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云涌的蔡家坪寨堡

桂阳北山多地险,有“控引交广,襟带湖湘”之誉,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桂阳南有山峦起伏的龙渡岭和桂岭,北有高大巍峨的泗洲山与扶苍山。从秦始皇派数万精兵戍五岭至三国争雄,战火纷飞,刀光剑影。

而今,许多的历史遗迹的碎片,都撒落在崇山峻岭中,无人寻觅。桂阳山野的古寨堡也是如此。一条骑田古道南关口(今方元镇关口村境内)穿越至北关口(今桥市乡关口村境内),蜿蜒于群山间。蔡家坪寨堡就位于这条地势险要的古道旁。

蔡家坪寨堡是桂阳县南面最大的寨堡之一。据史料记载,蔡家坪寨堡,原名香炉寨,也称田岗寨。又据《桂阳县志》记载:“蔡家坪寨堡,位于燕塘乡(今划入方元镇)高桥村和月华村交界处,海拔850米。系南宋时期临武邑守将刘泽洪揽群建造。”但这段史料来源于月华村的《刘氏宗谱》所述,令人怀疑。

其实,在唐代,古桂阳称之为平阳,在穿越桂阳的境内骑田古道上设立了南北两个重要关口。南关口位于方元镇的关口村境内,北关口位于桥市乡关口村境内。唐大历二年(767),著名诗人元结任道州刺史时,从湘江行船到舂陵江途中作《欸乃曲》云: “湘江二月春水平,满月和风宜夜行。唱桡欲过平阳戍,守吏相互问姓名。”诗中的“平阳戍”就是指桥市乡北关口要塞,意为平阳边界的关卡。因此,桂阳北部的北关口是陆通衡阳的重要军事要塞。 由此推断,桂阳南部的南关口便是陆通两粤的重要军事要塞。

古道石阶

桂阳南关口就设立在桂岭余脉的关口岭山脚下,历代朝廷皆要派兵驻守。蔡家坪寨堡称“香炉寨”,是因寨堡建立在香炉岭的山坳上,此处三面环山,地势险要,便取名为“香炉寨”。蔡家坪寨堡又叫“田岗寨”,是出自月华村《刘氏宗谱》的说法。

据《刘氏宗谱》记载:“稽其近而足据者则自惠卿公始。夫公原江右人也,厥子违盈,字泽洪,相貌魁梧,善骑射。南宋开禧间(1205一1207)以军功官仕楚镇营,临桂之交。公随子所任,即其扎营山麓下卜宅而居焉,名月溪村。泽洪,官名盈,生于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殁于南宋景定元年(1260)。伊时之地,广环千余里,县属崇山峻岭,深林密沟,不逞之徒啸聚险要,树栅成寨,居民苦之。我公刚直严毅,智略超人。次子均玉亦有胆识。愤诸寨苦民。诸寨闻风胆落,具(惧)俯首归公父子。荆南总管闻诸朝,令公父子总官约束诸寨。宋之总官即今(清初)之总兵职也。父子粤稽坐镇营田,佑名田岗寨。”

从这个谱序中的内容描述,我们便知晓:“南宋开禧年间(1205一1207),刘泽洪以军功被朝廷诏令镇守临邑(今临武县),封楚镇营官,坐镇田岗寨营田。但从“树棚成寨”这四个字的含义,我们可以断定,至少刘泽洪没有镇守田岗寨之前,香炉岭一带是有寨堡的,而且方园数十里,大大小小的寨堡有几十个,如网交织一起。由于南宋朝廷害怕桂阳监南部的各个寨堡的寨民引起暴乱,便封刘泽洪为总寨官,约束各寨的寨民。当地的百姓也称其为“寨王”。

根据这种复杂的战争环境,刘泽洪在香炉岭上扩建了寨堡,而且规模宏大。

寨王岭

关于营田的来历,是有一定历史缘故的。 营田即屯田。据旧志记载,桂阳南部又称南阳峒,是古代湘南产谷的重要粮仓。自唐宋以来,桂阳监是朝廷的铸钱重镇,驻军的士兵较多。当时桂阳监的百姓生产的粮食较少,不够养活驻军的部队。

宋朝廷在桂阳监南阳峒一带实行了屯田制度。桂阳监的官员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田地,以取得供养和粮食。宋朝廷将招募到大批流民按军队的编制,以营为单位成组织,再安排到各地屯田。 由官府提供土地、种子、耕牛和农具,让这些流民在南阳峒屯田。

南门遗址

关于当时屯田的场景, 我们还可以从北宋名臣王安石写《送李屯田守桂阳》一诗的描述可以了解,诗云:“行藏欲语眉不展,互叹别离心缱绻。行年半百劳如此,南亩催耕未宜晚。”诗中的李屯田就是指李秉。据史料记载,李秉,字子正,江西丰城人。

宋元至元年(1038),李秉与司马光、范镇为同榜进士,授屯田员外郎(从六品),知桂阳监。 宋熙宁三年(1070),北宋朝廷见李秉有军队屯田的管理经验,派他到桂阳监任知监。李秉来到桂阳后,便实行屯田制度,亲自号召士兵和百姓在南阳峒一带开垦田地,生产粮食,让桂阳监的军民得到供养与生息 。因此,蔡家坪寨堡一带的军民屯田,从那个年代就有了。

香花岭镇发现记载总寨官 刘泽洪的两块石碑

蔡家坪寨堡误解为寨家坪寨堡,源于民间流传的误导。当时这一带没有姓寨的这个姓氏居住,又何谈有这个地名的称呼呢?为此,桂阳学者彭德馨先生提出不同的观点与看法。清顺治三年(1646),南明王朝招安李自成的部将郝摇旗部四万余人驻丰泉铺(今全义圩),与清兵争夺桂阳州城,火烧州府与房屋,屠杀城中百姓,以致“街舍灰烬"。桂阳城南蔡子坪的蔡氏族人的造纸作坊和纸铺皆毁于一旦。少部分蔡氏族人从城中逃出,跑到香炉寨躲避这场灾难,便居住下来。

后来,这脉蔡氏族人又从香炉寨迁往红溪村定居。据红溪村清乾隆三十四年(1796)的《蔡氏宗谱》记载:“其世系相传,历有缮本,原委备载,奈为郝家兵煨烬,断简残编,莫为稽考。”这段文字的记载,跟桂阳出现的历史事件是相合的。文中“郝家兵”便指郝摇旗的部队。 我们通过一丝丝历史的残片,还原当时蔡氏家族的苦难背景,便懂得香炉寨为何又称“蔡家坪寨堡”的缘由了。

中午,烈日当空,天气有点炎热。我与王来俊、王桂松一行人,在高桥村主任邓湘德的引导下,沿香炉岭弯曲的山路行走。登寨堡向南远眺,位于桂岭余脉的南关口尽收眼底。

邓湘德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只要看得到的地方,过去都归刘泽洪的总寨堡管辖。 蔡家坪寨堡内曾建有一座号台,号台高高的木架上挂着一面用纯铜打造的大铜锣。铜锣一敲,声音能传出二三十里路远。从前,只要锣声一响,周围的百姓都要将屯田的粮食老老实实地缴交到寨上。不交则是大刑伺候。

蔡家坪寨堡呈长圆形,寨城依山势用青条石砌筑而成,十分坚固。寨堡开四门,东开二门,均以青条石砌成拱券门,大门的木板上薨有铁板,南北各设一门,西面是悬崖峭壁,没筑石墙,东南北三面各建有炮台。寨堡的东北面的山岭颇高,名为寨王岭,岭上曾建有寨王殿和钟鼓楼,是寨王刘泽洪居住的地方。

如今,寨堡四门,只有一个东门保存完好,其它三门己成废墟。寨王岭上的寨王殿和钟鼓楼只存残砖烂瓦,掩没在深深的荒草丛中,显得十分凄凉。

东门

蔡家坪寨堡大部分围墙己倒塌,只剩余南北延伸到山腰的石墙保留了下来,长约1.5公里,高约4米,宽约1米。我们沿一条石板路南行,见寨内小石岭下有一口古泉,四面用青石条砌成方形,清澈见底。寨堡内东面的山麓下曾建有寨屋几十间,只存基脚遗迹。

寨堡古泉

蔡家坪寨堡是历代朝廷在湘南屯田的管辖中心。寨堡以南,与临武县镇南乡相邻。镇南,含有镇守南方之意。这个名字,可能与刘泽洪的事迹有关。春秋战国时期,临武是楚国南方的边陲重地。因此蔡家坪寨堡风起云涌,战争多多。

东门栓臼

东汉建初八年(84),大司农郑宏开凿了桂阳零陵的峤道直通两广,蔡家坪寨堡便是峤道的中转之地。 唐武德四年(621),荆州刺史李靖经骑田古道,过香炉岭的要塞,巡防楚尾湘源。 宋绍兴二年(1132),抗金名将岳飞率兵讨伐曹成之乱,在香炉寨大败曹成。

据清同治《桂阳直隶州志/纪事二》记载:“高宗宋绍兴二年,曹成领表。权知潭州(今长沙汤阴岳飞破之于蓬头岭。曹成,广西人,起群盗,授职知鄂州;复叛,犯潭州,破安仁永州。诏飞权知潭州,兼权荆湖东路安抚总管,付金字牌、黄旗招曹成。成据道、贺二州不受抚。飞入贺州境,得成谍者,阳言粮尽当还茶陵,阴逸谍归。成据险拒飞,兵溃。成又自桂岭置砦至北藏岭,连控隘道,亲以十余万众守蓬头岭,飞部八千,一鼓而登,破其众。”

北门遗址

从“成又自桂岭置砦(寨)至北藏岭”这句来分析,其地理位置就是指蔡家坪寨堡一带。因为岳飞用计大败曹成。曹成带兵败的队伍从桂岭向北一路退到了香炉寨,控制着骑田古道的军事要塞。不久,他又亲自带十万兵马驻守蓬头岭,又被岳飞带领的八千岳家军击败。最终,曹成走投无路,被另一位抗金名将韩世忠招降。

另外,燕塘圩《王氏宗谱》记载先祖王进宥为岳飞送粮的事迹,至今流传。王进宥,字通立,今嘉禾大泉村人。 岳飞感谢王进宥为岳家军送粮有功,亲笔上书皇帝赵构,并旌表赐送大泉王进宥一块“屏翰王室”的匾额,以示荣耀。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蔡家坪寨堡遗存古代战事遗迹,充分体现了桂阳寨堡历史文化丰富的内涵。因此,晚清湖湘文化大家王闿运来桂阳州时,便考察了多个寨堡,称赞道:“ 湖南州县檄建寨堡,无过桂阳。虽天下州县寨堡,亦无过桂阳也!”

END

文、图 | 雷晓明

编辑 | 蓉小妹

Hash:60b20afeb8e3782bcf924176b3fa98c320f01cf1

声明:此文由 蓉城微生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