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街的沧桑变迁你知道吗?这样的它很多襄阳人都没见过
有着上千年的历史
它凭借着位于襄阳古城南北中轴线
和靠近汉江的优势
不仅有幸保存下来
那么
历史上的北街又经历了怎样的沧桑变迁?
今天
我们来说说北街的那些事
国庆节期间,来襄阳旅游的游客,都会在导游的带领下来到襄城北街,全长860米,宽12米的北街,已成为襄阳城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
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张靖介绍
北街见证了襄阳城的演变过程
遭受战乱,主体结构保持下来
襄城古城管委会文化旅游办公室主任方莉介绍,北街最早的历史无法考证,但从唐宋年间,它因为临近汉江的码头而繁华起来。居民主要住在靠河的北边,所以北街一直是襄阳城最繁华的地方,北街承载着襄阳古城的历史记忆,同样也贯穿了襄阳人的情感。
今年80岁的徐佩华老人祖辈六代都在北街居住,她回忆说,抗日战争时期,北街几次遭到日军飞机的轰炸,但它的主体结构仍然保持下来。“两边是石条,中间是鹅卵石,我们都是黑瓦的房子,都是木头门,开门的时候一块一块卸下来,靠在边上。”
这张原襄阳日报摄影记者释贵明,在1969年4月拍下的老照片,依然可见老北街的旧貌。“当时我站在老昭明台上照的这张照片,站在昭明台上看到小北门,电线杆子也是一景。”
缺少保护,整体形象受影响
但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因为北街缺少规划保护,加上当地居民对古民居随意改造,影响了北街的整体形象。“盖的红砖房子,还有些工厂,不像个街了,断断续续的,老百姓的房子前拖后,后拖前,乱搭乱建比较严重。”释贵明说。
1991年,为了迎接第一届诸葛亮文化节和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会议在襄阳举行,市委市政府决定,把北街改建为一条与襄阳古城墙、昭明台等古建筑相匹配的仿明清建筑步行街。
正是在这次改造中,市政府邀请国内著名的文物保护专家和精通古代建筑设计的专家,确定了襄城北街改造的三个原则,也就是历史上原有的建筑格局不变,建筑体的体量和高度不变、沿用襄阳传统民居的建筑方式和建筑材料,做到修旧如旧。设计时考察了丹江口、谷城、樊城前街,最后归纳为具有鄂西北建筑特色的青砖上顶,白灰勾缝。
当时北街的居民有两百多户,北街进行改造,这些居民就要搬迁。徐佩华老人一家就是在那时候搬到了杨家花园社区。虽说要离开居住了几辈人的老房子,彻底改变生活环境,但当年的北街老居民都非常支持。
1991年,北街开始改造
北街改造工程在1991年7月开工, 1993年9月底正式完工,1995年,北街的规划设计荣获湖北省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一等奖。改造后的北街,以仿明清时期的建筑群为主,马头墙、飞檐错落有致,门窗古朴典雅,成为全国最长的一条商业文化步行街。
站在重建恢复后的昭明台上,老摄影人释贵明又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1993年北街基本完工,单位入住了,那天人山人海,这是站在新盖的昭明台上照的北街,最有特色的是风火墙上的凤鸟,抽象而且艺术性很好。”
襄阳五中退休历史教师李治和说,北街昭明台到小北门不是一条直线,所以修了两个牌坊,一个牌坊与昭明台平行,一个牌坊与小北门平行,这两个牌坊竖在那儿以后,就感觉不到不是一条直线了。
今年,北街再次提档升级
一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北街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今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再次对北街进行提档升级,综合整治。
襄城古城管委会文化旅游办公室主任方莉介绍,一是恢复它古色古香的面貌;二是对市政设施进行完善;三是对旅游设施进行完善。
襄城北街
从纪念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而建的昭明台
到经历了宋元大战等无数次战火洗礼的
襄阳古城墙
这段老街
凝聚了襄阳城上千年的历史
也融入了襄阳人最真实的生活
眼下,襄城北街又将迎来新的改造
更多的老民居、老街巷
将在这次改造中得以重现还原
北街也将作为襄阳古城更闪亮耀眼的文化符号
迎来新的繁华和荣耀
来源:襄阳广播电视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Hash:1c30642db30aba67f71ca7e841a633a4d8b74927
声明:此文由 襄阳房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