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年的明秦王陵现状堪忧 加强田野文物保护刻不容缓

今天,《党风政风热线》聚焦明秦王墓现状,周边群众呼吁相关部门加强管护。

西安文物局副巡视员王戈,西安市文物局文物督察与安全处处长吴青,长安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副局长陆海,长安区大兆街办副主任孟利军,长安区韦曲街办副主任梁海波做客直播间,接听群众热线,回应市民关切,接受社会监督。

陕西省社科院文旅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市人大代表张燕为监督嘉宾,与上线单位互动交流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0 1

首先关注“950记者调查”:

作为中国建都最早、历时最长的古城,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的古都西安,历史遗产古迹古墓数不胜数。在我市南郊的少陵塬上的古墓藏中,除了显赫的帝王陵墓汉宣帝杜陵之外,还有一群大明王朝秦藩王的陵墓。然而,记者走访发现,目前个别明秦王墓缺乏保护,现状堪忧。

秦康王朱志潔,秦隐王的庶子,作为第五代秦王,在位27年中,好古嗜学、抚恤民情,墓地位于长安区大兆街办康王村村委会北一百米处。记者走近看到,一座石刻碑立在路边杂草堆中,上面刻有“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秦王墓康王朱志潔”字样,落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务院二零零六年五月二十五日公布,长安区人民政府二零一三年五月十日立”。村民告诉记者,康王墓地周边之前是砖瓦厂,但目前砖瓦厂已经废弃。长安区大兆街办康王村村民说:“我到这村都四十多年了,就在这,把碑都扔土里了,谁管?孩子们爬上去拿石头打都没人管。这还埋了个皇上,都没有了,大冢上的土都做了砖了,保护啥?现在啥也没有了,只剩石人、石马了!二府井、四府井村比这还多。”

顺着神道向北望去,墓地封土已无存,废弃砖瓦厂坑坑洼洼,遗迹周边有一人多高的蒿草,此处成为了村里的垃圾收集站,大量生活垃圾散落其中,与遗址显得格外的不协调。记者查阅资料显示,康王墓遗迹有石仗马3匹、西侧文官1尊、东侧武官1尊、石狮2个,还有神道御祭文碑。记者踏着泥泞穿过玉米地,看到神道御祭文碑已断成三截,龙首龟座散落土中,而另一匹石马更是紧挨旱厕,这些石刻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自己的失职与委屈。长安区大兆街办康王村村委会干部说:“那应该区上保护。”

记者:“村上没有文管员?”

干部:“村上没有文管员,就是有人偷村上也阻挡不住,很早以前好像有人炸过,村上咋管?要钱没钱要物没物,这要政府来主导。”

简王朱诚泳的陵墓位于长安区韦曲街办的简王井村北侧,陵墓位于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医院空地上,陵墓隐没在草丛中尽显荒凉。沿着简王井村村道绕过一座座村民宅院,记者找到了简王陵墓的保护碑,上面写有“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秦王墓简王朱诚泳墓”,落款与康王墓前保护碑一样都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和长安区人民政府立”字样。长安区韦曲街办简王井村村民说:“这好像都是一家子,弟兄几个都在这,我看都是这个样子,肯定可惜,让污水给腐蚀掉了。”

保护碑记载,朱诚泳为第七代秦王,神道现存麒麟、翁仲、石马、石人等石刻。在陵墓封土百米之外,这些神道两侧的石刻守护着这座王陵,依稀尽显王者的庄重威严。但在现场,记者看到简王陵墓石刻周围种满了树,石刻就在村民的庄稼地内和房屋旁,杂草与大量废弃物渐渐埋到了石马的大腿根部,一对石麒麟矗立在沟渠中,更是被排到渠中的生活污水侵蚀着,这里的石刻虽然不少,但感觉更令人心寒……。

明秦王墓群历经数百年沧桑,地面建筑早已荡然无存,仅存一些墓冢封土与神道石刻,还保存着较为完整的陵园形态。记者虽然没有走完明秦王十三陵墓,但从知情人处了解到,秦王墓地盗扰严重,神道两旁的石雕大部分已不知去向,宫阙墙台仅剩基址埋于地下。但整体来看,虽然部分墓地石刻被铁网围栏圈住,但缺乏保护力度与机制,人防、技防、安防等措施更是跟不上。周边群众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群众说:“也没有人管,你这起码用个围栏围起来,或者弄成一个让人参观的公园,希望国家能重视起来,因为这个是不可再生的一个东西。”

文物保护措施落实不到位

针对记者调查中反映的问题,长安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副局长陆海回应,秦十三位藩王中有十二位埋在长安秦王墓群中,主要分布在长安区六个村落中,其中大府井村和三府井村埋葬较多。2006年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就是将这六个村落中的藩王墓列为明秦王墓群主体。目前,明秦王墓的保护确实没有达到相应文物保护标准,也没有制定相应文物保护规划,对现有文物只是采取临时措施。另外,根据相关政策规定,文物部门应该聘请设立文物管理员,但是由于各村村干部换届对接不到位,导致村干部对本村文物管理人员不了解,目前,长安区有45个文物管理员。

针对记者调查中反映村干部不了解文物管理员的问题,长安区大兆街办副主任孟利军和长安区韦曲街办副主任梁海波表示由于他们与文物部门沟通不顺畅,对村上的文物管理员的具体情况也不清楚。

主持人王东问:文物部门为什么没有与街办、村镇沟通衔接?

陆海副局长答:确实缺少联系沟通机制,一些文物管理员都是多年前选聘,街办领导干部也有些更替,所以可能衔接不到位。

节目中,监督嘉宾陕西省社科院文旅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市人大代表张燕问:目前,明秦王墓墓群规模较大,文物保护员很难做到时刻保护,是否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陆海副局长答:目前,我们主要是对文物本体的保护和保护区范围的监管,在文物保护员落实责任这些方面,区政府与街办签订文物保护责任书,落实其保护责任;文物部门与文物保护单位签订责任书,落实其管护责任。另外,我们还加强墓区周边的“三防”建设,目前我们正在招标明秦王墓安防工程,预计今年年底完工,同时,我们也正在设计对各藩王墓进行加固工程,预计明年开始实施。

继续关注“950记者调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四条规定,文物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路的方针。同时,为了加强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几经修订的《陕西省文物保护条例》和2017年出台的《西安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条例》都对田野文物保护工作做出了明确要求,其中提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要设置建设控制地带,并强调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在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禁止排放污水、挖砂取土取石、堆放垃圾和其他可能损害文物安全的行为。在康王、简王墓地保护碑上都明确了主墓、封土、神道、陪葬墓保护范围。通过走访,我们发现显然法律条文的明确规定和碑刻上的保护范围与实际现状有很大差距。

长安区大兆街办工作人员说:“保护?田野文物有一段时间也弄过,现在开发有些也保护不到位。街道当然也有责任,文物局当时给村文物保护员每个人一些费用,原先弄过一段,现在也说不准啥情况。没有固定的,你想当时就是在村里找个农民,领导重视了就能落实,有些不重视或者人员换了机构合并了,确实可惜,但有些话不好说。”

长安区韦曲街办值班人员说:“你要反映跟文物部门说,我们这没有文物保护的设置和人员编制。我们以前上去过也发现好多洞,也不知道盗了没盗。”

根据规定,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是本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实施统一的监督管理。区县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内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实施监督管理,地方政府为文物保护的主体责任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可根据文物抢救、修缮、征集、购买和安全设施建设等需要设立专项经费。对此,长安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文物科干部表示,这项工作他们一直在推进,但是难度比较大。长安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文物科工作人员:“有个属地管理,有的在航天有的属于韦曲街办,我们稽查大队也经常督促他们把环境搞好,咱不可能整天派人在那看着。田野文物分布的比较多,都在野外呢。有文管员,每一处都有文管员,我们给很少一部分补助,但他们不可能每天待到那,考古调查和勘探都做了,但范围太大了,目前也只能放在那,一步一步来吧。”

市文物局文物督察与安全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整个明秦王陵墓涉及40多平方公里。市文物局起到监管作用,现在文物部门采取重点保护的办法,一方面加大打击破坏文物行为的处理力度,另一方面争取中、省专项经费,做文物本体保护与安全防范。可实际现状是陵墓周边土地并不是文物保护用地,许多项目无法开展。目前明秦王墓整体安防方案上级已经批准,正在完善规划,现状有望进一步改善。但更全面的管理与保护,地方政府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市文物局文物督察与安全处工作人员:“是这样,你说的问题存在,我们也督促长安进行治理。康王墓稍微好一些,惠王墓我们做了保护,简王现在比较差一点,我们一直在关注,明秦王墓确实问题比较大。一方面经费不足,一方面田野文物保护难度大。申请的经费主要是文物本体保护和安全防范,地方政府还比较穷,有的区拿不出钱来,这需要大量的钱,不保护好也确实说不过去。有时候力不从心,国家文物局这我们一直在申请,现在已经批下来了,一步步在改善着。”

经过六百多年风雨,西安明十三陵的墓冢已被岁月磨去了棱角,陵园围墙早已难觅踪迹,作为世界级的古都,这些千百年来遗留的历史遗存,是西安无比重要的历史财富和时代见证。西安明十三陵现状令人心痛,它们所面临的问题,不只是风雨的侵袭,更多是如何对待它们的存在和在城市中的地位。

部门之间沟通不畅

针对记者调查中反映街办工作人员推诿的问题,孟利军副主任回应,街办的管理目前还停留在宣传阶段,还没有具体的落实,没有与上级文物管理部门建立有效的沟通,下一步,我们也将高度重视这个问题。

主持人王东问:明秦王十三陵墓六处已经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按照相关规定应该采取什么保护措施?

西安市文物局文物督察与安全处处长吴青答:我们目前正在编制制定保护规划,另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要落实“四个有”,要有保护机构;要有划定保护范围;要有保护标志;要有文物档案。重点是要对文物本体保护的同时还要加强安全防范。下一步,村干部应该加强提高村民文物保护意识,建议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加强协作,以打击文物犯罪和保障日常安全为目标进行当前工作。

作为带队领导,西安市文物局副巡视员王戈回应,我们作为市级文物主管部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下一步,我们也会积极协同区县文物管理部门尽快到街村围绕文物保护、管理和今后的开发利用进行探讨。

.

监督嘉宾张燕认为:相关部门之间协调沟通不够,遇到问题相互推诿。保护田野文物过程中没有实施相应有效措施,相关部门仍在“等规划,等经费,等编制”的被动性工作。她建议,城市不断扩张,文物保护应该先行,相关部门应该立即将田野文物原地封框进行保护,或将文物集中保护起来并在原址树立石碑扫描入档,今后形成规划区或景区后再恢复原址。

编辑:王卓雅 监制:肖扬

Hash:0b5d23055e47b103628991c24ce09a261996847b

声明:此文由 西安新闻广播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