楼、风雨桥、石板路、石跳桥、古木楼、古庙、古井、古凉亭等独具风格的侗族建筑文化。

来了两天,都还没有好好的逛过广南村,沿着被打磨淤滑的青石板铺成的小路行走,街道两旁古朴的木楼像是一个个古稀老人,诉说着千年的历史,石板街水渠上用鹅卵石“镶”着的“福”字、木楼上的飞檐和雕刻…都是这里最幸福生活的代表。

侗锦是这里最有特色的手工织造技艺,其历史可追溯到距今两千多年的春秋战国时代,两汉至唐宋时期,侗族先民的纺织和印染工艺已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明清时期,随着侗民族的形成及其民族传统文化的日趋成熟,侗锦织造技艺也得到极大的发展,这里的每一块侗锦是纯手工的,而且颜色花纹都非常精致漂亮,可以送人或者自己带。

每个侗寨都有一座风雨桥,广南村也不列外,在广南境内大大小小古风雨桥有10座,最著名的风雨桥为沈坡风雨桥,位于寨北500米处的广南小河上,建于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桥长40米,宽6米,共10间。

桥身为四柱台楼式建筑,长廊一侧正中一间加配两个吊住安装神台,供奉有关公等神像,后壁画有龙王麒麟、云朵等,桥上建有三个高出桥身瓦顶三层飞檐翘角桥亭,桥内梁、方、风檐板上雕绘花卉、鸟、兽等图画,沈坡风雨桥是广西境内留存的历史最悠久的风雨桥,比著名的三江程阳风雨桥还早一百多年。

沿着侗寨河边一直走,便不会迷路,寨子虽不大,但这里错综交织,小道非常多,不是本地人是走不去的,我也是走到河边才发现这里都是依水而建,广南村地形大致为四周高中间低,山体走向为东北-西南走向,平等河、琉璃河贯穿广南境内,在甲江寨尾汇合一处往广校、龙塘奔腾而去,是润泽广南侗寨的主要河流。

广南侗寨的建筑有侗族独特的建筑风格,居民所居住的房子般为五柱三间三层瓦盖木楼,前檐多为双层檐口,两头为双檐吊柱走廊相通,成为偏厦,鳞次栉比,矗立在广阔的田垌上,蔚为壮观。

广南村的宁静与安祥,是多少人所向往的,如果你也累了乏了,不仿来这里慢享侗族人的纯朴生活。

清新龙颈将建客家四合院,还有千亩油茶花海呢!

龙颈镇立坑村委会盘龙围建村已有二百多年,在抗日战争及战争时期为粤赣湘边区支队马奔部活动范围,解放后被人民政府认定为革命老区。

由于该村经济落后,村民都选择外出务工,这里逐渐成为空心村。不过现在,该村正迎来再次发展的好机遇,准备建设客家四合院啦!

革命老区发展生态旅游

盘龙围地处峡谷形山区,全村人口近二百人,而耕地面积才三十多亩,人均耕地不足二分地。由于地势偏、山地多,长期未能找准脱贫致富突破口,经济基础和村容村貌严重落后。

2014年,该村在政府的指导下,成立村民理事会,并积极探索符合该村特色的改革法宝。

由于盘龙围位于林区,耕地虽少,但村集体拥有过千亩林地,满山翠绿,空气清新,具有天然大氧吧的生态环境优势。经研究,该村将盘龙围发展方向定位为集约高效林业生态旅游民宿

确定了发展定位后,在2015年下半年,该村整合了全村1100亩山地,并于2016年3月成功引入清新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合作,开展千亩油茶种植项目。

目前种下去的油茶,长势都超出预期。明年,这些油茶就会开花,到时这千亩油茶就会形成一片白色的花海,成为盘龙围村一个供游客观赏游玩的景点

(网络图片)

茶场投产之后,种植的油茶年产量大约为7万斤左右,年产值大约去到600万元,为周边的村民创造就业机会,帮助他们增加收入。

清新客家人的精神居所

在千亩茶场的带动下,村民有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想法。2016年5月,盘龙围自筹资金约150万元,在半山平地建设一座占地600平方的客家四合院。

这个四合院是仿古式的,村里出去的人回来了就在这里聚会。四合院内还会设置图书阅览区、革命传统与客家文化展览区等功能室。

客家四合院效果图

盘龙围村民介绍,建好了这间围屋,还会在周围建一些吊脚木屋对外开放。届时游客来到可以参观围屋和观赏客家的文化

目前,该项目正在紧密施工中,预计2017年9月底可全面完工,并于10月1日国庆节期间投入使用。盘龙围村民为游客提供食宿、农产品销售、观赏茶花,大概能增加收入50万元左右。

建设中的盘龙围四合院

广东中国客家人分布最广的一个省份,在清新境内,客家人主要分布在鱼坝、石马、笔架的大部分地区,而太平、三坑、南冲、珠坑、龙颈、石坎、禾云、沙河、石潭、桃源、白湾的少数地区也有不少讲客家话的人。

客家美食

但是目前,清新并没有一个正式的地方让这些客家人有一处精神家园,龙颈镇盘龙围客家四合院的建设,或许为这群讲着共同语言的清新人提供了一个怀念族群文化的地方。

梅州客家围垄

尼系客家人吗?你想了解客家文化吗?崖里一齐期待龙颈盘龙围客家四合院吧!

记者:李必纳 陈英杰

编辑:清新发布 官家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