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 影 里 的 家 园

南庄的火,太谷的灯,徐沟的铁棍爱煞人。”一句耳熟能详的民谚,道出了晋中一带社火节的热闹场景,让人看到了摇曳在黄土地上的绚丽风情。

当然,在各种美丽的节日胜景中,我还是对家乡太谷的花灯情有独钟。说到家乡的花灯,极易想到欧阳修写的“去年元夕夜,花市灯如昼”,李商隐笔下的“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以及“将军诗人”辛弃疾的那首《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花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诗人们生活的年代各不相同,但他们对元宵节狂欢情景的生动描绘,至今让人心生向往和憧憬。正是那些闪烁迷蒙的花灯,点燃了诗人们的激情,是风中摇曳的灯盏,触动了诗人的灵魂,如此,我们才得以品尝到诗中的“灯味”,才得以恣意饱读到诗中的“灯影”。

在我国古代,元宵节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或称灯节。所以,欧阳修诗中的“元夕”,指的就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节的起源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汉武帝元宵夜在甘泉祭祀“太一”,被后人认为是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而元宵节赏灯,则发端于东汉明帝时期,由最初在皇宫寺庙里点灯敬佛,而逐渐衍变为民间盛大的节日。到了隋唐,元宵节赏灯开始兴盛起来。唐玄宗时规定观灯为三夜,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到宋代,赏灯活动更加热闹,一般要延续五天。明代赏花灯习俗达到顶峰,正月初五张灯,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赏灯达十天之久。朱元璋建都南京时,更于秦淮河上燃放水灯万支,盛况空前。至清代,赏灯活动更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内容,并放烟花助兴,使节日的气氛更加浓郁。

仰望人类历史的灿烂星河,回首华夏文明几千年的跋涉历程,我依稀看到了“燃灯表佛”时人们虔诚的面孔,依稀看到了明灭闪烁的“火把节”,以及在蜿蜒曲折的迷蒙岁月,人们足之蹈之、歌以载之的热闹场景。灯笼,就这样以它的实用色彩,被人们挂在了庙宇中、院门上、客厅里,并进而成为表达信仰和喜庆活动的象征,逐渐地渗透在人们精神活动的各个领域。

我又想到了家乡的花灯。史料记载,太谷灯最早叫纸糊灯,出现的准确时间已不可考。它最初的制作比较简单,灯架由竹条、铁丝等弯扎而成,外用透光纸糊裱、彩绘,内可点蜡烛。虽然材料简单,但灯的造型种类却很繁多,有各种动物瓜果蔬菜等等,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这种灯造价低廉,在民间广为流传,普通百姓都可制作悬挂。后来,根据纸糊灯容易破毁的特点,民间艺人采用透明纱布取代了透明纸,把纸糊灯发展为纱灯。纱灯的颜色一般为红色,造型与纸糊灯一样,但比纸糊灯要经久耐用,档次也明显高出一截。到了明清时候,太谷灯进入推陈出新的阶段。随着外出谋生的一大批商人的衣锦还乡,他们不仅带回了真金白银,而且,一些人还带回了让人赏心悦目的宫灯和花灯,拎回了一盏盏具有异域风情的灯笼,这些极尽玲珑的灯笼,很快就成为民间艺人学习和仿制的范本。这一时期,太谷境内盖起了一座座富丽堂皇的豪宅大院,除城内的赵、孟、武、孙、党、康家等富商大户,还出现了北洸曹家、上庄王家、白燕张家、南席武家、东里乔家、阳邑杜家、任村贾家、里美庄郭家和要家等一批显赫家族。当时的太谷城内,票号林立,商贾如云;乡村之间,村寨豪宅,气势恢宏。所以,每到年节,古城的街头随处可见各种造型典雅、精美绝伦的灯笼,夜晚时分,北京的宫灯,泉州自贡扬州彩灯,花灯齐放,竞相媲美,照亮了夜幕沉沉,也炫晕了节日的大街小巷,古城宛若是一片灯的海洋,处处弥漫着祥和与宁静。

在我的记忆中,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宫灯和纱灯仍是古城元宵节活动最为惹眼的景色。尤其是宫灯,因其用料考究,造型典雅,它上面彩绘玻璃上那些生动的三国水浒、封神演义人物画,以及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画,还有灯笼下摆垂吊着的彩穗玉佩,都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当然,随着声、光、电等科技手段的加入,古城制灯业的现代化程度已今非昔比,灯的家族也更加多彩迷人!

“太谷灯真有名,鼓楼就盖在正当中……”每次听到有人哼唱起这首民谣,我的眼前就会幻化出古城热闹的场景:巍峨的鼓楼,四通八达的街巷,璀璨夺目的花灯,熙熙攘攘的人流,白塔的上空一轮皎洁的圆月高悬,空气中弥漫着醇香的节日的气息……

是哦,这就是节日的古城,这就是我梦中灯影摇曳的家园!

Hash:1a1afcbbd6f73b39956084f81a15ba4d6a24f4f3

声明:此文由 太谷报社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