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万荣后土祠戏台及演剧习俗考略

山西万荣后土祠戏台及演剧习俗考略

选自《中华戏曲》 2004年02期 李文

今山西省万荣县,由原万泉县与荣河县合并而成,后土祠在荣河县境内。荣河,上古为纶邑。汉置汾阴县,属河东郡。唐开元十一年(723),以地得宝鼎故,改汾阴为宝鼎,属河中府。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又因有荣光河之瑞,改宝鼎为荣河,属陕西路。金改置荣州,仍为县,元初废州复县,明清因之。现为镇。

后土祠坐落在荣河镇西十五华里处的庙前村西北方的高地上,因其地势较高,形状像人之臀形,故称“脽上”。

后土即社神,本是总司土地的男性大神,其地位与天帝等同,并称“皇天后土”,产生极早。秦汉以前,不但作为社神受天子、诸侯一国一方之祭,而且后来进入村社、家庭,为一村一户所供奉。由于地可载山川,生万物,人们便将它和母性联系在一起,衍发成掌管人间生育的女神。隋唐以后,后土祠的神像就变为女性,并称之为后土娘娘。

“后土”一词,在先秦文献中,是指田正,即上古时期掌管有关土地事务的职官,而非神。《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五行之官,是谓五官。实列受氏姓,封为上公,为贵神,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藤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杜预注:“土为群物主,故称后土也。”⑴《国语•鲁语》:“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⑵《礼记•月令》记:“中央土,其日戌己,其帝黄帝,其神后土。”郑玄注:“后土亦颛顼之子,曰犁,兼为土官。”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曰犁,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后转为社,后土官阙,犁则兼之……句龙为社神则不得又为五祀,故云犁兼也。”⑶按孔氏疏,作为社神的后土,其第一人仍为共工氏之子句龙,因其“能平九土”,故而后来成为人们祭祀的土神或社神,颛顼之子犁(祝融)不过是继任了“后土”这一官职而已。

不论文献记载的后土是官名还是神名,是句龙还是祝融,都反映了远古先民对土地的依赖和崇拜。总之,至周代,后土作为土神已受到厚祀。《周礼•春官•大宗伯》:“王大封,则先告后土。”郑玄注:“后土,土神也。”⑷

早期文献中的后土均为男性,大约从唐代,后土逐渐变为女性形象,故民间又称之为“后土娘娘”。这种变化,是从何而来的呢?

“后土”一词本义,应是女神。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后”字都是女人形状。马书田《华夏诸神》一书中认为:“后”字的初义,当指部族之尊母。在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上古母系社会中,生育了本族子孙的高母,是理所当然的领袖和权威,而其名称就是“后”⑸。关于“土”字,《说文解字》释为:“土,地之吐生物者也,象地之下地之中物出形也。”⑹古代以来生人者称母,生万物之母,就可称“土”。今天人们常说的“大地母亲”就是。总之,“后土”一词,就其本原来说,正是指大地母亲之神。

中国由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女性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男性所取代,昔日崇拜的女性神自然也会被男性神取代。这可能就是那些充满传说色彩的先秦文献中把“后土”看作男性神的缘故。特别是在汉代以后的阴阳哲学中,强调天阳地阴。再加上地可载山川,生万物,人们便将它和母性连在一起,衍发成掌管人间生育的女神。

后土祭祀由来已久,传说始于轩辕黄帝,据祠内《历朝立庙致祠实迹》碑记载⑺:“轩辕氏扫地为坛于上,二帝八元有司,三王方泽岁举。”祠内故有著名的历史遗迹——扫地坛。秦汉以来,历代帝王皆祭后土,汾阴后土祠即为宋代以前朝廷祭祀后土的本庙。汉、唐、宋多位皇帝亲祀后土,金、元两代,再无帝王亲祀汾阴之举。明代以来基本为民祭。后土祠始建于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汉书•郊祀志上》有载:

天子郊雍,曰:“今上帝朕亲郊,而后土无祀,则礼不答也。”有司与太史令谈、祠官宽舒议:“天地牲,角茧栗,今陛下亲祠后土,宜于泽中圜丘为五坛,坛一黄犊牢具。已祠尽瘗,而从祠衣上黄。”于是天子东幸汾阴。汾阴男子公孙滂洋等见汾旁有光如绛,上遂立后土祠于汾阴雅上,如宽舒等议。上亲望拜,如上帝礼。⑻

《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各本纪记载,汉、唐、宋先后有8位皇帝共19次临幸亲祀。⑼分别是: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十月,元封四年(前107)三月,元封六年(前105)三月,太初二年(前103)三月,天汉元年(前100)三月,共5次;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1)三月,五凤三年(前55)三月,共2次;

汉元帝初元四年(前45)三月,永光五年(前39)三月,建昭二年(前37)三月,共3次;汉成帝永始四年(前13)三月,元延二年(前11)三月,元延四年(前9)三月,绥和二年(前7)三月,共4次;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八年(42)三月,前秦苻坚永兴二年(即晋升平二年,358)六月,各1次;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二月、开元二十年(732)十一月,共2次;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二月,共1次。

后土祠以前的建筑形制,已不得而知。宋金时,据庙内献殿东现存《蒲州荣河县创立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庙像图石》所示(图1),为一完整的大型祠庙建筑群。祠北临汾河,西靠黄河。沿中轴线分别为棋星门、太宁庙、承天门、延禧门、坤柔之门、两方台、坤柔之殿、寝殿、配天及旧轩辕扫地坛,四角有角楼。整个建筑群南北长七百三十二步,东西阔三百二十步。

椀星门以内,正中为五间歇山顶大门,名“太宁庙”。门两侧各有五间廊,中间各夹一三间角门。进入太宁庙,其左右各有一碑楼,三间二层,右为宋真宗碑楼,即王钦若于大中祥符四年(1011)所撰之《汾阴朝觐坛颂》,左为唐张说开元二十一年(733)撰《后土神祠碑》。碑楼之侧各有二殿。进入承天门,院两侧各有碑楼,东为“修庙记”碑楼,三间二层,歇山顶,西边一楼名称模糊不清。再北为延禧门。过延禧门即为正庙之前院。院右为“钟楼”,其制与“修庙记”碑楼相同。对面一小楼,不知作何用。坤柔之门是正庙门,其制与承天门同。左右都设围廊,与东、西、北之廊相连,围成廊院。廊设栏杆。廊院共二重。前部大殿为“坤柔之殿”,即后土祠之正殿,九间,重檐歇山顶。下有高台基,设左右阶。殿西山引斜廊,围成内院。院内左右各有一小方亭,正中有一大一小两方台,大台为露台,南面正中出台阶。小台用栅栏围绕,为封石匮之所。〔⑹后殿名“寝殿”,三间,歇山顶。西山出斜廊。在廊房两侧,各有三小殿,与正院东西廊相连。左面北部一殿名称不清,其下为“六丁殿”、“五岳殿”、右面由北至南为“五道殿”、“六甲殿”、“真武殿”。廊院以北,围墙正中突起高台,上有一三间悬山顶小殿,即“配天”。围墙之外,“配天”殿以北,是“旧轩辕扫地坛”,周围遍植树木,中间以横墙分为前后两院。墙上开拱星门,八字墙。前院左侧有一重檐方亭,名称不清。后院正中为坛,上建一重檐歇山顶大殿,其左右有配殿。

露台,即露天之台,形状一般为方形,多用砖石或土建成。露台源于远古帝王“观複象察气之妖祥”之灵台,露台之名,汉代已有记载。《史记•孝文本纪》:

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⑴

孕育于汉唐时宫廷寺庙中用于招仙降神的露天台榭,到宋金时期,目具有表演歌舞伎艺和摆放供品两种功能,是戏曲表演场所由“搀地为场”的平地到在它之上加顶盖后又砌墙的舞亭、舞楼之间的过渡形态。山西芮城县岱岳庙泰和三年(1203)《岳庙新修露台记》碑,描述了露台的功能:

惟有露台一所,累土为之,岁律口口,风颓雨圮,屡

修屡坏,终不称于庙貌。凡有时祭月享,当奏音其上,用

荐庶羞。今以卑隘,不克行列□人,乐失其备。格思,居民常以为雑。数议兴修,奈何口口口久,又寝其议,勇意完葺者,终乏其□口口口下。董公讳章,世居此邑,仰荷

□忍坐视其弊。遽乃披露肝诚,誓为经口,口循旧

贯,创用砖石,增大其基,募工匠□口口费五百余贯。乡

众闻之,竞喜为助。口口口口,——棋布。自乎肇造,

□□于今,周及二载。中间工匠日用馈饷,公□□应办,寒暑不避,始终如一,迩者方□厥功Q□台崇七尺五寸,方广二十四步,砖总万有六千数。边隅用石一百五十口。口者绝疵,细功鳞砌,荡人耳目。黄童白叟,□□以□口。□牲陈皿者,得以展口仪;流宫泛羽者,口□奏其雅。神人之心,由是和焉。〔⑵

通常露台是在大殿前面,并和殿基齐高相连,这种形式成为历代殿堂建筑的模式,后世也被用作演出场所。进一步发展,和殿堂脱离开来,成为与殿堂相对的独立形制。

今之后土祠,已非《蒲州荣河县创立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庙像图石》所刻之原貌。明万历年间汾河决口南泛,原庙被淹。清康熙间移地重建。同治初年,黄河河道东移,乃移建今地,始建于同治十二年(1873),主殿次年落成,光绪时又兴建。现存都是晚清建筑。祠南北长240.81米,东西宽105.21米,总占地25 268平方米。由北向南分别是秋风楼、正殿、香厅、献殿、戏台、山门(兼戏台)、献殿两侧的东西五虎殿及秋风楼东侧的《萧墙碑》碑楼。2002年万荣县政府投入巨资进行了维修,并在庙前平地新建了广场。秋分楼内藏有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刻汉武帝《秋风辞》碑一通。

秋风楼,因汉武帝祭祀启土而写《秋风辞》碑藏于内而得名,建于一16米见方的砖石台基上。台基南面开门,门内正对墙上有一小龛,上题“扫地坛”。楼通高33米,共三层,面阔5间,十字歇山顶,四周回廊。檐下施斗棋。一、二层明间四门出顶。秋风楼东侧是一碑亭,内藏《汾阴二圣配飨之铭》碑(即《萧墙碑》)。该碑由5块石组成,高2.52米,宽7.14米,是宋真宗于大中祥符四年亲祭后土时所作。正殿五间,面阔18.8米,深11.7米。硬山顶。六椽,五架梁对前后单步梁,用四柱。无斗拱。献殿亦为五间,硬山顶,面阔17.4米,明间3.9米,次间3.37米,深四椽8.65米。献殿和正殿中建一香厅,卷棚顶,阔3.95米,深2.76米。献殿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不大的配殿,即东西五虎殿,东五虎殿供奉五岳大帝,西五虎殿供奉三国蜀国的五虎上将。中轴线上距献殿61米处是相连的二戏台。距二连台44米是山门兼戏台。

三座戏台,呈品字形分布,故称品字台。南面山门兼戏台(图2)0山门重檐歇山顶,通面阔三间10米,进深两间10米。主体五架梁分心三柱,中设板门。北檐出廊,为戏台主要表演区。柱高1.75米处开棒眼,北檐平柱两旁又立二石柱,高1.75米,柱头开棒眼,左右山墙及山门分心墙上亦留棒眼,以备演出时插楞木,搭木板(图3)。山墙外又砌八字影壁。山门北44米处又有二连戏台,单层,硬山顶。二台间距2.40米(屋顶相连,下为通道),面阔8.05米,进深6.90米,前四架梁对后单步梁三柱。⑴)角柱外砌八字影壁(图4)。西台匾题“歌舞楼”,上下场门门额分别书“古往'、“今来”;东台匾题书“春雪台”,上下场门门额分别书“镜花”、“水月”。东西两台石柱都题有楹联。东台前石柱为:“前缓声后缓声善哉歌也,大垂手小垂手轩乎舞之。”西台前石柱为:“空即色色即空我闻如是,画中人人中画于意云何。”后面内柱为:“世事总归空何必以空为实事,人情都是戏不妨将戏作真情。”戏台前面的空地为观众区。

后土祠的演剧活动,清代以前的情况不得而知。清代古汾阴沿河一带,各村社每年庙会和重大节日的戏剧演出活动非常活跃。后土祠也是如此,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和农历三月十八、十月初五为后土祠的庙会,由汤元(现已无人居住)、西头、斜口、庙前、阎村、大用、仓里、北中和、志范等十村组成的六社轮流主办,通常请两个戏班,在东西两台同时演出,称之为对台戏,演出三天四夜七场。

后土祠的对台戏讲究“东起西落火铳戏”,即东台先开始,西台后完。在开戏之前以点炮为号,相互联络,双方做好演出准备。开演前,鞭炮火铳齐鸣,锣鼓毙铉齐奏。生、旦、净、末、丑所有行当相继出场,依据各自行当的特色,在锣鼓的伴奏下,先后上舞台中央预先用桌椅垒成的“宝塔”上做一些程式性动作。表演结束,回到后台,火铳戏结束。正戏开演,一般是三个本戏一个折子戏,风雨无阻,一直要唱到第二天早上。庙会这天,要拜祭后土,善男信女特别多,烧香上供的队伍排得很长,从傍晚排到天亮,一直香烟缭绕,人群络绎不绝,有些人为图省事,只在正殿外面的砖台上烧把香,了却心愿。所以,两台戏一整夜都不能停。演员们最怕这一天,不能卸妆,不能睡觉,饿了,在后台吃点预先准备好的干粮,困了,找个角落,就地躺一会儿,锣鼓一响,赶紧上场。

后土祠的戏曲演出非常精彩,每个戏班都用最好的演员演最拿手的戏,以吸引观众。否则,观众跑向另一台下,就无法再继续下去,这个戏班也将陷入无地自容的境地。有一年庙会,西台演《长坂坡》,蒲剧著名小生贾悦法扮演赵云。贾悦法风流潇洒,武功过人,观众尤其是妇女特别爱看其演出。正当贾悦法赢得阵阵掌声之时,东台上,其师傅的《坐窑》开始了,观众很快就跑向东台。贾悦法虽然釆取“劈叉”等很多高难动作,最终还是没有赢得观众,而不得不停演。〔⑷

后土祠虽有三座戏台,但三台戏同时演出却非常少,据庙前村老人介绍,自建祠以来,只在清末演过一次。当时,在山门舞台演出的是著名的蒲州(山西永济)“寡妇班”(因班主是寡妇),东西两台戏班名称已不详。三台戏演出时,是山门舞台先开始,然后依次是东台和西台。2003年万荣县为了开发旅游资源,弘扬后土文化,发展经济,于农历五月十三举行了全民公祭后土的活动,公祭仪式结束后,三个戏台同时演出了《三娘教子》,演出团体分别是:山门舞台是万荣县蒲剧团,东台是运城市青年蒲剧团,西台是河南三门峡平剧团。由于当今民众娱乐活动较以往丰富了许多,也可能是由于“非典”的影响,观众很少,与热闹的商品交易相比,显得特别冷清,根本看不到老百姓所说的往日唱对台戏或三台戏时激烈而热闹的场面。

在后土祠演出的剧种,有蒲剧、眉户、秦腔和豫剧。现在情况稍有变化,也上演一些其他剧种,如2003年公祭时就有河南三门峡平剧团的演出。蒲剧的剧目有南路、西路24本戏,而《黄鹤楼》、《龙凤配》是必演剧目。一般剧团若无这两本戏,也就不能接后土祠的台口。

黄鹤楼》一剧,说的是在三国时期,刘备借荆州久不归还。刘备和赵云渡江,赴东吴都督周瑜在黄鹤楼设下的宴席。东吴重兵把守,刘备若不还荆州,势必难以回还。危急情况下,赵云亮出了.51.临行前诸葛亮交给的救命令箭,正是当年祭东风时周瑜赐给诸葛亮的那枝,凭此刘备才下了黄鹤楼。后来此剧成为后土祠的祭戏,每逢庙会首夜,先由十村六社的社家(当地对社首之称)和民众给后土烧香进献,然后由山门过路台、东台、西台依次演出《黄鹤楼》。至凌晨两三点,祭祀完毕,三个戏台才能换演其他剧目。

本戏《龙凤配》,京剧、秦腔等剧种称之为《龙凤呈祥》,是逢年过节、祝福贺寿的喜庆戏,讲的是三国时刘备东吴招亲的故事。东吴孙权、周瑜为了夺回荆州,假许公主孙尚香与刘备为亲,诋刘备过江扣为人质。但诸葛亮识破其计谋,要刘过江后先拜见乔阁老,再拜吴国太,促使孙权甘露寺阴谋败露,弄假成真。最后刘、孙二人结为夫妻,渡江回到荆州。这富有喜剧性的爱情故事,既符合广大民众的审美需求,也激发了对后土娘娘和伏羲婚配这一远古神话的遐想(万荣人认为,后土娘娘即女娲),故认为后土娘娘也最爱看此剧。这样,《龙凤配》就成了后土祠庙会的必演剧目。

《无影簪》一剧,在后土祠是禁止演出的。《无影簪》说的是商纣时期,适逢三月十五女甥圣母的生日,纣王坐朝,商容出班启奏:“陛下,女娲曾炼石补天,拯救万民,请陛下前往女娲宫降香,一求风调雨顺,二求国泰民安,三求江山永久。”于是,纣王带领群臣前往女娲宫烧香祭奠,完毕,忽然一阵大风,卷起幔帐,现出了女娲像。纣王一见女娲像,不由神魂飘荡,淫心顿生,题诗一首:“凤鸾宝帐景非常,尽是泥金巧样妆。曲曲远山飞翠色,翩翩舞袖映霞裳。梨花带雨争娇艳,芍药笼烟驰媚妆。但得妖廃能举动,取回长乐侍君王。”女娲娘娘一看大怒,即命九尾狐狸、玉石琵琶、九头雉鸡三妖下凡,并赐九尾狐狸无影簪一支,蛊惑纣王。以致后来妲己乱朝,导致了政权的灭亡。

中国的戏剧演出,特别是祭祀演出,演员和乐队不能出丝毫的差错,否则,就是对神灵的不敬。一旦出错,轻则罚戏罚钱,重则戏班被赶走,使戏班最后无法生存,不得不解散。清代扬州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记载了一则班主因轻慢乡村观众,而最终落入无地自容窘境的轶事。

纳山胡翁,尝入城订老徐班下乡演关神戏。班头以其村人也,绐之曰:“吾此班每日必食火腿及松萝茶,戏价每本非三百金不可。”胡公一一允之。班人无已,随之入山。翁故善词曲,尤精于琵琶,于是每日以三百金置戏台上,火腿松萝茶之外,无他物。日演《琵琶记》全部,错一工尺,则翁拍界尺叱之,班人乃大惭。〔⑸

后土祠演剧更是非常讲究,观众对此要求十分严格,特别挑剔,因此各戏班及其演员均需小心对待。每次演出,社家专门请一些能说会道、有身份、有地位、懂戏的人前来观剧。演员一旦唱错,他们就认为是对后土娘娘不恭,马上就会让监台(庙会时专门负责维持秩序之人)揭席,使戏停演。据庙前村老乡介绍,有一年庙会,东台一位演员,不知何故,上场时,错穿了衣服,台下观众让监台上台揭席,使戏停演。最后,班主请人说情,让这位演员跪在后土娘娘神像前磕头赔罪,并罚戏班白银三十两,再演一场,才算过去。因为,长期以来戏剧演出奉行“宁穿破,不穿错”的铁律,也就是每个角色出场时必须依据一定的规范穿戴,即使这个角色的衣服已经破旧,但也决不能以其他角色的代之。

现在,后土祠内很少演戏,即使演戏,传统习俗保留下来的也很少。当然,一方面是由于庙内的三个戏台太小,其空间已不能容纳现代剧团的各种现代化设施;另一方面受电影、电视、VCD、DVD等的冲击,观众相对减少,各村组织演戏的活动也越来越少、越来越难。然而随着旅游资源的开发,后土祠以及后土文化的内涵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Hash:7b0116599145b9da57c7f81822d923f8d62083af

声明:此文由 考古快递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