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琴学研究 | 四川博物院馆里收藏的古琴,竟有如此深厚的背景故事......
雷琴是唐代西蜀成都雷氏家族所制古琴 的统称,从盛唐玄宗开元年间到晚唐僖宗咸 通年间,历时160余年,有三代9位斫琴大家号称“蜀中九雷”,特别以雷霄、雷威最负盛名。裴铁侠所得“大雷”即雷霄所斫琴,曾为四川著名古琴家叶介福旧藏。叶氏乃清末人,祖籍四川成都,蜀派古琴的著名传人,师承清末青城山道士、蜀派创始人(再兴者)张孔山。
成都张孔山系青城道士,与邑人叶介福(字宗祦,晚清、民国初成都著名古琴家) 共为《天闻阁琴谱》纂集诸谱,内唯《流 水》一曲,是其特色耳。叶氏旧藏大雷琴一 张,为雷霄制,当时驰名遐迩,今尚在。其琴甚古朴修箿,昔在北方所见,称为雷琴者,均不类此,为成都第一琴矣。至于宋元琴尚多,明琴佳者甚少。南方海上必有特闻,仍盼随时惠示,作为笔谈,与会亦佳。
裴铁侠所得“大雷”即为雷霄所斫琴,曾为四川著名古琴家叶介福旧藏。此后不久,该琴即为裴铁侠所获。裴氏即将“双雷琴”一起拍成 照片寄给查阜西,刊登在1937年10月出版的《今虞琴刊》 杂志上,这也是“双雷琴”仅见的传世图像。由于当时摄 影技术和印刷工艺相当有限, 刊行的古琴图片文字不甚清晰。
西蜀古琴受地域文化影响甚深,唐代著名的大琴家 赵耶利曾云:“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时之后。蜀中山水 急,飞瀑悬泉,惊浪雷鸣。”四川古琴于晚清取得重大发展,青城山道士、蜀派再兴者张孔山在四川传授古琴,闻名一时,所谱《流水》《醉渔晚唱》《普安咒》《潇湘秋 云》等曲尤为世人传颂,传琴艺于弟子华阳顾玉成、陕西邠州唐彝铭及成都叶介福等人。清光绪元年(1874),张孔山协唐彝铭将其多年搜集的数首琴曲谱集详加核定,选出145首编成《天闻阁琴谱》,由其弟子叶介福自助刊行。此书是明清以来收谱最多的谱集, 成为蜀派的主要琴谱,影响深远。叶介福被唐彝铭列入《斫琴名手录》的最后一 位。
“清夜钟”古琴,仲尼式,清代咸丰时期制。通长 119厘米,额17.9厘米,肩19厘米,尾12厘米,厚5.6厘 米。漆色断纹原为朱漆,于琴名附近面漆剥落处可见, 其 后改为黑漆,未见断纹。琴材配件:桐木面板、蚌徽、牛 角轸、乌木雁足。岳山、承露、龙龈、冠角等俱以红木制 成。琴腹款识:龙池内两旁倒刻隶书两行“咸丰庚申锦江 叶介福监制”“第四,梓工何湧山造”。琴背铭文是在轸池之下刻大字隶书琴名“清夜钟”三字。
图5 : “落霞”七弦琴 正面
“落霞”七弦琴(图5、图6),落霞式,通长121厘米,肩宽19厘米。虫伤多处,通体有裂纹、碰伤,头部漆脱,通体 呈黑色,琴面为桐木,嵌螺钿十三徽。琴 面张弦7根,其中有3弦为后配,7枚轸为玉质,琴边为焦叶边,底面为梓木。底腹下 部右侧阴刻楷书“黄石程廷甲斫制”,旁 有篆文“华”字小印一枚。左侧阴刻行书 “叶介福重修”,旁侧有篆文“崇祯”二 字。叶介福重修落款,琴腹内所刻铭文为 底板所遮,仅见“道光”二字。说明叶介 福不仅能弹琴,也能斫琴。
图6 : “落霞”七弦琴 背面
裴刚(1884—1950),字铁侠,号雪 琴,四川成都人,蜀派琴人,原名玉鸶。 父亲裴良从为清末举人,曾任地方教谕。 裴铁侠自幼承父亲教导,勤奋好学。裴铁 侠早年曾两次留学日本,在日期间加入孙中山的同盟会,与近代四川著名革命家吴 玉章先生为同窗同室挚友,在这期间改名裴铁侠。1921年毕业于日本法政大学,获法学学士,回国后在民国政府任职。1915年秋裴铁侠开始研习琴学,鼓琴挥洒 自如,字正音圆,余韵满指,代表琴曲有 《高山》《秋鸿》《胡笳》等。
图7: “醉玉”琴 正面
图8:“醉玉”琴 背面
裴铁侠还是高水准的古琴收藏家,收藏有20多张唐代至清代名琴,有大、小雷 琴,还有“诵馀”“醉玉”“浮香”“龙 嗷”“古龙吟”“寒玉”“竹寒沙碧”“引凤”等。他的古琴相继被其他博物馆收藏,其中四川博物 院收藏有五代“引凤”百衲琴、宋代“竹寒沙碧”琴、 “醉玉”琴(图7、图8)、元代“浮香”琴(图9、图 10)四张古琴。宋代“龙嗷”琴现藏于四川大学博物馆。明代“虎啸”琴今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这张古琴是裴铁侠送给学生李璠的,20世纪50年代李璠个人把这张琴送给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唐代“古龙吟”琴现藏于上海博物馆。裴铁侠曾将斋中大、小雷琴与“古龙吟”“龙 嗷”并称为“四唐琴”。其中大、小雷琴最为闻名,裴铁侠将自己的琴室命名为“双雷琴”。
图9 : “浮香”琴 正面
图10 : “浮香”琴 背面
《今虞琴刊》中收录了大、小雷琴与“诵余”“醉玉”“浮香”等五张琴的相关资料。蜀派琴人喻绍泽的女儿喻文燕回忆“小雷琴”的来历:“有一次裴铁侠外出去郊游,在归途中经过一家大富人家,里面有人在弹琴,于是他敲门而进,进 屋看见有一张琴挂在墙壁上,他一看是一张好琴,于是向这家人买得而回。”这是“小雷琴”的来历 (裴铁侠讲给喻绍泽听的)。
裴铁侠久居成都受蜀派琴学影响,著述推重蜀派琴学,最有心得的琴曲当属《高山》《流水》和 《离骚》,他特别精于蜀派张孔山的七十二滚拂指 手法的研究,于《秋鸿》《胡笳》《八极游》诸大 操造诣亦极高,可谓当世蜀中古琴家“张孔山”。 其“批正《流水》赝本,并将原本逐段批明,20 余年研习心得随笔写出,或亦略有补于今之弹《流 水》者”。“竹寒沙碧”(图11、图12)也是裴 铁侠重要的古琴收藏之一。该琴底颈部刻楷书铭文 曰:“杜陵抱稷契之怀,老无所施,将赴成都,指 点浣溪,寄情幽独,大有终焉之志。余筑琴堂于沙 堰,沿溪绿竹从茂,亦足以畅续幽情,而此琴修茸 适成,因名以志之。”题款“二十七年花朝铁侠元 翰录镌”。
图11:“竹寒沙碧”琴 正面
图12:“竹寒沙碧 背面
“竹寒沙碧”琴名来源于诗圣杜甫《将赴成都 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中的一首:
竹寒沙碧浣花溪,菱刺藤梢咫尺迷。
过客径须愁出入,居人不自解东西。
书签药裹封蛛网,野店山桥送马蹄。
岂籍荒庭春草色,先判一饮醉如泥。
此琴造型秀丽清雅古朴,制作于宋。该琴铭文 镌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介绍了他修筑琴堂于 成都杜甫草堂附近浣花溪畔的沙堰, 镌刻人为裴铁 侠第三子裴元翰(字墨痕)。
《今虞琴刊》载裴铁侠大、小雷琴以及宋“醉 玉”、元“浮香”琴之外,尚载明“诵馀”琴,仲尼式,面为桐木,底为梓木,通体蛇腹断纹,声音宏润,螺钿徽,紫檀岳尾,凤沼內腹左刻“石阶张 崇之珍藏”,右刻“徐锦堂监修”。“天启辛酉仁 和金永叔斫。乾隆甲子古吴硕扶重修。”《今虞琴刊》记录中尚有裴氏自注: “张崇之疑即张岱宗子与尹芝仙同时有琴名。”
天启年间,苏杭地区唯张岱与尹芝仙同为斫琴 名家,裴氏推测良有以也。重修此琴的徐锦堂为乾 隆时期的修琴高手。此琴现藏中国私人斋中,琴底题刻裴铁侠赋诗两首:“‘诵馀’失而仍归, 将失 前数日,羽音倏不鸣,若有宿通,感而赋句。”
诗全文如下:
春来秋去亦荒唐,物我应知无尽藏。
名士有人识荀季,乘风端入李膺堂。
小弦廉折失清音,岂料当时别恨深。
悔吝已销思痛定,山居从此伴长吟。
五代斫制的“引凤”百纳琴(图13、图14)当属裴铁 侠最著名的藏琴之一。此琴之所以重要,是因其反映了裴铁侠与继室沈梦英的爱情故事。此琴原属民国时期四川印坛首屈一指的著名篆刻家沈中(靖卿)先生 ,其人精鉴赏,以授馆、刻印、鬻字为生。
图13:“引凤”百纳琴 正面
图14:“引凤”百纳琴 背面
“引凤”百纳琴的琴面由竹片拼接而成,形似百衲僧衣,故由此得名。沈中视之为 传家至宝,号为“竹友”。其女沈梦英(1914—1950) 平素亦随父学琴,颇得要领,属现代蜀派琴人。1940年,沈翁病重,留遗嘱给女儿沈梦英:“若识之,有能操是琴者,是婿也。”当时裴铁侠丧偶鳏居四年,闻之后心动,遂往沈家观琴并弹奏。归来后 请媒通聘,沈梦英携琴相嫁,即改琴名“竹 友”为“引凤”。裴氏于龙池左右两侧阴刻 行楷琴铭曰“引凤质合竹桐,相传为五代时 物,旧藏家命名竹友,志其表也,而未曾镌,若有所待。余时悼亡丧偶,百优之中获 此珍异,因取竹桐兼喻之义名之,感吾生之 未已,寄遐想于飞仙。”龙池左侧阴刻铭 文:“唯竹与桐,高人所倚;并美兼收, 相为表里;奇迹异缘,创闻琴史;不施漆 髹,断纹如水;古意千年,九雷之比;永好 良朋,涤烦报喜。”落款“庚辰秋日,铁 侠。”(标点为笔者所加)这是近代琴坛的 一段佳缘,裴铁侠将这段奇缘刻在琴底。斫琴、赏琴也是裴铁侠重要的琴艺活动之一。
四川博物院收藏有喻绍泽4张古琴,即 “太古希声”“寒香”以及两张无命名的七弦琴。喻润(1903—1988),字绍泽,成都人,蜀派琴人。喻绍泽是我国古琴艺术重要流派蜀派承前启后的大师,也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古琴演奏家。他出生于成 都的书香世家,8岁入私塾,17岁考入省立 外国语专科学校专修英语,毕业后做了16年 的中学英语教师。1956年后任四川音乐学院 古琴教师,专职教琴。
他自幼学习用功,喜好音乐,先后学习 过笛子、二胡、琵琶等乐器,15岁投师舅父 廖文甫学琴,得其真昧。终身操琴不辍,成为现代有影响的蜀派古琴艺术家。廖文甫师承叶婉贞, 叶婉贞师承父亲叶介福,叶介福正是张孔山最得意的传承 人。喻绍泽勤奋研习古琴, 一生恪守蜀派古琴传统的稳健 宏伟、苍劲古朴的风格,其代表演奏曲目有《秋水》《流 水》《高山》《孔子读易》《醉渔晚唱》等曲,并重新打 谱弹奏。他所打谱的这几首琴曲独具韵味,平稳中见峻 险,简约中显绮丽。喻绍泽著书琴学, 著有《古琴概述》 一书(四川音乐学院油印本)。琴学文论有《古琴演奏简 论》《学习〈幽兰〉的经过和减字谱的试译》等, 对四川 音乐学院图书馆所著琴论进行收集整理,集为《喻绍泽先 生古琴资料汇编》。喻绍泽对弹琴曾总结出两句话:苦磨巧弹成妙指,妙指飞舞出妙音。曾作诗《石与竹 (与徐元白唱和)》:
石爱竹青,竹爱石真。
君子相交,贵相知心。
老子云“大音希声”。须知自然界的万物之声都是大道之音的显现,此“大希之音”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含盖一切者声,无需手弹而遍一切处。琴僧与禅师正是体悟到了“大道之音”的真谛。道家最理想的音乐应该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 的境界。
图15:“太古希声”七弦琴 正面
图16:“太古希声”七弦琴 背面
“太古希声”七弦琴(图15、图16)为一张益 王琴,明代万历(1611~1615)年斫制。通长125 厘米,隐间114.3厘米,额宽17.9厘米,肩宽19.5厘 米,尾宽14.3厘米,额厚4.76厘米,岳旁厚5.52厘 米,肩厚5.7厘米,七徽处厚5.4厘米,尾厚4.62厘 米。龙池呈长方形,长22厘米,宽2.5厘米。凤沼呈 长方形,长11. 7厘米,宽2.4厘米。池左楷体墨书 “益国仙源道人获古桐雅制”,池右楷体墨书“大 明万历丙午岁子1586年夏月吉旦”。该琴无弦,无轸,两枚雁足松动,琴面有擦痕,漆脱落。龙池纳音梯形凸起,凤沼纳音为常见。此琴为仲尼式,琴式制作规矩。呈漆黑色。通体起小蛇腹断纹,无弦、轸。琴背部阴刻篆书“太古希声”。龙池两侧 刻行书“质以去门,调以广陵。一唱三叹,千古希 声”。龙池下刻篆书方印“益藩雅制”。腹内用毛 笔黑写楷书“大明万历丙戌岁孟夏月吉旦”。
藏琴是蜀派叶氏一脉各代琴人一直保持的传统。叶公介福极其爱琴,他不仅自己斫琴、修琴,更珍藏历代琴器数张。“寒香”琴是喻绍泽珍爱的 一张琴。曾成伟(喻绍泽的外孙)说:“爷爷(喻 绍泽)说,我们是蜀派琴人,祖师爷张孔山道长。 我们琴艺上的先辈叶介福拜张孔山为师,叶介福得了真传,把衣钵传给女儿叶婉贞,叶婉贞又将琴艺 传给廖文甫。廖文甫是爷爷的舅舅,也是爷爷他们 兄弟三人的古琴老师。‘寒香’与叶氏一脉结缘要 从舅祖爷廖文甫说起。廖文甫不仅是琴人,更是读 圣贤书。” 廖文甫的夫人杨氏是嘉道年间陕甘总督 杨遇春的孙女。杨氏生在望族,嫁妆陪奁丰厚,还 陪嫁有玉轸金徽的“寒香”七弦琴。可惜杨氏早年 命殒,空有“寒香”陪伴廖文甫。民国时廖文甫教 喻绍泽他们几兄弟弹琴,后将“寒香”留予妹妹廖 佩兰,“寒香”从此成为喻府珍藏。收录于《中国 古琴珍萃》。
图17: “寒香”七弦琴 正面
图17: “寒香”七弦琴 背面
“寒香”七弦琴(图17、图18),仲尼式,五代(907~979)时期斫制,长122厘米,肩宽19.3厘米, 尾宽13.5厘米,厚2.5厘米,隐间108厘米,龙池呈长方 形,长29厘米,宽2.7厘米。凤沼呈长方形,长10.5厘米, 宽2.7厘米。琴面无弦、无徽,7枚轸被挖去。腹上刻有 “寒香”二字,满身起蛇腹断纹,并有梅花点。13枚琴徽 被挖去,略脱漆,脚损脱,通体修补,颈部漆脱落,缺2枚 玉雁足,缺7枚轸,琴面漆灰多处脱落。
古琴因其历史久远,文献浩瀚、内涵丰富和影响深 远,为世人所珍视。它是“世界古代轴心时期,文明中唯 一存活并发展至今的艺术”, 蕴含了华夏艺术的精髓。古 琴文化源远流长,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古琴于2003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代表 作”,继而又充满生命力地向世人展示自身魅力。
-参考文献-
陈静《四川博物院馆藏古琴略说》
Hash:8d550997d1040414c9faf42c9b250be515250eb6
声明:此文由 国琴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