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不仅有小河淌水的源头 更有无限的精彩
9月19日
由大理州委网信办组织的
“礼赞新时代•唱响新大理”
走进小河淌水的故乡网络主题宣传活动
采访团的记者们
继续带着大家一起探寻弥渡
密祉镇桂花箐
弥渡是闻名全国的花灯之乡和民歌之乡,出自弥渡的民歌《小河淌水》以其优美、婉转、深情的曲调,被誉为东方小夜曲。小编和采访团的小伙伴们一起带着无限憧憬,来到了《小河淌水》收集改编填词人尹宜公先生的故乡密祉,走进了小河淌水的源头桂花箐。
沿着一条潺潺的小溪,聆听着山泉水荡漾的甜美“歌声”,闻着一路的醉人花香我们终于寻到了小河淌水的源头。远远望去,只见一泓清泉从茂林里涌出,在早已布满青苔的石阶上,婉转而下走出泉水叮咚的醉人声响。一朵朵银色的桂花盘旋着从千年古桂上飘落到泉水中,随着悠悠流淌的水流飘向远方。
顿时小编跋山涉水的疲惫已不见了踪影,聚精会神的听着向导给我们讲述那段尹宜公先生在千年古桂下,听着小河淌水声写下东方小夜曲的故事。仿佛耳边响起了那曲熟悉而又醉人的《小河淌水》。
密祉镇尹宜公故居
尹宜公故居位于密祉镇文盛街中央,这里是尹宜公先生的出生地,也是他成长时期的住所。多年来,弥渡县县委、政府在注重保护好故居原貌的同时,更注意保护故居的文物环境。为了使这座名人故居所承载的革命历史意义和《小河淌水》民歌文化得以充分利用。
尹宜公故居里对尹宜公家世、生平、《小河淌水》产生发展历程、花灯民歌之乡密祉等相关资料图片进行布展。陈列物品包括尹宜公及其家人留下的物品、照片、资料等、其中照片60余幅,书画10余幅,报刊文献3件,尹宜公先生遗物9件。
尹宜公故居形成了以介绍尹宜公生平及歌曲《小河淌水》为主题,兼具历史纪念性、艺术性的立体多元陈列展览体系,充分体现了歌曲《小河淌水》和“民歌之乡密祉”的天然联系,再现了《小河淌水》的创作背景,使人们加深对尹宜公及《小河淌水》这一世界名曲的了解。
南诏铁柱,古称崖川铁柱、天尊柱,位于弥渡县弥城镇西5公里处。从铭文可知,南诏铁柱铸造于872年,是大理地区唯一原汁原味保留下来的唐代遗物,因其独一无二的考古价值,1965年2月24日被命名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被命名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天下第一柱”美誉,堪称名柱。名柱、名联、名人三者合一,唯有南诏铁柱。
南诏铁柱作为一方胜迹,古往今来吸引了不少名人名士慕名前来,诸如唐代史学家樊绰、元代御史郭松年等著述有记,清代诗人黄元治、谷际岐、师范、胡蔚等留下怀古幽思,当代著名学者徐嘉瑞、作家方纪、彭荆风等著文题咏赞叹,不一而足,不胜枚举。而于南诏铁柱,名柱、名联、名人合一,堪称三绝,成为大理地区人文历史的奇观之一。
苴力镇德龙村正大模式生猪养殖点
弥渡县50万头生猪产业扶贫项目是弥渡县依托正大集团企业经营性质、优势以及该县农村的特点,采用“党组织”+“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合作社+贫困户”的“1+4”生猪产业扶贫模式。2017年10月31日,弥渡县50万头正大生猪产业扶贫项目育肥场建设开工仪式在苴力镇举行,标志着弥渡县50万头正大生猪产业扶贫项目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据了解,截止2019年9月10日,弥渡县全县已加入合作社贫困户3810户,发放扶贫贴息贷款19050万元,已建成合作社投资的正大1100头标准化育肥场123栋,投入生产使用89栋,实养生猪55栋,入栏猪苗5.055万头,出栏 3.60万头。项目总计完成投资21457万元。
项目产业链建成后,将推动弥渡县畜牧产业转型升级,助推脱贫攻坚工作,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业综合产值35亿元,财政税收1亿元以上。
大理广播电视台 杨桂军 报道
部分图片来源:大理市委网信办 李学鑫
Hash:3f9b7bafd5bad59e73361b45d73441c379240798
声明:此文由 大理电视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