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周恩来、周扬之问——程颢程颐兄弟少年时代在武汉黄陂的足迹

文 | 黎世炎 潘安

一座纪念二程建筑物,引起总理重视,叮嘱保护,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58年初夏,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周扬到黄陂调研,在滠水河边,陪同的黄陂县委书记告诉他:“‘傍花随柳过前川’诗句就发生在这里。”周扬说:“二程不是河南人吗?”

同样一个问题,两位名人相继提出。

1959年12月底,周恩来前往麻城,路过黄陂滠水,指着东岸鲁台山上小亭问道:“这是什么亭子?”时任县委副书记张怡如即说:“纪念北宋理学程颢程颐的双凤亭。”周若有所思曰:“二程是河南伊川人,怎么发生在这里呢?”

周恩来之问、周扬之惑,是一个普遍性的课题。将近60年了,揭开这个问题谜底,大有文章可做。二程兄弟少年时代在黄陂留下的足迹,寻觅岁月钩沉的故事,找到来龙去脉,还有很大拓展空间。

近20年来,很多乡土专家、民间社会团体在挖掘历史资料,整理二程在黄陂的故事,做了很多工作。原黄陂县委副书记吴方法,退休干部黎世炎、陈瑞华作了奠基。一个下岗女职工丁华秋接过大旗,登上会长宝座,开创未来,将二程打造成黄陂四大名片之一,则是黄陂的文化资源

经过这么多年发掘,地表煤矿已经开发差不多了,如何向深层进军,开拓深海油田,找到二程文化的慧脉,却是一项很费周折的工程。

二程是河南伊川人,众所周知,又怎么会生在黄陂呢?千古之迹,让我们解开。

双凤亭 图:网络

一、寻源诗书门第

程颢程颐是地道官家后代。程家有自己辉煌历史,在中国也是名门望族。其先祖伯符在周成王为大司马,封于程,以地为姓。二程高祖程羽选拔贡生考试,才尽其用,深得器重,升迁要职,成为宋太祖朝权倾朝野的重臣。到了太宗朝,又官至兵部侍郎,赠太子少保,礼部尚书。

到了三十代孙,二程曾祖父程希振这一代,仍不负众望,光宗耀祖,做到了尚书户部员外郎,始迁居河南伊川县城关,成了程家在此的一世祖。也就是说,到程颢程颐时,回到这个地方,四世同堂的祖籍。

天意冥冥将二程,落子黄陂,给了这片土地稀有资源。宋太宗赵匡义太平兴国年间,朝廷广开言路,举荐贤良,钦命河南人氏程遹为齐安郡黄陂县令,到任后,为官清廉,爱民勤政,积劳成疾,病故于任上。

家道突然中落。那里遗子程晌年幼,无田地可耕,又无积蓄,仅靠朝廷给予的一点抚恤金维持生计。家庭属员又比较多,想回故里,又无盘缠,只得留在黄陂县城的草庙巷,刻苦读书,等待时机。

数年后,朝廷录旧臣之后,授予县尉,相当县公安局局长,任期满后,等候吏部重新安排,闲赋在家,修身养性。宋朝是一个文人社会,士大夫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双凤亭 图:网络

二、三代人在黄陂的足迹

从程遹走马黄陂上任,到程颢程颐随父程晌调迁,三代人在黄陂生活了六十多年,在黄陂大地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更有许多动人故事与传说。

当初,程遹风尘仆仆从汴梁南来,到达黄陂滠源里,立即受到公人的迎接。一年后,又娶了孝感籍张县尉的妹妹做了妻子,成了半个黄陂人。

在黄陂当县令,一干就是三十多年,跑遍了黄陂的山山水水,村村湾湾,为老百姓做了不少有益之事,带着捐钱赈灾,只落得一贫如洗,终身永远的黄陂县令,这是当时老百姓的点赞。

当公安局局长,更是一项跑腿的工作。那时交通不便,程晌用脚丈量大地,一件案件,不知反复跑了多少次,确保无冤假错案,是他的行事作风。调查清楚,是他的神圣职责。跑多了,他本身就是一份活地图。村里哪棵树,哪口塘,他都能准确说出方位、距离。他主持公益事业,负责修建大南门码头,方便百姓出行。

二程在黄陂学习生活十五、六年,跨入了火红的青春时代,美好记忆在这一对青年脑中如梦缭绕,留下遗址遗迹闪光在黄陂地名县志:程乡坊、草庙巷、鲁台道、花柳前川、理趣林、流矢湖、聪明池、程家墩、夫子山、道明山、夫子台、读书台等珍珠链闪光在滠水两岸,为滠水文化增添了一道道旖旎风华,富厚资源,成为滠水文化闪亮名片之一,皇冠上的明珠。

三、神话与神童在黄陂上演

麟吐玉书而诞孔子,杰出人物出现,创造了神话。

双凤投怀的故事由来已久,几乎家喻户晓。

程晌的侯夫人,是山西孟县上文村人氏,书香世家,在父兄影响下,好读书史,琴棋书画,无所不会,女红之事,无所不能。到侯家有一青镜双凤镜陪镓,是其钟爱之物。

北宋天圣庚午年腊月二十四,这一天是民间婚嫁的吉日,也是传说中老鼠嫁姑娘的日子。在这个隆冬的小年夜里,侯夫人安顿了一家老幼,收拾了夫君的行装,很快便进入睡梦之中。

朦胧中,回到风暖日和的初夏,在梧桐树下做针线活。忽然,成群的蝴蝶在腊梅飘香中飞来飞去。天空五彩云霞飘来,一双彩凤在头上盘桓一阵,投入怀中。她轻轻抚摸着彩凤,华丽的羽衣,如醍醐灌顶,沉浸在幸福海洋。

醒来,夫人把梦告诉夫君,程晌也很高兴,全家上上下下充满着喜庆与吉祥。明道元年百花时节,夫人果然有了身孕,经历十月怀胎,生下长子程颢,第二年又添了次子程颐,应验双凤投怀的美梦。

一天,春风荡漾,阳光明媚。叔祖母任氏抱着小程颢在寓所内嬉戏玩耍,与稚子同乐,回归童心世界,高兴得浑忘鬓霜,头上的金钗落到了墙角也全然不知。

等发现了,忙命丫环到处寻找,一无所获。她很纳闷:人没有离开这屋,难道飞了不成?这时,还不会说话的小程颢,用拍拍打着叔祖母的肩膀,指着墙角,“啊、啊”叫个不停。任氏心想:这小家伙总有什么名堂。顺着手指的方向望去,金钗在阳光下闪电一晃。

眼睛顿时一亮:“找到了,小程颢帮我找到了!”全家人笑得合不拢嘴,齐声说:“这个伢真不简单,慧眼非常,将来必成大器!”

四、家学与国学

程氏是世代诗书礼乐之家,非常重视孔孟儒学教育,兼容百家学说,让儒家香火在家庭血脉延绵。

侯夫人不愧为大家闺秀,率先以自己的行为风范影响孩子,成为程颢程颐的第一任家庭教师,熏陶指导孩子们走向明天。

在草庙巷的日子,奠定孩子们健全的人格。如孟母一样,作为一位伟大的母亲。

以慈悲为怀,不顾族人反对,收留了一个被人遗弃路边的孤儿,像自己亲生的儿女一样,关爱体贴有加,让这个孩子体会母爱的温暖。事先约法程颢程颐,如同兄弟一样,同吃同住同玩,让他融入这个家庭之中,看不出任何差别,看到的却是大仁。

以自己的行动好读书史,博知古今的功底,将自己的学识转化为童话故事,启迪孩子们向圣贤学习,向圣贤看齐。饱读诗书,修身进德,超脱一般女流之辈,一般市井村妇之见。她的故事娓娓道来,让孩子们如醉如痴,荡漾在程颢程颐的童心世界,辛劳付出,只为孩子们夯牢坚实的基础。

把家庭未来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把教育子女当作自己的终身事业,她深深懂得慈母教子,不是娇生惯养的溺爱。

早在他们蹒跚学步的时候,经常摔倒在地。乳母连忙上前去扶,侯夫人劝阻道:“让他们自己爬起来,不要管。”又对孩子们:“慢一点走,就不会栽跟头,试试看。”

作者黎世炎

吃饭的时候,孩子本性爱挑吃挑喝,乳母将就他们,侯氏当场制止道:“对孩子不能惯,你一惯,什么毛病都沾上了,长大了怎么办?”在母亲教育培养下,兄弟从小养成良好习惯,懂规矩,守章法。做人是家学的内核,做不好人,一切都无从谈起。用平凡小事感动人,教育人,是侯夫人家学的必修课。

从启蒙开始,共父程晌更是着眼孩子的未来,敦请名师,引导读诗写字,每天有必修功课。稍长,读四书五经,背诵五经,习作诗赋策论,提问让先生措手不及,一时语塞。

程颐在《明道先生行状》中说:“数岁,诵诗书,强记过人。十岁能为诗赋。十二三时,群居庠宇中,如老成人,见者无不爱重。故户部侍郎彭公思永作客到学舍,一见异之,许妻以女。”这就是弟兄俩少年回忆,从中可窥非常慧根与扎实功底。

理学先驱周敦颐是程晌好朋友,有一次来访,发现弟兄俩领悟记忆力超过常人,大加点赞。程晌忙命两个儿子拜周敦颐为师,从周敦颐受业。追踪孔子颜回,慨然有求道之志。为日后创立理学留下了伏笔,奠定了思想基础。

而其父出示张载四条渠:为天地立心,为斯民请命,为万世开升平,为继往世绝学。刻在他中。尤其是继往世绝学,他们找到了人生坐标,明确了人生的使命,担当起继孔孟之后理论创新,上升到夫子的职责。

程颢在十岁时曾作《酌贪泉》诗:“心中如自固,外物岂能迁!”冥冥之中,坚定不移的人生信仰,从事理论研究,鸿鹄之志已初见端倪。

五、理学高峰在黄陂地层萌动

黄陂这个地方,为齐安郡在江淮间最为穷僻,但民风纯朴,人文富厚。

在商代有盘龙城春秋时代双凤亭下有长子国,西周磨元城、金鸡城、作京城等,东周时三姑井城遗址、西城址,东汉时马寨城、木兰古城出了大量陶器、青铜礼器……这种厚重历史文脉,浸润着二程在黄陂成长。

黄陂的文化沃土,给二程兄弟滋养。他们少时聪明过人,又勤奋好学,得到周敦颐嫡传。在熟读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以后,在思考一个问题。

如何以儒家伦理道德学说为核心,汲取老师周敦颐的思想,克服早期儒家哲学中被宗教利用的弊端,摈弃汉儒经学主张畏天命的有神论,针对当时西欧教会神学向中国渗透,抵制外来文化侵袭,提出了理学概念,创造中国本土哲学,给宗教神学以打击,树立一座高峰,成为宋代理学的奠基人。

作者潘安兴

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在《二程祠记》作了佐证,既是答周恩来、周扬之问的文章,也是在黄陂形成理学崛起的潜力,地壳萌动的音符:

“二程夫子生于陂邑西偏程乡坊……先生之学,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标准,而达于六经,使人读书,穷理以诚其意,正其心,而家而国以达于,其道坦而明,其说简而通,其行端而实,盖将有以振百世之,沉迷而纳之。”

少年程颢程颐已经立下这个壮志,创立一种学说,成国家的正统指导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

这种文化承传,道义担当,有两个人说得相当透彻,一是弟程颐《刻石墓表》上说:“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百世无真儒。”

同时代,另一个人就是文彦博,累官同中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他说:“先生出,倡圣学以示人。辩异端,辟邪说,开历古之沉迷,圣人之道得先生而后明,为功大矣。”从黄陂发韧,崛起,当代人看到隆起的萌动。

六、江山留胜迹

黄陂,二程的诞生地,第一故乡

当他们离开这块土地的以后,父老乡亲们并没有忘记他们,由地方官员、乡绅响应,修建了一座座标志性建筑,耸立在滠水东岸一线,纪念这两位哲学家、思想家。双凤亭、二程书院、夫子台,就是其中典型代表,也是地方文脉,文化地标。

这些二程纪念建筑,自南宋理宗淳祜年间起,经历了上百次雷电、飓风、兵燹、火灾的洗礼,凤凰浴火涅槃重建,增其旧制,扩大规模,更有文人骚客题匾、作序、赋诗、游记,成为一方气候、一方文化的高峰,教化熏陶的场所,旅游观光胜地。

仅双凤亭,新中国成立后,就进行四次大的修复。据现在还健在的环城90岁退休老师王超群、任家大湾80岁的任大爷记忆,二程书院在四清前还在,有图书馆、学舍、水井等,曾作鲁台小学,那巍峨建筑,依然留在他们的脑海中。而夫子台、读书台,分别成为长轩岭张映文老先生、盘龙黄花涝小学老校长刘仁先的童年记忆。

从朱熹为二程祠题记,毛泽东书写《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到郭沫若为双凤亭题字,历代文坛魁星,为黄陂纪念二程建筑物频添了含金量。而明清《黄陂县志》收录的这方面文学作品、军政要员、文坛巨擘、本土耆宿,足以蔚成文化大观,展示滠水文化长廊

二程夫子少年生活与学习的遗址:程乡坊、鲁台望道、花柳前川、理趣林、流矢湖、聪明池、涵虚亭、程夫子桥等却永久留在人们记忆之中。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建筑虽毁,文脉尚存,异代拓土诛茅,再起辉煌。道明小学,二程书院,双凤大桥,双凤中学,双凤大道,新世纪闪光名字。

2006年3月,国家文物局发布《全国文物保护“十一五”专项规划》,双凤亭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常规项目。

2009年12月25日,在区人大会议上由刘友中等4位代表,关于兴建双凤亭公园的提案,获得一致通过。

黄陂区人民政府投资1.8亿元,占地100多亩,经过两年建设,正式对外开放,书写二程文化建设新世纪第一篇华章。

2014年,黄陂区又投资7889.84万元,占地39亩,建筑面积6560.38平方米,11栋仿宋建筑物拔地而起。紧毗双凤亭公园北侧的鲁台山上,兴建二程书院,共有书院本体建筑、书院复原展览、二程文化展示三大工程,将二程文化建筑连为一体,形成串珠效应。百万黄陂人民,希望将程乡坊作为三期工程,荟萃鲁台山上,双凤亭,二程书院,程乡坊,三星闪耀!

这也是黄陂人答周恩来、周扬之问的续篇。两期工程,一个答题。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呼唤着夫子台、读书台、程乡坊、草庙巷应运而生,为黄陂旅游旖旎色彩!

七、永夜星光璀璨

渔樵耕读是农耕文化的传承。二程代表着正统文化,也召唤着寒门子弟,攻读改变命运多舛。

明清之际,黄陂举人、进士之多,名列全省前茅。在明清540年里,全国共有进士52624人,平均每县30名,黄陂达到81人,名列全国第七。

尤其是清嘉庆、道光、咸丰年间,黄陂举人共106人,占全省第三位,中进士者27人,占全省人数9%,位列全省亚军。

明代双榜眼斐宗范一门双旗杆,清代文武三榜眼、刘彬士、曾大观、金国钧,成为百年佳话。

双凤亭 图:网络

万历辽东巡抚张涛,康熙四川巡抚姚缔虞,光绪山东巡抚周恒祺,民国两蒙边陲镇抚使陈毅,都是正省级封疆大吏。正军级以及将领就达20多人,更有首义元勋黎元洪、蔡济民、蔡以忱、蓝天蔚等。

教授专家学者,自民国以来,达数百人之众。出现田长霖、田长悼、涂光炽、涂光雍一门双教授;胡康民、胡秋原、余家菊、余传韬教育世家。

受二程理学穷理识仁影响,出现感动中国人物,诚信孙东林、陈水林兄弟,孝义刘培、刘尖兄弟群体现象,让黄陂成为信义之乡、孝义之乡。

在黄陂生活学习的二程后裔,名人效应,1000多年后还在发酵,因为这是他们的第一故乡,答周恩来、周扬之问的延续。

八、瓜瓞延绵的黄陂程氏后裔

明洪武移民从江西到湖北的程氏后裔星罗棋布。他们选择了寻根问祖,割肉还乡。

一支程氏分支,重回祖先故里,经600年繁衍,在黄陂达到20000多人口,35湾,遍布全县。建有祠堂,修有族谱,记载来龙去脉,足堪佐证。明嘉靖二十四年,划七个里(乡)到黄安;清康熙十五年,又划两个里到孝感;民国初年,再划五个乡予礼山(今大悟)。

今黄陂境内,还有前川程家墩、李集牛车程、王家河路边程、六指草头程等。

新中国成立后,二程后裔人才辈出,有大学生300多人,博士生3人,研究生10人,留学生5人,教授22人,担任县团级干部15人。

答周恩来、周扬之问的省略号文章无涯,谁能想到戏高潮还在后头,人们在翘首以待。黄陂能够再出现二程这样的思想家、理论家,灵光照耀未来中国一千年,成就永恒、不朽。

湖北黄陂、河南伊川携手并肩,实现资源共享,香火相传,是两地政府与百姓的希望!

本文作者授权印象黄陂发布

关于作者

黎世炎1938年12月22日(冬至)生人。一位退休老文化工作者,祖籍湖南长沙,生于陕西宝鸡。在黄陂生活工作已有40余年,走遍了黄陂的山山水水,钟情陂邑一草一木,用心写出了《城市的记忆——及黄陂古城古寨遗址和传说故事》《守住黄陂老房子》两本书。我虽不是黄陂人,但我已黄陂化了。

我不是作家,是大地的草根。我的格言——久住它乡是故乡。

潘安兴 自号木兰山樵,1949年10月11日出生。湖北黄陂人。当年老三届,经历知青上山下乡,招工进厂,下岗打工,招聘政府机关工作。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武汉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中华大家庭赋》。作品曾获全国《钰山赋》二等奖。

Hash:bdf4eae27f1007f369b548142b20404fde3584fb

声明:此文由 掌上黄陂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