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国际丨徽州篁墩的前世今生
沿徽杭公路205国道往歙县出发,距离屯溪只有三四公里的篁墩古村,原属“歙之西南隅,去县治三十里”。
这里位居徽州心脏地带,“天马列其前,石壁拥其右,古宫辅其左。大河前绕,重心后镇,居然一澳区也”。平畴沃野,阡陌纵横,新安江从村南流过,顺流而下直抵三吴两浙。
“程朱阙里”牌坊
篁墩古村,这个看起来很不起眼的千年古村,一直隐藏着徽州的不解之谜。它在研究徽州文化的学者和新安氏族人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地位。
篁墩的历史十分悠久,其得名至少有近二千年的历史。篁墩最初名叫“姚家墩”。东晋时有一个名叫黄积的人,“为考功员外郎,从元帝渡江任新安太守,卒葬郡西姚家墩。积生寻,庐于葬,遂家焉,改曰黄墩”。
朝廷赐新安太守程元谭及其后裔宅居于此后,新安程氏族人世居于此,因此地多修篁翠竹,改“黄”为“篁”。唐末黄巢之乱时,黄巢军一路烧杀掳掠,相传,“凡地以黄名者,兵辄不犯,盖谓己也”。于是在唐末时又易“篁”为“黄”。至明代,休宁进士、篁墩程氏后人程敏政再次改“黄”为“篁”。对此,程敏政在《篁墩文集》有明确的记载:予家亦出黄墩,而考诸谱及郡志,莫知墩之所以名者。近得一说,云:黄墩之“黄”本“篁”字,以其地多产竹故名。至黄巢之乱,所过无噍类,独以黄为己姓,凡州里山川以“黄”名者,辄敛兵不犯。程之避地于此者,因更“篁”为“黄”,以求免祸,岁久而习焉。予独慨夫循吏忠臣赐第庙食之所,而污于僭乱之姓七百余年卒,无觉其非者。因大书“篁墩”二字,揭诸故庐,且借重于作者一言,使后世知此地之获复旧名,自予始云。
2005年根据当年世忠庙的照片描绘的图
篁墩不仅村名历史沿革扑朔迷离,而且其宗族聚居的历史盛况特别引人瞩目。
众多徽州文化研究者在探析徽州宗族迁徙历史时都惊奇地发现,北方中原世家氏族汉以来陆续徙入徽州,竟大多都以篁墩为始居地,由此而先后向徽州各地、大江南北扩散迁徙。
可以说:篁墩是徽州新安士族的发源地。在徽州移民史上,篁墩有着异常显赫的地位。她是从汉唐直至明清,从中原从苏浙而向徽州移民再从徽州往外迁徒的集散地。许多大姓迁来徽州,都是先在篁墩落脚,这里成了徽州许多族姓的始迁地和避难所。
根据许多徽州宗谱、家谱和地方史志文献记载,“始迁篁墩”、“祖居黄墩”的徽州氏族,至少有二、三十个族姓。请看以下氏族迁徽情况。
2012年程氏后人在这里立了这块纪念新安始祖程元谭的碑
程氏得姓程伯符,仕周成王,食邑广平程国,以国得姓。新安程氏始祖程元谭是程伯符四十五世孙,东晋初由山东东阿县来守新安,居歙之黄墩。后世裔孙分迁乐平、贵溪、宣成、休宁、婺源、绩溪、苏州、醴陵、潜山、泰兴、通山、永兴、武宁、松江、金华、宜兴、江阴、江陵、武昌、永康、丹阳等地,析派四十余支,衍为大族。宋代理学家奠基人程颢、程颐为篁墩程氏之后。民国名将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将军祖辈于明洪武年间,自歙县篁墩迁往湖南醴陵县长连村。湖南醴陵县长连村程氏宗亲,在1949年之前,每隔三五年,就要来篁墩祭祖,并称自己为徽州人。非盟主席程让平、当今世界华人领袖程万琪、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其祖籍都是篁墩。2011年春天,程万琪先生曾率领海内外600多位程氏宗亲到篁墩祭祖。
朱姓迁徽始祖朱师古,唐乾符年间,避乱,挈家自金陵迁歙县黄墩。朱涔生四子,形成篁墩朱氏四支派:长子朱古训,南唐任杨行密幕将,后裔迁金陵,形成金陵朱氏一支。二子朱古僚,三子朱古祝迁居婺源香田。老四朱古佑,唐宣宗进士,官至监察御使,后裔居河南偃师,形成偃师朱氏,此族出了一位宋代宰相朱胜非。朱氏最望一支是朱环,唐昭宗进士,唐未任歙州刺史,收复婺源,全家自歙县黄墩迁婺源茶院,并形成朱氏茶院派。宋元两朝大学者朱熹、朱弁、朱松皆出此族。其后裔又迁浙江、江苏、福建、湖南、广东等地形成了朱氏望族。
根据放大照片描绘的当年世忠庙(图左)和程氏统宗祠(图右)
唐越国公汪华之后,汪华八子即八公汪俊,自绩溪迁歙县黄墩,曾孙汪德生三子:长子汪广,迁旌德新建,次子汪廙,仍居黄墩,三子汪音迁休宁藏溪,后衍成汪氏三大派。汪氏另一后裔汪朝宗,自歙县皇墩迁江西弋阳北岑田;汪知游,五代自歙县黄墩迁休宁安乐乡。还有三支于明隆庆间一支自安徽篁墩迁湖北武昌;一支迁居溳水北(今湖北十堰市);一支迁居汉阳治北。今湖北之汪氏大都来源徽州。汪姓为徽州笫一大姓,汪氏祖先从绩溪、篁墩及徽州各地再迁往各县各省,远至两广、两湖、西南、西北、大凡汪氏都由徽州篁墩迁出,“可谓天下汪姓出自徽”。
王氏迁徽始祖王璧,唐咸通间,自太原迁歙之黄墩苦竹巷。其后裔子孙散居歙县、绩溪、祁门、宣州、婺源、休宁、泾县、旌德等地。
李氏迁徽也是从篁墩始,唐代昭王之子李佯,因避乱迁歙之篁墩,旋迁昌水,又徒居界田。传三世,孙李德鹏迁祁门之浮溪新田;李德鸾迁婺之严田;一宗三支,形成徽州三田李氏。明初大谋士李善长出自此族。
世忠庙俯瞰图
江氏家族发端于山东济阳,唐末江尚质从山东济阳迁歙之篁墩。其子江洪,复迁于婺源谢坑;江洪生江德,江德生四子:江潜、江云、江海、江源,其后江潜迁光州固始,江海迁越州江阴,江源迁歙之溪南。江云居篁墩谢坑;谢坑仍为祖居;其后又散居于旌德、太平、歙北、泾县、南昌、进贤、金陵、扬州、浙江等地等地。
江氏另一支族出萧氏。一世祖江祯(一作桢)唐未易姓江,隐居歙县篁墩。生子三:长子江董,迁姿源皋径;次子江威,迁开化马汪;季子江郑,迁歙溪南;江董五世孙江文寀迁婺源旃坑马槽坞。此支后裔们分布祁门、黟县、休宁、歙县、及外省州县。
新安望族中胡氏始迁篁墩后,又分迁各地。其中一支始迁祖胡瞳,旱在唐季自徽郡篁墩迁至祁门。胡瞳生二子,长子胡宅从祁门迁贵溪,形成贵溪派胡氏。次子胡学从祁门迁婺源清华东园。东园胡氏后代人才辈出,子孙繁衍,支糸分佈新安诸邑及鄱阳、浮梁、建德、泾县等地。
篁墩地形图。大红圈里的两个建筑从左到右是世忠庙和程氏统宗祠。小红圈是程朱阙里牌坊和程朱三夫子祠。
唐末张彻是迁徽张氏一世祖,彻父为绩溪令,黄巢时避难于歙之篁墩。兵定后,张彻自篁墩徒至婺源甲道,形成甲道张氏。
汝南项氏迁徽一世祖是项明远,为唐诗人项斯之孙,唐昭宗天祐间由歙县篁墩迁婺源龙潭项村。五世孙项文英,北宋大中祥符间由项村迁绩溪、传至玄孙,派分为松溪、文筠、梓林三堂;项文焕子项仕荣迁浮梁(今江西上饶地区)长山,项仕廉迁浮梁老鸦滩;项仕显迁姜源新溪,项仕昌迁婺源土桥头鲍家坦。
《叶氏族谱》记载,叶氏一世祖叶翥。先世河南人,因官居歙县黄墩。后世唐长兴年间,因官自歙县黄墩迁婺源中平,后代又分迁休宁陪郭和其他州县。
新安金氏为徽州人口较少者,也是从北方首迁篁墩。望出京兆,唐未避难投歙县黄墩,再徒迁休宁白茆,宋初又自白茆迁石田,迁洲阳,再迁璫溪。五代时还有一支由歙县黄墩迁祁门西万金溪。徽州金氏人口不多,但在乾隆二十九年出了一位状元郎,这就是歙县岩寺的金榜。
1949年前篁墩程氏统宗祠祭祀活动的轮值表。当时徽州有程氏支派141派,分成10组,每十年一轮。
潘名,唐僖宗时,自闽之三山宦居歙西篁墩;潘逢辰唐末避难再迁婺源桃溪。潘永获、潘永照、潘永豹、潘永初、潘永轩兄弟由祁门于明嘉间迁富阳、桐庐、启窈州、石独源、甘竹坞、虫茅坞、桐江五派。
曹氏是徽州望族。唐昭宗时,曹宣与子曹翊、曹翔镇压黄巢起义有功,曹翊阵亡,葬于歙西之篁墩,曹翔遂庐墓于此。其后裔又陆续从篁墩迁之歙县雄村、晓鳙、徽城、大鳙、大杞、长清源。清代“父子两进士”的曹文植、曹振镛出自雄村曹氏。
《高阳许氏统宗世谱》记载,先祖许儒,后梁时自雍州展转迁居于歙之篁墩。许儒之子许知稠,南唐时再从篁墩迁徒歙县北高阳(今之许村)。许氏后裔又分迁到歙县西乡唐模、休宁、祁门、绩溪及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光晚清进士许承尧后裔徒居台湾、加拿大、美国就达200多人。
程氏家谱
《新安毕氏族谱》中记载,毕氏始迁祖毕师远,唐乾符间由河南偃师出仕新安,卒葬篁墩。后世从篁墩迁浙江巨州、江西信州、戈阳、休宁碧溪、歙县长陔、歙之嘉田。新安毕氏家族在宋代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他就是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家毕升。
洪氏源于自敦煌共氏,后世唐贞元间迁歙之黄墩,后世迁婺源轮溪;还将轮溪称黄荆墩,以纪念黄墩祖居地。后人再迁乐平县形成著名鄱阳洪氏。后裔居地散居乐平、鄱阳、浮梁、余干、婺源、歙县、安仁、崇仁、建德、遂安、建昌、莆田、江苏、浙江等地,并向南方和海外发展,其中一支从莆田涉迁广东,为洪氏迁粤最早一支。此族后裔人才辈出。宋洪皓及子适、迈遵及清代著名学者洪亮吉、状元洪榜以及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皆出此族。
《吴兴姚氏家谱》记载:姚姓一支始祖姚平,汉代人。唐朝未年,姚平二十七孙姚旭避乱自中原南迁歙县黄墩。后人又迁池州、青阳、浮梁、婺源、桂岭。
2016篁墩祭祖祭拜仪式
歙县潭渡黄氏始祖黄璋,早在唐代神龙年间就从歙县黄墩迁歙县西九里黄屯,曾孙黄芮,又从黄屯迁潭渡,,后其子孙散居新安各邑,并形成各支派。黄氏黄墩派为新安黄氏五大派之一。
据《戴氏宗谱》记载,戴氏出战国宋微子后,宋亡后避居谯,即今之亳州,子孙以戴为姓。典午间南渡,戴逵南来居金陵小蔓村。十几代传至戴英这一代,唐朝广明年间迁居新安黄墩。后人分居婺源、休宁、绩溪。其后世遍存江苏、浙江大江南北。著名思想家戴震为留休宁这一支其后裔。
韩氏先祖先世邓州南阳人,初迁许州,再徒丹阳马家充,唐乾符间,避农民起义迁歙县黄墩,传至72世,分支衍府城、婺源、休宁、黟县桥、江西德兴县,再迁居信州府玉山县贤堂村,这一支人丁兴旺,从玉山再迁居信州府广丰等地地成为成为江西北部望族。
……
几乎所有的新安氏族家谱中,篁墩都是一个极其关键的词汇。
2016世界程氏清明篁墩公祭大典
对于篁墩,许多研究徽州的人文学者更是瞪大了眼睛。它在徽州诸多宗族移民史中的地位,不亚于洪洞“大槐树”之山西移民、宁化“石壁村”之于客家人等。
“百代祠堂古,千村世族和。”对于徽州祠堂的兴起,篁墩同样也有着重要的“根源”意义。根脉系在篁墩的朱熹,后来著《家礼》一书,倡导人们建祠堂、明世系等,或许就是受此灵山圣水的洗礼而体悟的。
如今的篁墩,遗存下来的古迹已经不多了。但篁墩在研究徽州的人文学者和所有新安氏族的心目中,所占的分量却是很重的。
对于整个徽州文化体系来说,篁墩的地位却无与伦比。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徽学专家张小平先生曾撰文介绍,古徽州是个移民社会,史料记载,由外地迁入徽州的家族达88个,其中仅唐末黄巢起兵时就迁来了20多个姓族,大部分都迁居、避难于篁墩。由此,篁墩成了徽州宗族的一个重要发祥地,众多名门望族从这里繁衍而出,如程家、朱家、汪家、江家、胡家等,影响极大,被国内外誉为“徽州宗族圣地”。
程开甲先生题词
篁墩古村依山临水,风光秀丽,历史悠久。正如上所述,自古就是众多姓氏迁徙徽州最集中的始居地和宗族聚集地。谚云“北有山西大槐树、南有五夷石壁村、中有徽州古篁墩”。直至现在,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来自国内外的徽州后人回篁墩“寻根问祖”。
篁墩的最大意义还在于它是“程朱阙里”,是盛行中国六七百年的程朱理学的奠基者程颐、程颢和集大成者朱熹的祖居住地。篁墩成为“洛闽溯本”的“程朱阙里”,历来被学术界尊称为“儒教圣地”。“阙里”原指孔子的住地,后人用以喻指篁墩,可见其重要性足以与养育孔子的“曲阜阙里”相提并论。如今,篁墩被尊称“徽州文化第一村”。
历史上诸多名人曾在此留下丰富遗迹。村中原立有“程朱阙里”牌坊,巍峨壮观。北宋初年李方等奉太宗之命所编成的《太平广记》中,就有它的名字,作“黄墩”,并载有程灵洗助黄墩湖蜃射杀吕湖蜃的传说故事。篁墩能供游人访古寻幽的去处,有“射蜃湖”、“相公湖”、“鼓吹台”、“洗马池”、“铧卜桥”等等传说中程灵洗的故迹遗址。富仑山前,还有朱熹先世故居所在的朱家巷和郑玉在富登渡口的郑公钓台。清代嘉庆、道光年间,诗人、《新安大好山水歌》的作者潘世镛,曾写有《晚过篁墩》绝句云:“水绕山环峙一墩,绿烟夹道近黄昏。停车细访先人宅,犹有千年老树存”。
篁墩千百年的历史沧桑,其厚重的文化积淀越来越吸引世人的嘱目。篁墩,是一部厚重的大书,虽然破损严重,但翻阅这部皇皇巨著,仍能让人为之惊叹。它拥有那么丰富的内容,拥有如此深厚的底蕴。
2016篁墩祭祖合影
随着时代的发展,兴废更替,篁墩古村变化很大,古建筑风貌已基本消失,铁路穿村而过,马头墙早已褪尽了昔日铅华,只有几座苍老的明代古石板桥在几棵古树边静静地伴着溪水流淌。
早在十多年前,就有很多关心徽州文化和篁墩古村建设与发展的有识之士发出呼吁:尽快抢救和保护好篁墩的历史文化遗存,重点对程朱阙里坊、程朱三夫子祠、程氏统宗祠、世忠庙、朱家巷、朱师古墓、萧祯墓等遗存、遗址进行必要的修复。而屯溪区屯光镇也早就设计出“程朱阙里历史文化遗址旅游景区开发项目”,准备利用当地的许多珍贵文化留存和遗址,进行保护性的开发。
2013年元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黄山市第六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期间,程东灵、张向东、程景梁等政协委员也向大会了提交了“关于修复保护程朱阙里文化遗存的提案”。
作为徽州人,我们期望黄山市各级政府和所有关心古村篁墩建设、发展的人都能够积极行动起来,将篁墩古村建设成一个名副其实的“徽州文化第一村”,让篁墩古村成为真正的“程朱阙里”,让篁墩古村成为黄山市寻根旅游的美丽景区,让篁墩古村为黄山市迈向国际化旅游大都市和黄山市的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增光添彩。
本文来源:中安在线 ( 本文作者 :程鸣 程立名 程宗成 程希桂 ;图片源自海潮的博客及其他网页新闻,感谢)
Hash:43a268b994262610f425569bd426bc179aef71f7
声明:此文由 家谱国际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