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仪征古迹之鼓楼
鼓楼其实用不着探访,就在仪征的市中心,从前鼓楼是对公众开放的,我上去过,后来为了保护古迹,关闭了。但是下面的门洞,允许市民穿行。上世纪九十年代,几乎每天下班后都要带着不到十岁的我孩,从门洞里穿来穿去,边走边让她喊爸爸,门洞里的回声听起来十分有趣,现在门洞也拦起来不让走了。为写好本文,笔者2019年10月25日特意去鼓楼拍了十来张照片,选一张最为满意的以飨读者。
【2019年鼓楼】
鼓楼正南面树立着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的文保碑,据说仪征鼓楼是江苏省现存的三座鼓楼之一,其他两座,一在南京,一在淮安。
鼓楼周边原来是有建筑物的,最近在仪征东区综合体育馆举办“仪征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图片展”,其中有1967年的老照片,可以清楚地看到鼓楼前的附属平房,但是1976年粉碎“四人帮”庆祝游行的照片上,平房已经消失了(这幅照片标注为“60年代鼓楼面貌”,但照片中标语有“国锋”、“保卫党中央”字样,故应认定为1976年粉碎“四人帮”庆祝游行)。
【1967年鼓楼】
【1976年鼓楼】
现在的鼓楼周边,拆除了东南方向原来的“水果大楼”等建筑(游行照片就是在水果大楼上拍摄的),让出了空间,鼓楼广场成为仪征举办各种活动的首选之地。笔者2004年至2016年长期担任仪征市信息办主任,几乎每年的5.17世界电信日,都要举办信息化宣传周,其中一项重要活动,就是在鼓楼广场“摆摊儿”做宣传展示。
【2009年鼓楼】
2018年8月24日,我参加中央电视台《中国影像方志•仪征篇》的拍摄,沾摄制组的光,有幸又一次登上了鼓楼,沿着平台绕城楼一圈,仔细端详城楼建筑的细节,屋脊、木柱、斗拱、雀替,在平台南面用全新的视角看看鼓楼桥和国庆路。
【2018年鼓楼】
城楼北墙上嵌有三通石碑,碑前贴着拓印的纸,再用玻璃罩起来。
第一通碑,碑额、碑文标题及文中要紧处,都被人有意凿坏,文中依稀有“二十六……海夷犯……司马……征剿奏捷有功遂……千夫之长……神行风动……江防……是而景仰其人焉矧(shěn)关祠……”毁损较重,不能连贯阅读,落款是:嘉靖四十四年岁次乙丑仲冬长至吉旦 仪真卫指挥朱嘉谟(共85人),笔者推测,此碑与关王祠有关。
第二通碑,碑额是“鼓楼关神碑记”,碑文题为“仪征鼓楼关王祠记”,字迹尚能辨认约六成,落款是;嘉靖三十七年岁次戊午孟春月?日 邑人周学易撰。因为标题清楚,可知此碑是为关王祠而立。
鼓楼上怎么会有个关王祠呢?
县志载,仪真最早的关王祠,在城南一里,十字河东北岸(大码头),是永乐二年(1404)巡检郭义倡建的。弘治乙丑(十八年,1505)秋,江中有几尊木像,漂近帅臣张瑾的官船,打捞起来一看,是关王及侍从的塑像,张瑾就在小教场另建了一座关王祠,将神像供奉在此。
正德年间,有江盗“刘贼”来袭,仪真守军列阵守江,江盗们看见岸上阵中“有巨人红袍若王者”,吓得不敢登岸,赶紧跑了,这是关老爷显灵啊!
嘉靖甲申(三年,1524),小校场的关王祠倒塌了,都指挥毛纬,将关王等诸神改祀于鼓楼。鼓楼上的关王祠也很神奇,百姓来拜时,殿堂里的回声如同关老爷在回应,大家都肃然起敬,也纷纷捐资增修,鼓楼上的关王祠,就是这么来的。
县志还记载了鼓楼上关王祠的两次修葺。清雍正十年(1732),卫守备武亮重修。乾隆四十五年(1780),知县程宗洛率众重修,工程没有完工,住持陈从易募捐化缘,终于修成。但是县志上并没有提到鼓楼上这两通碑文记载的修葺,这是明代嘉靖三十七年(1558)和四十四年(1565)的事情。可见史料和文物不一定都能相互印证。
第三通碑是个现代碑,碑额为“重修鼓楼记”,是仪征市人民政府立的,繁体字。为传承历史,笔者特录全文如下:
仪征鼓楼建于明代成化二十三年,即公元一四八七年,向为城区中心,历五百一十三秋,屡经战火摧残,长期风蚀雨剥,失去原貌,梁木腐朽,结构紊乱,已成危楼。适盛事、顺民心,修鼓楼,为市人民政府重要实事工程,积德于民,造福后人。市文化局具体承办,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测绘设计,市广告公司负责施工,城建、供电、电信诸部门合理改善周围环境。现楼已修成,恢复明代建筑风格,正脊为古钱吉祥纹,内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涂金字,东西大吻为螭龙,四条垂脊,八条戗脊为抱鼓叠涩做法,瓦当、滴水为盘龙、宝相花图形组合;二层迴廊扶手做美人靠栅栏,地板用新木铺就,门窗隔扇为卧蚕满天星纹,两层迴廊枋梁之下增铺丁字斗拱、雀替、斜撑,装饰香草卷叶纹图。一层室内至外迴廊平铺罗地砖,四周坪台为青石铺成,外围女儿墙,墙下为八条石龙首排水;楼墩台脚沿做石须弥座,劵门内及南北通道为石阶踏步,配一周青砖路面,外围砖石护坡。外环境为绿色草坪,内排水用电力机械。登楼四顾,景物悦目,天高地阔,怡情畅怀。楼无华丽之姿,古朴庄重,人怯傲惰之气,勤劳朴实,市贸繁荣,祥和升平,游人如织,贤智聚集,俊杰争雄。群心振奋,共绘古城新篇。
仪征市人民政府 立
公元二000年九月
【鼓楼城楼北墙嵌碑】
重修鼓楼是件大好事,但是新鼓楼屋脊上的小兽不见了,我记得从前是有“五脊六兽”的,1967年的照片可以证明。
县志记载,鼓楼是明朝成化二十三年(1487),知县陈吉创建的。
陈吉是武城人,监生出身,不是进士也不是举人,县志上只有职官表中有“成化,陈吉,武城人,监生”这几个字,没有他的小传。但时任南京工部分司(位于仪真东门外,厂东)主事的夏英(东关闸创建者)曾为陈吉修建鼓楼撰过一篇记,记中说道:
有些事情,看起来很急,其实可以缓一缓;有些事情看起来拖了很久了,但需要马上解决。作为一方领导,应该分清轻重缓急。
仪真县的衙门,在县城的西隅,原来衙门是有鼓楼的,时间长了圮(pǐ)废,县衙办公厅堂前面就是大街,从前的县官就把漏鼓放置在县衙里,也不按时打鼓,使得居民们不知时间,常常误事。
武城陈吉来做知县后说,大明朝郡县遍天下,哪个县没有鼓楼?仪真是个交通发达的地方,来往军民商旅,常有夜间出发或到达的,没有报时的鼓楼,大家都不方便啊!这是件“看起来拖了很久,但需要马上解决(嫌于缓而实急)”的事情。于是他开始着手准备修建鼓楼。选址、方圆、高度、用时、用工、预算等,考虑周密后,开始实施。
建成后的鼓楼,台本高一丈二尺,四面相距一十三丈六寸;楼高一丈六尺六寸。开工时间是肇工于丁未(成化二十三年,1487)秋七月,竣工时间是戊申(弘治元年,1488)春三月。
过去在这里当县令的,常说仪真人口少财力差,来往大人物多,所以既要催收税费,又要忙于应酬,时间用不过来,哪能顾得上其他事?陈吉是个有建树的县令,没有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就把鼓楼修好了。
我是南京工部分司主事,既驻仪真,就该为地方办好事,我修建了东关闸、大忠节祠、济民桥,行春、迎喜等坊,还有些街道,这些工程在实施过程中,陈吉都给与了赞襄、支持,我很赞许陈吉的,如果当县令的都像他那样,这个地方必然政通人和。
从上述夏英的这篇记中,可知修建鼓楼的目的和鼓楼的高、广尺寸。然而关于鼓楼具体位置的重要信息,夏英没有提及。
县志在叙述仪征城墙时,明确了鼓楼位置。
明洪武初,知州营世宝、同知戈文德,即建安军城,合两翼城增筑之,凡九里十三步有奇。为堞三千六百二十有奇,高二丈四尺,修四门楼橹,各以方名,东、南各水门一,以通外河。鼓楼中踞,则建安军宁江门也。
这就告诉我们,北宋乾德二年(964)建安军(仪征)开始筑城,南门又叫“宁江门”;南宋嘉定八年(1215)至宝庆元年(1225),修建东西翼城及跨运河东水门;明朝洪武初年将东西翼城闭合,仪真城有了新的南门,而北宋建安军时代的南门——宁江门,已经变成了城中心,成化二十三年(1487)陈吉新建的鼓楼,就在北宋建安军宁江门的位置。
【仪征历代城池图】
南宋时为什么要扩建东、西翼城呢?县志载:“嘉定六年(1212)秋,郡守李道传以州当水陆要冲,转运司、商民繁会,居城南者十倍城中,乃建议请筑东、西翼城,先立规制,俟可继筑。”
这就是说,南宋东、西翼城的建设,是为了保护城南重要的运河设施和繁华的城市。由于运河入江口、真州复闸、发运司、榷货务、都酒务、都醋务、建安驿、转般仓、盐仓、酒库等设施和机构都在宁江门外,保证航道船闸正常运转的兵卒、从事航运的船民纤夫、搬运脚力,都在宁江门外活动,为官商工旅服务的店铺、居民住宅,也大量集中在这里,在城南居住生活的人比城里多十倍!
嘉定十三年(1220)知州袁申儒在给上级申请翼城经费的报告中,列举了建设翼城的十二大好处(十二疏),从中可以看出建设翼城的迫切性:
“每次金国或盗贼来袭,老百姓都仓皇逃窜。他们带着箱箧包裹跑不快,遭到摽掠,不仅财物损失,还往往骨肉分离,妻离子散。翼城建成后,有十二大好处:
第一,有了翼城,老百姓有了城墙和护城河的保护,遇事不需要逃跑了。
第二,从前老百姓逃走,房屋被烧毁,回来后要费钱重盖,有了翼城,敌寇、盗贼不易进入,房屋财产保住了。
第三,老百姓逃跑时,都是往江边去,争抢上船,常常淹死弱者和小孩。有了翼城,老百姓不再奔逃,就没有争舟溺死的事件发生了。
第四,州城很小,百姓大多生活在城外,州城与百姓事实上是分离的,老百姓都逃走,州城就是个孤城,很难独守。有了翼城,老百姓聚居在城内,州城就不孤了。
第五,发运司衙门、漕粮财货都在州城之外,开禧元年(1205)金兵来袭,沿运河房屋、物资悉成弃物,数十万贯钱镪散落在大路上,发运使在奔窜时居然掉进了水里。有了翼城,发运司等机构都包入城内,安全了。
第六,盐仓是淮东重地,亦在城外。有了翼城,盐仓也包进了城内。
第七,护城河与运河水是相通的,为防止护城河的水流失,运河入江水道上筑有数座水坝,敌人如果掘坝,护城河的水就会流干。有了翼城,这些坝包进了城内,敌人掘不到了。
第八,州城隔着护城河与发运司相距较远,敌人如果在运河以南,那么州城上放箭是射不到的。州城的东、西护城河也是古河道,分别入江,在城外也建有水坝,敌人如果决坝,那么河水也会干涸。有了翼城,水藏在了城中。
第九,真州境内,因秋旱歉收失收的情况颇多,老百姓生活艰难,容易铤而走险去当盗贼。兴建翼城工程较大,老百姓可以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得到实惠,违法犯罪的人就少了。
第十,州城之内井泉不多,大众都是引用河水的,但河流尽在城外。一有警报,州城关闭,城内井泉无法满足军民之需。有了翼城,河水就包进了城内,没有了缺水之患。
第十一,州城之外没有屏障,居民闻警即逃,敌人既入无人之境,放纵摽掠。而州城是个孤岛,想向朝廷、上司报告求援,没有通道。有了翼城,州城就直达江边,告急的信息可以从长江送出,没有了道梗之患。
第十二,盐商大贾的货船,过去都停泊在城南运河,如今因为担心一旦有警来不及撤离,都停泊到了江边的河汊中,城南街市没有了贸易。有了翼城,再浚深潮河,客船、商船都能在城里停泊,商人和百姓都能安心交易,不仅经济繁荣,而且城池也能固守愈坚。
从上述十二疏可以看出,南宋的东西翼城是直插江边的,并不闭合。县志载孙德舆《修城记》云:“西翼城南浸于潮河,北浸于南濠;东翼城南浸于潮河。城自北而东,东浸于东濠。闸河之南,沮洳之地,不任版筑,则凿大河八十丈,以道江流。”可见东西翼城都到达潮河,城南潮河边尽是泥沼,运河入江口开挖了八十丈(按宋制,八十丈为250米)河道就直通大江了。
从南宋到明初,中间隔着元朝,不到一百年,但是江滩涨起来不少,元代有一位学问家叫许谦,写过《夜过黄泥滩渡》诗,即是证明。所以明初时城南已不是泥沼,真州知州营世宝和同知戈文德,将东西翼城的南端连接起来,这就形成了闭合的仪真城池和新的南门,北宋老的南门(宁江门)已经到了市中心。
明朝嘉靖年间,仪真的城池差一点又要扩建,当时倭寇猖獗,仪真经历了三件事,一是嘉靖二十五年(1546)倭寇将至,因城内有准备,未犯境。二是三十五年(1556)四月份倭贼窜至何家港、朴树湾,何家港就是土桥,朴树湾就是朴席,倭寇在这里大肆杀掠、放火烧房,老百姓半夜惊慌逃难;三是同年七月份参加征讨倭寇的永、保二司的土兵,军纪松弛,放任抢掠,导致仪真本地军民深受其害。鼓楼上两通关王祠石碑,就是这个抗倭时期的。
在抗倭的大背景下,当时的漕督、盐政、御史和地方长官曾设想,要建仪真外城,将外运河四闸全部保护起来,因工程浩大,没有实现,只建了东门外的挡军楼,后来坍塌了,2016年市政府在新东园内,于原址复建了挡军楼。
【挡军楼】
Hash:4ddb6ad5e2e415032041b6518e0b8c1622790c9d
声明:此文由 仪征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