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嘉定地名:南翔镇两处不起眼的古迹 见证了上海历史沧桑变化

图溯上海

图说嘉定地名

嘉定概览 街镇风采 地名掌故

鹤槎山

民国嘉定县续志》中鹤槎山的位置

位于南翔镇北市稍(市镇繁华街区的尽头)以北,沪宜公路东侧,真南路北。原高10余米,是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韩世忠所筑供军事联络通讯用的古代烽火墩之一。因位于“白鹤南翔”“槎溪迤流”之地,故后人取名“鹤槎山”。山麓有香雪庵,系清代建筑

鹤槎山旧影(来源:嘉定发布)

咸丰三年(1853年),南翔罗汉党在此聚集千余农民举行武装起义。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军在此抗击英法侵略军,山上一棵古银杏树身还留有当年的弹痕。“八·一三”淞沪抗战之前,每年上元节各村社灯在此聚会,尔后上街环游。每逢重阳,当地人在此登高。清代诗人有所叙述,吕王辅《槎阜社灯诗》说:“松筠绕阜碧层层,星月光中拾级登。隐现千村宝炬列,依稀万顷火云蒸。龙蟠惊攫眠珠去,马度疑乘汗血腾。试问插萸吹落帽,何如眼底上元灯。”张揆方《鹤槎山登高诗》说:“节值登高恰恰晴,鹤槎山麓缀霜英。花粘溪女银钗脚,叶乱村翁蜡屐声。压担花糕入廛市,盈筐紫蟹上江城。老夫也逐游人队,一种痴情莫与京。”抗日战争胜利后,已不再举行社灯聚会,也少登高之举。

鹤槎山

1960年、1963年、1980年、1992年1月4次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在四周筑起围墙加以保护。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队筑有碉堡一座,仍在山上。据1999年9月调查,上海时存12座烽墩遗迹,鹤槎山即为其一。2014年6月,南翔镇人民政府依据《南翔历史文化名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市郊重要旅游景点和文物保护方案,启动鹤槎山、香雪庵改造修缮工程。鹤槎山景点新建“鹤舞亭”、“蛇解道”(木栽道),除古银杏树外,周边普植梅花为主树木及绿化并筑石头墙围护。以明清祠庵建筑风格修缮香雪庵,保留330平方米香雪庵古建筑遗存。

天恩桥

乡村风光印衬下的天恩桥旧貌

位于南翔镇北,永丰村大桥头,跨横沥。东西走向,3孔拱形石阶桥,长40米、宽3.5米、高5.5米,主孔净跨11.5米,两侧副孔净跨5.5米,雄伟壮观。

《民国嘉定县续志》中天恩桥的位置

原为木桥,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初名真圣堂桥。甃石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三孔拱形石桥,易名天恩桥。南北两侧桥柱上刻有楹联4副,南侧为“云际龙飞高凌百尺,波间虹卧彩耀三槎。”“境接吴淞势挟汪洋通万顷,名颜真圣义兼廉让媲千秋。”北侧为“行看桂子月中落,定有仙槎海上来。”“人杰地灵白鹤来飞传胜迹,风恬浪静彩虹遥映镇槎溪。”联意桥梁高耸入云际,所跨河流之险,形似襟带通汪洋大海。登上石桥,如看皓空月桂,又似见仙筏从东海飘来。后联中的“槎溪”是槎浦的雅名,是南翔的主要河流,古自西向东排列有上中下3条槎浦,故也有三槎之说。白鹤也泛指白鹤南翔寺故事传说中的白鹤。楹联赞美古镇,人杰地灵;当一桥似龙飞卧,千秋万代传胜迹。如此完整的桥联,在众多古桥中并不多见。据史料记载,先后于雍正九年(1731年)、乾隆十八年(1753年)、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四次修建。“天恩赏月”被誉为南翔一景。清代诗人吕王辅作《天恩赏月诗》说:“不是垂虹锁巨川,半湾脚底涌蝉娟。置身直拟浮槎客,抚景宁追掷杖仙。色冷印残千里迹,影低画破一溪烟。未邀好酒丹阳尹,莫野风光笑独专。”当时景色据记载:“月夜登眺,野旷天低,心神为荡,俯看南北,水澄澈如匹练。”

天恩桥现状和石碑石刻

1949年5月12日,国民党军队溃退,将桥顶炸断,后由刚成立的南翔市人民政府用木头接通。1951年10月由嘉定县人民政府修复。至2015年,由南翔镇人民政府多次保护性修缮。1960年1月、1980年2月、1992年1月三次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恩桥石级

Hash:90f09fcdf5a56ae614a95f9d711685c2d51585b0

声明:此文由 悦读城市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