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上面的神秘村镇!

景谷镇,一片孕育了悠久茶马文华的灵性之地,依山傍水,绿意盎然,一湖绿水,微波观澜,深涧峡谷,奇峰雄浑,河流逶迤,润泽大地,昔日茶商铃声依稀,马蹄烙印千古传世,伴着温润渊远的茶香在岁月的流逝中不断诉说着新的故事,山美、水秀、茶香、人杰……景谷镇这片钟灵毓秀之地惹人醉,不思归。

景谷镇俗称“小景谷”,1978年,景谷镇称为景谷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景谷区,1988年,改为景谷乡,2013年6月撤乡设镇。全镇辖辖9个行政村,9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7594人,国土面积263.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759米,年平均气温17.5℃,年降雨量1600毫米,境内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82%,9个行政村被评为市级文明生态村,1个村(纪家村)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景谷镇地处无量山经济干线和“芒玉大峡谷”——“大石寺”——“无量湖”——“难搭桥”一线的旅游景区中,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景谷河自北向南贯穿全境,有省级重点保护文物道教圣地大石寺和全市库容最大、风光旖旎的无量湖水库,有独特的茶马印记人文景观,茶文化底蕴深厚,曾经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驿站茶叶加工集散地,是普洱茶原产地和主产区之一,素有“万担茶叶之乡”的美誉,2013年,苦竹山、早荞地、九台坡列入三大名名茶,所产茶叶远近闻名。饮食文化特色鲜明,传统小吃腌菜、腌鱼、腌肉,精美的手工制柏木烟筒扬名各地。

清朝进士纪襄廷引进茶树,引领民众种植,蒙上天眷顾,集天地精粹的茶叶在景谷镇这片沃土的滋养下,在清风中生长,一片奇妙的树叶衣食万户,润泽世人,昔日荒野变为茶园,穷乡僻壤变为商贾云集之地,国计民生日益富足,地方文化更加繁盛。据史料记载,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景谷街人李文相以晒青毛茶为原料,土法蒸压月饼形团茶,又名“谷茶”,团茶运销下关,奠定了后来“沱茶”的基本雏形,因此景谷镇被誉为是云南的“沱茶之源”。如今,古老的制茶工艺历久弥新,景谷茶人在先人奠定的基础上,将一碗温润茶汤发扬光大,目前,全镇共有茶园面积31315亩,其中古树和老树茶面积16679亩,是全市古树和老树茶较为丰富的乡镇之一,完成生态茶园建设12166亩,组建30个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建成16个茶叶初制所,通过QS认证茶企业6家,2015年茶业产值上亿元。

景谷镇的人民与茶共处过悠久的时光,修炼了一身云淡风轻、超凡脱俗的气质,勤劳质朴的人民在景谷镇党委政府的带领下,从容不迫、凝心聚力、继往开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景谷镇历届党委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用“四个全面”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以抓基层党建为保证;全力落实“打牢农业为基础,做强茶叶,烤烟为支撑,发展科教、交通林业为保障加快山地牧业、生态旅游、信息服务、商贸物流为补充”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努力将景谷镇全力打造成无量山经济干线重要驿站、文化商贸旅游特色小镇和绿色生态茶乡。2015年,全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生产总值22360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08.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5824元,银行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7290万元和6635万元。

景谷镇的山雄浑激越、水柔媚多情、茶叶古朴而纯粹、好山好水养育了热情好客的景谷人民,景谷镇抓住县委政府打造“无量宝地 佛迹仙踪”的机遇,全力打造“绿色生态茶乡”,历史赋予了他丰富的过去,人民创造了他繁荣的现在,而时代将引领他迈向辉煌的未来。

本文由整理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

公众号:普洱文化

Hash:4d7d36fcb9d904c3346471d56fb5a3a1165f7390

声明:此文由 紫风茗韵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