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千年古村落:石窟倾斜45度 举世无双

神奇的程家峪村,一座建在崖壁上的千年古村落

远看西山如画屏,郁郁苍苍三十里。

在如诗如画的太原西山、晋源区晋源街道风峪沟内的西南小口子沟,竟然隐藏着一处鲜为人知的建在崖壁上的古村落。此处毗邻天龙山,东壤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店头,与西山旅游公路相接。

4月23日一早,当记者第一时间得知此线索后,便直奔晋源区,一探究竟。午后时分,随着晋源区新闻中心主任杨润德、程家峪村委主任张建忠、晋阳民间文化研究会王春生一行人踏访古村落。

在这里,你会发现,不仅有奇石、奇窑与龙桥,还有奇妙无比、举世无双的石窟!

它到底奇在哪里呢?一个个谜底有待于我们去揭开。

发现两处唐代石窑村落始建于唐代?

站在小口子沟前,眺望着百寻峭壁之上的石窑洞,晋阳民间文化研究会王春生操着一口纯正的晋源方言介绍道:“这就是程家峪古村,村民已于1998年搬迁到晋阳苑小区了。你看,上边这些古窑洞依山而建,分六个阶梯层,第一层建在崖壁上,第二层建于窑顶上,真是层层叠叠,错落有致。若从古村往东走,不远处便是开辟于春秋时期的风峪古驿道,它在唐代时是一条交通要道,为参拜天龙山大佛之最佳捷径,直至上世纪80年代后,它才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它可谓一道文物沟,目前已发现多处摩崖石刻,包括宋朝政和年间的。”

再往下看,峭壁间还有一个独立的小窗口。它的用途是什么呢?“这是瞭望孔,内有地道,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设地道口,所以,它不仅是一座古村落,而且还具有军事防御功能。可见当初建村时有多么不易!真是劳动人民创造奇迹呀!”此时,王春生顿生阵阵感慨。

那它为何要建在崖壁之上呢?“若建在沟内,房屋、农田容易被山洪摧毁,所以历史上就选择了在半山腰建造。”

另据了解,这里至少从唐代开始就形成了完整的村落,迄今已有1300余年,目前还发现两处唐代石窑洞,“现代人知道过去的窑洞是先立直墙再砌拱形,而唐窑是直接由地面拱券合顶,呈半圆形”。

王春生又指向路边台地一只造型古朴、迎送过往路人的石狮子,其身体直立,胸部饱满,显得威武雄壮,底座前方为菱形雕饰。“它原来在山上,自上世纪70年代开辟了这条沟前的小路后,因经常发生交通事故,村民为镇邪就将它搬到这里了。再往前走还有一只,但它们不成一对。”

这只石狮子到底是哪个年代的遗存呢?太原市考古研究所文博研究员常一民对其鉴定后表示此为元代遗物。

王春生接着介绍说,整个古村的东西走向为1000米,南北近300米,总面积约3万多平方米,从高处观其地形,如凤凰翱翔。

“风峪沟共八个村,乡土民俗均接近,我作为对面的店头村民,从小耳濡目染,对这个村的情况基本都清楚,再加上我本人热爱晋阳民间文化,从20多岁开始,除了生产劳动外,业余时间喜欢遍访周边山村,包括庙宇、石窟、古民居,搜寻碑刻、墓志,平时爱看看古书,也愿意与上了年纪的老人坐坐聊聊,了解地方传说、历史渊源并加以整理、研究。”生于1963年的王春生这样告诉记者。

今年正月,程家峪村委主任召集村中老人开了一次会。老人们将自己所知道的关于这个村子的起源、民俗、民间传说、文物遗存等,都一一详细地讲了一遍,王春生认真地记录了下来,“然后我又到村里勘查了重点院落、地道、地形地貌等。站在对面高处望去,无疑是凤凰形,有凤头、双翅、凤尾,中间的真武庙即凤腹位置,呈高高隆起之势”。

据有关史籍记载,在清道光年间以前,该村名为“成家谷”,取自“有事必有成”,又源于“成”姓,传说为周武王子成伯之后,于唐代定居于此谷,便形成了成家谷之聚落。

深山初探佛回寺窟石窟开凿于何时?

途经龙桥,往西南方向前行,路遇天然巨石形成的一处“凉亭”,可供人休憩、避雨;再走数米,抬头仰望,高高的山体上可见一天然石头,外形宛如貔貅,周围是村民自发垒筑的护堰。

大家一路攀岩踏石,只觉松林参天蔽日,松涛盈耳,鸟语花香,偶见清泉水顺沟而流,不啻人间仙境

来到北山腰崖壁的小平台上,人们便可看到唐代佛回寺。该寺属于前寺后窟式形制。庙内仅剩三尊残破的佛像,从四壁可以看出原先有彩绘壁画。草丛间则隐藏着北朝时期的石柱,周围还散落着石鼓等石构件。站在寺前,视野变得无比开阔。远远望去,一巨石形似少女的脸庞,令人不禁叹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那么,石窟又在何处呢?

沿佛回寺西的山径向西行150米,再依崎岖小路向北攀登,至山腰缓坡处,在一片茂密、葳蕤的松树杂草间,竟有一处长约9米、高5米余、厚3至6米的磐石矗立于缓坡北侧。它坐北朝南,分为三个石窟,雕凿有三尊大型造像,且左右壁均雕有小型佛像,皆十分精致。

其中,中窟略大,正壁雕一倚坐朝天吼神兽的露双足观音菩萨像。可惜的是,头部已被盗凿而去,颈部刻有三道蚕纹线,右手上举,施说法印,左手抚左膝,这是能够降服魔众的降魔印。在该窟的东西两壁上,是较为清晰的二层三尊小型佛像。观其五官,皆为高鼻深目。

而西窟菩萨像的风化剥蚀严重,面部已漫漶,左臂下垂,右手上举胸前,施说法印;东窟菩萨像头部也已被整体盗去,衣纹雕成“U”字形,两侧为力士站立像。

奇怪的是,该石窟却呈倾斜状。这又是为什么呢?“倾斜角度达到45度,东端翘起约一米高。据分析,可能是因为地质灾害导致重心偏移,不过也有可能是地下开采煤炭造成的,这还需要进一步论证。”王春生说,不管是何种原因,像这样奇特的石窟可谓绝无仅有。

经专家初步判断,至少在唐代以前雕凿而成,“从雕刻手法看,衣饰具有飘逸感,呈S形;从洞窟形状看,呈长方形、马蹄形,且造像颈部有三道蚕纹,看似比较丰满。”

但也有人表示,它可能诞生于北朝时期。因为在这座石窟的南侧,也就说翻过一座山便是天龙山。而天龙山石窟最早开凿于东魏的高欢时代。

看来,这仍有待于有关专家作详细考证。

据介绍,清道光六年(1826年)重修《太原县志·卷三·祀典》:“佛回寺在程家峪”说明在清末已将佛回寺列入官方祀典,可见这座寺庙在当时亦属当地的主要祭祀场所之一,其在传播弘扬佛教文化方面亦发挥过一定作用。

曾经的煤矿村期待转变已找到致富之路?

“刚才你也看到了,在路边山体上,时常能看到裸露的煤层,说明了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村委主任张建忠告诉记者,曾经有20多年,中窑煤矿一直是村集体经济主导产业,以煤矿开采及运输为主,解决了村里几乎全部劳动力。2007年,落实国家关停并转小煤矿政策后,便无固定企业提供经济来源,村民只能自谋生路,如运输、养殖、小型餐饮等。

“以前村里住着1000多口人,现在仅剩300余人,都已搬到龙山脚下。目前,古村这边仅有三家养殖户。”王春生说,可喜的是,从山中的水土、植被来看,正在渐渐恢复,各类动物也被吸引,开始逐步“回迁”了,“这一古村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你看,往北有蒙山景区,往南是天龙山石窟,再往东有龙山石窟,村口对面即店头古堡太山龙泉寺。”

“离龙桥不远处,还留有1000余亩的梯田,如果将来种植上适宜生长的经济林、观赏林,那景色会更美。”张建忠无限期待地说,到那时,可以让来自都市的游人在欣赏文化历史与自然景观之余,体验农耕文明带来的乐趣,如采摘桃、杏等等。

“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今终于找到了绿色转型之路。”张建忠说,村里下一步就是围绕古村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进行规划,从而为村民今后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村转型发展提供一个良好平台。而且太原市也正着力打造“西山旅游文化产业带”,如果未来依托周边资源,整合起来共同发展,便可促进古村的文化传承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并最终使其产业链越拉越长,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

眼下,太原城市群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南部新城建设是太原城市群建设的点睛之笔,晋阳新区恰在其中。为此,晋源区提出将抓住晋阳新区建设的战略机遇,以时尚都市乐居区、文化生态旅游区、现代产业集聚区“三区”建设为引领,打造“唐风晋韵、锦绣龙城、时尚都市、靓丽新区”的新形象。

Hash:e77280d20427246e03eec6f6031f10fb854289d9

声明:此文由 太原新闻网_discard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