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岩画概述(第二篇)

二、包头历史和沿革

包头在距今六千年以前已有人类定居活动。包头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共40处,主要分布于阴山山脉大青山西段南麓台地上,另在石拐区青山沟谷两侧的台地上近年新发现十余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固阳县南部发现有新石器时代遗址,固阳秦长城以南五千营子、上八分子采集较多细石器。经对大青山台地阿善和西园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证实仰韶时代早中和晚期及仰韶时代向龙山时代过渡时期及龙山时代晚期包头均有人类活动文化遗存。阿善一期和西园一期属于白泥窑子文化,阿善二期和西园二期属于海生不浪文化(庙子沟文化),阿善三期和西园三期属于阿善文化,西园四期属于客省庄文化系统。

夏、商、西周、春秋时期,文献记载有荤粥、土方、鬼方、猃狁、北狄等活动于北方,但具体地域难以考证。战国时期林胡、娄烦活动于包头及其附近区域。从考古发现看,包头昆区昆北路附近曾发现三足瓮,属朱开沟文化,年代为夏代。朱开沟文化最早发现于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时代上限相当于距今4200年的原始社会晚期,下限约相当于距今3500年的商代前期。商后期至西周初,有发现于清水河县的西岔文化和陕北清涧的李家崖文化,与包头地域较近。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期间,在达茂旗西河一带曾采集到柄部有展翅鸟的青铜小刀,时代约在西周到春秋早期。这一时期位于赤峰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强盛,影响甚广。内蒙古中南部位于准格尔旗魏家峁乡的西麻青墓地时代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春秋中期到战国晚期包头及其附近发现的遗存较多,位于包头东河区的西园墓地时代在春秋晚期,土右旗水涧沟门墓地时代在战国时期;包头左近乌拉特中期的呼鲁斯太、杭锦旗桃红巴拉、清水河县的阳畔、凉城县毛庆沟和忻州窑子及小双古城等地,均有墓葬发现。

战国晚期包头纳入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统辖,到赵武灵王(公元前325-前299年)时,实行著名的军事改革,即“胡服骑射”,使赵国跃为一个军事强国。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00年),赵国拓地九原(城址为今包头市九原区麻池城址北城),在大青山、乌拉山南麓修筑长城

秦时大将蒙恬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夺取河南地(今鄂尔多斯高原西北),第二年设置三十四县(或说四十四县)。筑长城,自九原至云阳(今陕西涥化县)修直道。

秦末农民起义、楚汉相争之际,匈奴复占领河南地。西汉时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将军卫青率兵夺取河南地,置五原(九原郡改称五原郡)、朔方郡。五原郡郡治九原(包头市九原区麻池城址北城),归属朔方刺史部。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亲率十八万大军,巡边到单于台,途径包头。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款五原塞(今固阳县秦长城),愿在甘露三年正月朝汉。汉元帝竞宁元年(公元前33年),昭君出塞从包头过黄河出阴山。王莽挠乱匈奴,数年之间,北边虚空,野有暴骨。

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东汉立国。建武五年(29年),匈奴在九原县立卢芳为汉帝,据有五原、朔方、云中、定襄、雁门五郡。建武十六年(40年),卢芳逃到匈奴,五原等郡回归东汉王朝。仍设五原郡,郡治九原,归属并州刺史部。东汉初年,匈奴继续南下,边郡人民颇多内徙。建武二十四年(48年),呼韩邪单于比率部众到五原塞请求内附。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各部安置于边境各郡,其中当于骨都侯部在五原。建武二十六年(50年)北边渐趋稳定,鼓励当初内迁人民重回边郡,云中、五原、朔方、北地、定襄、雁门、上谷、代八郡民归于本土。此后,北边诸郡若干地区出现汉族与匈奴族错居现象。东汉后期,北匈奴为窦宪、耿秉击破,鲜卑、乌桓活跃于匈奴故地。由于鲜卑侵扰,永和五年(140年)朔方郡治迁五原郡。桓帝初年,公元150年以后,鲜卑檀石槐在高柳(今山西阳高县)北三百里的弹汗山啜仇水上建立牙帐,组成强大的草原部落大同盟,占有了匈奴故地,即为漠北大草原内蒙北部地区。鲜卑东西部大人都归属于他。他属下分为三部,其西部大人之一的推寅,据考证即是拓跋鲜卑的祖先,第二推寅邻。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罢省云中、定襄、朔方、五原等郡,置新兴郡,领一县以统旧民。包头尽为鲜卑占据。

早在公元180年后,拓拔鲜卑从漠北南下时,就落足于五原郡北部的匈奴故地。拓拔部始祖——神元皇帝力微,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投靠五原的没鹿回部大人窦宾,在五原住了近四十年,吞并了这个部落,并从这里兴起。魏高贵乡公甘露三年(259年)拓拔部迁都盛乐(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城址)。公元308年,力微的孙子猗卢总摄各部,掠夺并州杂胡,把他们迁到云中、五原、朔方。公元365年,前秦王苻坚到北方巡视,设立了朔方郡和五原郡。四世纪末,拓跋珪在盛乐附近“息众课农”,派他的堂弟东平公元仪,带着三万余家在五原到稒阳塞一带开荒屯田,发展农业生产。

北魏立国之初即开始北征高车,并把大批高车人移到云中、五原,以充实北疆防务。大部高车人南迁之后,在大漠南北又出现了一个强大的部族——柔然。北魏前期曾多次征讨柔然,并在阴山北筑长城,设置著名的六镇。北魏六镇自西向东为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怀朔镇(今固阳县怀朔镇城圐圙村南)大将往往是兼领武川和沃野二镇军事。公元523年3月至525年6月爆发北魏六镇起义,之后“六镇荡然,无复落捍”。公元534年,北魏分为东魏、西魏,他们统治时间较短,不久便被北齐、北周替代。北齐和北周大抵沿大青山和乌拉山交界的昆都仑沟为界。

公元581年,隋统一全国,在土默川地区设榆关总管,在河套地区设丰州,各下属两个县,主要驻扎军队,防御突厥南下。包头境内隋代至唐初为突厥人驻牧地,无任何建置。

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归唐关内道丰州中受降城(今稀土高新区滨河新区敖陶窑子城址)管辖。唐朔方军总管张仁愿于黄河北筑三受降城,首尾相应,以绝突厥南寇之路。其间,唐玄宗开元十年至天宝八年(723—750年)安北都护府设在中受降城。

辽征服阴山地区后,在其西部设立代北云朔招讨司,后改为云内州,归开远军下节度。云内州下设柔服(今呼和浩特托克托县城址镇白塔城址)、宁人二县,治柔服。包头大部属云内州管辖,境内西部地区归西夏(1032—1227年)黑山威福军司管辖。1125年,金占领云内州后,仍沿辽旧称云内州。将黄河以南领地划给西夏。辖柔服、云川两县及宁人镇。金太宗天会七年(1129年)迁奚族第一、第三部到云内州守戍,云内州人口达二万四千八百六十八户。云内州生产青镔铁,驰名全国,成为金国著名产铁基地之一。元时包头为腹里,归大同路云内州管辖。云内州领一县,州治柔服县(元初废金国云川县,设录事司,1267年即至元四年省司,县入州。

辽金元时期阴山以北有汪古部活动。其中心先在安答堡子(今达茂联合旗达尔罕苏木古城子城址),后至百灵庙北42公里的敖伦苏木城址。汪古部首领阿剌兀思剔吉忽里早在公元1204年就归附了成吉思汗,并出兵帮助成吉思汗,所以成吉思汗“授开国有功者”九十五个千户中,就有汪古部五千户。成吉思汗还把他的三女儿阿剌海别吉嫁给汪古部长。汪古部领德宁、净州、集宁路、砂井总管府及安答堡子等,今包头市、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北部地区为其领地。

明朝建立后,其边界到达了阴山以南广大地区。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设置东胜五卫,屯田戍边。下属五花所。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撤销了东胜卫,1426年鉴于蒙古的不时侵犯,又恢复了云内州和丰州建置。土木堡之变(1449年)后,明英宗被俘,河套成为蒙古族牧地。

1510年达延汗收复了右翼三万户,完成了统一蒙古大业,成为蒙古大汗。达延汗驻察哈尔万户,统领左翼三万户;任命他的三子巴尔博罗特为济农,统领左翼三万户。巴尔斯博罗特又将右翼三万户进行调整,其中次子阿勒坦汗(明史称俺答)为土默特万户(又称十二土默特,即十二个部落)首领,后统领蒙古右翼,其政治中心即今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镇的美岱召城堡,其晚年佞佛久居的地方青山,即今达茂旗敖伦苏木城址一带。

1627年察哈尔大汗林丹汗兴起,占据归化城。崇祯元年(1628年),林丹汗被后金(即清)大军追赶,率部西奔。崇祯五年(1632年)林丹汗战败,土默特部归降清朝。后来,又将土默特部分为二旗,共十二甲,六十佐领。

清顺治五年(1648年),在土默特西境、西北境安设乌拉特三公旗;顺治六年(1649年)、顺治十年(1653年)、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在北境分别安设四子部落旗、达尔罕贝勒旗、茂明安旗。六旗共组为乌兰察布盟,属理藩院统辖,绥远将军节制。达尔罕旗、茂明安旗在包头境内,乌拉特三公旗部分在包头境内。

为适应西北用兵的需要,清康熙、乾隆时期,在土默川大力推行移民屯垦政策。汉族人口日增,垦地日广。包头嘉庆十四年(1809年)设镇,归山西归绥道萨拉齐厅管辖,1926年设县,1938年设市。

1949年9月19日,以董其武为首的绥远军政干部和地方各族各界代表39人,齐集绥远省银行包头分行,在起义通电上签名,包头获得和平解放。1950年2月13日,包头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蒙绥合并后,1954年3月,原绥远省包头市划归内蒙古自治区,为自治区辖市。

(内容未完,明天精彩继续!)

Hash:fc663f5861ac339f2dddb0f5f3e9414ce9cfe4df

声明:此文由 包头博物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