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屎藤饼

鸡屎藤饼,又称乌芹藤饼,是江门特色民间小吃之一,由于鸡屎藤叶被揉碎后会有股如鸡屎的臭味,但久闻有一股沁人肺腑的清香,所以故名“鸡屎藤饼”。鸡屎藤饼味道清香可口,鸡屎藤饼不可貌相的美味,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草语·藤》载:“有皆治藤,蔓延墙壁野树间,长丈余,叶似泥藤,中暑者以根叶作粉食之,虚损者杂猪胃煮服。”

中文名:鸡屎藤饼

口味:清香可口

主要食材:鸡屎藤叶

又称:乌芹藤饼

稷山四宝:麻花 饼子 鸡蛋 枣

公益新闻网讯(王国梁 刘林虎)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工程和市委市政府“技能运城”建设工作安排,叫响“稷山有四宝,麻花饼子鸡蛋枣”,打造稷山麻花、稷山饼子、稷山鸡蛋、稷山板枣四大区域公用品牌,6月10日上午,由中共稷山县委、稷山县人民府主办,稷山县总工会、稷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稷山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稷山县职业中学共同承办的2021年稷山饼子稷山麻花技能大赛在四馆一中心广场顺利举行,运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梁青燕,市人社局局长李旸,县委副书记、县长王润,县委副书记王德谋,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南选智,县人大副主任朱建虎等亲临比赛现场参观并指导工作。

稷山,是后稷教民稼穑之地,山西面食之乡,自古以来就有面食加工的精巧技艺和优秀传统。稷山饼子“酥、脆、香、软”,稷山麻花色泽金黄、外脆里嫩、香酥可口,饼子麻花一直以来就是最香最美的家乡味道。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稷山麻花稷山饼子这两种特色小吃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技艺不断改进提升,越来越多的稷山人凭借这一传统技能走出家乡,走向全国,过上了幸福生活。

据了解,本次参加比赛的20家饼子选手和16家麻花选手分别来自稷山各乡镇及周边县市稷山饼子麻花从业者,他们是稷山饼子麻花从业者的优秀代表,也是稷山饼子麻花传统技艺的传承人。比赛现场,饼子选手现场操作、各显技能,麻花商家花色多样、色泽诱人。

由稷山面食专家、文化学者组成的评委团通过看、尝、问、比等多种手段认真评比,公正评判。经过一个多小时紧张的比赛,评比产生出任氏饼子、小狗饼子、天峰饼子、璐娃饼子、孬娃饼子、黄师饼子、招财饼子、红子油酥饼等8个四星级稷山饼子王和四味坊麻花、邓氏麻花、翟店老口味麻花、鹏海麻花、二丑麻花、李彩红麻花等6家四星级稷山麻花王以及若干名三星级稷山饼子王、三星级稷山麻花王。

颁奖仪式上,县委副书记王德谋、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建虎、县委办主任杨成有、县总工会主席范志侠、大赛评委会主任原县人大主任郭崇学分别给获奖饼子麻花字号颁奖。

近年来,稷山县立足本地实际,因势利导,坚持标准化培训、全程化服务,持续打造“稷山饼子”、“稷山麻花”等特色劳务品牌,稷山饼子荣登运城市“十大劳务”品牌之首。县委县政府举办本次“饼子”、“麻花”技能大赛,旨在进一步扩大“稷山饼子”、“稷山麻花”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扎实推动以赛促训,以赛促学,深入挖掘后稷餐饮文化和特色美食文化,使更多的有意创业者实现技能就业、技能增收、技能成才,在全国打造“稷山饼子”、“稷山麻花”名吃、名师、名店“产业链”,进一步叫响“稷山饼子”、“稷山麻花”劳务品牌,谱写稷山高质量高速度转型发展新篇章 。

稷山“四宝”:麻花饼子鸡蛋枣

文字:牛东海 秦文果

摄影:栗卢建

后稷教民稼穑于稷山

稷山县华夏农耕文明发祥地之一。4500年前,农耕始祖后稷在此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全年平均气温13℃,年降雨量480毫米左右,年日照时数2382小时,年积温4401℃,四季分明,十分适宜农作物生长。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后稷儿女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耕耘劳作,继承和发扬农耕文化优秀传统,生生不息创新发展,形成了诸多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名优产品。

近年来,稷山县委、县政府遵循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提出的“山西农业的出路在于‘特’和‘优’”的指示精神,坚定实施“特”“优”战略,依据民间传统优势,全力打造地方区域品牌,“稷山有四宝,麻花饼子鸡蛋枣”,走出了一条富有地方特色的富民产业路。

稷山板枣 枣中之王

稷山板枣素以皮薄肉厚核小、营养丰富名扬四海。据《稷山县志》记载,板枣栽植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起源于春秋战国,兴于隋唐盛世,明清时期已成为县赋税的重要收入。

近年来,稷山县大力发展板枣产业,使得古老的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多次获得殊荣:1986年获全国首届农博会最高奖,1994年获全国林博会金奖,2009年被评为中国大名枣之首,2017年被原国家林业局批准建设“国家板枣公园”,2020年入选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据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山西省医药与生命科学研究院、山西省气候中心等部门检验检测,板枣富含丰富的钾、钠、钙、锰、锌、铁、维生素C、黄酮、芦丁等多种微量元素和各种葡萄糖,对治疗肝炎、降血压、健脑防癌和健脾强身具有特殊的效果,是名副其实的高级补品,药用价值极高。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实施,稷山县按照提品质、创品牌、增效益的要求,不断推进板枣产业提档升级,与国内外知名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加强联系,加快培训新一代职业枣农,广泛应用板枣产业新技术,建设一批青年枣树示范园、千年枣树示范园、综合防裂示范园、有机出口示范园、微生物农业示范园和林下养殖综合示范园,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推进农旅产业融合发展。

稷山县城郊万亩优质板枣示范区总面积达5万亩,园区围绕生态、特色、传统、科技的“大农业”理念,融入文化元素,坚持传承保护,集生态观光、田园采摘、休闲娱乐、乡村旅游、标准示范于一身,是稷山县最具代表性的现代农业名片

每年板枣成熟季,进入板枣公园,古树参天、道路幽静、果实累累,板枣博物馆、秋霞楼、贡枣园、君子道、时光隧道等文化景观坐落其间,无不彰显着千年板枣的深厚历史底蕴与现代农业科技的交相辉映。

据了解,截至目前,稷山县板枣面积为15.3万亩,年产板枣6000万公斤,年产值6.3亿元,相关产业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是全县枣农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山鸡蛋 科技领先

4月2日,稷山县以蛋鸡养殖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入选2021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这是稷山继创建国家板枣公园、建设汾河国家湿地公园后获得的又一“国字号”招牌。

稷山县蛋鸡大规模养殖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目前已建设成为华北地区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科技含量国内领先的全国知名蛋鸡产业基地。2017年,稷山鸡蛋获评“中国鸡蛋十大品牌”和“中国农牧行业十大绿色领袖品牌”,2020年全县蛋鸡存栏量达1450万只,年产鲜蛋12万吨以上。县内具有国内领先的“9012”养殖技术,创新研发了10层“高层长舍”鸡舍建造模式等22项国家技术专利,独创“五福善养”养殖技术,开发出“六高蛋”“六无蛋”等适宜不同人群的特色品种,彰显了稷山鸡蛋的独特魅力。

伴随着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成功创建,稷山县蛋鸡产业将在行业关键技术“畜禽良种、减抗替抗、疫病防控、生产和环控技术、养殖和饲料配比技术、蛋品的精深加工”等六方面实现突破,在生产加工科技融合发展上将“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健康养殖质量安全、全产业链精深加工、绿色生产循环发展、园村一体产村融合、联农带农富农和要素集聚保障有力”等七方面打造成为示范标杆,通过实施“产业链条延伸、规模养殖建设、农旅深度融合、绿色循环发展、品牌营销推广、联农带农增收、基础要素提升和支撑体系建设”八大工程,把稷山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成以蛋鸡高标准养殖基地为依托、以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为引领的全国蛋鸡产业深度融合、绿色发展、质量安全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稷山麻花 香脆可口

稷山麻花,因源于中华民族农业始祖教民稼穑、栽植五谷的后稷故里而得名。稷山麻花的起源非常悠久。据传,南北朝时,稷山城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战乱灾荒,毒蝎横行,在每年的阴历二月初二,家家户户把和好的面拉成长条,扭作毒蝎尾状,油炸后吃掉,称之为“咬蝎尾”。这时的麻花只有一股,后逐渐变成两股三股。到唐朝中期,一位著名的宰相在朝廷做官,不忘将家乡的麻花介绍给朝中同僚,从此麻花就成为了宫廷佳品。

稷山麻花的用料和制作技艺十分考究,主要以稷山优质小麦精粉为主料,以无公害无污染的植物油和椒叶、芝麻等8种材料为辅料,并严格按照18道纯手工技艺流程精心制作而成,色泽金黄油亮,味道酥香脆爽。经过多年的发展,稷山麻花已经从宫廷走向百姓,从小作坊走向大市场,成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食品。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稷山麻花传承千年,勤劳智慧的稷山人经过不断反复尝试,加入现代新材料,继承了原有的特色,又突破咸、甜单一口味,研制出油酥巧克力、五香、怪味麻花等数十种口味,并配以精美包装。因为麻花有祈福平安的含义,再加上它好看又好吃,已成为人们逢年过节的馈赠珍品。

稷山麻花屡获全国和省市名优食品大奖,成为“中华一绝”。近年来,稷山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麻花产业发展。该县着力优化结构、整合资源,培育出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相关中小企业。稷山麻花作为新的支柱产业已经实行公司化运作、产业化经营、专业化销售,畅销全国十多个省市,获得“中华老字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殊荣。稷山麻花,如今已成为稷山饮食文化的一张名片。

稷山饼子 酥脆味美

稷山饼子(俗称火烧),历史悠久。相传朱元璋流落到稷山时,曾品尝稷山饼子,觉得十分可口,此后竟念念不忘,待他登基做了皇帝,便派人到稷山挑选师傅带回宫中专做饼子。

稷山饼子有圆形和三角形油酥饼、半圆形葱花饼等类型,色泽黄亮,层次鲜明,吃起来脆而不碎,香酥适口,即使放置3天后,色香味依然如故。

稷山饼子之所以好吃,是因为其从进料源头就开始抓起,使用的是品质优良的稷山面粉,各种辅料也是精益求精,比如食用油、调味品均为纯天然绿色食品,制作时特别注重每个细小环节,在发面技巧、油酥制作、薄厚程度、烤制时间方面都有严格要求。高手制作的稷山饼子外酥里嫩,麦香味浓郁。经过多年的演变发展,稷山饼子在吃法上也从油心变成油酥,并且增加了夹肉、夹蛋、夹青菜等花样,深受顾客喜爱。

近年来,稷山县全力打造“稷山饼子”特色劳务输出品牌,聘请烘焙专家编撰了《稷山饼子》这一职业技能培训教材,组织饼子制作培训班,举办“谁是稷山饼子王”等活动,成千上万的稷山人依靠“打饼子”手艺走南闯北,发家致富。该县蔡村乡南埝村被称为“打饼村”,全村有一半人在北京河南等地打饼子挣钱,每年总收入1000万元左右。每逢春节返乡,村里出现车辆拥堵现象。富裕起来的南埝村人,把自己的家园建成了美丽乡村,打饼子已成为群众增加收入的富民产业。“稷山饼子”凭借其可口香酥、携带方便、味美价廉的特点,成为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食,使后稷故里又添一张靓丽名片。

稷山有四宝 麻花饼子鸡蛋枣

黄河新闻网运城讯 后稷教民稼穑于稷山

稷山县华夏农耕文明发祥地之一。4500年前,农耕始祖后稷在此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全年平均气温13℃,年降雨量480毫米左右,年日照时数2382小时,年积温4401℃,四季分明,十分适宜农作物生长。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后稷儿女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耕耘劳作,继承和发扬农耕文化优秀传统,生生不息创新发展,形成了诸多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名优产品。

近年来,稷山县委、县政府依据民间传统优势,全力打造地方区域品牌,“稷山有四宝,麻花饼子鸡蛋枣”,走出了一条富有地方特色的富民产业路。

稷山板枣 枣中之王

稷山板枣素以皮薄肉厚核小、营养丰富名扬四海。据《稷山县志》记载,板枣栽植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起源于春秋战国,兴于隋唐盛世,明清时期已成为县赋税的重要收入。

近年来,稷山县大力发展板枣产业,使得古老的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多次获得殊荣:1986年获全国首届农博会最高奖,1994年获全国林博会金奖,2009年被评为中国大名枣之首,2017年被原国家林业局批准建设“国家板枣公园”,2020年入选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稷山板枣能够荣获各种赞誉绝非偶然,而是经过严格的科学检测。据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山西省医药与生命科学研究院、山西省气候中心等部门检验检测,板枣富含丰富的钾、钠、钙、锰、锌、铁、维生素C、黄酮、芦丁等多种微量元素和各种葡萄糖,对治疗肝炎、降血压、健脑防癌和健脾强身具有特殊的效果,是名副其实的高级补品,药用价值极高。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实施,稷山县按照提品质、创品牌、增效益的要求,不断推进板枣产业提档升级,与国内外知名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加强联系,加快培训新一代职业枣农,广泛应用板枣产业新技术,建设一批青年枣树示范园、千年枣树示范园、综合防裂示范园、有机出口示范园、微生物农业示范园和林下养殖综合示范园,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推进农旅产业融合发展。

稷山县城郊万亩优质板枣示范区总面积达5万亩,园区围绕生态、特色、传统、科技的“大农业”理念,融入文化元素,坚持传承保护,集生态观光、田园采摘、休闲娱乐、乡村旅游、标准示范于一身,是稷山县最具代表性的现代农业名片

每年板枣成熟季,进入板枣公园,古树参天、道路幽静、果实累累,板枣博物馆、秋霞楼、贡枣园、君子道、时光隧道等文化景观坐落其间,无不彰显着千年板枣的深厚历史底蕴与现代农业科技的交相辉映。

据了解,截至目前,稷山县板枣面积为15.3万亩,年产板枣6000万公斤,年产值6.3亿元,相关产业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是全县枣农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4月2日,稷山县以蛋鸡养殖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入选2021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这是稷山继创建国家板枣公园、建设汾河国家湿地公园后获得的又一“国字号”招牌。

山鸡蛋 科技领先

稷山县蛋鸡大规模养殖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目前已建设成为华北地区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科技含量国内领先的全国知名蛋鸡产业基地。2017年,稷山鸡蛋获评“中国鸡蛋十大品牌”和“中国农牧行业十大绿色领袖品牌”,2020年全县蛋鸡存栏量达1450万只,年产鲜蛋12万吨以上。县内具有国内领先的“9012”养殖技术,创新研发了10层“高层长舍”鸡舍建造模式等22项国家技术专利,独创“五福善养”养殖技术,开发出“六高蛋”“六无蛋”等适宜不同人群的特色品种,彰显了稷山鸡蛋的独特魅力。

伴随着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成功创建,稷山县蛋鸡产业将在行业关键技术“畜禽良种、减抗替抗、疫病防控、生产和环控技术、养殖和饲料配比技术、蛋品的精深加工”等六方面实现突破,在生产加工科技融合发展上将“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健康养殖质量安全、全产业链精深加工、绿色生产循环发展、园村一体产村融合、联农带农富农和要素集聚保障有力”等七方面打造成为示范标杆,通过实施“产业链条延伸、规模养殖建设、农旅深度融合、绿色循环发展、品牌营销推广、联农带农增收、基础要素提升和支撑体系建设”八大工程,把稷山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以蛋鸡高标准养殖基地为依托、以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为引领的全国蛋鸡产业深度融合、绿色发展、质量安全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稷山麻花 香脆可口

稷山麻花,因源于中华民族农业始祖教民稼穑、栽植五谷的后稷故里而得名。稷山麻花的起源非常悠久。据传,南北朝时,稷山城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战乱灾荒,毒蝎横行,在每年的阴历二月初二,家家户户把和好的面拉成长条,扭作毒蝎尾状,油炸后吃掉,称之为“咬蝎尾”。这时的麻花只有一股,后逐渐变成两股三股。到唐朝中期,一位著名的宰相在朝廷做官,不忘将家乡的麻花介绍给朝中,从此麻花就成为了宫廷佳品。

稷山麻花的用料和制作技艺十分考究,主要以稷山优质小麦精粉为主料,以无公害无污染的植物油和椒叶、芝麻等8种材料为辅料,并严格按照18道纯手工技艺流程精心制作而成,色泽金黄油亮,味道酥香脆爽。经过多年的发展,稷山麻花已经从宫廷走向百姓,从小作坊走向大市场,成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食品。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稷山麻花传承千年,勤劳智慧的稷山人经过不断反复尝试,加入现代新材料,继承了原有的特色,又突破咸、甜单一口味,研制出油酥巧克力、五香、怪味麻花等数十种口味,并配以精美包装。因为麻花有祈福平安的含义,再加上它好看又好吃,已成为了人们逢年过节的馈赠珍品。

稷山麻花屡获全国和省市名优食品大奖,成为“中华一绝”。近年来,稷山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麻花产业发展。该县着力优化结构、整合资源,培育出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相关中小企业。稷山麻花作为新的支柱产业已经实行公司化运作、产业化经营、专业化销售,畅销全国十多个省市,荣获“中华老字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殊荣。稷山麻花,如今已成为稷山饮食文化的一张名片。

稷山饼子 酥脆味美

稷山饼子(俗称火烧),历史悠久。相传朱元璋流落到稷山时,曾品尝稷山饼子,觉得十分可口,此后竟念念不忘,待他登基做了皇帝,便派人到稷山挑选师傅带回宫中专做饼子。

稷山饼子有圆形和三角形油酥饼、半圆形葱花饼等类型,色泽黄亮,层次鲜明,吃起来脆而不碎,香酥适口,即使放置3天后,色香味依然如故。

稷山饼子之所以好吃,是因为其从进料源头就开始抓起,使用的是品质优良的稷山面粉,各种辅料也是精益求精,比如食用油、调味品均为纯天然绿色食品,同时制作过程中特别注重每个细小环节,在发面技巧、油酥制作、薄厚程度、烤制时间方面都有严格要求。高手制作的稷山饼子外酥里嫩,麦香味浓郁。经过多年的演变发展,稷山饼子在吃法上也从油心变成油酥,并且增加了夹肉、夹蛋、夹青菜等花样,深受顾客喜爱。

近年来,稷山县全力打造“稷山饼子”特色劳务输出品牌,聘请烘焙专家编撰了《稷山饼子》这一职业技能培训教材,组织饼子制作培训班,举办“谁是稷山饼子王”等活动,成千上万的稷山人依靠“打饼子”手艺走南闯北,发家致富。该县蔡村乡南埝村被称为“打饼村”,全村有一半人在北京河南等地打饼子挣钱,每年总收入1000万元左右。每逢春节返乡,村里出现车辆拥堵现象,富裕起来的南埝村人,也把自己的家园建成了美丽乡村,打饼子已成为群众增加收入的富民产业。“稷山饼子”凭借其可口香酥、携带方便、味美价廉的特点,已成为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食,成为后稷故里一张亮丽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