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态,四则永宁老街百姓故事

永宁老街经受了六百多年的沧桑,许多荒废的店面,已失去了当年的光鲜,令人不能不感受到一阵阵淡漠和冷峻。然而在那瘫塌的屋架尘封下,依然留下许许多多鲜活的面孔。正是这些市井百姓、升斗小民,他们以善良的秉性、宽广的心胸和聪明睿智,编织了一个个情义感人、诙谐生动的老街故事,告诉人们一段段平实而深刻的人生哲理,正是这样的一些人磨砺相帮、和衷共济,形成了永宁老街特色的文化和厚重的人文积淀。永宁老街留下一个个脍炙人口的故事,让我们自大街头向西走去,慢慢地去品读。

合益米店

善哉王老,既通情且达理,是智者,也是善人。

在大街头,有一合益米店,是座两层洋灰楼。店号虽已斑驳,但“合益”二字尚依稀可辨。米店主人王千扬,常常穿件黑汉装衫,戴着高度近视眼镜,每天总站在店门口,和气地招呼来往的顾客。王老板为人善良且富有同情心,乡邻有时手头拮据,没钱买米下锅,向他赊袋口粮,他从不推辞。王老板临归天时,他做了件事,虽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却令老街几代人嘘唏不已。当时,他把儿孙召集到床前,然后叫儿子拿来欠账簿,并令其当面焚烧,儿孙看着那一大本账簿,甚为错愕,尤其是儿子,迟迟踟蹰,不见行动。王老板晓得,子孙们并不理解他的用意,便挑明说:“这账本,其实许多已还过了,我都已勾掉。剩下没来还的,不外两种人,一种是没钱还,就是你去讨也没用;另一种是存心不来还的,你去讨也讨不来,难道你和他吵架吗?所以,我认为还是烧了好。来还者,你们就收下,不来还者也就算了,省了一条孽债。”

善哉王老,既通情且达理,是智者,也是善人。

林错面条

“三不主义”

过了引进巷不远,有个面条铺。店主叫林错,早年赴南洋谋生,后回乡建家立业,且在街上置了个店面,买了台绞面条的机台,以绞制面条为生。由于他的面条面筋很韧,吃起来口感好,生意很兴隆。他为人和善,平日爱说个笑话,店里常常聚集好些年轻人。解放前,社会治安不靖,乡里、族姓之间常常闹矛盾,小者动动拳脚,大者动刀动枪闹械斗。有些年轻人,涉世不深,总爱掺和,一来到店里,常常各执一词,争个面红耳赤,任林老板怎样规劝也不停歇。有一天,林错被这些好事者吵得烦不胜烦,他凭着早年闯荡南洋的一段经历,亮出了他的“三不主义”。他道:“乱世者,当以明哲为善。大凡人有问你,此事你知否?当曰:不知。因知者,必拖你去当硬干证。又有人问你,此事你能否?当曰:不能。能者,你必为其所使。再有人问你,此事你敢否?当曰:不敢,因敢者,你必为其打头阵。”他开导青年人,凡事当动动脑筋,好好思考,更不能受人煽动,被人裹胁。须知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从此,年轻人参与闹事者渐少。林错的“三不主义”就这样被传开了。

达生医院

“好人不吃亏”

再过几个店面,便是“达生医院”,主人周永渊是个西医,永宁人大都称他“大周先生”。民国初期,西医还非常稀罕,大周医生不但擅长内科,外伤缝合、脓肿开刀也干得不错。当时社会黑暗,尔虞我诈,盗匪丛生。许多人认定“世上无好人”,“以恶报恶”才是道理。但周医生崇尚行道爱人、济世扶困,恪守“好人不吃亏”的信念。好些人笑他迂腐,把“周先生‘好人不吃亏’”当句笑话揶揄他。不过,周医生并不在意,还是坚持做他的好人,他对患者态度和善。逢上贫困者,不但免费施药,甚而掏钱相帮。

夏天的一个晚上,大半夜,达生医院门口,用担架扛来了一个病人,一通通急促的敲门声和“周医生,急诊急诊,开门开门”的呼声叫个不停。大周医生穿着单衣急急忙忙出来开门,正当他俯身想揭开担架上的被单看看到底是何急症时,冷不防那“病人”一跃而起,一下子把周医生放倒在担架上,马上有两个人左右两侧摁着他,一伙人一阵风似地撤离了永宁街。

第二天,达生医院来了人,声言大周先生在他们那里,限三天,得拿二千个“袁头”去赎人,到期不付钱,后果自负。家人才知道遭了绑票。袁头,即雕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二千白银,可不是个小数目,但救人要紧,一家人分几路去筹措。好在周先生信誉好,到第二天晚上好不容易才筹足,并准备明早托人挑着银子去赎人。想不到天未亮,又有了拍门声,家里人战战兢兢,不知又要演哪一出。待一开门,家人都懵了,竟然是被绑架的大周先生回来了,真是喜从天降。惊魂甫定,周医生才讲了一回“贼村”历险始末。他说,你们可记得半年前,有个乳痈的病人,家里穷得叮叮响,就是没钱治,只好用一些草药乱涂,乳房化脓越胀越痛,三天三夜没吃没喝,后来有人把她送来,央求救她一条命。看那妇人已奄奄一息,周医生动了恻隐之心,给她动了手术,不但没有收她的钱,还掏钱叫她回家好好调养。想不到她竟是此“贼村”的人。她和丈夫说:“这是咱们的救命恩人,今日周医生有难,此恩岂能不报。”于是夫妻合谋,寻个间隙,偷偷地把他放了。此后,乡人常常谈起“周先生‘好人不吃亏’”,再也没有揶揄的意思了,而是认同,赞扬他的这种理念,钦佩他的为人。

画师王亚川

巧讽“大小相”

到了下街,我来讲一个民间艺术家王亚川的故事。王亚川是个画师,在永宁下街开了个画像店,当时,还没有现在这种彩色照相和放大的技术。凡是老人家去世,送丧的队伍绕行古街与卫城乡亲作最后告别时,少不了大鼓亭架上要挂张大像,那就全靠画师用炭粉绘制,此像出丧后还可挂在厅堂上,作个纪念。王亚川画像,神形兼备,惟妙惟肖,生意甚佳。不过,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有一手雕塑佛像的绝活。文化大革命之后,重修永宁城隍庙,庙里主事者邀他为庙里塑廿四司神像。他兢兢业业,发挥其所长。不过咱乡下,总少不了有些喜欢“大小相”(俗语,意为吹毛求疵)的人。阿川工作时,没事整天老守在身后,挑剔这尊不好,那尊不像。起初,王亚川还想来点雕塑艺术专业方面的解释,但后来发现,根本就谈不到一块,硬是心里憋了一肚子气,又不好发作。不过,艺术家也自有他的一套,当最后塑完廿四司神像之后,他在旁边,另再配上一个站立的衙役,手上还握着一根给人犯打屁股的板子,想不到的是那衙役的面像竟和那“大小相”的人一模一样,以后凡到城隍庙的人,总爱去看一看,讲一讲王亚川的故事。

往事如烟,以上提到的几位长者,皆已作古,但难能可贵的是他们遗留下的一个个故事、一段段哲语,虽是一闪亮光,却给后来者予一种信念、一个启示,即便是一段趣闻,也在沉闷的岁月,给予后人一些有益的思考。

来源:《石狮日报》

Hash:34f8e91e547b802ded00cdd78f48aec66053d559

声明:此文由 永宁古卫城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