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绍兴版:扒一扒绍兴博物馆里的“宝藏”

央视新近推出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开播后广受好评,一开播就拿下了豆瓣9.3分的高分。

节目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向大众展示泱泱大国的文化基因密码,让普通观众都能对严肃话题感兴趣,去感受历史的厚重。

“填不满的大上海,收不完的小绍兴。”这句出自古玩收藏界的行话,形象地说明了绍兴文物的丰富与收藏之风的兴盛。那么作为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绍兴,我们绍兴的博物馆又有哪些“国家宝藏”?

去年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绍兴日报记者徐霞鸿走进了绍兴市各大博物馆,为我们开启了解读绍兴2500年历史文化基因的大门,我们一起去回顾一下吧!

记者从绍兴市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了解到,目前绍兴博物馆柯桥区博物馆上虞区博物馆、诸暨博物馆等公办博物馆的馆藏数在省内是名列前茅的。此外,全市经文物部门、民政部门批准成立的民办博物馆也有30余家。

这些博物馆里都藏着哪些奇珍异宝?这些“镇馆之宝”的背后又蕴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绍兴华脉书画博物馆

唐寅《松崖别业图》

乾隆偶得此画如获至宝历经漂泊后终被绍兴人收藏

“纵观唐寅传世作品的流传经过,似乎没有哪一件比《松崖别业图》更具有传奇色彩。”绍兴华脉书画博物馆馆长项志峰说,乾隆皇帝偶得这幅画时,曾如获至宝,不仅命人著录在《石渠宝笈》(《石渠宝笈》是清宫内府收藏书画精品的权威文献,堪称皇帝收藏珍品书画的目录)中,以示皇室永久珍藏,还将画作列为上等,收藏在御书房

更难得的是,《松崖别业图》仍保存着清宫原装原裱,上面有清宫收藏印“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嘉庆御览之宝”“嘉庆鉴赏”“石渠宝笈”“宝笈三编”等六方,都是清乾隆和嘉庆两代帝王珍藏此画印记。

乾隆本想将这幅画卷永传子孙,然而,这个愿望却最终落空。晚清时,军机大臣孙毓汶与慈禧太后共谋发动“祺祥政变”,清除肃顺等顾命大臣有功,慈禧赏赐孙毓汶许多宫中书画,现收藏在上海博物馆的钱选名作《浮玉山居图》,还有这卷《松崖别业图》就是其中最精美的两件。1895年,孙毓汶请国子监祭酒王懿荣鉴赏,王懿荣在卷后题写跋语,称其为“神品上上”。

清末民初,《松崖别业图》被杭州收藏家王绍延收藏,他请著名竹刻大师张楫如制作并题刻了现今盛放画卷的木盒。之后,画卷又转到杭州名士王德溥手中,而王德溥1954年至1958年在台湾任“内政部部长”,又经他之手,将画卷交由“财政部长”宋子文收藏。画卷在历经半个世纪的漂泊后,终被绍兴华脉博物馆妥善收藏。

“唐寅传世真迹可谓凤毛麟角,且很少有明确纪年的作品,在《石渠宝笈》中著录则更少。”项志峰说,这幅《松崖别业图》,既有明确的纪年、题跋,又传承有序,堪称罕有,它是唐寅传世名作中,最具史料价值、艺术价值的一件“双绝”珍宝。

专家点评:《松崖别业图》描绘了隐居乡间别院的情景。画中远山如黛,云霭迷蒙,淅沥雨后,山崖下苍松掩映,院内二名侍童,一人执扇吹火,正在煮茗,一人手捧茶盏徐徐而行。画面中部水塘畔有一间方顶草亭,一位高士便服长须,执羽扇倚栏赏荷,一副悠闲自在的隐士形象。卷上,还有明中期大学士李东阳题的引首,同时代徐贞良、扬一清等的题跋。

绍兴博物馆

陈洪绶《蕉荫丝竹图》

“老莲”晚期代表人物画高士于蕉荫下谈经论道

诸暨人陈洪绶,字章侯,号老莲,是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诗人。他能诗文,善书画,书法字体劲秀,绘画山水、花卉、人物俱佳,尤以人物画成就最高,他所作《九歌图》《西厢记》等绣像人物插图闻名于世。当代学者推崇他为“代表十七世纪出现许多有彻底的个人独特风格艺术家之中的第一人”,其绘画风格对近百年的画坛影响很大。

在绍兴博物馆里,就珍藏着一幅陈洪绶的《蕉荫丝竹图》。“这件宝贝,是解放初期文物部门旧藏,流传经过不详。去年,市文物局将其移交我们馆收藏。”绍兴博物馆副馆长娄烈告诉记者,陈洪绶流传下来的画作并不少,但大都在故宫或国外大馆中收藏,民间也有一些(他以卖画为生时流传下来),可是仿品也多。“根据题款,我们可以知道,这幅《蕉荫丝竹图》作于陈洪绶去世前二年,即公元1650年。这一时间,正是陈洪绶传世最精画作的创作阶段,因此,这正是其绘画创作晚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画作品之一。”

记者看到,这幅画作描绘的是清秋时节,两位高士在蕉荫下谈经论道的情景。其中,奇石假山和芭蕉背景占了画面大部分,左下侧有头戴高冠、身着宽袍的两位须眉高士倚坐在石案旁交谈,案面放着笔墨纸砚和茶具等物品,案前地上置荷花插瓶与瓷尊之类器物。离案不远的右侧,有一贵妇执扇端坐在凳子上,其身后恭敬地站立着两侍女,贵妇前侧,一女子面向高士,跪坐于铺着蕉叶的地上,手握乐器正在弹奏中。画面右上角署款“老莲洪绶画于定香桥时庚寅清秋”,钤“洪绶”朱文方印一枚,“章侯”白文方印一枚。

专家点评:画作整体布局大气雅致,场景自然和谐,人物组合主次分明,形态互相呼应。作者以娴熟的笔法,勾勒出人物细腻面部表情和传神姿态语言,衣纹线条若行云流水且圆润精劲,墨色渲染充分表达了各种物体的质感和立体感。整幅作品以写实为基调,自然生动,形神兼备,富有一种优雅的生活情趣。

诸暨博物馆

南宋“文房四宝”

镇馆之宝放进基本陈列32峰石雕笔架实为罕见

诸暨博物馆自荐的“镇馆之宝”是出自一座南宋纪年墓的一套“文房四宝”。

记者在诸暨博物馆看到,虽然这套“文房四宝”是该馆的“镇馆之宝”,但他们并没有将之锁在库房深处,而是慷慨地放进了基本陈列室,让每一位前来参观的市民和游客都可以欣赏到这一文物之美。

“1981年7月下旬,诸暨电除尘器厂在基建过程中,意外发现了两座宋代并列砖室墓。当时的县文管会人员闻讯后,立即赶赴现场,对古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了一些瓷器石雕文房用具、铜镜和墓志石。”诸暨博物馆宣教业务部主任宋美英告诉记者,他们馆藏的这套“文房四宝”就是在这次抢救性挖掘中发现的。根据出土墓志石等可知,墓的主人名叫董康嗣,是一位担任武职的文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4件宝贝,每一件都是国家一级文物。其中最有价值的要数石雕笔架。一般的笔架以五峰或七峰为主,但这个石雕笔架通体雕琢错落有致的山峰32座,实属罕见。而且,其造型前后错落排列,整体造型两侧低、中央高,层次清晰,一山接着一山的山形与连绵布局,充满韵律之美。山与山之间凹下的山谷正好可以放置毛笔,设计自然而巧妙。2010年,这套“文房四宝”代表浙江赴台湾地区参加“文艺绍兴——南宋艺术与文化特展”时,当地专家惊为罕物,称这个石雕笔架“绝无仅有”。

专家点评:这套由石雕笔架、石雕犀牛镇纸、石雕龟钮水注和“碧玉子”铭文砚组成的“文房四宝”,制作精美、造型独特、保存完好,不仅展示了宋代精美的石雕工艺,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诸暨悠久的崇文重教传统和良好的文化氛围。

上虞区博物馆

越窑青瓷蟠龙罂

古墓中清出一个罂环颈捏塑有一条腾空的蟠龙

罂,俗称盘口壶,因形状似壶,上置盘口,故名。《汉书·赵广汉传》有“椎破卢罂”记载,可见,至少在汉代已有“罂”这一器物。

1982年4月,当时的上虞县文管会在丰惠镇庙山清理了一座古墓,出土一方陶质墓志,墓志上阴刻真书“乾符六年十一月四日谢甘终于越州上虞县钓台乡之□茅□年四十有三”字样,距今(2017年)已有1138年时间。随墓出土了青瓷瓯、蟠龙罂各一件。

上虞区博物馆馆长高宝萍告诉记者,该馆的藏品以越窑青瓷为主,主要为墓葬、遗址、窑址出土遗物,这件唐代越窑青瓷蟠龙罂堪称当时的典范之作。“它代表了当时越窑高超的制瓷技艺,颇具大唐国风范,且又有确切的年代,为不可多得的人类物质文化瑰宝。

专家点评:青瓷蟠龙罂保存完整,通体施青黄釉。大盘口,喇叭形颈,溜肩,圆鼓腹,平底。颈肩部附四个对称的双股鋬,环颈捏塑有一条腾空的蟠龙。龙身脚踩祥云,龙头上昂,头长四角,龇牙咧嘴,威武凶猛。整体造型流畅优美,惟妙惟肖。

柯桥区博物馆

原始瓷兽面鼎

考古人员冒险爬岩壁

抢下了这一稀世珍宝

在柯桥区博物馆里,收藏着一件战国时期的原始瓷兽面鼎,其造型之独特、内涵之丰富、装饰之精美、釉色之光亮,在全省乃至全国尚属罕见,乃该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说起这件宝贝的由来,还有一段非同寻常的故事。“那是2002年的11月,当时的绍兴县交通部门在漓渚镇和福全镇新建一条漓福公路,公路途经漓渚镇小步村瓦窑山,当施工人员在爆破瓦窑山岩壁时,暴露出一座古墓葬。” 柯桥区博物馆馆长周燕儿告诉记者,他当时是绍兴县文保所副所长,接到消息后,他就与另一位考古专业人员一起赶赴现场开展考古调查。

到了那里,发现在10余米高的风化岩壁上横着一座已经残破的岩坑墓,墓内还可看到原始瓷兽面鼎等多件文物。但岩壁已被炸开数条明显的裂缝,随时有坍塌的危险,如果坍塌,这些文物也将毁于一旦。

为抓紧时间抢救文物,他们立即向附近村民借来绳索,一端系于腰间,另一端拴在附近的树干上,然后冒险爬上岩壁,用小锄头和手铲等考古专用工具,小心翼翼地挖开墓坑,清除覆盖的泥土,终于把这件原始瓷兽面鼎以及原始瓷盆形鼎、拱盖鼎、甑、鉴、壶等一批战国时期的文物全部取了出来。第二天一早,当他们再次来到现场时,发现这片岩壁已经完全塌陷。

“原始瓷是越民族的重要发明之一。早在商周时期,古越人便用瓷土做坯,外敷青釉,成功地烧制出原始瓷器,品种除碗、盘、钵、盅等饮食器外,还有大量仿铜的鼎、钟、錞于、盉、鉴等礼器。”周燕儿告诉记者,这件原始瓷兽面鼎是一种仿青铜鼎形制而烧造的冥器,造型非常独特。

专家点评:此鼎整体呈折沿,弧腹,平底,外底附三个兽蹄形足。口沿一端贴塑一兽首,额上有火焰形冠状物横立,双目外鼓,面目十分狰狞;另一端置一走兽,头部微露口沿,张嘴卷尾,似欲食鼎内之物,形神俱佳,情趣深长。兽首两侧上腹安曲折形附耳,犹如一对翅膀。腹壁刻划、压印着具有浓厚越文化特色的短斜线羽状纹和云雷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兽面鼎的内底还装饰着两条蜿蜒盘绕的蛇,它与古越人崇拜蛇图腾有着密切的关系。

新昌博物馆

这颗小小的石头印章刷新了比赵孟頫更早的用石历史

新昌博物馆馆藏的这颗南宋鹿钮冻石卢印,同样也是墓葬发掘出土。

“那是1972年11月中旬,新昌县城南乡(原新溪人民公社)丁村小学兴建校舍,在后门山挖墙基时发现两座砖室墓。文物部门派人赶赴现场察看墓志后判定为南宋墓,随即进行了抢救清理。”新昌博物馆副馆长俞国璋告诉记者,这颗石头印章就出土于墓志记载墓主为卢的墓葬。

“印章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在隋唐前主要是作为身份凭证和国家行使职权的工具而存在,且受到技术和材料的限制,整个铸刻过程都由工匠完成的。后来,随着文人对印章的兴趣不断深入,鉴赏印和书画款印逐渐兴起,印章的实用性与艺术性比重发生了变化,其也从作为凭信的实用信物慢慢转变为审美的艺术作品。”俞国璋说,相关史料显示,南宋末元初时赵孟頫就用石刻了“水晶宫道人”的私章,成为印章石挤身艺术之林的开端。这颗卢■印章的出土,刷新了比赵孟頫更早的用石历史。

专家点评:印章为方锥形,莹润米黄色石质,通高3.4厘米、长2.2厘米、宽1.9厘米。印面阴刻篆文“卢■”两字,刀法古朴苍劲,笔力雄厚,印钮雕蹲鹿昂首仰天状,刻画较细致,神态毕现。鹿钮肚下有一横穿孔,既可供系绳线携带,显示了动物的立体感。

越国文化博物馆

青铜玄武砚滴

文房第五宝用虹吸原理控制滴水量

朱雀、玄武、青龙、白虎,构成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法力无边、地位至高无上的四方神兽。而玄武,是四神中掌管天文二十八宿北方神灵,是蛇龟一体的神兽。

绍兴越国文化博物馆藏的这件西汉年间青铜玄武砚滴,造型十分生动特别。它长12.5厘米、宽10厘米、高5厘米,置于掌心正好一握。龟的头部向前伸探,颈部修长,比例恰到好处。刻工传神的双目圆睁,炯炯有神。前置一只青铜觞,玄武的口正好衔住觞的其中一耳。龟背上的龟甲纹路清晰可见,其边缘呈莲瓣状,纤细的尾部低垂。玄武的四足雄壮有力,前足微微弯曲呈支撑状,后足伸直呈后蹬状,四肢刻划网纹成鳞片状。龟甲上俯卧一条盘曲身体的蛇,盘踞于龟背中央的圆柱形注水口,蛇的头部微微扬起,位于龟首左后侧,仿似在静待时机、伺机而动。整件器物做工考究、形象生动,一寸一缕无不洋溢着动态的美感。

“从这件青铜玄武砚滴的身上,我们可以充分看到中原汉文化中的‘四神’崇拜,已在魏晋时期的文人心中落脚。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件小巧精致、寓意非凡的青铜玄武砚滴还具有滴水入砚的实用功能。”绍兴越国文化博物馆馆长孙一琼告诉记者,砚滴,又名书滴、盛滴器、盛书滴器,是中国古代文房中的重要物件之一,被称为文房第五宝。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资料公开发表的砚滴尚不足十件。因此,在文物级别上,属于较为高等。

专家点评:这件玄武砚滴,古人非常娴熟巧妙地利用了虹吸原理。龟背中部竖有一短管,龟体内中空,水可由中部短管注入,注满水后用拇指封住短管,无论如何倾斜,水都无法从龟口处滴出。而当拇指移开后,稍作倾斜,水即可经龟颈从龟口的小孔滴出,以此来控制滴水量。

(原刊登于2017年5月17日《绍兴日报》第06版)

来自:绍兴日报、掌上绍兴客户端

编辑:钱天怡

Hash:fb048ddfd80517ca1b6c99a06a0a5cb1ad1c258d

声明:此文由 绍兴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