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说太原第十四碑 | 五代昙花,三秀太原

公元907年,朱温灭唐称帝,建立后梁,至公元960年赵匡胤代周建立北宋止,这段时期称五代十国,历时五十四年。此时,中国北方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相互更迭的朝代,史称五代。因其名称和前代相同,人们又在其名称上加了一个后字,以为区别。

——《中国历代帝王志》

强盛的唐王朝在其鼎盛的“开元盛世”后,于天宝年间被忽来的“安史之乱”冲击得由盛转衰。之后,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割据”日大,在百余年的动荡中唐祚风雨飘摇,终于在天佑四年(907),被朱温所灭。随之而来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之相继迭出,势若昙花。五代中之后唐、后晋、后汉三代,又都以有太原,而有天下,主宰了一段黄河流域甚至更为广阔的中原大地,衍演了中国历史上近半个世纪的分裂、混战、更迭。也形成了太原这一历史时期的特色。后唐、后晋、后汉这三代,以及创建这三代王朝的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都是太原人,都是久居太原逐渐汉化的突厥沙陀部人,也有说是鲜卑沙陀部人,近有新说是由西方而来的粟特人。在未有定论之前,我们仍续用“突厥说”。

后唐创建始

李克用逝于与后梁争战的“潞州战役”后,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虽袭晋王之爵,却面临着一场重大的政治危机。当时,前方激战,胜负悬于一线,战火由潞州烧向泽州,延及晋州。后方却是手握重兵、久执兵权的李克用之弟、李存勖之叔李克宁,称病不出,不拜新王,随时准备发难。李克用的诸养子,隔岸观火,移情于李克宁,尤其是李存颢之流,竟大施手段,一面挑唆李克宁:“兄亡弟立,古来如此,季父拜侄,理所未安。”煽动李克宁叛乱。一面暗通后梁,以河东九州之地、李存勖母子性命作为进献,乞后梁兵伐太原。时年二十四岁的新晋王李存勖,言讷而行敏,先已探知李克宁、李存颢之鬼蜮伎俩,面临强敌外峙,内患蠢动,临危不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囚禁李克宁,斩杀李存颢,消除内乱,除患萧墙之内。再速派兵,亲救潞州之急,挽狂澜于既倒。“简练兵甲,倍道兼行,出其不意,以吾愤激之众,击彼骄惰之师”(《旧五代史·后唐庄宗本纪》)。趁中夏上党早有大雾之天时,以太行太岳山形隐蔽之地利,置敌“夹寨”于不顾,奇兵突袭,大败久围不战之梁军于一旦,立解被围年余的潞州之围。稳坐大梁,企盼太原内讧,翘等捷报的朱温,得到的却是梁兵溃败,败势如崩的噩耗。当问明败况,不禁叹曰:“生子当如李亚之(李存勖别名),克用为不亡矣!至知吾儿,豚犬耳。”(《资治通鉴·后梁纪一》)他从心底发凉,预感到后梁的掘墓者到矣。

美术爱好者绘制的李克用头像

香港电影《十三太保》中的李克用(前排右)与朱温(前排左)

短短数月,初为晋王的李存勖,除内患,克强敌,稳大局,其才能睿智强于乃父,部署之下,再无存二志者。此时之存勖,早已看到父王经营太原二十余年,真正束缚发展的乃是晋地兵少赋缺,地狭人稀,守有余而攻不足。要成就大事业,必须从这个“四塞之地”走出去,放马中原,才能逐鹿天下。遂积极与镇州(河北正定)赵王王镕、定州义武节度使王处直,组织联盟,兵合一处,大败朱温于柏乡,震动河朔。就在大家准备趁热打铁,穷追猛打后梁之际,李存勖却深知,此次胜梁,只是挫其锋锐,却未伤其根本。潜在的隐患则是本应与己合作共同伐梁的燕王刘守光,在坐山观虎斗,妄收渔人之利。眼下该做的是借朱梁新败,无力反扑之隙,灭掉北方之燕,防其与后梁南北挟制,反成心腹之患。李存勖于无声之处,开始准备各路藩镇都不曾想到的灭燕计划。此时的燕王正做着称帝的美梦,放言“今天下大乱,英雄角逐,吾兵强地险,亦欲自帝如何?”(《资治通鉴·后梁纪二》)欲步朱温称帝之后尘。晋王李存勖闻之,以为天赐良机,大施骄兵之计,与赵王王镕等串通,以“六镇之名”“共奉册推守光为尚书令、尚父”(同上)。利令智昏的燕王刘守光,不知是计,“以为六镇畏己,益骄”(同上)。更喧嚣于天下:“我地方二千里,带甲三十万,直作河北天子,谁能禁哉!”(同上)乾化元年(911)八月,在李存勖“骄兵之计”的鼓惑下,按捺不住的燕王刘守光,终于择吉甲子称帝,国号燕。对此,李存勖不但不谴,反而致贺。他认为伐燕条件已经成熟,只待如何创造“突袭”之机,一荡而胜。

█ 美术爱好者绘制的李存勖头像

为了引诱新称燕帝的刘守光上当,李存勖与赵王镕、义武节度使王处直,合兵一处佯作讨伐后梁。待后梁朱温亲自应敌于卫州(今河南汲县)时,又一支晋军则轻出壶关,抄朱温后路。朱温又急匆匆南保邢、洺,晋军却不战而退。如此再三,引得梁军势若惊鸿,疲于奔命。燕帝刘守光眼见晋梁对峙,无暇北顾,遂乘机带两万精兵,南侵易(今河北易县)、定(今定县),欲夺王处直地盘。早盼刘守光上钩的李存勖,即以燕军挑衅,无端侵扰为由,立令伺机而动的周德威率三万精兵,发晋阳,出飞狐,联合镇州、定州待命之军,奇袭燕国之祁沟关,截断刘守光撤兵易、定之退路,再克涿州,兵围幽州。落入圈套的燕帝刘守光,此刻恍然大悟,然为时已晚,所踞两千里江山,数十个州百余县,除幽州之外,皆入李存勖囊中。未几,投降李存勖,国破家亡。李存勖尽得燕国之土,扩地千里,兵增十万,除却北患,可以一心一意与后梁朱温决一雌雄了。

█ 晋汴争战形势图

公元918年新年一过,李存勖将太原政事全权委托老臣张承业,亲率大军赶赴前线魏州。魏州乃黄河之北军事重镇,久有“得魏州而控河北”之谚。存勖以魏州为军政大本营,先取黄河之南杨刘城,再取北行台、濮阳,虽折损严重,但终于在黄河南岸站稳了脚跟。史称,这次智夺濮阳之战是李存勖灭梁前期争战之关键一役。如无节外之枝,灭梁当在此年。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存勖欲一鼓荡灭后梁之时,北方契丹却乘机南下,十万雄兵围幽州,克涿州,兵临定州城下,霎时土门(今井陉)之北,纷纷告急。腹背受敌的李存勖,只好将灭梁之举,暂置一边,亲率精兵五千北上救援。长途奔涉之晋军行至南皮(今新乐沙河时,与万余契丹军遭遇。李存勖身先士卒,兵分两路向倍于自己的契丹军猛冲,刚刚渡过沙河的契丹大军来不及迎战,惊恐退却。晋军乘势掩杀,时桥狭河阔,争相奔命之契丹军自相践踏,淹溺者无数,驻扎于定州城外的耶律阿保机,见己军败溃而至,又闻儿子被俘,速避晋军锋锐,退保望都。李存勖行事,从来是一不做、二不休。他见契丹军退缩,便兵不卸甲,马不停蹄,直迫望都,四进四出于敌阵,愈战愈勇,克望都而连战,直追敌于易州。一日数战,奔击百五十里。阿保机自称雄契丹,无此狼狈,仰指苍天:“天未令我至此。”遂不再接战,直退契丹故地。

晋王李存勖南伐后梁,北拒契丹,两线作战,竟然凭骁勇之师,南退朱梁,北败契丹,往返于千里之间,取胜于百日之内,确是当时难得之军事天才。公元923年,他筑坛魏州,选吉己巳,对天称帝,立国号唐,建元同光,设三省,封百官,立宗庙于太原晋阳,改魏州为兴唐府。一个新王朝肇始,灭亡朱温后梁已是时不我待之事。

█ 叶落双树之间绘制的后唐庄宗李存勖像

后晋创建始末

创建后晋的石敬瑭,臭名昭著于史,他最龌龊之事,便是割让幽云十六州于契丹,甘当儿皇帝。史说太原绕过他去,不是不可能,而是不客观。他生于太原,长于太原,以太原而得天下。关于其家世,史存两说,今取《新五代史·晋本纪五》之说:

高祖孝皇帝,其父臬捩鸡,本出西夷,自朱邪归唐,从朱邪入居阴山。其后,晋王李克用起于云、朔之间,臬捩鸡以善骑射,常从晋王征伐有功,官至洺州刺史。臬捩鸡生敬瑭,其姓石氏,不知其得姓之始也。

█ 美术爱好者绘制的石敬塘头像

李存勖之祖父朱邪赤心,被赐李姓时,石敬瑭之祖父臬捩氏亦得汉姓石,名石翌。逮李克用为河东节度使,驻节太原,石敬瑭之父石绍雍以沙陀名臬捩鸡传世,追随李克用迁居太原。未几,石敬瑭出生于太原汾阳里,时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如此而论,石氏世代追随李氏,两家当为“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之世交。

史称,石敬瑭年少时,父战死沙场,家道中落。但在李克用父子庇护下,石敬瑭少行军中,“性沉稳,寡言笑,读兵法,重李牧、周亚夫行事”(《旧五代史·晋史》)。以作战果敢,行事干练而知名军中。后梁贞明元年(915),晋王李存勖出兵太原,拿下后梁重镇魏州。此州地处黄河北畔,太行东麓,自古就是南下豫皖,北上晋冀的战略要地,为兵家所必争。新得魏州之晋王,被胜利所昏,轻敌冒进,在清平陷敌重围。在此关头,年方二十三岁的石敬瑭率死士十余,奇袭后梁统帅刘郇大帐,捣敌中枢,以四两之力拨千钧之重,反败为胜,救李存勖于死地。此役之后,石敬瑭名冠晋军,受到晋王存勖器重,直委其晋军锋锐李嗣源麾下效命。李嗣源是李存勖义兄、爱将,以能征善战,无往不胜而饮誉当时。石敬瑭追随李嗣源后,忠心不二,拼死效命,数次从乱军之中策应主子,日久天长,渐为嗣源心腹。后来李嗣源将爱女下嫁于石敬瑭,心腹成女婿,遂晋升为“左射军”统领。

█ 左为美术爱好者绘制的石敬塘头像,右为清代绘制的石敬塘头像

同光四年(926),效节指挥使赵在礼,据魏州而兵变。后唐庄宗李存勖命李嗣源率师平叛,石敬瑭随军出征。岂知嗣源平叛之军与魏州叛军,兵合一处鼓噪哗变,共推李嗣源为主,请他在魏州称帝。事出突然,嗣源不知所措,急问石敬瑭如何定夺。其实,鬼就出在石敬瑭身上,他见主子征询,遂劝道:“天命所归,奔袭开封,以成大事。”晚唐以来,藩镇割据,谁掌兵权,便可以问鼎天下。当年之朱温,后来之李存勖,谁不如是。年正花甲,久在沙场,洞悉天下大势的李嗣源,亲见哗变军众之态势,亲闻爱婿之奉劝,顿知石敬瑭在这场兵变中之角色,遂顺水推船,悉听女婿安排,先陷开封,继克洛阳,庄宗在内乱中被弑,自己便成为后唐庄宗之后第二位皇帝。石敬瑭也因拥立之功,得“竭忠建策兴复功臣”之号,擢保义军节度使兼六军诸卫副使,位显权尊于后唐朝野。之后,年年晋升,数年间擢至侍卫亲军马步都指挥使,“加兼侍中、太原尹、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兼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蕃汉马步军总管”等军政要职,出镇太原。

就在石敬瑭出镇太原的第二年(933)冬,六十七岁的明宗李嗣源,沉疴不起,晏驾洛阳。明宗三子李从厚继位,是为闵帝。闵帝最忌畏两位军权重、势力大的实力人物,一是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一是凤翔节度使李从珂。遂用“一石二鸟”之计,“宣授凤翔节度使、潞王李从珂为权北京留守,以北京留守石敬瑭权知镇州军州事”(《旧五代史·唐书》)。石敬瑭闻旨后,知是闵帝猜忌,欲削弱自己,一时踌躇,称病观风。李从珂却拒不受命,公开与朝廷分庭抗礼,扯起反旗,并将闵帝平叛之军,打得落花流水。在太原装病的石敬瑭,见李从珂反,心中窃喜,反其道而行之,佯装听命于朝廷,伪称办移防镇州事宜,赴汴都受命。然而,打着“清君侧”旗号的李从珂从凤翔起兵,沿途守军见叛军锋锐,望风而降,仅十余日便达洛阳,并以洛为都自称天子,史称末帝。因后唐是李家天下,李氏兄弟之争是家事,石敬瑭只好改奔洛阳,投奔李从珂,继续装病。新临帝位的李从珂,见石敬瑭主动投靠,俯首称臣,又见石氏果然久病羸弱,精神不振,虽深知留下此人必是后患,但眼下国家急需安稳,且石敬瑭虽只身陷京,其实力未损,虎视眈眈于太原,急除不妥。遂刻意抚石,也是抚朝中众臣,曰:“石郎不惟密亲,兼自少与吾同艰难。今我为天子,虽石郎尚谁托哉。”(《资治通鉴·后唐纪八》)未几,收回闵帝原命,仍命石敬瑭为北京留守等职,还加官检校太师。孤身独居洛阳近一年的石敬瑭,在心身交困中,暗庆逃脱一劫,犹如漏网之鱼,急返太原。

█ 石敬塘画像,卢延光绘

清泰三年(936),在太原已做好各种准备的石敬瑭,又以身体羸弱为由上书洛阳,乞求解除兵权。末帝李从珂不识此是石氏挑事诡计,遂顺水推舟,诏调石为天平节度。工于心计的石敬瑭见末帝李从珂入彀,便立刻上表,要求李从珂退位,让许王(明宗四子)为帝。“一石激起千重浪”,至此,后唐内乱,大战在即。

一切如石敬瑭所预谋。他一面向契丹求援上表称臣,以父事耶律德光,并承诺事后割幽云十六州之地归契丹;一面密函后唐亲信从中策反。恬不知耻的石敬瑭在契丹的支持下,终于登上了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以北京太原为都,建后晋,改元天福,骂名昭著于史。

█ 电视纪录片中情景再现了石敬塘与耶律德光会面的场景

后汉创建始末

在石敬瑭成就大业之前,有一个同年、同乡、又是同种族的莫逆之交,他就是后汉的创建者刘知远。刘知远生于太原,长于太原,是汉化的突厥沙陀人后裔。沙陀姓为何?如何得汉姓刘?史无载,不得而知,似出身贫寒所致。为生存知远早年行武为卒,与石敬瑭同在晋王李克用养子李嗣源部效命。某役,石敬瑭在与敌混战中,马甲折断,险象环生。刘知远将自己战马让于石氏,自乘石氏断甲之马,挺险断后,救石敬瑭于存亡之间,两人遂成生死之交。逮石敬瑭为河东节度使、北京留守后,刘知远便成为石氏卫队和仪仗贴身卫队长,擢升牙门都校。长兴四年(933),石敬瑭的老丈人、后唐明宗李嗣源卒,其子李从厚、李从珂反目,争帝位。身兼河东节度使、北京留守、太原尹三要职的石敬瑭,也暗生代唐而立的野心。逮闵帝李从厚被李从珂所弑,李从珂为末帝时,石敬瑭欺瞒末帝李从珂,以身体“羸疾”,请辞重职,寻求谋反口实。对石敬瑭叛唐自立,刘知远积极支持,但对石氏向契丹称儿臣,割幽云之地,献媚取悦,则坚决反对。他直谏石敬瑭:“称臣可矣,以父事之太过;厚以金帛赂之,自足致其兵,不必许以土田,恐异日大为中国之患,悔之无及。”(《资治通鉴·后晋纪一》)岂知,石敬瑭一意孤行,不听刘知远谏劝,两人之间始生芥蒂。

█ 清人绘制的刘知远像

及至石敬瑭灭后唐,移都汴梁,刘知远作为开国勋臣,官累检校司空、侍卫马步都指挥使、权点检随驾六军诸卫事。天福三年(938),作了三年皇帝的石敬瑭,再升刘知远和杜重威为“同平章事”(宰相)。但刘知远看不上杜重威之人格,以为自己有佐命之功,耻与凭裙带关系、庸劣无功的杜重威比肩,再三推辞,拒不受命,闹得皇帝石敬瑭下不来台。石氏怒其居功自傲,欲罢其兵权,令其归田。后在众臣劝阻下,刘知远勉强受任,石敬瑭免其抗旨不尊之罪,总算求得君臣和解。但君臣之蜜月,到此结束,心德始离。天福五年(940),石敬瑭以防范成德节度使安重荣为口实,遣刘知远为邺都留守,离开京师。次年,又调任其为北京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免其禁军统帅之职,改以杜重威任之。刘知远两年两调任,离京都愈远,而当时之北京太原,因石敬瑭与契丹和睦,从无战事,北陲重镇的军国地位已失。刘知远深知石敬瑭已不再信任自己,遂萌生异志,利用太原天高皇帝远之隙,积极积蓄力量,一为防止不测,二为伺机而动。石氏敬塘为自己埋下了灭亡之种根。

█ 连环画《残唐演义之六刘知远出世》封面

深谋远虑的刘知远,首先从网络民心做起。当年刘知远一贫如洗,入赘李家为婿,为人牧马,踏践寺庙田庄,僧人毫不留情,将其当众鞭笞。此次高官归里,刘知远仇将恩赐,以德报怨,请来寺僧,好言抚劝,赠送财物。他这种不念旧隙,宽厚待人之行,很快传遍太原,饮誉河东,广揽了人心。太原很多地方为其建盖生祠,名曰“龙天庙”,至今仍有遗存。其次,收编吐谷浑部。吐谷浑是古鲜卑人别支,本居于辽东辽河流域,后逐渐南下进入河东节度防区。后晋时,吐谷浑部为防契丹,与藩镇安重荣,暗通款曲。刘知远为扩大军事实力,遣部属郭威恩威并举与吐谷浑交往,威慑其酋白承福:“朝廷已割尔曹隶契丹,尔曹当自安部落。今乃南来助安重荣为逆,重荣已为天下所弃,朝夕败亡,尔曹宜早从化,勿俟临之以兵,南北无归,悔无及矣。”(《资治通鉴·后晋纪三》)白承福情知是实,遂与安重荣断交,率众归属刘知远。刘知远四两拨千斤,数言而得吐谷浑归顺,将其部安置于太原西部山地及岚、石之间,收其精骑健锐以隶麾下,军事实力大增。再次,绝不与契丹交往,以除石敬瑭“割地”“称儿臣”之恶名。刘知远戍镇太原正好一年,后晋高祖石敬瑭病死,新帝石重贵,一改叔父厚交契丹之国策,公开与契丹主耶律德光分庭抗礼。刘知远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抱定坐观其变,以收渔利之目的。

█ 以刘知远为主角的连环画《白免记》封面

█ 戏曲《白兔记》中的刘知远与李三娘

开运元年(944)正月,契丹无视“天时”之失,春寒料峭,兵分两路,大举南侵。东路缘河北平原,西路缘山西中部谷地,意在灭亡后晋。坐镇北京太原的刘知远,陈兵秀容(今忻州朔州交界处),以逸待劳,大破契丹西路之军,粉碎其钳形攻势。后晋出帝石重贵以军功封知远为“太原王”。开运二年、三年,契丹见刘知远只是自保,收容溃兵散卒,充实自己,河东富强名冠诸镇,便放开胆量,倾全国之力,举兵伐晋。很快孤立无援的后晋在契丹铁骑的打击下,出帝石重贵投降,都破国亡。刘知远则在众将拥戴下,于北京太原即皇帝位,不立国号,续称天福十二年(947)。同年都汴京,建后汉。

█ 连环画《残唐演义之十五刘知远建汉》封面

族源突厥,或曰粟特。久遗并州,部称沙陀。朱邪赐李,臬捩冒石。刘氏无稽,乃因贫赤。昙花五代,太原三出。亚子续唐,石郎晋祚。知远称汉,一瞬而过。史载荦荦,虽促不阙。既具特色,镌之于碣。

——佚名

碑前链接:晚唐晋王李克用

阳西下的晚唐,藩政割据,农民起义,波推浪涌,尤其是黄巢农民军,燎原大半个中国,使晚唐成为残唐。久居边塞,掌控军权的李国昌、李克用父子,是当时河东山西最有实力的一支军事力量。李氏父子本突厥沙陀部后裔,姓朱邪。其家族早在初唐太宗时,即追随李世民,为唐王朝拓边守土。到晚唐时,早已汉化的朱邪执宜,任蔚州(今山西灵丘)刺史、代北行营招抚使。他便是李克用的祖父。到朱邪执宜之子朱邪赤心时,迁任朔州刺史,因参与镇压庞勋起义有功,被唐懿宗赐予李姓,改名国昌,升任振武节度使。从此朱邪氏改姓李氏,朱邪赤心改名李国昌,他的儿子朱邪克用,改名李克用。李克用是李国昌的三儿子,其生于边塞,长于军中,初学说话,便“尤喜军中语”。少时即酷爱骑射,“能仰中双凫”。年方十五,即随父挞伐征战,效命沙场。当是之时,庞勋领导的桂林戍卒起义,横扫今山东江苏安徽数省,朝野震骇。李国昌奉诏,率沙陀骑兵讨伐。初生之犊的李克用,仅十五岁便凶猛嗜杀,横行敌阵,军中称其“飞虎子”,因军功而被授云中牙将,不及二十擢至云中守捉使。

█ 戏曲《飞虎山》中的李克用形象,陈俊杰饰演

█ 戏曲《飞虎山》中的李克用

唐王朝风雨飘摇,久居边塞,掌控军权的李国昌、李克用父子,也胸藏窥测之心,寻机扩大实力。唐乾符三年(876),代北水陆发运、云州防御使段文楚,克扣军饷,军心骚动。提守使李克用,借机率部哗变,攻克云州杀段文楚,操纵将士上书唐僖宗“请任李克用为云州防御使”。唐廷明知此是趁火打劫,要挟朝廷,遂断然拒绝,发诏各道兵马,准备讨伐李克用。恰在此时,黄巢义军兵锋北上,涉长江、渡汉水、越秦岭,直指长安。穷于应付战局的唐廷,为集结兵力对付黄巢军,便收回伐李克用之诏,反提升李克用为大同军节度使、检校工部尚书,给予安抚。但骨子里对李氏父子借口作乱,讨价朝廷,趁机扩充势力之举,深恶痛绝。终于在扼制黄巢军北上后,再于乾符五年(878)冬又派大军讨伐李国昌、李克用。李氏父子为自保,遂北遁鞑靼部避难。年纪尚轻,却敏于政事的李克用,深知鞑靼部决非久留之地,寄人篱下,久必生出猜忌。遂宴请鞑靼酋首,诉说“予父子为贼臣谗间,报国无门。今闻黄巢北犯江淮,必为中原之患。一日天子赦宥,有诏征兵,仆与公等向南而定天下,是予心也”(《旧五代史·后唐皇越纪》),以化解鞑靼忐忑之疑。

█ 李克用征战图,陈列于代县文庙

█ 李克用征战图,陈列于代县文庙

确如克用所料,受唐军所阻于秦岭的黄巢军,后转道河南,破潼关而入关中,直下长安。唐僖宗奔逃成都,大赦天下,组织各种势力向黄巢军反扑。李国昌、李克用父子也被朝廷赦免重新启用,委以雁门节度使。李克用立乘此机,卷土重来,亲率能征善战之三万余骑兵,全身执黑称“鸦儿军”,挥戈南下,星夜兼程,直奔勤王之军与黄巢军对峙的主战场河东河中府(今山西永济)。时唐朝各路勤王之军,各怀鬼胎,临阵不战,希冀保存实力。李克用则首当其冲,身先士卒,率众杀敌,以少胜多,且连战连捷。先是大败尚让十五万先锋军于黄河之北,继而乘胜追击,越过黄河,在零口歼灭尚让主力,攻占军事咽喉——渭桥。黄巢眼看长安难保,遂弃城急退,败走蓝关。李克用兵不刃血进据京师,夺了勤王之战的头功,身誉和身价大振。唐廷论功行赏,授李克用紫金光禄大夫、检校右仆射、河东节度使,驻节北京太原。这一年是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克用年仅28岁,此后,他便成为大唐北京的主人,势力达整个河东地区,巨镇太原成为他日后角逐天下群雄的根本。

█ 京剧《珠帘寨》中的李克用剧照及Q版绘像,转自的灰微博

在此之前,李克用久在云、朔、忻、代,深知太原是国之通都,乃天下军国重镇,垂涎多年,久欲得之。与朝廷作对时,曾两次兵临太原城下,然而,每次都是铩羽而归,不能遂志。如今,多年夙愿成真,他对僖宗戴德感恩,施展全身解数,倾力治理太原。为安抚民心,消除当年与太原军民作战所留下的积怨,他张榜安民,友善谐言,慰曰:“勿为旧念,各安家业”(《资治通鉴·唐纪七十一》)。很快军稳民安,社会井然。人心安定之后,李克用大治甲兵,发展武装力量。他积极利用太原尚武挚悍,义气轻生的民风民俗,打造了一支善战无畏之军。此前的“鸦儿军”,在充实太原新锐之后,如虎添翼。晚唐五代,多年藩政割据之积习,带来的是武力支撑,实力说话,骄兵傲将,桀骜不驯,动辄反叛,胁挟成风。十多岁便随父行武,成长兵营,深知军中积习的李克用,在充实“鸦儿军”之基础上,又建“义儿军”,培植亲信,整肃军纪,有效地扼制了兵悍将鸷之风。所谓“义儿军”,史有专载,名曰《义儿传》,文中就记述了李克用为治理“将不用命”“暮秦朝楚”之虞,在太原大兴晋阳之甲,精选“军中骁勇者,多为养子,名回鹘张政之子曰存信,振武孙重进曰存进,许州王贤曰存贤,安静思曰存孝,皆冒李姓”(《资治通鉴·唐纪七十一》)。其实,李克用的养子又何止这几个?诸如李嗣源、李嗣昭、李嗣本、李嗣思,以及李存璋、李存审……难以述及,大体可分“存”“嗣”两个系列。甚而至于还超出此外,有如李廷及,既非“嗣”系,也非“存”系,仍是克用养子。在未得太原之前,李克用随父征战沙场,战不惜命,斗不惧死,但始终如游兵散勇,长期奔涉,没有安生立命之所。有太原后,他依靠“鸦儿军”“义儿军”,攻伐征战,南临潞州,北取云州,势力达河之东山之西。很快成为唐末强藩环峙中的枭雄。顺势而发展的李克用,并没有以此为满足,在休养生息,蓄锐储精之后,再兴兵拓展,北攻幽燕,东伐冀镇;南掠关中,平定三辅;最盛之时,兵入齐鲁,古之“三河之域”,尽在掌控之中。晚唐之大局,多靠河东太原之李克用来支撑。乾宁三年(895),唐昭宗李晔为平衡朱温势力,再赐克用“晋王”之爵,其势力盛极一时。

█ 以李克用义子们为主角的香港电影《十三太保》,1970年出品,张澈导演

█ 香港电视连续剧《十三太保》海报

动乱纷争的残唐,各藩镇之间势力消长,变幻无常。逮光化元年(898)后,在宿敌朱温的几番打击下,李克用势力迅速萎缩。史称,此时之克用“有北退之议”(《五代史·本纪》),竟欲避朱温之势,退守云朔。李克用之陡起陡落,主要是因其:短期之内四面出击,多方树敌,从唐廷到诸藩镇,均视克用为虎狼之人,视其军为虎狼之师。每当势强力盛,大军压境时,对手便低眉俯首,伪装归顺;一旦有隙可乘,即原形毕露,刀剑相加。当年,汴州危急,朱温求救于克用,克用欣然相助,挽救朱温于灭顶之灾。事后,朱温却背信弃义,恩将仇报,暗下杀手,欲置克用于死地。天复元年(901)更趁李克用势弱之机,朱温派其名将张从晋,突然袭击,连陷晋地晋、绛二州,腰斩太原、河中两府通道,使晋王李克用丢掉大片领地,势力由盛转衰。但是,晋王李克用有一长,便是从来不像朱温那样,明目张胆地凌驾于皇帝之上。而是时时以尊王、勤王面目出现,从道义上胜朱一筹。唐廷与藩镇都认为:克用强时只会割据一方,仍尊皇室,无篡位之心;而朱温强则必会取唐室而代之自立为帝。也正是这一点,成为克用后来收拾人心,衰而复强的拐点。

█ 晋王李克用曾与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会盟于云州,因有怀想仁人之意,此后后来改称怀仁

公元907年,朱温废唐哀帝李柷,自封为帝,建后梁,定都开封。李克用则沿用唐祚,不更年号,不顾敌强我弱之势,在潞州与来犯之朱军决一死战。“潞州之役”,历时年余,两军围而再围,史称“夹寨”。从此役可以看出,朱温后梁之军已无优势可言,克用之军劣势已转,已具还手之力。正在两军胶着之时,李克用头部疽疾复发,只好鸣金;朱温亦无力再战,急撤返卞。第二年,克用病逝晋阳,时年五十三岁。作为晚唐之晋王,一方之藩镇,他与唐廷存在着控制和反控制的斗争,但始终没有举起反唐旗号。唐灭于朱温后,李克用高举拥唐复唐大旗,对强大的后梁势力,从未屈服,始终斡旋。应该说他之忽逝,是壮志未酬,仍留余憾。但他为他儿子李存勖灭梁续唐,奠下了深厚之基础。

█ 李克用遗矢托孤图,陈列于代县文庙

█ 代县李克用墓历史图片

█ 李克用墓志铭

█ 李克用墓室模型,陈列于代县文庙

乱世英雄出晋阳系列

太原道三晋文化微论坛开通,直接发帖,深度讨论,永久留存,全网互动,点击页面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

Hash:d9be0302fc286ee652f015b2dfe750b81a75bb41

声明:此文由 太原道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