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长征路上令人肃然起敬的红军墓(5)
长征的胜利是无数红军烈士以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重走长征路,一路上看到长征遗留在当地最多的,就是那些令人肃然起敬的红军墓,而且,每一座红军墓都伴有一个红军长征的故事。
青杠坡红军烈士集墓
在贵州习水县土城镇外东北方向的青杠坡战场遗址,有一座修建成不久的红军烈士陵园。(我们于2014年到达时,陵园尚在建设中,在此借用网友拍摄的照片。)
(青杠坡战场遗址,图片来自昵图网)
从停车场拾级而上,来到19.35米高的青杠坡红军烈士纪念碑前。碑身正面,由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题写的“青杠坡红军烈士纪念碑”鎏金大字,底座的正面写着“青杠坡战斗遗址”,其余三面记载着1935年1月中央红军在这里打响了与国民党川军郭勋祺等部的战斗,其中记载: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党的两代领导核心,共和国三任国家主席,一任国务院总理,五任国防部长,七大元帅,二百余位将军参加了战斗。红五团政委赵云龙等一千多红军将士壮烈牺牲,张宗逊、杨成武、杨勇、张震等指挥员负伤。红军伤亡三千多人,歼敌三千多人。青杠坡,是红军四渡赤水的发轫地,青杠坡战斗,拉开了四渡赤水战役的序幕。
青杠坡战斗亦是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打的第一仗。由于红军情报失误,将一场预期的歼灭战打成了消耗战,造成了很大损失。危急关头,中革军委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改变行军路线,西渡赤水河,从而拉开了“四渡赤水”的序幕。此战让毛泽东认识在此北渡长江入川难以实现,继而“四渡赤水”,调出滇军,从云南巧渡金沙江,指挥中央红军一路北上,最终胜利到达陕北。
中共习水县委、县政府从1980年起就开始对战场遗址实施保护工作,并修建了青杠坡红军烈士陵园,2014年开始修建红军烈士集墓,其中大部分墓穴都是“空穴”,一部分墓碑上刻有烈士姓名。
(青杠坡红军烈士集墓区,网友“养真”拍摄)
对红军遗迹遗址的保护还在继续。2016年,土城高坪村村民反映在村后的山半腰上埋着一名无名红军烈士,是当年被地主杀害的红军伤员,后由当地村民安葬的。习水县民政局经过调查核实后,在“9.30”公祭日组织迁葬活动,县民政局和土城镇干部职工一起,将红军无名烈士遗骸迁葬至青杠坡红军烈士陵园,整个活动简朴而又庄重。
(红军无名烈士迁葬至青杠坡红军烈士集墓区)
鲁班场红军烈士墓
1935年3月12日,在苟坝(狗坝)会议上成立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指挥团(又称“三人军事领导小组”),紧接着指挥第一仗,这就是鲁班场战斗。此战目的是要把周围的国民党军都吸引到黔北来,以便中央红军找个缝隙突出蒋介石设置的大包围圈套小包圈。15日,红军集中一、三、五军团和军委干部团各部对国民党军周浑元纵队3个师形成扇形包围,从三个方面向敌筑垒固守的鲁班场发动进攻。红军虽多次突入敌方阵地,但敌3个师兵力集中,紧紧靠在一起,依托坚固工事,甚至不时派出预备队反击,使红军的数次攻击均未能奏效。因此,此仗红军打得艰难,未能实现歼敌大部的目的,仅震慑了敌军,争得了时间和空间,红军大部队分三路从容不迫地转移至茅台,从而三渡赤水。
在贵州遵义市仁怀市鲁班镇,建有鲁班红军烈士陵园。陵园中有安葬红军烈士遗骸的三个墓室。
(鲁班红军烈士墓)
鲁班红军烈士陵园里的碑文《万里长征涌铁流 鲁班鏖战气吞牛》摘选: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仁怀县人民政府建墓以祭英灵,从鲁班场附近散落的红军坟中,将143具红军烈士遗骸移葬在烈士陵园里,后来又从稍远一些地方移来了145具红军烈士遗骸,并作《鲁班烈士墓记》:“1935年3月15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鲁班场一战。红军伤亡489人,其中亡团参谋长、参谋、营长各1人、连长3人、排长6人。伤营长1人、连长4人、排长10人。1953年仁怀县人民政府建墓以祭英灵。”
值得一提的,是守护鲁班红军烈士陵园的一位老人,他叫刘福昌,已90多岁高龄,至今守护烈士陵园已近半个世纪!他对我们讲起红军,那是滔滔不绝!
(守护鲁班红军烈士陵园的老人刘福昌)
新中国成立后,仁怀县人民政府和当地人民就在鲁班场战斗地(白家坳、宴家堡一带)进行了发掘、收殓红军烈士遗骸的工作。2005年在鲁班场战斗地修建了红军长征鲁班场战斗纪念碑。
(红军长征鲁班场战斗纪念碑)
高坡乡红军烈士墓
在贵州贵阳市花溪区高坡乡的派出所后院,有一座圆形的红军烈士墓,合葬着3位中央红军经过高坡时牺牲的红军烈士,墓碑上铭记着:1935年4月过境时,光荣牺牲的红军烈士。
1935年4月8日,中革军委根据准确的情报,大胆决定穿过龙里至贵阳城之间狭小的口子,占领贵阳城以南的青岩、花仡佬(花溪)要点,主力过定番(惠水)。9日,中央红军由王关村兵分三路前进,从龙里向西南转兵,其中一路经过了高坡。当时没有发生战斗,牺牲的红军是掉队的伤病员,被当地的地主恶霸所杀害。牺牲的红军中,有人被当地苗民(如杨春生等)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悄悄掩埋。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任公安特派员杨忠品是杨春生之子,他将红军墓迁到了现派出所后院的位置,一直留存至今。
(高坡乡红军烈士之墓)
1935年4月中央红军长征途经贵州惠水时,有9名伤病员掉了队,借宿在九龙乡岩脚寨一个名叫牙笑(又名笑妹)的苗族老乡家,当晚不幸被当地土豪、保长罗子华发现。罗纠集30多名匪徒包围了住房。红军伤病员以病残之躯与敌人展开激烈的后搏斗,但终因弹尽粮绝,寡不敌众,除一人跳崖牺牲外,其余8人被土匪残酷杀害于马头关,尸体被丢入岩洞。解放后,经过群众举报和公安机关的侦破,参与杀害红军的凶手受到了惩处,当地政府组织人员于1970年10月16日在马头关岩洞内寻找到红军烈士的8具遗骨以及军用小刀、纽扣、私章盒等遗物,并将烈士遗骨葬于群蜂环抱的九龙山平台上并立碑纪念。(另一名红军战士牺牲在半岩上,未见遗骨。)
2014年,中共县委、县政府投入专款在县烈士陵园规划重建红军烈士墓,将九龙山的红军烈士墓搬迁入园。新建成的红军墓穴呈五菱形,5个面上镌刻了红军与惠水少数民族同胞鱼水情等的情景,墓两侧立有9根镌刻图案的石柱,象征9名红军战士巍然屹立于苍松绿树之中。
(惠水县烈士陵园红军墓,《贵州都市报》报道)
羊场红军烈士墓
进入贵州紫云县格凸河镇羊场村,就可以看见村中路旁的高坡上耸立着红军长征烈士纪念碑,在纪念碑后面就是红军无名烈士墓。
(羊场红军长征烈士纪念碑)
按照碑文中的记叙,红军在紫云县境“先后六次遭敌机轰炸,尤以16日在羊场乌烧冲为最惨烈,共牺牲9名红军指示,其中1名是女性。”(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的30多名女红军没有在途中牺牲的,这名牺牲的女红军应该是在长征途中参加红军的。)从碑文中还得知,1935年4月15日在此受到敌机轰炸的,是向望谟县播东方向行进的中央红军左路中的部队(左路主要是红一军团和中央军委纵队)。当时,红军行军队伍中就有红一方面军总卫生部干部休养连(女红军集中在此),邓颖超也在这支队伍中,后来她在《漫谈长征》中这样记叙:“又有一次,我们正在贵州境内行军。一天下午,我们刚走到贵阳西南距离紫云县城不远的山脚下,大队人马正准备爬山,忽然飞来敌机数架,疯狂投弹、扫射,有一些同志被炸伤炸死……”邓颖超和她的马夫因为就近潜入半山坡上的小树林子里,躲过了这场猝不及防的灾难。
敌机飞走后,红军掩埋了牺牲战友们的遗体,为了不让敌人发现,没有留下土堆。几天后,国民党军队追到了这里,还是发现了掩埋红军烈士的地方,他们惨无人道的挖开了土坑,搜去了红军烈士身上的遗物,扬长而去。现在的红军烈士陵园、红军长征烈士纪念碑和烈士墓是紫云自治县县委、县人民政府于2002年在此兴建的。
吴正卿师长烈士墓
吴正卿师长烈士墓在贵州金沙县城城关镇大定村的半坡上,是一块特意平整出来的平台,可俯看今日城关镇。金沙县城原为打鼓新场。
(吴正卿师长烈士墓)
为落实黔西会议精神和中革军委电令指示,掌握战略主动权,1936年2月10日,萧克亲率六军团十七师攻占打鼓新场,在击溃守城之敌后,仅城边大岭坡上还有100余名盐防军据守在一座三层的坚固石碉内负隅顽抗。为了肃清残敌,红军围攻大石碉。但白天强攻未成,萧克决定等晚上用火攻,就选派了优秀射手封锁敌碉枪眼,但在萧克下山后,敌情更趋紧迫,十七师师长吴正卿又亲率红军向敌攻击,结果不幸牺牲。
吴正卿牺牲时年仅24岁,碑文简要记载了他的生平,他是今河北省保定市人,参加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宁都暴动,成为红五军团一员,调任红十七师后升任师长,作战英勇,以身殉职。
如今,红军攻打的石碉还在,石碉的圆弧顶大门旁边挂牌“大定坡盐碉遗址”。
威舍红军烈士墓
贵州兴义市威舍镇一片草树密布的山坡上有一座红军墓(离小学校上百米),红军墓的墓碑镌刻“中国工农红军烈士之墓”,另有一块石碑,其碑文记载墓中的无名烈士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二师第五团于1935年3月24日在威舍战斗中牺牲的。(3月24日的时间有误,应该是4月23日。)
(威舍红军墓)
关于威舍战斗,威舍镇猪场村里的纪念碑有一侧是《猪场(寡妇桥)战斗简介》碑文,其摘要:一九三五年四月二十三日上午八点,中央军委纵队和红一军团第五团分两路同时到达威捨猪场寡妇桥。为了让路给中央军委纵队通过,红五团奉命停止前进,并负责后侧警戒。突然从云南五襄坡飞来几架敌机低空盘旋,瞬息,左路传出了疏落的枪声,这是敌吴奇伟纵队向红军开火,红五团奉命抵抗。一营先抢占了制高点,牵制敌人;二、三营负责阻击。敌人冲锋失败后,便以“人海战”“车轮战”猛烈冲锋,敌机轮番轰炸。正当一营与敌人激战时,北面山沟升起了青烟——中央军委纵队已顺利通过。这样,一营任务完成,二、三营坚守了几个钟头,待完全解除了威胁才继续前进。战斗中,三名红军战士光荣牺牲,贺子珍同志为掩护伤员,光荣负伤。
“恩重如山”的老红军墓
在贵州省清镇市卫城镇西门村外,有一座为纪念解放初期对敌斗争中牺牲的先烈们而立的纪念碑,在这座纪念碑旁,是老红军杨顺清墓,在他的墓前,是陶斯亮立碑“恩重如山”。杨顺清不是烈士,但他的故事不同一般。
(红军杨顺清墓)
杨顺清是红二军团长征过卫城时入伍的29名青年之一。陶斯亮是曾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陶铸的女儿。何为“恩重如山”?细看陶斯亮写下的碑文《平凡的圣人》:杨叔叔是有坚定信念的人,一定要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他最终创造奇迹,历时一年,行程一万多里,采用驴驮人挑,硬是将我送进父亲的怀抱。他是心里有盏明灯的人。这明灯,照的他心里亮堂堂、金灿灿的;也照耀着我、温暖着我,使我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恐惧、不会消沉、更不会张狂。他是受人尊敬的人。朱老总、胡耀邦、伍修权到贵州时都去看望他。陶铸一家更是拿他当亲人,接他到广州和北京团聚。让现在的孩子们看看吧,世界上确实有杨顺清这样纯粹的毫无杂质,美好到比金字还珍贵的人。杨叔叔于我是恩重如山,一生一世也无法报答,仅立此碑,略表寸心!
再详细一些,那是解放战争时期的1946年,陶铸、曾志夫妇在东北战场,伤残军人杨顺清奉命将陶铸5岁多的女儿陶斯亮护送过去。历时一年多,行程万里,他“用筐筐把我从延安背到东北去的”“在我父亲已将我的照片当作遗像悬挂于墙时,他穿越迂回于战火纷飞的几乎整个中国北方地区,历时一年的时间,硬是将我送进了父亲的怀抱,而他对父亲则什么要求都没有提。”(陶斯亮语)
2010年10月,陶斯亮专程从北京来到清镇市,冒雨为曾经与她形影不离三四年的老红军杨顺清立下了“恩重如山”的石碑。
(待续)
我们重走长征路的一路上所看到的红军墓,不过是牺牲在长征路上数万红军英烈中极少的一部分!我们知道我们记叙这些红军墓的图文,是远不足以表现出长征的艰难和红军的英勇的。即使如此,我们还是想尽我们微薄之力,以我们所能给出的图文,向长征路上的红军烈士们致敬!
我们重走长征路,把一路的寻访都写在了《重走长征路》套书里。特此留下作者之一大龙(田竞)的手机号码13691585224、13391750217,另有邮箱dragon_52@126.com,欢迎关注此书的人和为此书建言的人联系。
(长按此二维码即可关注)
Hash:afd163476548a49a4ccc7b44e1c254067ae69449
声明:此文由 重走长征路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