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巍山旁的这个马背驮出来的村庄,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悠悠红河源,九曲十八弯,由北向南穿过巍山坝。一个个村庄,如大大小小的鹅卵石,随意地遍布在河的两岸。这个夏季,我们走进了东莲花村。在桃红柳绿的深处,一个淡雅、古朴的村庄映入眼帘,巍山东莲花,这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依然保持着西部乡村特有的宁静、平和与安逸。

巍山县的东莲花村,座落在著红河支流米汤河东岸。在历史上,因地势低凹,河水经常泛滥,种稻难收,多数村民栽莲种藕,因此而得名。

车子驶到狭长的巍山坝子尽头,东莲花村也就到了。我们下了车,在村民马师傅的带领下,沿着曲折幽深的巷子进入了东莲花村。马师傅告诉我们,东莲花村的“名”,大多与马帮文化有关。

东莲花村简直就是个世外清静之地,小村那样安静整洁,瓦屋鳞次节比,路标指示明确,家家庭院栽花种树,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活状态。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巍山是昔日茶马古道重镇,东莲花的马帮极为兴盛,来往于东亚诸国,互通有无。那时,东莲花家家养马,户户经商,村内马帮云集,东莲花也因此繁盛起来。

绿树成荫,花香飘逸的庭院,与东莲花规模较大的古碉楼、古民居建筑群结合在一起,浑然天成,和谐交融,构建起了具有独特风貌的伊斯兰古村落文化底蕴。

马帮文化是东莲花村最具魅力的地方,云南茶马古道研究会会长张宝三曾为东莲花村题写“古道名邨”四个大字。从某种意义上说,东莲花就是一个马背驮出来的村庄。

暖暖的阳光下,村中的巷道格外安静。我们先来到清真寺,始建于清朝初年,经过多次扩建,在民国十三年腊月竣工,建筑风格独特,成为历史文化名村当中一道最为庄严肃穆的风景线。整个清真寺都是土木结构,把中国传统出阁架斗、雕梁画栋的建筑风格和阿拉伯伊斯兰美学观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在东莲花众多的古建筑中,建于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被当地人称作马家大院的马如骥旧居,是东莲花古建筑群中的典范代表。

推开马家大院厚重的木门,映入眼帘的是刻在大理石方框内的“世守清真”四个大字,显示出主人穆斯林的身份。这座老宅是东莲花村古建筑群中最耀眼的,特色是“一碉两院三门四阁五堂六天井”。它采用“六合同春”的布局,东西耳房、厅房同南面的主照壁构成南院的“三坊一照壁”,主房、东西厢房、大门和角楼则构成北院的“四合五天井”。

虽经岁月侵蚀,但院落的每一个角落,还是能让人感受到其主人当年的气魄。古井中仍有淙淙碧水,井栏四周雕刻着美丽的折枝花卉,就连马厩后墙墙砖上也刻有“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的诗句。

登上马如骥大院的碉楼,可以看到东莲花村全貌。我们轻轻推开精制的木雕小窗,探出头向外望去,风景便如一幅画铺展开来。清一色土墙瓦顶的古民居建筑群,浑然天成,错落有致,体现着先人的智慧与灵气。

村落平面布局如同一旋转的风车,以清真寺为中心,民居围寺而建,雄伟的叫拜楼高高矗立在村子正中。叫拜楼、碉楼、回族传统民居共同形成了东莲花形态多样、层次清晰、历史悠久的建筑群落,使其成为滇西乃至云南省聚落形态最丰富、风貌保存最完整的穆斯林古村落之一。

巍山回族的美食一样令人惊艳。这凉卷粉白里透黄,筋骨极佳。用手中的小刀,刀背呈弧形,切起来一刀一卷,颇具美感。佐料以浸泡了数年的酸木瓜水为主,辅以辣舌尖的粒状红油辣椒,色美味浓。

油香一个个看起来犹如炸过的面球,面劲道,油炸适中,入口则透出特有的油香味。油香旁还有名为“树皮”的油炸食品,看起来确实和树皮有相似之处,没有来得及品尝。

巍山回民颇擅经商,明朝后期永建回民就开始发展马帮经济,进行商贸运输。民国年间,东莲花村的马帮运输已经久负盛名。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各地穆斯林也成立回教救国会,大家积极奔走在抗日前沿支援抗日。满载抗战物资的马帮冒着炮火,穿梭于滇缅公路的沿线,把祖国大西南以及缅甸的各个抗日战场紧紧联系起来,时间长达七年之久,直至抗日战争全面胜利。

如今,走入东莲花村,连排的马厩、下马石、拴马石,一盏盏镌刻时光记忆的马灯,一面面铜绿斑驳的铓锣,马鞍、马镫、大铃,驮着盐巴和普洱茶的驮子……似乎都在诉说着东莲花村曾经马帮云集,商贾兴旺的辉煌历史。

Hash:c686c3a44e035a27f2e52fbb7cf131177286fb84

声明:此文由 肖育文视界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