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岩寺红军洞 | 闪耀着革命光芒的“堡垒”

地处浙西南山麓的丽水是一方闪耀革命光辉的红色热土。

在这里,无数老一辈革命家和革命先烈曾留下英勇战斗的足迹;“浙西南革命精神”正是自先辈的鲜血与呐喊中孕育而生。

今天

小编要带你们走进三岩寺红军洞的革命故事

领略当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

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

这里,丹霞地貌,雄峰挺拔

这里,有人开山凿壁,因势而居

这里,传说门庭若市,香火鼎盛

这里,曾经血雨腥风,气吞山河

三岩寺红军洞 ,位于莲都区太平乡(原巨溪乡)境内,风景秀丽,距离丽水市区30余公里,与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东西岩毗邻。景区内有一主峰,两座侧峰,三岩寺因此山峰得名。

■■■■■

这里,曾有一段红色记忆

民国《宣平县志》载:“三岩在县东七十里,符岩(天师楼)之左,壁立千仞,山腰有洞,深五丈余,广亦如之,居民立胡公祀之。”胡公洞又称红军洞。进得洞中,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叶飞同志题写的 “三岩寺红军烈士纪念碑”赫然而立。

1930年9月10日,中国工农红军十三军浙西三纵队指挥部扎营此洞。碑的背面,记载了当时红军的活动经过。

革命据点

历史上,丽水地区除9个县(市、区)外,还有一个宣平县。原来的宣平县管辖范围主要包括:莲都区的丽新畲族乡、老竹畲族镇、巨溪乡和武义县柳城畲族镇等区域。1958年4月,宣平县撤销,丽新、老竹、巨溪3乡镇划归原丽水县(现莲都区)管辖。

1927年秋,早年在杭州上海等地加入中共组织的曾志达、陈俊等人根据浙江省党组织的指示,在柳城镇秘密开会,成立了中共宣平县委,曾志达为书记。

中共宣平县委成立后,在曾志达等人的领导下,在群众中积极宣传革命主张,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并筹划建立革命队伍,举行武装暴动。

到1930年6至8月间,建立了参加人数多达2000余人的农民武装革命队伍,并把部队番号定为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浙西第三纵队”,下属北、西、南、东四个红军营。其中南营红军以潘成波为总指挥,朱生民、姜云龙为副总指挥。人数有400多人,各种土枪150余支,土炮6门。在巨溪乡一带活动,选择三岩寺为革命据点。

什么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成立于1930年4月,总部设在永嘉县,下设3个团,共6000余人。与毛主席1927年秋收起义后建立起的红四军、1929年邓小平百色起义后建立起的红七军齐名,都是直属于中央军委领导的十四次红军队伍。1932年5月,红十三军失败,但余部仍坚持斗争,直至1935年与红军挺进师汇合。

红军组织建立后,南营红军即开赴三岩寺一带建立革命根据地。为扩大影响,红军留少数人员驻守三岩寺,大部队在南乡山区的各个村庄开展革命活动。红军队伍的革命斗争,有力地打击了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地主想方设法欲置红军于死地,图谋清剿三岩寺及其在西畈村学堂内的南营红军。

1930年9月15日凌晨,在畎岸村陈依廉等地主劣绅带领下,驻丽水的国民党省防军的两个排约60人,身穿长衫,头戴箬帽,化装成老百姓的模样,分两路悄悄向三岩寺摸进。为防范偷袭,红军在三岩寺外的马腰石玄设有流动步哨。

由于这天正下着细雨,高山周围的视线很差,红军哨兵发现敌情刚发问,敌人即开枪,哨兵倒下后,据守在头门的红军战士听到枪声,立即投入战斗。

红军战士准备点燃土炮发射,因土炮受潮,引线迟迟不燃,土炮弹闷在炮筒内发射不出去,延误了消灭和阻击敌人的良机。头门,这唯一的通道被敌人所占领,红军战士随后与敌人展开了白刃战。后红军终因弹尽无援,洞内红军除部分突围外,阻击敌人、掩护战友撤退的30余名红军战士壮烈牺牲。

但是,英勇的红军是吓不倒、杀不绝的。突围出来幸存而又未被捕的100多名红军战士,抱着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很快就集结上了一起,在副总指挥姜云龙的率领下,前往武义与其它红军队伍汇合,重新投入到了人民的解放事业中。

南营红军虽然失败了,但他们与“狼牙山五壮士”一样的英雄事迹,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1953年,当地乡民捐资将原来的胡公庙重新修葺并改名为红军洞,每年的清明节,都有大批群众自发的前往拜祭。1988年10月,中共丽水市委市政府在此立碑,原全国人民副委员长叶飞为纪念碑提词——“三岩寺红军烈士纪念碑”。

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时代变幻、精神永恒。“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是浙西南人民在革命斗争中,缔造和形成的伟大的浙西南革命精神,我们相信,这种精神将指引和鼓舞着丽水干部群众坚定理想信念,担当时代责任,夺取一个又一个新的胜利。

丨编辑:二萌 |素材来源:联城文广中心站 |

Hash:4d3bc2afdf470d180d04cfcd70e42d762564082c

声明:此文由 莲都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