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西古建神韵:一栋祠堂,穿越百年,诉说历史!

汪氏宗祠位于县城北3公里天堂镇东山村。该祠建成于宣统三年(1911年),坐东朝西,平面呈一轴三进两厢四合院式,外带左右跨院(实为包屋)。通共房屋61间,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

祠堂屋面为单檐人字顶,冷摊小青瓦,硬山马头墙,清水墙面,檐口粉条状白粉带,饰老墨线,绘水墨花草及人物故事图案。屋架为七架抬梁式,山墙承重。

祠门背立面为戏楼,构造巧妙。内部雕刻精湛,以浅浮雕为主,内容多为珍禽瑞兽等喻示美好吉祥之物。

历史渊源

汪氏族谱《潜阳方汪氏序》中有如下记载:

明永乐时靖难师兴,有族祖讳孝儒字希古谥正学者,抗节被祸,连染族人,此时罹而更姓者甚伙,我鄱邑(今江西省境内)亿三公下一支遂更方而为汪氏,盖亦先人避难图存之意也。迨其后弛禁旌忠族人之在鄱阳邑者多已复姓,惟吾试元公先由鄱而迁皖北桐城,至启孟公复自桐而迁潜阳,当明季乱离之后,国朝建极之初,屡经播迁,未及复姓,且其时田卢交易、坟墓碑记、婚聚往来,与夫考试籍贯一切有丽于文卷者,俱已记载汪氏,后之子孙探本溯源,非无复姓之念,奈限于事势,有所不能。

-------皇清咸丰二年岁在壬子季夏月谷旦

从家谱中可以看出现在的汪氏一族乃明朝方孝孺的后代,为躲避灾难而改姓“汪”,并几经迁徙至岳西境内。该祠内的许多楹联都流露出这一信息。

鼓舞如传正学事 弦歌宜唱壮猷章

明代大学士方孝孺世称“正学先生”。壮猷指宏大的谋略,据有关史资和《方氏宗谱》记载,来自周朝方叔家堂。周宣王时,方叔先后奉命征伐淮夷,击退北方少数民族猃狁的侵扰,又率兵车三千讨伐不听号令的楚国,建立了赫赫功勋,被荫封为“壮猷元老”。

德意外无修为 苟性天未经砥砺濯磨 焉能算读书种子

伦常中有事业 惟心地悉是光明磊落 始可称吾族完人

明代燕王朱棣篡位后,他的第一谋士姚广孝知方孝孺必不肯降,曾跪求朱棣不要杀方孝孺,否则“天下读书的种子就绝了”,明成祖答应了他。这里的“读书种子”即暗示方孝儒。在浙江宁海跃龙山百岁岭方孝孺读书处也有一副楹联:“真读书种子,正气充天地;是名教完人,学行炳古今。”这两幅楹联可以说对方孝孺的评价是不谋而合。

矩矱仰先型 步亦步趋亦趋 进退周旋不失方家举止

伦常期后嗣 亲其亲长其长 孝悌仁让毋忘圣谕叮咛

上联“不失方家举止”一语双关,既道出汪氏本姓方,又暗示方孝孺是“吾族完人”,是可以和周宣王时的方叔相提并论的伟大人物。“圣谕叮咛”是指明太祖对方孝孺的评价。大意是本族的一言一行都必须遵循先祖的规范,讲求纲常伦理,要时刻牢记先圣教诲。

这几幅楹联巧妙的点出了祠堂的渊源所在,既赞颂了其祖先方孝孺,又寄望于子孙后代。

红色历史

汪氏宗祠也是岳西革命史的见证物。

1930年2月,继六霍、黄麻商南起义后,我县境内爆发了著名的鄂豫皖四大暴动之一的请水寨暴动,在此基础上诞生了中国工农红军中央独立第二师。司令部的旧址就设在这座祠堂。这支革命武装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建时期四大红军主力之一。

2012年,汪氏宗祠被评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大量群众来此参观学习,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

民俗文化

汪氏宗祠不仅见证了岳西一段红色革命历程,还展示了岳西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宗祠内开设的 “大别山民俗展”以传统农耕文化为内容,以“耕读传家”为主线,分农事、纺织、教读、婚嫁、文娱等多个展厅,共展出清末和民国时期的民俗实物300多件(套),生动真实地展现了岳西地区男耕女织、读书嫁娶等独特的民俗民风。

非遗魅力

“岳西非遗展”则以岳西高腔、桑皮纸手工制作技艺等15个非遗项目为主要内容,设有高腔、茶叶、布鞋、桑皮纸等12个展厅,通过实物、图片、场景复原等方式,集中展示了岳西深厚的非遗文化。

宗祠风采鉴赏

(文章来源:岳西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Hash:78fd5964effed6d504fe312a3c1e3d91fbfac3fb

声明:此文由 汪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