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的寻乌县有座大型的府第式建筑一一司马第

《晨光圩上司马第—古柏故居 》

文/ 刘传启

选稿:中乡美小说编审香草

赣南寻乌县有座大型的府第式建筑一一司马第。这是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的秘书长古柏烈士的故居。

今天,在那里宽阔的门坪上,老人们有的自娱自乐,或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演练身段,学着戏腔;或一字一句,低吟高哦,有抑有扬;或一板一眼,调琴鼓瑟,吹拉弹唱;或一招一式,踏实步虚,缓舞刀剑;有的团坐在一起,演说着幸福和安详,没有闲言碎语,没有难听的字眼,没有污秽的声腔,都是发自肺腑的咏叹,都是来自内心的赞扬;鹤发童颜里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流淌出盈盈的慈祥。

司马第围屋位于晨光镇晨光墟上。于清咸丰四年甲寅(1854年)动工兴建,第二年竣工。围屋占地200多亩,乾山兼亥,建筑平面分别由后部的花台,中部祠堂、横屋、禾坪,底部的垫脚屋组成,整座围屋自后往前由高到低分三级台地布置,各级落差约1.3m,排水功能极佳。

司马第高二层,外墙体全部用河卵石垒砌或三合土夯筑,墙厚35cm。最高一级花台龙衣屋外墙厚60cm,两端分设高三层的炮楼,硬山顶。中间第二级台地房屋,除中轴线上的厅堂为砖结构和抬梁式构架外,余皆为土木结构,梁架挑檐墙上,悬山顶。其中部平面为正方形,总长宽87.5m,布局与赣南客家“三堂四横”式的五凤楼基本相同,但天井通长而浅、宽大而容畅,这又有别于赣南的天井一般窄而深的特点,形制更趋近于闽粤客家。

司马第的水塘和炮台处在三级台地的中级与低级之间,位于围屋的左右两端。水塘的布局与众迥异,是左角设水塘,据说是因左为山谷,地势低洼而风煞大,此处挖塘有化解和抵制风煞的作用,缘于此,古时村名曰“塘背”。

炮台的设计极为工整,是个正立方体,长宽各15m,高也是15m。墙体厚度,底部一米以下是1米,一米以上至五楼墙厚是80公分,五楼至檐下是30公分。墙体为“金包银”结构,即墙外层用砖石,内层用土坯砖,外表用三合土夯打,四角用青条石包镶。炮台底层不设孔,二楼以上分设一些外小内大的枪眼或瞭望孔。一至五楼用一副大板梯上下,一至四楼通过内走廊可以贯通炮台内各室,五楼是防御层,沿外墙根设有四周贯通的“外走马”。

围屋的建造者是古柏烈士的高祖古铜勋,清嘉庆二十年生人(1815),官授赣州府同知,官职相当于唐朝的司马,故将围屋取名为“司马第”。古铜勋好读书,通经史,隆师课后,庠序盈门。并且对全县的教育事业相当热心,每年捐出谷租百石作为“红花”支助全县学生的考试经费,还捐百石谷租在赣州和南昌两地建“长宁试馆”, 给全县参加科举考试的生员免费提供食宿。

古铜勋七十岁那年,清光绪皇帝御赐“七叶衍祥”,授他立“圣旨牌坊”,以表彰他“亲见七代”、“眼见五廪贡,膝绕十二衿”。

古铜勋的确是一位积德昌后的大善人,大伟人。

民间传说,古铜勋建造围屋时,有一天他手擎粪夹,背挎粪篓在路上拾粪。恰遇一伙担石灰块的挑夫路过,古铜勋和善地与一位憩肩的后生仔搭讪。问:“你的石灰是帮谁挑的?”后生仔不认识这位拾粪的老头就是东家,便没好气地答:“是挑给古铜勋做存寮的!”寻乌方言“存寮”是停尸房。古铜勋听了不愠不火回了家,中午时分挑石灰的挑夫们陆陆续续把石灰挑到古家过磅结算脚力钱,待轮到那位后生仔过磅时,古铜勋还是和气地说:

“你这担石灰不用称了。你从广东挑一趟石灰回来,工钱是你一家人半个月的油盐钱,你把石灰倒到河里去吧,因为古铜勋不做存寮。工钱呢,一文不少照付。”

那后生听了,非常惭愧,老老实实挑起石灰倒进旁边的河里。回来领工钱时千感谢万感激,说:“我有眼无珠,当时见你是一拾粪佬,便口无遮拦。”

本来心平气和的古铜勋闻言却勃然大怒,呵斥后生挑说:“忘记你是什么人了?竟然胆大包天,轻贱种田人!”

这个故事,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作者简介】刘传启,笔名子夜,1966年生,江西寻乌人,教师,赣州市作协会员,寻乌县作家协会主席,寻乌县诗词楹联学会理事。著有人物传记《岭南忠魂—古柏传》,乡土教材《客家桃源—寻乌县》的主要编撰者(均为中国文艺出版社出版)。寻乌县县委综合性文化季刊《寻源》杂志的特约撰稿人。在《惠州日报》、《赣南日报》、《江西日报》、《中国教师报》、《中国纪检》、《赣南社会科学》有报告文学、随笔、散文、论文刊载。多篇历史纪实散文、诗词在《1930毛泽东在寻乌》、《松花寨之韵》上结集出版。近两年在《参花》、《今朝》、《微光诗刊》、《台湾好报》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现为《中乡美》散文、小说编审。

本文为中国乡间美文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Hash:fda81a3d8375610cb0f19518f46e92c055aaeff0

声明:此文由 中国乡间美文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