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带您重回交城文庙,领略儒风雅韵!

提起文庙或孔庙,恐怕大多数人会想到山东曲阜的“三孔”,这里是孔子故乡,有全国规模最宏伟的庙宇建筑

也有人会想到南京夫子庙江南灵修,人文荟萃,亭台楼阁别具风韵。

又或许也有人想起平遥古城文庙、太原文庙天津文庙……

But,当说起交城县文庙,恐怕大多数人会一脸茫然:交城也有文庙吗?交城的文庙在哪里?庙面有什么?我怎么没听说过?

……

下面,小编将为您一一科普!

1

交城文庙在哪里?

古人认为,东南方有文曲星,主宰文运,所以一般来说,在城池的东南方位建立文庙,以示“天人和一”。

例如,平遥文庙就坐落在古城的东南方位:

但是,交城县城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城东南在古代是一片水域,这就是“却波湖”。

因此,交城文庙在择址时只好“不走寻常路”,建在东正街以北,县衙以东,古城的正中央的位置:

这是一幅拍摄于1968年的卫星照片,图中,文庙整体区域、主体建筑清晰可见

用今天的地名来说:交城文庙位于东正街-南街交叉路口以北,魁星楼以西;包括城内完小校园的全部,永宁路路面,以及四中校园的东部区域,占地面积约6340平方米。

2

交城文庙长什么模样?

古代礼制规定,文庙建筑主要包含: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牌楼、万仞宫墙、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等。

不同地区、不同规格的文庙,具备的建筑要素多少不一。

当然,交城文庙具备以上全部要素,且远不止于此,规格之高,面积之大,远远超过周边各县。

这幅工笔画来自光绪九年《交城县志》:

图片底部街道是东正街,东西方分立“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牌坊。

文庙中轴线上,共有五进院落,自南向北依次分布:照壁(万仞宫墙)、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

文庙东南建魁星楼,东北建文昌祠,西北建启圣祠,西南为宰牲所。

东厢房分别为:忠义孝悌名宦祠、东庑、敬德斋;

西厢房分别为:乡贤祠、西庑、修业斋。

后院尊经阁的两翼,还分别建有教谕署、修文

(照片翻拍自《交城图史》)

这幅照片十分“有料”:

最高的建筑是奎星楼,西边一排三座的木门楼是棂星门(棂星坊);

中间门外,依稀可见砖砌的万仞宫墙,俗称“照壁”。

照片中央砖砌的半圆形水池,就是泮池;

池上石桥,在古代,唯有科举得中,才可以走过泮池石桥。

奎星楼偏北的瓦房,疑是“忠义孝悌名宦祠”。

3

交城文庙有怎样的历史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气势恢宏的交城文庙,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劳。

这其中,凝结了五百余年的历史,倾注了数任地方官员的心血,更离不开千千万万交城人民的辛勤劳动!

(《交城古城》画卷中的文庙,“奎星楼”经PS缩小处理)

文庙创建无考,应当不迟于宋朝。元大德、至正年间重修;明洪武、天顺年先后修葺。

嘉靖十八年,知县高自明建启圣祠三楹;嘉靖二十八年,建筑基本格局形成。

明代万历四年,修建尊经阁,并在阁后修建“敬一亭”,在戟门之外设祭名宦乡贤祠;万历二十年,县令周璧重修殿宇。天启五年,移建奎星楼于文庙东南。

崇祯年间,县署王凝购买文庙前的两处民房,将其改建为棂星坊三座,并在东正街设立牌坊两座:东为“德配天地金声玉振”坊,西为“道冠古今江汉秋阳”坊。

天津文庙“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牌坊,百年前的交城东正街文庙两侧,也曾树立有这样的一对过街牌坊。

清顺治十八年(1661),知县王如辰大修文庙,并邀请交城籍名士——当朝御史李之奇担任督工,将大成殿增高为二层,阔七楹;戟门、角门、泮池等也都进行了扩建。明伦堂、尊经阁琉璃瓦覆顶。

在清代两版《交城县志》中,都对这一次修葺感叹有加:“……辉煌整肃,成巨观矣!”

交城文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是一座两层的大型阁楼,面积达七楹(七间),略大于平遥文庙大成殿(五间)。

(图片翻拍自《交城图史》)

这张拍摄于1950年的老照片,定格了交城文庙大成殿的壮丽形象,两层的砖木结构大殿,窗棂精美,斗拱厚实,雕梁画栋间,体现着古人尊师、崇儒、重读书文化思想。

大成殿第二层细节图

康熙九年(1670),知县赵吉士在正殿四周砌成石栏。康熙四十年(1701)、四十七年(1708)、乾隆二十四年(1759)、三十九年(1774)、嘉庆五年(1800)、二十五年(1820)、道光十一年(1831)、同治五年(1866),历任地方官对文庙都有修复。

4

交城文庙里面有什么?

先师殿(大成殿)祭祀孔子、孟子以及“十哲”:闵子、子贡、子路、子有、冉牛、仲弓、子游、子夏、宰子、子张。

名宦祠祭祀宋代吕诲、金代杨邦基、元代程元直、明代薛国柱、清代知县王如辰、赵吉士、俞卿等功绩卓著的交城县知县、地方官。

乡贤祠祭祀春秋大夫狐突、狐毛、狐偃,后唐监军张承业、节度使安永信、元代参议张德辉、知县覃澄、覃资用、宰相郝天挺、翰林侍制郝忠恕、明代知府解一经、武承甫、李执中等交城籍名士牌位。

除此之外,作为儒学教化场所,文庙中还有丰富的典籍藏书,清代县志记载如下:

每年的“春秋二仲上丁日”(农历二月的第一个丁日、农历八月的第一个丁日),全县官员在文庙祭孔,启圣祠、乡贤祠、名宦祠则全年设祭。

据清代《交城县志》记载,文庙中的祭器有:

锡铁盏一百四十一个、锡铁爵三十八双、锡铁烛台二十对、琉璃樽十八个、琉璃高盏二百八十四个、琉璃扁盏四十一个、琉璃爵三十二双、木祭盘七个、灯笼十四对。

清代琉璃高盏,图片来自“中华古玩网”

5

交城文庙哪儿去了?

民国初年,改文庙为学校,新中国建立后由交城中学占用。据县志记载,1959年,交城文庙被评选为第二批省级文物古迹保护单位,1965年撤销。

随后,“文革”爆发,作为“孔家店”的文庙,自然难以逃脱那场厄运,毁坏了十之八九。交城文庙,这座拥有数百年历史积淀的大型古建筑群,在那个疯狂的年代里,被愚昧与狂暴之风吞噬!

当代县志对文庙建筑的毁坏讳莫如深,极少有记载。比较明确的记叙是: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文庙尚存戟门、西配殿、乡贤祠、名宦祠等建筑。

戟门阔三间,歇山顶,孔雀琉璃瓦覆顶。四周斗拱,前后明柱。西南檐下悬有“圣协时中”横匾,系清道光皇帝手笔。檐柱旧有清初傅山题赠交城知县赵吉士“朝携健儿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石刻楹联,“文革”中失踪。(《交城县地名辞典》记载)

世纪之交,重修城内学校时,文庙遗迹被彻底清除,仅留下奎星楼。

6

如今,我们还能看到哪些文庙遗存?

魁星楼:建于明末,位于文庙东南角,是交城文庙唯一幸存的建筑。

“圣协时中”匾:曾悬挂于文庙戟门,戟门拆毁后,该匾被复原移至卦山书院。

《重修文庙记》石碑、《壬午六月重修文庙竣工邑令卤昌俞卿敬识》石碑:均为文庙遗物,现在悬挂于卦山山门两侧。

最后分享的这张老照片,同样拍摄于文庙附近:

图中吕祖阁西面的建筑,应是大成殿的山面,附近的其他建筑尚且完好,鳞次栉比,尽然有序。

值得说明的一点是:吕祖阁虽然紧靠文庙,但并不属于文庙建筑体系,而是道家吕洞宾信仰的承载物。

吕祖阁东边的建筑群,可能是“鸠鸽二仙祠”。

文章来源:寻遗交城

Hash:ae7c444ffa75b59f22a10c9fe18cbde533ad4783

声明:此文由 交城老乡俱乐部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