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古石城!假河!牤牛坟!
为啥将 古石城、假河、牤牛坟,这三个地名,联系在了一起为题呢?因为,这几个地名的传说,都同一个人有关。这个人就叫 “牤牛”。
故事还得从 古石城说起:
据辈辈人口耳相传, 古石城位于 唐山市开平区双桥镇冶里村西南,开平镇后屯村东北山坡下的陡河东岸;栗园镇于家庄村东南、陡河边儿的“大菜园” 地——陡河景观大道的河对面——如今 开平福利瓷厂一带,就是人们传说 “古石城”。而在《开平区志》载,这里是 殷商时期“古文化遗址”。然而,这个古 石城是何时何人所建?这里是不是史书上记载的“石城县县城遗址”?本文不做考证!只知古石城遗址及邻近陡河两岸,在1956年修陡河水库,以及地震前后清理陡河河道时,这里到处可见带有辽代以前特征的砖瓦、陶片等大量古文化遗存。当地人们一直将此处东边儿、如今博鳌厂 〔原唐山60中校址〕西侧,从山上往山下流水或当作道路的“沟”,仍称为 石城沟,也将此遗址称为 “古石城”。2011年后,在此处修建 陡河景观大道,并在陡河河底,铺设防止水滲物和铁丝编制的护网时,仍又清理出不少建此城淋石灰时,留下的大量石灰碴等遗物……
传说,古石城邻河而建时,城下陡河的西岸,正好对着一条,常年流水的陡河支流—— 沙河。这就是说,石城西有丁字型的两条河—— 陡河和沙河。天长日久,这两条河的水——特别是西北侧的沙河河水,因直对建在岸边的石城,肯定会对此城直接进行不间断地冲刷;若遇洪水泛滥,也肯定会给石城城址造成极大危胁;该城也肯定会有被冲刷、捣毁的危险!于是,当时就有懂“风水学问”的人,极力谏言,谋划献策,让官府利用权力,将陡河支流——沙河入陡的水道口,用人工堵塞,让沙河这条支流改道而行。
次年早春,石城县衙下令招募民工,将城西沙河入陡的水道口,用人力将其堵塞填埋。后来,人们便将 朴家坟、周家坟一带,被挖土毁损的旧河道,掘成了深洼大坑,而形成的“人工湖”——原沙河故道这个地方,就叫做 “假河”了。假河至今尚存,只不过因天长日久水土移积,以及1958年”公社化”后平整土地、拓荒而变成耕地了。但此处至今仍地势甚洼,雨水大点儿,便成为“水泊”,成为鱼蝦的栖身之地了。
沙河水入陡的河道口给堵住了,那么常年流水不断的沙河水,往什么地方流呀?当时, 于家庄〔此时尚无该村〕一带虽属湿洼地,坑塘遍布,面积还不小,是个天然”水库”。可是,时间一长,“水库”只进水,却不出〔泄〕水的话,此处肯定也会盛不下源源不断流的沙河水啊?!……
据说, 沙河水发源地有两处:一处在于家庄村西北:甸家洼山、金庄、寨子、曹沈庄、荆各庄、佛头一带自然降水。听老人们说,甸家洼山曾开採过石头,现虽已成为平地,但今仍存有土山痕迹; 另一处发源地:在常庄、王官营、猪鞭沟、栗园、刘家庄、徐庄子〔此村修陡河水库时搬迁到治里村西南〕一带。这两股水均在甸家洼山脉南北两侧。另外, 于家庄村西偏北还有泉眼,四季涌水不断。解放后兴修水利、平整土地时,还曾在此处修建一座小水库。这两条水源汇入沙河后,因为水流“无路可走”、“无河而入”,所以到了雨季,便给居住在沙河下游的人们,造成了“灭顶之灾”。从此,沙河的水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到处乱窜泛滥,莽莽洪水给沙河下游的村庄、溪池河湖、坑沟渠塘,以及低洼处,百姓的庄稼地,都给灌了个滿满澄澄,沟溢壕流。这下子,可苦坏了 三王庄〔于家庄原西小庄处,也就是殷商古村落遗址〕、 周庄〔于家庄村东漏风地,也就是原冶里驻軍菜园处〕、 崔庄〔早已并入于家庄村〕、 茅草营〔传说此村系唐代建村〕等村庄的老百姓,给他们的生命、财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咋办?重新掘开沙河入陡处的填土,肯定是行不通的!因为,人们知道,“胳膊拧不过大腿”,百姓是“斗”不过官府的嘛!那么,百姓该咋解决这个水患呢?……
此时此刻,正当此地老百姓拿不定主意,想逃荒离家出走、又舍不得离开故土时, 三王庄〔此庄早已无存。听说此庄村民,已并入于家庄村〕有位叫 “牤牛”的年青后生,挺身而出,自告奋勇,心甘情愿,带领沙河下游附近各村的父老乡亲,疏通河道,排除险情,造福于民。此刻,这位八头牛也拉不动的彪悍大汉——牤牛发誓:不疏通河道,死不罢休!
于是,这年春节刚过,牤牛就串庄走村,招募义务施工人员,组织队伍,准备出了正月,土地开冻后,便开始疏通河道,给沙河水另辟新径。
人员组织好后,牤牛立即带领大家投入“战斗”,计划在这两股水汇合处,开挖出一条新的沙河河水入陡通道——由原来向东南入陡,而改河道向西南流水,直奔三岔沟后汇入陡河。
施工中,牤牛身先士卒,白天一身土,夜间浑身泥。为了抢工期,不被雨水浸泡而耽误施工,不耽误农事农时。于是,牤牛他率先垂范,恨不得一人顶仨人儿地干活,又挖土又装土又抬土又双手提土筐搬运河道清除来的“废土”……。他还吃睡在工地搭建的工棚里,不分昼夜,没黑没白,废寝忘食,饥一顿饱一顿一刻不得清闲,整天泥头糊脑如同泥人一般。没过多久,牤牛这位膀大腰圆,力大如牛的强壮汉子,便明显地消瘦了下来。此刻,乡亲们疼爱牤牛,多次提醒他“悠”着点儿,注意劳逸结合,甭过力,莫累坏了身板儿。然而,牤牛听后总是当作“耳旁风”,一笑了之。反而,他却更加拼命地干,继续身先士卒,率领大家争分夺秒抢时间、争速度、赶工期,决心在雨季到来之前,把新开挖的河道疏通好。就这样,不知牤牛带领乡亲们,连续奋战了多少个日日月月?也不知牤牛比乡亲们多流了多少汗?……疏通河道的工程,终于大功告成,如期完工,把沙河入陡的新水道胜利开通。把原来由西向东入陡的河道,改成为现在的从于家庄村东,岔道口子大港地,开始拐弯,由北向西南,经南石桥、苇子塘,汇入三叉沟,再流入村西南的陡河。沙河水道畅通了,河水水流顺畅不存水了,百姓们的“心病”解除了,人们的脸上终于流露出欢欣地笑容……
然而,疏通了沙河水道获益的居民们,谁也不曾会想到,主动带领大家为家乡做好事、办实事,而顽强拼搏、英勇奋斗的恩人——牤牛,却因劳累过度,不得休息,再加上落汗着凉,而患了疾病,从此卧床不起。在从前百姓看病难的年代,别说土里刨食的庄稼人,那怕是有点儿地位的人得了病,也不可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因此,牤牛的病虽经乡亲们竭尽全力,真挚地为他请医抓药诊治,但却没见他的病情好转,反而一天病重一天,最后活活累病、患疾未癒而病逝。
牤牛的谢世,给乡亲们带来巨大悲痛,人人纷纷落泪深表惋惜。这时,有人提议:为了纪念这位百姓的大恩人,让子孙后代,代代传颂牤牛造福于民的恩德,经过右挑右选,终于给牤牛选择了一块安葬的宝地——现于〔家〕庄村东北,沙河北岸,后人称之为 西北沟子和东北沟子的交汇处—— 菱角坑、荸荠坑北的高土岗子地,将其安葬了。希望牤牛死后永生,在这块圣地永远能看到,他曾“改天换地”奋斗献身的地方,不间断地在另个世界护佑着,他同乡亲们共同疏通的、潺潺流水不断的沙河……
据传说,安葬牤牛的这块宝地是座土山,过去地势比现在高得多,虽此处四面环水,也属湿地范围,也发过水挨过淹,但掩埋牤牛的地方从没被水淹没过,确实是一块地势又高、又显眼、又幽静、又安全,名符其实的好地方。
后来,人们就将这块高土岗子地,改称叫“牤牛坟”了。1976年7月28日唐山特大地震发生后,于家庄村震亡的400余名难民,以及后来谢世的村民,也都先后埋葬在了此处墓地,永远地伴陪着牤牛,共同佑护着沙河岸边的人们安居乐业……
原创于2020.11.9 茅屋陋室
作者简介 刘效来,1944年生,1961年由唐山六中应征入伍。磋砣岁月磨砺与实践,业余“爬格子”多年,然成绩却不佳。虽也取些许成就,有的作品见报、入刊、出书、获奖,但也应是恩师、文友、伯乐提携、相助而得。而本人应“不待扬鞭”,奋发努力,再创新作……现己加入唐山作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现为民建唐山市委老龄委委员,民建开平工委退休支部会员。
Hash:f86723a4df7d81f428c69d405fdd9869c1dfe8ca
声明:此文由 唐山大凤凰社区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