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毛家坪遗址:“华夏第一县”冀县治所揭秘

甘谷毛家坪遗址位于甘谷县磐安镇毛家坪村渭河南岸的二阶台地上,面积约60万平方米。在2013年发掘的153座墓葬中,出土了1000余件文物,为研究早期秦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发掘显示,毛家坪遗址极有可能是古冀县的县治。

2014年8月,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一行调研甘谷县毛家坪遗址发掘保护工作

草木之下到底有什么?

在渭水河畔,历史深厚的积淀,从未令人失望过。五月上旬,记者一行再一次来到渭水边,为的就是这里的一处待解之谜——毛家坪遗址。

毛家坪遗址位于甘肃省甘谷县磐安镇毛家坪村,地处渭河上游南岸二阶台地,渭河支流毛河东侧。

渭河流域自古就是秦人的发祥地,甘谷县位于渭河上游,是研究秦文化,追溯秦历史始终绕不开的地方。而毛家坪遗址文化遗存的时间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战国早期。大量极具代表性的嬴秦墓葬、居址,被考古界视为当时所知的最重要的早期秦文化遗存之一。

说到毛家坪遗址,近年来最为轰动的一次便是在2014年,毛家坪遗址被评为了2014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它最为重大的历史价值就是将秦文化的编年推进到了西周时期。

由曾经参与过考古发掘的甘谷县文广局的燕小鹏作为向导,我们从磐安镇的电厂旁的小路上山。

弯弯曲曲的山路,隐藏在草木间。去往毛家坪遗址的山路,如无熟悉的当地人指引,万难寻觅。

毛家坪遗址为世人所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早在1947年,著名学者裴文中先生在渭河流域调查时首先发现了毛家坪遗址。1982年、1983年,甘肃省文物考古队和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先后进行了两次发掘。2012年至2014年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文物考古研究院组成的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进驻甘谷毛家坪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山路不远,不一会就到了毛家坪遗址所在的二阶台地。站在山顶放眼望去。整座村子尽收眼底,村北是滔滔东去的渭河,村南是古今有名的朱圉山。在山与河的中间,有一条路,这条路的两端连接着天水市和甘谷县,是往来两地的国道。而这条国道,与历史上的秦直道是基本吻合的。

面朝北站在二阶台地之上,燕小鹏指着眼前的开阔之地说,目光所及,都是毛家坪遗址,东西宽约600米,南北长约1000米,面积大约有60万平方米。

遗址分为沟东与沟西两处,沟东靠东侧,主要是墓葬区,背靠七层台地。沟西在西侧,分为两级台地,是秦人的生活区。分割东西两侧的沟,应该是日积月累雨水山洪冲刷而形成的。

现如今当时考古发掘的土方都回填了,又是一片田野风光,根本无法揣测当时专家挖掘时的繁忙景象。但只要你细心,还是会发现一些痕迹:盗洞和考古发掘探测时留下的圆孔。

看着幽深的孔洞,我们迫切地想知道草木之下,秦人究竟留下了些什么。燕小鹏说,别失望,毛家坪遗址的墓葬总数近千座,而当年带给考古专家最大的惊喜——K1002车马坑,没有回填,而是在原址原坑上保护了起来,可以让慕名而来的参访者稍解遗憾。

从K1002车马坑看先秦的有车族

临近正午,暑气上升。

二阶台地之上有一片面积较大的空地,立着一座房舍。开锁进屋,K1002车马坑就出现在了眼前。

向下望,深及数米的长方形土坑内,可以清晰地看见一车二马的遗址。车头拴马头朝东,车子与马的骨架清晰可见,甚至是马的肋骨都根根分明。车衡上放置一柄长约3米的长矛,由此推测可能是一辆战车。战车的车厢、车轮、车辕、车轭等构件都保存得比较完整。两匹战马位于车辕两侧系驾的位置,采取跪伏姿势,为杀死殉葬后所处置。

我国的车,古书上说是夏代奚仲发明的,但现在能够确证的车的形象,来自商代。在河南、陕西、北京等地的商周时期的墓葬里,发现了大量的车子遗迹,考古工作者将它们复原出来。从这些复原的车子的样子来看,商代和西周时期的车子属于同一类型,都是双轮,方形或者长方形的车厢,古时叫做“舆”,独辕。辕的后端压在车厢下面的车轴上,辕尾稍露在车厢后,前出车厢的部分,稍微向上抬起。车辕的前端缚有一根横木叫做“衡”,衡的两端各缚有人字形轭,用以驾马,多数是两匹马,也有规格高一些的是四匹马。舆的后面都留有缺口或开门,方便上下车。当时的甲骨文、青铜器上的铭文,车字的形象与复原后的车非常相似。

先秦时代的车,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小车”、“大车”两大类,驾马、车厢小的叫“小车”,也叫轻车或者戎车。驾牛、车厢大的叫“大车”。小车除了贵族出行以外,多用于战事。

商周时期的贵族在殉葬时,有时会把车马连同驾车的奴隶一起陪葬。而从西周到战国早期,秦墓葬形制一直是长方形竖穴土圹墓。头西脚东屈肢葬式,为典型的秦人葬式。在毛家坪遗址中,这种跪伏的屈肢葬占了绝大多数。

再看眼前的K1002车马遗址,车厢很小,后开有门,若是站立可容两人,若是跪坐,则勉强一人于内。这与复原出来的商周时期的车马形貌高度相似。也就是这一座车马坑的发现,给确定毛家坪遗址的年代提供了重要的例据,也进一步印证了这里作为秦文化的发源地,秦人从这里走出。

华夏第一县”确证无虚

毛家坪遗址的面积之广,这在甘谷的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继续深入毛家坪村,走在乡间的农田边,偶然还会有一些灰陶的绳纹残片散落其间。

燕小鹏说,这种绳纹的陶片,代表着当时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们已经掌握了农耕,这些大多都是生活器具的残片。在毛家坪出土的陶器中,以鬲、盆、豆、罐为主。其中,瓶口大如圆盘的广口瓶和高裆三足鬲是西周时期陶器的典型代表。

有了生活器具,便说明曾是秦人聚居之地。甘谷县秦时为冀县,春秋早期(公元前688年)秦武公所设。毛家坪遗址以周代秦文化遗存为主,年代从西周延续到战国。从年代、遗址的规模来看,毛家坪遗址极可能是秦武公所设冀县的县治(县城)之所在。

毛家坪遗址发掘为2700年前设县的“华夏第一县”——冀县的确认提供了重要物证。直到现今的甘谷县城里,一些街道和地名依旧沿用着。

在毛家坪遗址中还曾出土过一件刻有“秦公作子车用”铭文的青铜器,印证了《诗经》《左传》《史记》等文献中关于秦穆公卒,三良从死,子车为穆公近臣,子车氏为春秋时秦国重要宗族的记载,因而我们可以大胆地推测毛家坪沟西墓地可能为子车家族墓地。

那么秦人最初是由哪里来的呢?这片水草丰美的渭水河畔,可是他们土生土长的故乡

关于这一点,历史上有两种说法,秦人东来说和西来说。

记载西周初年至战国初期历史的史书《系年》中有这样一句:“飞廉东逃商盍,成公伐商盍,杀飞廉,西迁商盍之民之邾,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文中的“邾”地,便是现今甘谷的朱圉山附近。也就是说,如果秦人真是从东方西迁到朱圉山,那么,毛家坪定是他们西迁的必经之地或者最终落脚之地。

同样,在毛家坪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东周时期西戎文化的遗存,这些遗存在居址和墓葬中往往与秦文化共存;说明除了秦人之外,当时的冀县还生活着不少戎人。这些戎人被认为是《史记》所记载的“冀戎”。

更多的历史之谜,将在毛家坪遗址的后续发掘与研读中一一找到答案。

文/图 兰州晨报记者

周言文 刘小雷

Hash:240f4db00b1af8e0d19b5c791c0c5f63ab68a56f

声明:此文由 考古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