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墓景区 曾侯乙墓遗址博物馆

1. 曾侯乙墓遗址博物馆

能,只要到了湖博就可以欣赏到。

2. 曾侯乙出土文物在哪个博物馆

在湖北省博物馆综合馆一楼。

3. 曾候乙墓博物馆

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河南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湖南博物馆,湖北博物馆是中国最有名最值得去的几大博物馆。

区别是湖北博物馆靠曾侯乙墓,湖南博物馆靠马王堆,两个博物馆都靠两个著名的墓葬得以著名,闻名海内。而国家博物馆是靠行政力量几次大规模征集全国各地博物馆的镇馆精品来提升藏品档次,导致很多著名的遗址遗迹最重要的文物不在本省反而在北京,而很多文物只有在它们曾经使用,曾经长眠,曾经出土的地方才有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国博在这方面是天然不足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没有这样的问题,只有两省的文物流向外省,不会有外省的文物流进来,因为河南陕西是中原故地,陕西是周秦汉唐四个最重要时期的政治中心和文化源地。陕博的大唐珍宝馆是收门票的,但买票的人还需要排队,里面是唐朝皇宫珍藏里千挑万选出来的极品中的极品,这种历史底蕴其他博物馆无法相比,即使花钱或用行政力量强行征集,也使得文物离开故土失去独特的文化氛围。陕博的另一个特殊之处在于,作为一个博物馆,却成了西安旅游甚至陕西旅游的名片,换句话说其他的省博物馆只有爱好者才会去,而陕博是旅游者必去的景点,这一点差距可以看出陕博的地位。这是我的一点看法。

4. 曾侯乙墓文物

1.司母戊鼎(后母戊鼎) 商代 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一座商代古墓中,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国家一级文物,1959年开始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2.四羊方尊 商代。四羊方尊,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3.青铜大立人像 青铜纵目人神像 三星堆出土 商代。三星堆遗址距今3000-5000年,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这两件器物是三星堆青铜其中非常著名且有代表性的器物。

4.毛公鼎 西周 铭文最多的青铜器。毛公鼎(Duke Mao Tripod),西周晚期毛公所铸青铜器,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宝鸡市岐山县),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为台北故宫博物院镇馆三宝之一。

5.莲鹤方壶 东周。春秋莲鹤方壶,春秋中期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一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青铜馆,一收藏于河南博物院,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6.越王勾践剑 春秋。越王勾践剑(Sword of Goujia),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出土于湖北江陵马山5号楚墓出土。也被称为“天下第一剑”。收藏与湖北省博物馆。

7.曾侯乙编钟 战国。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8.秦始皇陵铜车马 秦代 最大的青铜器。秦始皇陵铜车马,是秦始皇陵的大型陪葬铜车马模型,1980年出土于中国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坟丘西侧。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形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铜铸车马。

9.长信宫灯 西汉 中华第一灯。西汉长信宫灯,中国汉代青铜器,1968年于河北省满城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西南约1.5公里的山崖上),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wǎn]墓中出土,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10.铜奔马(马踏飞燕) 东汉 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 、马袭乌鸦、鹰(鹞)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等,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5. 曾乙侯墓出土文物

曾侯乙是战国时期。

曾侯乙(约前475-约前433),周王族诸侯国中曾国(又叫随国)的国君,姬姓,氏南宫名乙。

曾国与史书中的随国一国两名,始祖为赫赫有名的周朝开国大将军南宫适(括)。曾国是西周初期周天子分封镇守南方的重要邦国。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文献很少有对曾国的记载,常用随来指代它,如“汉东之国,随为大”。据猜测,“随”可能为其重要的城市,如国都之类。历史上,这种用都城指代国家的例子也较多。

6. 曾侯乙墓遗址博物馆门票

东湖路博物馆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境内,是湖北省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也是馆藏最丰富的博物馆。东湖路博物馆修建于2011年,馆内最著名的有曾侯乙编钟,四羊方尊。东湖路博物馆每天10:00至16:00对外开放。东湖路博物馆门票价格15元。

7. 曾侯乙墓博物馆在哪

战国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国家一级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为该馆“镇馆之宝”。

战国曾侯乙编钟钟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千克。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

曾侯乙编钟高273厘米、宽335厘米,架长748厘米,最大者通高153.4厘米,重203.6千克,最小者通高20.4厘米,重2.4千克。钟体总重2567公斤,加上钟架(含挂钩)铜质部分,合计4421.48千克。

曾侯乙编钟的钟架高大,由长短不同的两堵立面垂直相交,呈曲尺形7根彩绘木梁两端以蟠龙纹铜套加固,由6个佩剑武士形铜柱和8根圆柱承托,构成上、中、下三层。钟架及挂钩(含可以拆装的构件)达246个。

此套编钟共计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钟架上:上层3组为钮钟,19件,立柱是圆木;中层3组为甬钟,33件,分短枚、无枚、长枚三式;下层为两组大型长枚甬钟,12件,另有大镈钟1件。中、下两层的立柱,每层都为三个铜质佩剑武士。钟架可以拆装。钟笋、钟钩、钟体共有铭文三千七百五十五字,内容有编号、铭记、标音及乐律。

8. 曾侯乙墓考古

曾侯乙编钟不在北京,在湖北。

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国家一级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为该馆“镇馆之宝”。

战国曾侯乙编钟钟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千克。它用浑铸、分铸法铸成,采用了铜焊、铸镶、错金等工艺技术,以及圆雕、浮雕、阴刻、髹漆彩绘等装饰技法。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

战国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是中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在考古学、历史学、音乐学、科技史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02年1月被国家文物局列入《 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9. 曾侯乙墓遗址博物馆观光时间

一九七八年发掘的举世闻名的我国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是我国古代最庞大的乐器,它共六十四件,(计钮钟十九件,角钟四十五件),分三层悬挂在满饰彩绘花纹的铜木结构的钟架上,每层的立柱是一个青铜佩剑武士。它们的形体和重量是上层最小,中层次之,下层最大。最小的一件重二点四公斤,高二十点二厘米;最大的一件重二百零三点六公斤,高一百五十三点四厘米。它们的总重量在二千五百公斤以上。钟架通长十一点八三米;高达二点七三米。气魄宏大,场面相当壮观。这座墓的下葬年代为公元前四三三年,距今二千四百一十余年。它的出土引起国内外的重视,被认为是世界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

10. 曾侯乙墓遗址景区

曾侯乙墓主棺为铜木结构,盖上伸出12个铜钮,底下有10个圆形兽蹄形足,足上有10根铜立柱,立柱之间用木板嵌装。

在铜足、立柱和木板之上,都是黑漆为地,上施朱彩。棺身上共施20组图案,每组以阴刻的圆涡纹为中心,周边饰以朱彩。棺身上共施20组图案,每组以阴刻的圆涡纹为中心,周边饰以朱绘龙形卷曲勾连纹;铜立柱外表施朱、黄结合的花瓣纹,铜足上施鳞纹。

湖北曾侯乙墓景点 曾侯乙墓遗址景区 曾侯乙

1. 曾侯乙墓遗址景区

他们不在同一个省,一个四川,一个湖北。

2. 曾侯乙墓在哪里发掘

大家好,我是**,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随州博物馆。历史文化名城随州,是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1978年10月,因曾侯乙墓的发现发掘成立随县博物馆。随州博物馆位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大道中段西侧的厥水河畔,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擂鼓墩古墓群”毗邻,距离市中心约1公里,占地100亩,馆舍由展厅、文物库房和辅助用房三部分构成,建筑面积9636平方米,其中:陈列楼7000平方米,文物库房2000平方米,编钟演奏厅300平方米,其他建筑336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98%。

该馆始建于1978年10月,是一座集文物收藏、科学研究、文物展览及编钟演奏于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目前馆藏文物306140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76件,二级文物68件,三级文物95件。著名的有擂鼓墩二号墓出土的36件编钟、吴家坞墓地出土的菱形勾连云纹铜敦、三里岗毛家冲出土的凤鸟扉棱铜搏、安居羊子山出土的鄂国铜器群,以东郊义地岗、安居徐家嘴、均川刘家崖、均川熊家老、西郊擂鼓墩等墓地出土的曾国铜器群,还有北郊孔家坡出土的汉代简牍等等,这些精美绝伦的文物堪称镇馆之宝。

下面就请大家参观随州博物馆。

3. 曾侯乙墓参观

曾侯乙墓的出土乐器有9种:编钟、编磬、鼓、琴、瑟、均钟、笙、排箫、篪,共计125件。

墓中室及墓东室皆有乐器。

若将此地下乐队编制视为墓主人生前音乐活动的反映,可以判断墓中室为宴饮礼宾所用钟磬乐队。

由于文化功能的转变,这类钟磬乐队已经不再是周礼乐制度中的祭礼乐队,而是宴饮娱乐用乐队,其乐或可称为"堂上乐"。

中室乐队编制为:编钟65件,编磬32件,鼓3件,瑟7件,笙4件,排箫2件,篪2件,总共115件。

墓东室是主棺安置之处,并有8具陪葬侍妾的棺木,这些殉葬少女的身份应为"女乐"。

东室乐队编制为:瑟5件,琴1件,均钟1件,笙2件,鼓1件,总共10件。

乐器中的琴、瑟、均钟、篪、排箫、建鼓都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实物乐器。

其中的一些乐器制作具有很高的音乐科技水准。

曾侯乙墓出土乐器所具有的多种历史文化价值,因此被国际学者称之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4. 曾侯乙墓博物馆

战国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国家一级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为该馆“镇馆之宝”。

战国曾侯乙编钟钟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千克。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

曾侯乙编钟高273厘米、宽335厘米,架长748厘米,最大者通高153.4厘米,重203.6千克,最小者通高20.4厘米,重2.4千克。钟体总重2567公斤,加上钟架(含挂钩)铜质部分,合计4421.48千克。

曾侯乙编钟的钟架高大,由长短不同的两堵立面垂直相交,呈曲尺形7根彩绘木梁两端以蟠龙纹铜套加固,由6个佩剑武士形铜柱和8根圆柱承托,构成上、中、下三层。钟架及挂钩(含可以拆装的构件)达246个。

此套编钟共计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钟架上:上层3组为钮钟,19件,立柱是圆木;中层3组为甬钟,33件,分短枚、无枚、长枚三式;下层为两组大型长 甬钟,12件,另有大镈钟1件。中、下两层的立柱,每层都为三个铜质佩剑武士。钟架可以拆装。钟笋、钟钩、钟体共有铭文三千七百五十五字,内容有编号、铭记、标音及乐律。

5. 曾侯乙墓在哪

因为出土的曾侯乙编钟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

6. 曾侯乙墓遗址博物馆

七绝·观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编钟

时隔十三年,再次去湖北省博物馆看曾侯乙墓文物展览,面对尊盘、建鼓座、大鉴缶和编钟,震撼依旧,呼吸几乎凝滞.曾侯乙编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真的为老祖宗骄傲!馆内同时在举办意大利罗马前文明展,不由人心中暗笑,班门弄斧啊.

尘沙已掩两千秋,惊世黄钟出随州.(1)

一曲东方传宇宙,欲书乐史问曾侯.(2)

⊙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平水韵,平起入韵,十一尤韵)

注释:

(1)湖北随州市曾侯乙墓1978年发掘,距今约2400多年,此处取其约数,故言“两千秋”.

黄钟,语出“黄钟大吕”,黄钟原指我国古代音乐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一律.大吕,十二律中六种阴律的第四律.常连用形容音乐或文辞庄严正大、和谐高妙.此处“黄钟”一语双关,既指曾侯乙编钟的音律严整、科学高妙,也指编钟本身即是皇皇之钟.

(2)一曲东方,亦是一语双关.一是指1978年8月1日,曾侯乙编钟第一次正式演奏乐曲,第一支曲子是《东方红》.同时也指来自东方古国的音乐.

曾侯乙编钟音域跨越5个八度,只比现代钢琴少一个八度,其中心音域12个半音齐全,是目前已知世界上年代最早的具有12个半音的乐器.它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所以“欲书乐史”,要“问曾侯”.

7. 曾侯乙墓景区

随州是炎帝故里、汽车之都。在随州可以先了解一下随州的历史。去二桥头随州博物馆看看编钟,那里是不要门票的,只需带上身份证。景点可以去大洪山金顶、西游记公园、炎帝故里和银杏谷玩玩。买一个随州旅游一卡通100元,上述景点过去都不需要门票了。

8. 曾侯乙墓考古

战国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国家一级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为该馆“镇馆之宝”。

战国曾侯乙编钟钟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千克。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

战国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是中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在考古学、历史学、音乐学、科技史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02年1月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9. 曾侯乙墓葬探索发现

湖北的曾侯乙墓出土时的文物鉴别相对比较清晰,无论是年代,人物等等方面都比较清晰。

而四川广汉的三星堆文物出土后,在世界范围内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争议,墓葬的规模,出土文物的数量与质量明显比曾侯乙墓更多更高。 于判断三星堆文物的年代一直争议不断,甚至影像到人们对华夏文明的起源的深刻思考。

所以,应该是三星堆更厉害。

10. 曾侯乙墓文物

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学界为之震惊,因为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乐器,如此恢宏的乐队,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曾侯乙墓编钟的铸成,表明中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它是中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文明古国”的历史辉煌

11. 曾侯乙墓在什么地方

中国云南、山西和湖北等地的古代王侯贵族的墓葬中,都曾先后出土了许多古代的编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曾侯乙墓发现的曾侯乙编钟,曾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随州曾侯乙墓景点 随州曾侯乙墓景点图片 曾侯乙

1. 随州曾侯乙墓景点图片

列举几个著名的可以彰显青铜器的名字如下:

西周:《大盂鼎》、陕西淳化史家塬《五耳大鼎》(塬yuán)、《大克鼎》、《毛公鼎》、《利簋(guǐ)》、《大丰簋》、《胡簋》、《虢季子白盘(虢guó)》、《三年兴壶》。

春秋:《王子午鼎》、《栾书缶》、《吴王夫差剑》、《曾仲游父方壶(曾中游父方壶)》、《立鹤方壶》。

战国: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编钟》、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尊盘》、湖北随州曾侯乙墓《鉴缶》、山西浑源李峪村《鸟兽龙纹壶》、洛阳金村《错金银镶嵌琉璃壶(已流到海外)》、河北平山中山王墓《错金银龙凤方案》、河北平山《十五连盏灯》、湖北江陵《山字纹铜镜》。

2. 随州曾侯乙墓开放时间

随州曾侯乙博物馆不要门票。

曾侯乙博物馆不要门票,若你需要请讲解或者想看编钟表演才需支付相应费用。

曾侯乙墓位于随州城西北郊名叫“擂鼓墩”的岗丘坡地。擂鼓墩前有厥水、涢水交汇而过,视野开阔,后接九龙山脉,蜿蜒盘伏,地势至高无上,区域独尊,位处风水宝地。

3. 随州曾侯乙墓景区

1978年随州发掘出土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墓地下工程建了一层。

4. 随州曾侯乙墓景点图片介绍

中国现今保存最完整的一套编钟出土于湖南随县叫战国曾侯乙编钟。

战国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国家一级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为该馆“镇馆之宝”。

战国曾侯乙编钟钟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千克。它用浑铸、分铸法铸成,采用了铜焊、铸镶、错金等工艺技术,以及圆雕、浮雕、阴刻、髹漆彩绘等装饰技法。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

5. 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发掘

历史记载多依据历史文献,如著名的《史记》、《左传》、《资治通鉴》等,也有依据考古出土文物而认定的历史,如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的发掘验证了古曾国的存在。

但文献记载掺杂着主观性因素的存在,考古出土又多出于学者的主观臆测,因此我们所认知的历史很难区分是否为真实存在的历史。

6. 随州曾侯乙墓景点图片大全

因为出土的曾侯乙编钟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

7. 随县曾侯乙墓

1、第一次奏响

1978年7月26日,经过保护处理后的编钟及钟架陆续运往武汉军区71师礼堂,并连夜进行复原组装。并对部分已损的编钟挂钩做了修理,缺损的临时用钢筋打造了几件代用。

8月1日下午2时,曾侯乙编钟原件演奏音乐会以《东方红》为开篇,整场音乐会经历了两个多小时。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新华社的工作人员在现场进行了录音录像,随后,这场音乐会的影像资料由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为传播。

2、第二次奏响

1979年,新中国成立30周年国庆期间,湖北省博物馆与中国历史博物馆在京联合举办“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展览”,曾侯乙编钟 件展出并现场演奏。

这是曾侯乙编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离开湖北、离开湖北省博物馆。

3、第三次奏响

1997年,为迎接香港回归,著名作曲家谭盾创作大型交响乐《1997:天·地·人》,经中央特批,破例使用编钟原件采音录制。

当年3月的一个晚上,湖北省博物馆编钟厅内,来自湖北省博物馆、武汉音乐学院、湖北省歌舞剧院的6名演奏家,在谭盾的指挥下,用曾侯乙编钟原件完成了交响乐《1997:天·地·人》编钟部分的演奏。

8. 随州市曾侯乙墓遗址博物馆

曾国,是周王(成王或康王)分封给周朝开国功臣南宫适(即南宫括)之子、周朝宗室曾谏的封国,周代姬姓诸侯国,史书称为随国。大约存在于西周成康时期至战国末期。后世推测,立国之初的曾国是周王朝在江汉地域控制铜资源运输的重要据点和遏制楚国等南蛮扩张的重要诸侯。按史书记载,春秋时期,曾国在楚国兴起的过程中沦为盟国和楚国的保护国,吴王阖闾伐楚,攻破占领楚都城郢后,楚昭王逃到“曾”国,吴军追来,楚昭王被曾国保护。战国时期,曾国仍然保留独立性,延续至战国末期。

曾国不见于传世文献,由最新的随州叶家山晚商西周墓地的研究发现,西周早期的曾国仅存于随州的漂水流域,但随着鄂国被周的消灭,曾国迅速扩展至汉北及河南新野一带,成为替代鄂国的汉东第一大国。

综合历次考古发现来看:西周早期的有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两周之际的有京山市苏家垄文化遗址曾国墓地,春秋早期的有襄阳郭家庙擂鼓墩曾侯墓,战国时期的有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还有随州文峰塔发现的春秋时期的曾国,可以认定的确有一个曾国一脉相承。

从西周初期到战国中期,跨越700多年的曾侯墓葬群,分布在河南省南阳市、湖北省随州市、襄阳市、荆门市等地区,可窥见历史上曾国(随国)所控制的区域。

9. 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照片

战国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国家一级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为该馆“镇馆之宝”

曾侯乙自由行旅游攻略

  • 曾侯乙墓景区 曾侯乙墓遗址博物馆

    曾侯乙墓景区 曾侯乙墓遗址博物馆 1. 曾侯乙墓遗址博物馆2. 曾侯乙出土文物在哪个博物馆3. 曾候乙墓博物馆4. 曾侯乙墓文物5. 曾乙侯墓出土文物6. 曾侯乙墓遗址博物馆门票7. 曾侯乙墓博物馆在哪8. 曾侯乙墓考古9. 曾侯乙墓遗址博物馆观光时间10. 曾侯乙墓遗址景区


    2024-04-06
    148 39
  • 湖北曾侯乙墓景点 曾侯乙墓遗址景区

    湖北曾侯乙墓景点 曾侯乙墓遗址景区 1. 曾侯乙墓遗址景区2. 曾侯乙墓在哪里发掘3. 曾侯乙墓参观4. 曾侯乙墓博物馆5. 曾侯乙墓在哪6. 曾侯乙墓遗址博物馆7. 曾侯乙墓景区8. 曾侯乙墓考古9. 曾侯乙墓葬探索发现10. 曾侯乙墓文物11. 曾侯乙墓在什么地方


    2023-11-28
    138 50
  • 随州曾侯乙墓景点 随州曾侯乙墓景点图片

    随州曾侯乙墓景点 随州曾侯乙墓景点图片 1. 随州曾侯乙墓景点图片2. 随州曾侯乙墓开放时间3. 随州曾侯乙墓景区4. 随州曾侯乙墓景点图片介绍5. 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发掘6. 随州曾侯乙墓景点图片大全7. 随县曾侯乙墓8. 随州市曾侯乙墓遗址博物馆9. 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照片


    2023-08-14
    777 18
  • 随州曾侯乙墓景区 随州曾侯乙墓景区图片

    随州曾侯乙墓景区 随州曾侯乙墓景区图片 1. 随州曾侯乙墓景区图片2. 随州市曾侯乙墓遗址博物馆3. 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照片4. 随州曾侯乙墓景区图片大全5. 随州曾侯乙墓开放时间6. 随州的曾侯乙墓7. 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发掘8. 湖北随州曾侯墓9. 随州曾侯乙墓景区图片高清


    2023-08-03
    77 69
  • 曾侯乙墓(11)• 曾国君列之误

    曾国君列表(百度):事实上,曾侯乙跟曾侯钺(邑部的钺)、曾穆侯(季怡戈的西宫)、曾伯宫父穆、曾伯文,都是同一个人,即文王第七子“西宫”郕叔武,又称“曾侯乙”。一、“曾伯文”簋:1922年,随州均川熊家老湾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释文:唯曾伯宫自作宝敦用,赐眉寿黄耇,其万年子孙永保用享。“宫”释:室犹宫也,宫自其围绕言之。象心之居中若宫。如五音之宫,居中央唱四方。若人心

    2022-03-12
    1403 74
  • 曾侯乙墓发掘至今四十周年

    曾侯乙文物于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是距今2400年前的一位诸侯国国君,曾侯乙:曾为国名,候为爵名,乙为具名,曾侯乙墓的发现也是一个偶然,是当时部队基建的时候发现的,上面盖有大石板,当时跟文物局做了汇报,后来考古工作者经研究确认是一个墓葬,五月份进行发掘,这个发现可以说是震惊中外。曾侯乙墓非常完整的保存整个墓葬的下葬情况,里面有很多大家非常熟悉的青铜器,比如尊盘、铜鉴缶、九鼎八簋等

    2022-01-07
    260 29
  • 曾侯乙墓为何出现在湖北随州?

    很多人奇怪于隋朝的国号,隋文帝杨坚是怎么想到硬生生造出“隋”这个字的。其实,杨坚创建的这个帝国,本来叫随朝。杨坚在北周时期袭封父亲杨忠的爵位——随国公,称帝后就定国号为随。而且,杨坚本人曾当过随州刺史,对“随”还是很有感情的。可是,杨坚觉得“随”字的“辶”旁不吉利,有离开之意。杨坚脑洞大开,去掉“辶”,改“随”为“隋”。​隋朝国号源于“随”,那么,随在哪?现在湖北省北部的随州市,就是历史上

    2022-01-07
    1025 95
  • 为汉马加油 曾侯乙编钟现场演奏

    为汉马加油 曾侯乙编钟现场演奏 1、曾侯乙编钟助威汉马助威演奏2、曾侯乙编钟的文化传承

    2023-07-25
    1015 47
  • 曾侯乙墓一号陪葬坑出土青铜构件工艺观察

    摘要:曾侯乙墓一号陪葬坑出土了大量青铜构件,经整理研究确认为大型帷帐构件。通过对其工艺观察可知,这些构件铸造延续了传统工艺,如分范方式、连接技术等,同时推测这些构件可能为分批铸造。这些现象说明了战国时期青铜铸造生产的多样性与灵活性。1999年在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西侧发现5座陪葬坑,其中一号陪葬坑出土467件青铜器,绝大多数为青铜构件,并可以通过与木质杆件的结合,复原拼接成一座长约10、宽4.5

    2022-01-07
    851 86
  • 《国家宝藏》故事之六:曾侯乙墓:敲醒华夏正统之音

    图为曾侯乙甬钟。编钟在摆放时,最上层的是钮钟,中间和下层的钟叫甬钟,其中最大的重203公斤,最小的重8公斤。每件甬钟外表都刻有“曾侯乙作(持)”和有关音乐内容的铭文。1977年9月,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城郊擂鼓墩驻军——原武汉军区空军后勤雷达修理所正在扩建营房。在东团坡山岗上开山平地时,突然挖出一片同地面颜色大相径庭的“褐土”,继续往下,推土机又推出了青灰色的膏泥和石板。部队迅速报告了随

    2022-01-07
    1631 81
  • 台湾科博馆推出曾侯乙编钟展 再现2千年前王者之音

    华夏经纬网3月6日讯:据台湾“中时电子报”报道,有“东方乐器之王”美称的《曾侯乙编钟》,5日在台湾“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由台北国乐团演奏,再现“王者之音”。“国立”自然科博物馆推出《曾侯乙编钟》(陈淑芬摄)《曾侯乙编钟》是出土的2500年前乐器文物,由65件青铜编钟组成,是东方最大乐器,展品是源自大陆湖北省博物馆的复制件,总重高达4400多公斤,敲击展现庄严典雅的金石之声,将在科

    2022-01-09
    1573 44
  • 偶然发现文物,专家却要“全村搬迁”,规模或比“曾侯乙墓”还大

    对考古感兴趣的朋友或许知道,在湖北随州有座“曾侯乙墓”,这座古墓规模宏大,更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代表便是完整的“曾侯乙编钟”,古代冰箱“曾侯乙冰鉴”等;以此为据,随州早在两千多年前是西周时期的“曾国”故地,因此随州又有“曾都”之称。但这里需要强调一下,随州可不止一座“曾侯乙墓”而已;早在2010年,考古队又有了新的发现,竟是一座西周古墓群,考古专家要求“全村搬迁”,其规模或比“曾侯乙墓”还要大。

    2022-02-17
    597 69
  • 厉害!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被纳入省博十大“镇馆之宝”,它们是…

    12月13日经广大网友和专家委员会历时一个月的评选湖北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正式揭晓!其中随州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尊盘被纳入省博十大“镇馆之宝”新当选十大“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曾侯乙尊盘、云梦睡虎地秦简、虎座鸟架鼓、郧县人头骨化石、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石家河玉人像、崇阳铜鼓。湖北省博物馆被誉为荆楚文化的渊薮殿堂,馆藏文

    2022-01-07
    7 70
  • 2019武汉马拉松 曾侯乙编钟为武汉马拉松进行助威演奏

    2019武汉马拉松 曾侯乙编钟为武汉马拉松进行助威演奏 1、武汉马拉松简介2、2019年武汉马拉松开赛时间及地点3、开幕惊喜——曾侯乙编钟现场演奏

    2023-07-15
    1136 21
  •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