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祥的两座百年祠堂,铭刻着张氏家族的风骨

张垓张氏家祠

张垓张氏家祠位于嘉祥县马村镇张垓村村中部,是张氏族人供奉祖先的祠庙。

一、建筑情况及历史沿革:

张垓张氏家祠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6年),后经多次维修,现存两进院落。家祠总建筑面积约1301.7m2,南北长61.24m,东西宽21米。檐饰、门饰、雕饰工艺精细,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大门三间,东西长7米,南北宽4.2米,前后均设廊,门东有偏门一座;拜殿三间,东西7.82长米,南北宽5.6米,前后设廊;大殿三间,东西11.4米,南北8.16米,前设廊;东西配殿各三间,南北9.5长米,东西宽4.5米。家祠整体设计得当,布局合理,结构匀称,造型古典大方,雄伟庄重,以上建筑除东配殿为新建外,均为硬山式建筑。(见附件)张氏先人从四川迁到此地时,先于元末时代修建了观音庙,以求天神保佑。后来,张氏一族发展壮大后,张氏先人又于清乾隆四十年(1776年)正式修建了张氏家祠。自此两百多年以来,张氏族人代代相传,对家祠进行了多次修缮。道光四年,先人据伦,迎恩率众修缮祖祠。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先人廷标、纯福率众修缮家祠大门。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先人兆银、先为率众修缮大殿瓦厦。公元一九九二年,承业、洪春主持维修祖祠。公元二零一三年,金阁、洪春、洪印提出全面修缮家祠,张氏族人纷纷出资,集资十几万元,月余竣工,家祠焕然一新,信步院中立感静穆优雅,心旷神怡,壮族观瞻。从始建至今张垓张氏家祠已经历六次大修,其中第六次修缮最为彻底,消除了隐患。全村捐款九万余元,保证了家祠修缮工作的正常开展。三十四孙张德宝捐献水泥三十吨,捐家祠门前石狮子一对等。

二、家族的传承情况和名人轶事:

张氏族谱从创修至今已近700年的时间,共计续修了十一次。张氏族谱云:族姓之繁衍,先世之遗泽也。故遵祖敬宗,合祖贵贱有别,理无二致。张氏先人忠孝,耕读垂为家法,由宗而元而明而清以迄于今八百多年。张氏自迁居以来创修族谱,老林变更,宗祠修理完善,从未间断,各项大事井井有条,外族乡邻,均以刮目相看。族谱的修撰是遵祖敬宗的主要形式之一,是传承祖先遗训、教子训孙使其发扬光大的有效途径。因此张氏先人对此非常重视。张氏族谱始源手抄之本,以文字为依据,有充分的说服力。后有二十五代孙讳、志道,在条件很艰苦的情况下,不辞劳苦、躬亲其事。从那时起开始分支,计丁而会功,历经寒暑,才终于完成。至今张氏族谱已续修十一次。而每次续修都是族人举荐一些德高望重、做事公正严谨有责任心的社会贤达来操办此事,修撰人员不计报酬、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为节省开支、克勤克俭、不枉花一分钱,因此续修族谱都得到族人的好评。

薪火相传,人丁兴旺。敦宗睦族、忠孝传家、耕读不息、家道鼎盛。这几句话概况了张氏家族世代相传的情况,也说明了张氏家族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原因。据族谱记载,张氏始祖,讳重九于南宋宁总嘉定帝己酉年(即1213年)从四川成都迁至山东省汶邑东北十五里“二郎庙”现改名为“庙口村”,以出土石碑为证。张氏始祖修身齐家、立德立行,深受当地居民的爱戴,由于其他原因,其始祖在此地生活二十四年之后,在一二三七年,始祖携全家迁至马村集西,祖不忘初衷修建“二郎庙”,现有遗址在此,附近仍有张家井、张家林等。张氏族人在马村集生活七十五年,传至六世祖“福”又迁至马村集西六华里劝学方颜氏村胡王寨,时值社会不安定,又加上黄河泛滥,胡王寨大半个村庄被洪水冲走却留下了一个数百亩的大水潭,胡氏全部迁走,只剩下王氏一户。至今张氏族人仍居于此地,从此繁衍生息,人丁兴旺。据有关资料显示,不包括外地的张氏族人居住在此的就达到四千多人成为方圆百里一带望族,拥有土地四千多亩。

自六世祖福,居住张家海村六百多年来,张氏族人置林地三处。每处林地占地十亩,苍松翠柏,墓穴点点。“福”祖立祖的墓地在村东偏南二华里处,名曰“是碑林”。以后又迁至距村东较近的老林延老赵王河岸北。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墓穴最多的是村南三华里的南老林,据说这个林地到底有多少墓碑,没有数清的,从这一侧面足以说明张氏家族人丁兴旺、家道繁盛。每年的春节清明节,张氏族人去家祠、林地祭祀祖先、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在家的、外地的一连续好几天,放鞭炮、焚纸钱、上高香、献献鲜花、磕头作揖、鞠躬、用多种形式表达对祖先功德的缅怀之意。

名人轶事:张檀兰(1674—1758),生于1674年,在康熙年间入读本村学堂,因其刻苦学习、不耻下问,加上自身的聪明灵秀,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成为老师心目中的爱徒。此外,他兼学了礼乐,县试一举取得功名。而后在本村讲学,周边村庄的学子也纷纷前来求学,年复一年,他教出的一批批学子中也有不少中了秀才、举人,因此,芳名远播。雍正七年(公元1730年),张檀兰被孔府聘为启学老师,因其精心传授育才,博得了圣府宠爱。雍正十一年(公元1734年)张檀兰六十大寿时,孔府为其赠送龙边寿匾一块,上面写着“大有师风”的字样。乾隆二年三月初六(公元1738年),由圣府举荐张檀兰夫妇受皇封一次,乾隆帝赏赐銮驾半副。村里的老人表示,因张檀兰受封一事,张氏家族得到了至高无上的荣誉,张氏后人深感自豪,并将时刻谨记,继续弘扬先祖的优良美德。

三、家风家训内容及故事:

家训——“忠厚传家远,诗书济世长。”“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而“忠厚”二字的含义更是意味深长。与人为善,宽宏大量,忠于家人,朋友,责任,不欺瞒蒙骗,不做违背道德底线的事,帮助别人而不计回报。这些做人的最基本的品德,一言以蔽之曰“忠厚”, “忠厚”是底线,以“诗书”谋发展。在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张德印有天收拾房间,看到保存已久的那支“英雄”牌的钢笔,思绪不禁飘回了几十年前。这支“英雄”牌的钢笔是父亲当年劳动模范的奖品,因为是纯金笔头,在当时非常珍贵,从来没有用过,父亲作为礼物郑重的传给他,父亲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对文化却十分尊崇。张德印珍而重之地收藏二十多年,这天把钢笔交给了女儿。在这个物资已经十分富足的时代,一支做工简单而且造型陈旧的钢笔,开始她并不放在眼里,也不能理解传承一支钢笔的意义。张德印给她认真解释了笔的来历,“这是爷爷对于后代的殷切期盼,希望孩子们能努力读书,成为有文化的人。”她听了以后感叹我们家原来一直有成为书香传承的愿望,然后将钢笔认真收藏起来。如今女儿经过十几年寒窗,得以在高等学府就读深造,现已就业,也总算完成了老一辈人的期待。

张氏家祠的正殿,大殿正中神龛的上方悬挂着金字匾额“敦宗睦族”这四个大字,这就是张氏族人的祖训,先人们世代遵循这一祖训,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忠厚传家。据族谱记载,从始祖南宗、元、明、清,先人取得秀才、举人功名者不计其数,有的还取得进士及第,还有的被敕封为修职郎,文林郎也不泛其人。在张氏家族中,最让人自豪的是二十四代孙张檀兰,在清雍正七年,被敕封琟文林郎,赐他半副銮驾。二十一代士利在明朝年间被敕封为修职郎,任江南江宁府经历,其同胞弟士祥。明世秀才,学识渊博,很受当时知县器重。这是我家族古代历史上为国尽忠的点滴。在现代史上为国捐躯的英雄人物有张洪艳、张氏三十三代孙,他在1938年参加八路军在郓城县对日作战中牺牲,三十代孙张荷领烈士,早年参加革命并加入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晋察冀军区一一五师某教导旅,任重机枪手,后来残死于敌人的屠刀之下,这二人是为国尽忠的楷模。解放以后,张氏族人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国家做出贡献,其中厅级干部张承敬、张德寛这二人虽然职位较高,但是处事淡泊,和睦方里,从不居功自傲,族人有难,在不违规的原则下有求必应,现在县局以上的干部比比皆是,博士生、研究员、教授本科专科者近二百多人。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为社会散发着光和热。

在革命战争年代,尤其是解放战争初期,张家垓村地处解放区的边缘位置,当时原南旺县正处于风雨变换无常的环境状态中。但张家垓村在党的领导下,全体村民自觉掩护共产党领导干部,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族人们用智慧守护一方张家垓村,在现代革命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据张家垓村村志记载,田英,出生年月不详。在解放战争时期,他曾任原南旺县大队政委,解放后曾任山西大同市军分区司令员。在解放战争时期,田英一直在保垒户张丕双家中工作生活,他还将其父母从远方接来住在张丕双家中。有一天晚上,田政委和张丕双在房中聊天,忽然听到村外几声枪响,枪声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刺耳。而田政委带领的部队正在外围执行任务,形势十分危急。当时,张丕双急中生智,将田政委急忙拉进柴房之中,把他按在墙角,用杂物将他掩盖起来后匆忙回到正房。不多久便有匪徒破门而入,气势汹汹地询问田英的去处,可是张丕双镇定自若,随他们乱搜一气,最终无果而去。事后,田英与张丕双结为生死之交。直到耄耋之年,两人仍有书信往来。不仅如此,张氏先人为预防不安定因素,曾用一年时间围村修筑寨墙。全村寨墙周长约1800余米,围墙底部宽4米,高5米,设置了5个不同方位的寨门。同时在东西南北四方均设有炮楼,各炮楼放置两枚钢炮,并有“九节龙”大炮随时备用。兵荒马乱的年月,虽然没有雄厚的财力,但张氏一族和周围村子一起联合建设所有的防御设施。战乱岁月,邻村的村民都会来避难,张氏家族也尽力保得一方平安

张庄张氏家祠

张氏家祠座落在山东省济宁嘉祥县大张楼镇张庄村。(2010年嘉祥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末,原有大殿三间,东西配房各二间,大门一间。经历数年后保存下大殿三间,大门一间。2012年因压煤搬迁又重修建大殿三间,东西偏殿各二间,大门一间。

整个祠堂建筑古香古色,家祠整体为青砖青瓦、木质、黑白灰结构。小瓦垂檐,内外有彩绘,五脊上益兽栩栩如生。家祠院东西长25米,南北宽19米,建筑面积226平方米。其中主殿长12.6米,宽8.4米,高7.83米,雄伟壮观。大殿内供奉一至三世祖龙牌三尊。百忍堂匾一块,祖训、家训、家风匾十二块。东西偏殿内有大型家堂两幅。整个家祠保持着清代时期的建筑风格,体现了独特的地方建筑特色文化。

张氏家族于明朝初由山西洪洞县迁居嘉祥岳楼东,后又迁居大张楼镇张庄村,梁宝寺镇张董村等地,现有人口肆仟捌佰余人。我们原属于张氏家族迁居鲁西南的百忍堂支派,其中一支迁居孟姑集镇前张村。得姓始祖为黄帝第五子张辉,后分属百忍堂支(家谱中有记载)。从山西迁来立始祖,我们这支立张开基(明朝太学生)为始祖。一至三世祖埋葬在岳楼东。现在仍有坟墓及石碑。五始祖逢祥为太学生(有碑记),十二世佩琴乾隆四十七年郡庠生,十四世兆丰道光二十八年邑庠生,十五世化行光绪十四年邑庠生。

十八世张景华曾任解放军十四军军长,全国第六届人大代表第十次党代表曾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十八世张兴奇曾任解放军团政委。二十世张全礼曾任天津市副市长。

家风家训

百忍堂张姓堂号,唐代时,据史书记载,当时的郓州有人曰张公艺,九代同居,竟和和睦睦,相安无事,唐高宗甚是好奇便问其故,张公取出一张纸写下了一百个忍字,唐高宗十分赞誉便赐号“百忍堂”,从此各地张姓大都以“百忍”为堂号,并列为祖训。其后人以此为堂号。

“百忍”家风,使人们养成了和谐中相处,团结奋斗。

“饥寒相恤,患难相扶”的互助家训,使人们发扬了我民族的忠义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为祖国而奋斗。

“谨遵克勤克俭、惟读惟耕、诗书继世、忠厚传家”的家风家训,使人们养成了一生一世,世代相传,努力学习,严格要求自己,讲文明、树和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如我族人张协和的孙女张建华,年幼失去母亲,在其爷爷、父亲的教导下刻苦学习,努力奋斗,成为大学教授,在学校又先后扶持接济困难学生,如杜昌文的妻子胡女士就是在她的扶持下读完了大学,我族人张克均在乡村开药铺行医,当族人张士传解放前被匪徒图财害命后,愤然相助,不开药铺也要为族人申冤雪恨。军长张景华在参加革命前就经常帮助困难同学。在国难当头时毅然弃笔从戍,保卫国家。族人张广金拾到2500元后,在原地等候失主来找,归还失主。我族人在家在外都能做到和谐相处,共同奋斗。如我村只有张氏一姓,与赵庙合村后,几十年从没发生过与外姓族人的纠纷。都是相互帮助,为张赵庄村文明建设共同努力,成为和谐相处的模范村居。

张 氏 祖 训

继承祖德,源远流长。

忠效国家,不图恩偿。

勤为职业,或专或广。

孝敬父母,孝顺敬让。

雍和兄弟,遇事多商。

友睦族邻,以和为贵。

慎结婚姻,莫重财妆。

训教子女,重在教养。

崇尚节俭,节俭为尚。

禁戒非为,不犯律章。

张 氏 家 训

克勤克俭,惟读惟耕。

诗书继世,忠厚传家。

饥寒相恤,患难相扶。

训教子女,家教要严。

为人处世,需求名芳。

张 氏 家 风

尊祖敬宗,报本追远。

孝敬父母,服侍奉养。

雍爱和睦,兄恭弟让。

勤俭苦干,品行端庄。

百忍家风,永远传扬。

来源:济宁市文物局官网

Hash:c0a7e97ed49f8f105ea775149c88ea37232cc8cc

声明:此文由 印象嘉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