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桐城一山村跨越三千年历史,是桐城派再兴之地、生态旅游胜地!
2018年的年末,安徽桐城市黄甲镇汪河村,建起了一组历史文化墙,在山区寂冷的空气中,平添了几分暖意,增加了一道靓色。
众所周知,汪河村不仅自然景观优美,文化资源也极其丰富,涵盖了从商周以来的三千年历史,包括商周人类活动遗址、明清家族文化、桐城派文学、红色文化、抗战教育、佛教文化、库区记忆等。
随着安徽省委、省政府在黄甲地区加快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桐城市委、市政府大力打造全域旅游,黄甲镇文化旅游事业前景一片光明,未来十分令人期待。
乡村兴则国家兴。据悉,在黄甲镇上下积极支持下,由广大村民踊跃捐款,汪河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已动工兴建,汪河村历史文化墙就是其中重要内容。此外,还包括图书室、历史文化展示馆、村民活动室、修复人文景点吴家嘴吴氏宗祠等,将是桐城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的一处重要亮点。
在此,致谢热心提供文献资料的张泽国、叶鑫、张全海、毛炳应、汪久玲、卢赟秋、方双根、吴超、刘东等社会各界人士!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时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
2017年12月,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再次指出,要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2015年4月,李克强总理与新聘任的国务院参事、中央文史馆馆员座谈时说:“我是安徽人,受了点桐城派的影响。”
众所周知,李克强总理的授业恩师李诚,是马其昶的弟子,被称为“桐城派最后的人物”。
桐城市黄甲镇汪河村地处挂车山怀抱中,位于国家中型水库牯牛背水库上游,全村国土面积14.5平方公里,共有村民2400余人。
汪河村风光优美,物产丰富,出产优质香菇、茶叶、板栗、天然小河鱼等。
境内分布商周聚落遗址四顾寨遗址,张秉文、方东树、马其昶等桐城名贤墓地,古刹——檀香寺、千年古柏、龙井瀑布,历史文化底蕴丰厚。
汪河村人文资源
四顾寨遗址
四顾寨位于汪河村张畈组与牯牛背水库之间的山麓,西南接高山,东北濒河流,西北临河道处山体陡峭如壁。
寨址有文化层堆积,厚度约2米,断面和地表采集有绳纹陶片、夹砂红陶鼎鬲足,确认为商周聚落遗址,说明商、周时代即有人类在此生产生活。
现四顾寨遗址三面环水,环库柏油路从遗址中间通过,将遗址分为南北两部分。遗址主体部分是茶园、竹园。
四顾寨景色
四顾寨出土陶片
四顾寨遗址位置图
汪河村家文化
家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家谱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中国三大史学支柱。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对祖居地河南邓州怀有浓厚的故土情怀,习仲勋夫人、老革命齐心同志亲笔为邓州十林镇的习氏祠堂题写“邓州习氏”匾额。
中央纪委原副书记吴玉良深刻指出,中国的家国文化源远流长,宗族宗祠在教育、文化的传承上起到重要的作用,传统家规家风甚至严于国法。
明朝初年,经过多年战乱,江淮地区赤地千里、人烟稀少,政府开始从江西迁来大量人口垦荒,史称“洪武大移民”或“瓦屑坝移民”。
当时,不少人来到桐城艰辛创业、繁衍生息,最终形成诸多人丁兴旺、耕读相传的家族。其中,吴家嘴吴氏、虎形方氏、南冲毛氏、皖桐汪氏先后迁至今汪河村区域,修建宗祠,敦睦宗亲。
经过数百年播迁,汪河村如今族姓众多,分布有吴、方、毛、汪、张、胡、蔡、朱、叶、段、杨、刘、余、熊、徐、许、马、王、周、孟、洪、唐、戴、彭、华、黄、李、崔等姓氏。他们团结和睦,共同呵护着这片青山绿水,创造着汪河村美好明天。
吴家嘴吴氏
北冲河自西向东流到西峰岩下,与潺潺的管竹河汇合,冲到瀑布斜挂的山脚又折向西,形成三角状山嘴。这里便是吴氏族人的聚居地,称为吴家嘴。
吴家嘴航拍图
吴家嘴秀色
明洪武初年,绍四公由瓦屑坝迁桐城陶冲驿,因其地车马喧嚣,复迁四顾墩,以“听流水之清音,睹青山之物色”,使子孙陶情养性。绍四公即为吴氏迁桐始祖。
吴家嘴吴氏堂号崇让堂。字派为:文士光先德,谦和体道行;恭宽信敏惠,博厚久高明;孝友传家范,忠贞佐政平;渊源鸿衍庆,积善永遐祯。
吴家嘴吴氏宗谱
吴泳(《桐旧集》)
吴杭生院士
数百年间,吴氏人才辈出,著名的有清代名士吴泳、道光进士吴逢甲、中科院院士吴杭生等。
另外,桐城派代表作家马其昶、姚永概等均读书于吴氏宗祠,奠定了毕生学术根基。
2018年,吴氏宗祠动工重建后,姚永概长孙姚谦先生专程由深圳赶来,奉赠《吴家嘴吴氏宗祠落成感赋》诗轴,表达感佩之意。
姚谦先生赠送诗轴
虎形方氏
虎山坐落南冲河口,四山环绕,众水会流,为方氏祠堂、祖茔所在。清代南昌知府张寅称:“吾桐名胜之山首推龙眠,其西北隅则首推挂车,而挂车之中惟虎山为名胜之境,乃方氏发族处也。”
虎山胜境
方氏迁桐始祖为寿六公,由瓦屑坝始迁桐城老林铺,后代喜挂车山万象森罗,再迁虎山,人口日蕃。虎形方氏堂号荫善堂。
字派为:国士经纶大,成仁博济宏;诗书绵世泽,礼乐振家声。
迁桐始祖寿六公像
方氏族人忠厚传家、为人淳朴。清初榜眼、太常寺正卿程芳朝是方氏女婿,少时家贫,寄居岳父方荣我家中。程芳朝评价方氏子弟:“有恭敬亲睦之雅,接其语言笑貌,皆朴实至诚,忠信敦厚。”
虎形方氏宗祠图
南冲毛氏
挂车山峰峦层叠、深秀雄厚。山间两条河源远流长,其一是回环往复的北冲河,另一则是南冲河。沿南冲河口入数里,树木掩映的山坳中,便是毛氏祖茔与宗祠所在。
明朝初年,毛氏始祖志道公由鄱阳迁挂车山南冲河,自此子姓繁衍、人文蔚起。南冲毛氏堂号文华堂。
老字派为:志发重德越,东世自嘉文;正学高名义,富豪万古兴。新字派为:忠厚传家远,诗书启泽长;孔斯修以立,厥庆永其昌。
毛氏祠堂图
毛伯舟老师(中坐者)
“航天诗人”毛万标
毛氏历次修谱时,显宦名士多欣然作序,如直隶总督方维甸、左都御史张若溎、清史馆总纂马其昶。
当代毛氏闻人有语文教师毛伯舟先生(《桐城耆旧传》点注者)、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毛万标副总工程师。
皖桐汪氏
汪河村汪氏为44世唐越国公汪华后裔。宋末元初,67世小一公因经商自婺源迁桐城,69世显四公、70世福二公迁今汪河村境内。
汪氏堂号敦睦堂。字派为:显福庆有,文瑶秉万;代宦源惟,德克懋继;贻谋善述以,存宗光后昌;恒思周道盛,永守东华匡;嘉译源兴胜,迪益基鸿璋;泰斗国先顺,志远琨仲长。
唐越国公汪华像
张秉文、方孟式合墓
张秉文(1585—1639),字含之,号钟阳。清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大伯父。明万历三十八年进士,历官江西抚州知府、湖广荆湘道、建宁兵巡道、广东按察使、山东左布政使。
方孟式(1582—1639),字如耀,桐城桂林方氏。明大理寺少卿方大镇女,思想家方以智大姑。幼娴书史,备有四德,著有《纫兰阁集》。
崇祯十二年(1639年)正月,张秉文抗击清军殉难济南城,妻方孟式殉节大明湖。清乾隆四十一年赐谥“忠节”,方孟式赠一品夫人。事载《明史》。
张秉文、方孟式合墓
张秉文、方孟式合墓在汪河村张家坂组牌坊山上,前临牯牛背水库,冢下设九级拜台。墓地原有“忠烈流芳”石坊、神道碑、拜台、圹冢等建筑,上世纪中期被毁。
墓地后方为张秉文后裔聚居区。1997年,桐城市政府公布该墓为桐城市文保单位。
方东树(1772—1851),字植之,自署仪卫老人。桐城鲁谼方氏,“姚门(姚鼐)四弟子”之一。先后在广东廉州、韶州、庐州、亳州、宿松、祁门等地讲学,曾力请严禁鸦片。著有《仪卫轩诗文集》《昭昧詹言》《汉学商兑》等。
方东树墓
方东树墓位于汪河村吴家嘴西南侧山麓。墓前依山就势,石砌三级拜台,墓碑楷书阴刻:“皇清诰赠中议大夫显祖考仪卫府君墓”。1985年,桐城县政府公布该墓为县级文保单位。
方东树《仪卫轩文集》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挂车山一带曾为太平军与清军的战场。太平寨为清代太平军所筑,位于汪河村吴叽村民组狮子包山半山腰,四周环山,层峦叠嶂。
太平寨东侧以片石垒砌寨墙,长约1公里;西北凭山势之陡峭,难攻易守,未设寨墙。山顶地势平坦,易于屯兵。
太平寨风景
太平寨寨墙
太平寨位置图
桐城派再兴之地
清朝咸丰年间,桐城派名家方东树、姚莹、戴钧衡相继谢世,桐城县又沦为太平军与清军拉锯战的战场,文物惨遭兵燹,人才或罹难、或流落,桐城派在本地的传承遇到困难。
战乱过后,桐城县城重建尚需时日,而挂车山已呈现出宁静祥和的生机。于是,桐城马姚两家先后来吴家嘴居住,马其昶、姚永朴、姚永概均读书于此,成长为桐城派大家。
马其昶在《西山精舍图记》中描述:“距县治三十里有山曰挂车,纸棚河、南冲、北冲河水出焉。北河之水将与南汇,地忽平衍,吴氏聚族于此。”他回忆:“予从师读书吴氏祠,时新脱兵乱……叔节(姚永概)最少最秀出,与两兄齐称,诵声琅琅徹路衢。”
当时,还有位文士阮强(字仲勉)也闭关山中,常放意高言:“吾数人者,天下之至豪也。”阮强后来担任安庆敬敷书院山长,倡办公立天城两等学堂,成为安徽著名教育家。
阮强
马其昶
姚永朴
姚永概
姚永概西山精舍
姚永概(1866—1923),字叔节,号幸孙。桐城麻溪姚氏,近代桐城派代表作家,爱国思想家姚莹孙。曾先后任桐城中学堂总监、安徽高等学堂总教习、安徽师范学堂监督(校长)、北京大学文科学长。著有《慎宜轩文》《慎宜轩诗集》《慎宜轩笔记》等。
光绪三年(1877年),姚永概父亲姚濬昌辞去安福知县一职,回挂车山营建西山精舍,自号挂车山农。至光绪十年(1884年),姚永概皆读书于此,其间在吴家嘴吴氏宗祠内师从秦汝楫先生。光绪十四年(1888年),姚永概中江南乡试第一名(解元)。
西山精舍位于北冲河畔,门前有堤,堤下为田,有春荣轩、独建斋等诸多房舍。姚永概热爱山居生活,他说:“山中人事颇少,可以读书,可以养心。”他描写门前景色:“山云蓊葧如絮,溪流漰渤有声。樱桃垂实,杨柳含烟。菜畦青不断,麦陇绿无边。荼蘼则满架繁阴,山鸟则连朝喧噪。”
《西山精舍记》
姚永概对西山精舍很有感情,曾撰写《西山精舍记》,并邀请冯世定、陈衡恪等名士创作多幅《西山精舍图》。他在画上题诗:“西山在何许?潜皖万山中。绕屋花侵路,当门瀑挂空。”
西山精舍被村民称为“姚屋”,残存房屋于上世纪中期因修路拆除,遗址在汪河村历史文化墙正前方15米处。2018年10月,姚永概长孙、医学专家姚谦曾回乡来此凭吊。
西山精舍图
西山精舍遗址
马其昶(1855—1930),字通伯。桐城扶风马氏。曾任京师大学堂教习、清史馆总纂、安徽高等学堂校长、桐城中学校长。著有《抱润轩文集》《桐城耆旧传》《尚书谊诂》《毛诗学》等。
马其昶墓位于汪河村三松组,系马其昶及妻子(姚永概大姐)、长子马根硕(字伯固)三人合葬墓。墓碑自左向右镌刻:“马通伯先生、母姚恭人墓”“马君伯固之墓”。1997年,桐城市政府公布该墓为桐城市文保单位。
马其昶墓左前方为马氏祖坟,墓主系明太仆寺卿马孟祯的父母。
马其昶墓
省立第二临时中学旧址
1938年6月,日军占领安庆,安庆沦陷。孙闻园率安庆高、初中及桐城中学等学校师生,于1939年在黄甲铺创办安徽省立第二临时中学。
学校分高中、初中、师职三部,分设于三道河沿岸。初中部在虎形方氏祠堂,高中部在吴氏祠堂,校舍还包括汪氏宗祠。
学校聚集了张荫中、马茂元、方来桐、苏艺叔、方林辰、葛冰如、吴劲等一大批名师。苏艺叔有诗云:“学校初中部,方家虎形旁。我时应课事,木叶正飘黄。”
省立二临中校舍图
当时教学环境极为艰苦,设备简陋,学生生活实行军事化,但同学们刻苦学习,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民族热情空前高涨。教导主任方林辰作校歌云:“济济多士,为国菁英,起舞栲栳峰下,弦诵三道河滨。”
至1946年,二临中培养学生4000余名,为日后国家各项事业建设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持。
省立二临中校训校歌
1942年省立二临中毕业同学合影
王太国烈士墓
王太国(1912—1945),原名杨成恩,汪河村杨家楼人。1938年,王太国毅然参加桐西党组织领导下的抗日武装,英勇善战,屡建战功。
1940年,王太国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历任中共桐潜舒党组织领导下的特务连长、游击队长、交通队长等职,领导或参加了夺取国防盐、炸毁老梅顽军碉堡等斗争,为创建桐潜舒边区根据地做出了巨大贡献。
王太国烈士画像
1945年4月,由于叛徒出卖,王太国不幸在舒城芦镇关被捕,历经威逼、利诱、酷刑,都不为所动。无计可施的国民党顽固派将铁丝穿透王太国四肢,抬至南冲河、杨家楼及潜山官庄等地示众,但王太国始终大义凛然、视死如归。5月,王太国在潜山英勇就义。
王太国烈士墓位于汪河村张岭组东200米处,是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王太国烈士旧居
党员干部祭扫王太国烈士墓
檀香岩景区
檀香岩位于汪河村花园组西南,牯牛背水库东侧。景区内飞瀑奔流,溪中怪石嶙峋,发出钟鼓之声。檀香古寺藏身奇峰险石之中,塔影古洞,梵声悠悠,颇似世外圣地。
桐城派作家姚永概曾与伯父姚澂士来游。姚澂士撰《檀香岩小记》有云:“岩下一小庵,结数楹,树荫丛蔚,四时山鸟闲花,溪径蜿蜒,可集游人之咏事。时与二三知己或坐或立,盘桓于溪水怪石,可乐也。”
如今,每当春秋佳日,前来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满目的湖光山色,常令人流连忘返。
飞瀑怪石
香炉佛塔
檀香寺遗迹
聚乐亭风光
上世纪五十年代,山区百姓为修建牯牛背水库作出了巨大贡献,轮渡也成了库区群众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不论远行打工、外出卖柴,还是走亲戚、置办物品,都须乘坐渡船往返。
本世纪初,由檀香寺住持释西印率先捐资、周边村民积极响应,于2004年在汪河村杨树组建成聚乐亭,供上下渡船的群众歇脚休憩。该处停泊点也被称为聚乐亭码头。
聚乐亭
毛伯舟先生题额
毛伯舟先生欣然为聚乐亭题额,并创作《聚乐亭记》,文末有言:“此后,行人到此,可息肩,可垂钓,可临水啸歌,可逐波骋怀,相聚而欢,诚可乐也。”
今天,山区公路宽畅通达,聚乐亭正是游客饱览水库风光、歌咏盛世高风的极佳观景台。
Hash:11f775e255a8e50e5d150d613d50b20d1134728f
声明:此文由 六尺巷文化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