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阳新乡村发现最大豪华古建筑(骆氏宗祠),内饰酷似皇宫!

沿106国道阳新县龙港富水镇,途经星潭铺,穿过富河星潭大桥,沿着蜿蜒公路前行,只见恢宏壮丽的古建筑在炽烈的日光中格外耀眼,斗拱飞檐下绘有精美花卉人物,六根朱漆柱子屹然伫立,正中两根盘旋着两条金龙,更显气派非凡,走近才发现,原来这是一建筑级别十分豪华的仿古建筑——阳新骆氏宗祠。

走近宗祠,只见左上方有一画像,其间是头戴方巾、正襟而坐的儒雅之士,桌上摆设着笔墨纸砚,一壶美酒,上书“杰阁腾芳”;右上方亦有一画像,其间是头戴斗笠,悠然垂钓的白须老翁,正收起挣扎的鱼儿,笑容可掬,上书“青州世第”。据村民骆名勇说,左边这位是被誉为初唐四杰的骆宾王,右边这位正是功高德重的姜太公。

据骆氏宗谱记载,商末周初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姜太公,名尚,字子牙,相传他出身青州、东海一带(今山东中部,待考),文韬武略却无所用,多年困顿潦倒。一日,姜太公在渭水垂钓,偶遇文王慧眼识才,礼贤下士,遂匡扶周室,辅佐武王灭纣,成为周朝第一开国功臣,周成王时封于齐,建都营丘(今山东淄博东),授以征讨五侯九伯之特权。据说姜太公下有七子,为别他族,除长子仍保留前辈姜姓外,其余六子后来都改用其名作为姓氏,于是姜太公的第四子公子骆以骆为姓,传承后世。又因姜太公功高盖世,智慧超群,骆姓子孙便奉姜太公为骆姓得姓始祖。

“鹅 鹅 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今人看见白鹅水中嬉戏,都不禁会想起课本中的这首咏鹅诗,这便是骆宾王七岁所作。相传骆宾王住在义乌城北的一个小村里,每到春天,村外的骆家池塘柳丝飘拂,鹅儿成群,景致十分迷人。一日,村中来了客人,他见骆宾王眉目清秀,聪明伶俐,就好奇地问了几个问题,不想骆宾王从容自若,对答如流,令他惊叹不已。过了一会儿,骆宾王陪着客人经过池塘,客人有意试才,便指着鹅儿要他作诗,骆宾王拍拍小脑袋,略加思索,便念出了这首传颂千古的名诗,更因此被称为“江南神童”。

骆宾王与初唐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他的长篇歌行《帝京篇》在当时就己被称为绝唱,这种诗体,从六朝小赋变化而来,它吸取了六朝乐府的结构形式以及今体诗的对仗和韵律,言词整齐而流利,音节宛转而和谐,声情并茂,感染力强,易于上口成诵。此外,骆宾王的五律、绝名小诗也有不少佳作,《在狱咏蝉》托物寄兴,感慨深微,是脍炙人口的名篇,绝句《于易水送人》、《在军登城楼》,寥寥20字抒发壮志豪情,激荡风云之气。

在骆宾王等文坛俊杰的推动下,初唐文风吹来了一股清新之气,诗篇韵律优美,言之有物,比起六朝后期堆花砌叶,一味追求形式之美的华糜风格,有着明显进步,可谓杰阁腾芳,千秋文颂。

骆名勇介绍说,据家谱记载,骆氏家族最早定居内黄(今河南安阳内黄县),后移居浙江金华义乌,唐朝年间,进士英道公官拜长沙府太守转洪都布政,迁往江西定居,元末明初,其后裔德明公的长子漍卿公移居武汉黄陂、次子成卿公移居武汉新州区、三子赐卿公及四子俊卿公移居阳新县龙港镇渡口村骆家湾、五子名卿公移居阳新永福东源、六子贤卿公移居圻水。始迁祖俊卿公为宋朝进士,元末明初为避战乱,举家来到渡口村开基立业,这位先祖原本葬在龙港新屋樟树下,后因106国道拓宽而改迁至渡口村对岸与孔志交界的山丘上。

据了解,骆氏宗祠称为阳新骆氏宗祠,设在龙港镇渡口村,2012年10月7日举行奠基仪式,历时2年建成,由渡口村村民集资及骆氏宗亲捐款近600万修建而成,于2015年2月7日举行湖北阳新骆氏宗祠落成庆典大会。

龙港镇渡口村简介

渡口村现有780多户人家,11个组,4000多人口,多以骆姓宗亲为主,遍及老屋庄、二房庄、石鼓庄、白门楼、街头园、上屋(山下)、六房、孟演等八个庄门,耕地面积1100多亩,是典型的人多地少的村落。该村位于阳新县龙港镇北出口的咽喉要地,地理位置优越,106国道、阮殊省道、大广高速穿村而过,杭瑞高速擦肩而行,富水河、朝阳河夹村流过。渡口村三面环水,背靠青山,富水河和朝阳河在此交汇,形成了山水相映,风光旖旎的特定的自然风貌,一年四季,景色变幻,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黄石电视台《垄上行》节目曾在此拍摄过专题节目,引来无数城里人的垂青。

昔日的渡口村房屋沿河而建,亭榭楼台,一派古香。通山、龙港的物资均经此地顺流而下,是重要的煤炭等物资的聚散地,也是重要的码头,村人多以水运为业。当时的武汉煤炭公司渡口分公司就设在大桥头旁。六十年代中期,星潭大桥飞架南北,将富水河两岸连在一起,渡口的发展经历了一段短暂的辉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渡口村突破人多地少的不利局面,一部分人在家门口先行致富,一部分人外出打工,如今,资产百万以上的已有多人,家产几十万的更不在少数,家家户户新楼矗立,生活条件越来越丰裕。物质文明的进步也带来了精神文明的突破,该村自恢复高考以来,已有几十人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并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为骆氏宗亲争荣夺誉。

伴随着中央惠农政策的春风,今天的渡口村已经进入了又一个新的发展里程,小车开进了家门口,工厂办进了村里头,村人们不用出门便能在家门口就业。高速公路的建成,富河两岸的开发及航运业的振兴都将给渡口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我们期盼着骆氏宗亲借帆再起航,重铸新辉煌。

渡口村街头源宗堂

渡口村街头源宗堂举行新年祭祖活动。

渡口村街头园庄简介

街头园庄为渡口骆六房信亮公三子守诏公字荆山立业之所,两个生产组,七百余人口。湾前滔滔富河直达长江,门口南河公路与106国道连接。畈上有良田数百亩,屋后山林面积数千亩,是一个人文底蕴深厚,沃野土膏,资源富饶的村庄。

街头园庄立业于明朝万历年间,古属下阳里。因为庄前有古道通往古县城阳辛街,为阳辛城街头,故名。一说祖上先在龙港黄桥黄土岭落

业,地名为高头园,搬迁现址后更名为街头园。湾两侧有小丘环绕,湾中间建有一座一进三重宗堂,全湾人环居两侧,全湾形如箕畚,古为撮箕地。荆山公有训:长居小边(右边),幼居大边(左边)。荆山公有可、爱、远三子,故长房丹可公子孙居宗堂右侧,左侧为丹远公子孙集居,中后侧为丹爱公子孙居住。村庄前后左右有六棵参天古树,苍藤高挂,参差披拂,八哥杜鹃,欢娱枝头,炊烟袅袅,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其间。

荆山公为人慷慨大方,智慧超人,早年与弟守诰公捐粟赈灾,得皇上御赐“耕读传家”匾额及“半亩烟霞随分乐,九重雨露自天申”对联

,至今古香古色的木刻御匾高悬宗堂大厅之上,宗堂内两人合抱粗木质屋柱至今保存完整,门牌飞檐斗拱,气势轩昂,上书“赈粟重光”的匾额熠熠生辉。古时湾前官路人流如云,见此匾额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必前往宗堂拜匾,荆山公赈济芳名传扬天下,街头园亦名扬富河。

乾隆年间,应湖广填四川,正灯公后代迁往四川及陨阳、继学公后代迁往陕西安康县,丹爱公后代迁往龙港马湖。近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在阳新县城及武汉市等地定居者比比皆是。

今日的街头园庄后昆,秉承先辈勤俭遗风,不断开拓进取,创造新的辉煌。

在渡口村还有一座骆氏老祠堂在街头源,午朝门前高悬匾额“赈粟重光”。骆名勇说,这里还有一段骆氏兄弟赈济灾民的感人故事。明朝万历五年,湖广水灾泛滥,灾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这年,骆守诏、骆守诰两兄弟驾着满载稻谷的两艘船,沿富河顺流而下,来到荒芜的滩头,他们看见各地狼藉,饿殍遍野,不由心急如焚。弟弟守诰举起土铳对天鸣放数发,想要引起周围灾民的注意,谁料却惊动了兴国州府的一群差役,他们气势汹汹地奔来,训斥道:“这大荒之年,缘何鸣枪谋反,动乱民心?”兄弟俩吓了一跳,茫然不知所措。这时,骆守诏回过神来忙辩解说:“我们见这里水灾泛滥,民不聊生,特运稻粮前来赈灾,鸣炮只是为了吸引灾民注意。”差役听后大为满意,连称义举。

适逢明神宗来此巡察灾情,当地州官便将骆氏兄弟扶贫济困分粟与民的事迹禀报皇帝,皇帝龙颜大悦,为嘉奖义士,当即钦赐兄弟二人匾额“耕读传家”,并有对联:“半亩烟霞随分乐,九重雨露自天申”,赐建午朝门,题字“赈粟重光”,同赐“贞元一气”牌坊。

顺着骆家湾的乡村公路驶去,只见青山隐隐,绿水迢迢,一座古墓建筑群巍然屹立,令人浮想联翩。走近细看,整座古墓均采用雕刻精美的青石围砌而成,壮观秀丽,墓前是高高的三门牌坊,在牌坊中央的石板上,清晰可辨 “贞元一气”四个大字,左边黑色牌子写着:“骆守诰之墓”。时人有诗云:“先祖德识臻,赈粟济苍生,饥民得重光,百年隆国运。”在骆家湾,“赈粟重光”的故事代代流传,万古流芳,它既弘扬了先辈美德,又教育后世子孙助人为乐,乐于奉献,光耀了门楣,也点亮了族魂。

三溪镇藏河村的骆家湾里,记者也看到了一座骆氏分祠,上书“义乌绵绪”,这里体现着骆氏家族对义乌故里的深切思念,也是对诗人骆宾王的无限缅怀。骆名勇说,每逢村里开展各类文体、慈善活动,乡亲们都会聚集到这个祠堂里,一起商量讨论,共谋美好生活,祠堂已不只是祭祀的场所,更是乡亲们交流经验和感情的放心地。

精美的明代古墓葬

沿渡口骆再绕进一条乡间小路,穿过一条秀丽的朝阳河,在一个称为黄土岭的地方,远远就看见一座耸立的古牌坊,走近才发现,原来这是一座占地近200平方米的古墓葬,再细细端详,这是一座建筑级别十分豪华的明代的古墓。古墓位于乡村小路旁,大广高速擦肩而过,四周爬满了各种藤蔓,将古墓淹没在一片野草丛中,只有高高的石牌坊无言地耸向苍穹,仿佛在追忆着一个很久远的故事。

古墓现存有牌坊、前室、祭坛、墓碑、护拦等部分,整座古墓均采用雕刻精美的青石围砌而成。墓前是高高的牌坊,在牌坊中央,有一块雕刻石板,上方书有“贞元一气”四个大字。牌坊并列呈三门,中间大,两边小,每一块石板、石柱都雕刻了十分精致的吉祥如意图案,使整座古墓就像是一座精美的艺术园地,让人惊叹不己,更让人流连忘返。

古墓墓基长22.5米,宽9米,占地面积为192.5平方米。古墓建筑分前后三重,第一重上五级台阶便是拜谒之处,第二重是摆设供奉烧香之处,第三重是“荷叶盖金龟”即墓葬之处。整个墓葬都是用石料铺地和围砌,墓葬两侧和前后三方都是浮雕的石板和石柱。每块石板高1.2米,宽0.9米,共16块,每根石柱高2.2米,宽0.6米,共18根。后沿中正墓碑高2.2米,宽0.85米,在第一重和第二重中间,横垮距离为2.4米。石牌坊顶部还有4根做工十分精良的雕花石柱,高为1.2米。

整个陵墓坐北朝南,牌坊面向朝阳河和绵延的青山,站在古墓的高处,美丽的青山尽收眼底,一派风光。站在路边眺望古墓,整个古墓建筑群规模恢弘,石牌坊巍然屹立,气势雄伟。凡路过者观之,都会产生种种猜测,或以为古代郡王陵墓,或以为是达官贵人之墓。

乐施好善的骆氏两兄弟

据渡口村骆氏宗谱记载:“贞元一气”古墓是明代乡人骆守诰之墓。明正德年间,渡口村有骆氏四兄弟,主要是做些放排的生意船民,平时乐施好善,救济乡人,在村中有很好的口碑。有一年发生自然灾害,当地百姓粮食奇缺,无粮的的百姓便四处流浪乞讨。骆氏老三守诏和老四守诰心里十分难受。于是驾船从富水进长江,购买许多粮食运到兴国城,出粟赈荒。当地百姓为感激骆氏兄弟的义举,在河两岸鸣炮致谢,为此惊动州府。州府对骆兄弟行为也予以表彰:为渡饥荒,捐粟振济,庶民力薄,怜人急难,愿尽忠心。州官甚喜欲报皇上,恰逢御林军来此,回禀皇上,皇上钦赐兄弟二人“耕读传家”金匾和“贞元一气”匾额。

相传,骆氏二兄弟过世后,后人为了纪念他们,就修造了这座古墓和村中的街头园宗堂。据说,修造古墓和街头园宗堂用的石料均从兴国水运到渡口骆,由于守诏和守诰同舟共赈,同享嘉奖荣誉,但因石鼓、牌坊等石料沉重,运至渡口起岸,石料用于老四守诰的墓葬上,“贞元一气”的雕石牌坊也留在守诰的墓上,而石鼓则安放在渡口骆宗堂大门两侧。“耕读传家”的金字匾额(附有明代方形金印)和一幅对联“半亩烟霞随分乐,九重雨露自天申”就存放在街头园内。而守诏之墓则安葬在街头园屋后山粟子园上,其墓园建筑规模式样与守诰之墓陵差不多,只是没有石牌坊而已。

来源:灵秀富水

Hash:8e0d71fd866df1747ae0f55fa873a09cb6b6f4ee

声明:此文由 骆姓论坛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