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民国初年时的唱经楼
早两天,一位北京的道友给我发来一张照片,探讨图中的建筑是北京什么地方的街景(Street Scene, Peking)?(图01)
我一看到图,马上想到似曾相识: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馆藏的一张“南京唱经楼”照片。(图02-1)
尽管原注只有“中式街景。中国江苏”(Chinese street scene, Jiangsu, China, ca.1900-1932),图中二层飞檐楼两侧、“坊巷牌楼”上清晰可辨的字说明了地点:“唱经楼东街”和“唱经楼西街”(图02-2)。
根据清末民初洋人在中国的活动轨迹,在他们可能去过的地方寻找相似的地名,从这两张照片呈现的建筑外貌,地理特征,以及多年后略经改建后的老照片,可以确定图02是南京的唱经楼。(图03)
唱经楼在南京古城的“中央”(图04.红圈),位于明清两朝以及民国早期、城南通往城北方向的主道上。因保护城市安全和维持商贸市场的需要,唱经楼在历史上还是南京城内的重要的“关卡”之一(图05)。关卡的北边就是清末同治十年由“石板桥”迁至于此的“城守都司署”(守城部队的驻地之一)。从图02-2中可见“唱经楼”后面,两侧进入“卡房”巷口的“栅栏门”。
据《金陵梵刹志》卷二十四“普缘寺” 内记载:“(小刹)唱经楼:在都城内北门桥,北城地,北去所领普缘寺□里。国朝仁孝太后建经楼,唱念佛曲,化导愚氓。嘉靖庚寅,僧惠晓募缘重葺。”。(图06)
尽管史载唱经楼建造历史悠久,早到南朝,因历史资料多为“据说”,具体情况实难考证。而明朝建的“唱经楼”为皇家所建,多少有些来头,有完整的、连续性的史料记载。在和平时期,此楼不会有大的改变。由于清朝基本沿袭明朝,唱经楼经历多次战争浩劫,重建建筑外貌可能有异,其位置可能变化不大。
图01和图02照片中的唱经楼只能说是1864年(清同治三年)曾国藩带领湘军收复太平天国的天京(即“南京”)之后修复的,具体哪年各有说法,但无确切依据。
根据这两张照片的细部比较(图07),
比如:唱经楼三开间主楼屋脊两侧的损坏程度,特别是西边倒悬着的“铁圆网状鸱尾”;单间抱厦前人字形遮阳棚,抱厦顶瓦边沿散落的一块筒瓦,东戗脊下零散的瓦;楼两侧的街坊名牌楼,牌楼的式样以及独特的装饰图样;东牌楼东侧的高大木杆。我推想应该是“旗杆”,而不是电线杆:尽管“南洋劝业会”促进了南京电力的发展,但普及得还没有难么快,图中见不到安装电灯到户的必要装置(图01中有横跨街上方的“绳”,仔细辨认不可能是电线。而是用来搭牵遮阳(雨)棚的绳索);图中的街人都着“冬装”……
南京的冬季经常刮风下雨,对简易材料的建筑破坏性较大,而两张照片中的景物无明显变化,可以推断它们拍摄的时间相隔很近。
图01照片拍摄时间原注为1900年-1920年,图02照片标注的拍摄时间为1900年-1932年。
综合两张照片,估计拍摄时间跨度应该在1900年-1920年之间。
二十年的时间跨度太长,能否通过照片提供的信息,推算出更为精确的拍摄时间范围?
照片中唱经楼正脊两端“铁圆网状鸱尾”损毁,东端的已不在,西端的还在。正脊两端损坏面积不大,无火烧痕迹,排除“雷击”或“炮击”的可能性。根据屋顶几处破损的程度,疑为“兵痞玩枪试射”的结果,这种状况发生在1911年底,或1913年张勋重返南京时的可能性比较大:这两段时间都有无政府状态,游兵散勇出现在街头巷尾的可能。
由此推想这两张照片拍摄的是时间为1911年-1913年。
这一推断缩短了十七年。
照片中有“唱经楼东街”和“唱经楼西街”两座“坊巷名牌楼”(参看图02-2),牌楼门制作还是比较讲究,设计得比较“花哨”。但是用料不考究,立柱过细,非长久用物,可能是“面子工程”的临时性装饰物。牌楼的外形设计已不是纯粹的“传统中式”,带有清末“洋化”特征。而这类建筑在清末民初的南京出现,最有可能与1910年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有关(图04。南洋劝业会的位置大致在图中白圈范围)。为了烘托“盛会的氛围”,在南京的主要通道街口,作一些出新修缮和增添辅助性建筑,比如挂满彩旗的牌楼上方挂着“大清黄龙旗”。中国历来有搭“彩楼祝庆典”的习俗,在通往“南洋劝业会场”的主道上,搭起“坊巷名牌楼”,避免不熟悉路的人在岔道口走错了道(去南洋劝业场走“唱经楼东街”),把街名牌楼装扮成“彩楼”,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据史料记载:唱经楼在清末民初曾租给私人改作“茶楼”。从照片呈现的建筑外貌完全符合南京早期茶馆的特点。两张照片中都可以看到“黄包车”,说明这里是“黄包车传统拉客下客”的地点。唱经楼附近曾是老南京“重要的菜市场”,除日常的蔬菜瓜果,鱼肉生禽外,还有各式早点,生熟海腊食品店铺。南京人习惯喝早茶,在这里三五好友聚在茶楼吃早点,然后再行一天活动行程。南洋劝业会期间,唱经楼成为“茶楼”的可能性比较大。
南洋劝业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举办的大型博览会,会期自1910年6月5日至11月29日(宣统二年四月十八日至十月二十八日),在南京城内丁家桥至三牌楼一带展出的。南洋劝业会参展物品达100万件,历时六个月,吸引了三十万海内外观众,总成交额数千万银元。(图08)
由此可以推想1910年南洋劝业会期间,唱经楼茶楼可能一直存在,南京的茶楼早中晚都有不同的顾客群,茶楼内品茶尝鲜,点曲听戏也是茶楼服务的常见内容。
从照片呈现的唱经楼状况,那里已不是茶楼:楼上通过透窗不见内有桌椅(图02-3),楼下正间尚存“柜台”,有位戴瓜皮帽的男子趴在柜台上和带有小辫的人聊天。从“抱厦”外檐立柱上挂的“商幌”字样(图02-4)推断,此时“抱厦”间内是“坐堂课命”的“相面算卦”先生(图02-5)。
仔细看“抱厦”后面唱经楼三间主楼的门窗都是关闭的, 那么“抱厦”两侧的“商户”,也就是主楼左右次间檐外的商户是“露天”的。由此也可以推想此时的“唱经楼”的“茶楼”并没有开业,也不是任凭闲人使用,因抱厦是敞间,三面无墙,算命先生可能受允在这里设摊看位,多半是临时性的,否则不会允许他人在自家店铺前摆摊,包括:捏糖人,停靠黄包车……
既然唱经楼在清末民初曾为茶楼,而照片中的茶楼并不在营业,最好的解释就是“政局不稳定被迫停业”。
在清朝民国交替时期,南京因政局不稳而停业的有两段时间: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江浙联军攻打南京直到革命军占领南京:1911年11月23日,江浙联军开始全面攻宁,12月2日分路进城,南京光复。此后一个阶段南京刮起“剪辫子”的运动,城里老百姓和经常出入城的游商小贩也随大流剪了辫子。南京光复后很快进入和平的过渡期,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加之南京正在筹建国民政府,各派政治力量活动频繁,作为重要交际场所的“茶楼”停业不合情理。
第二次是“二次革命”期间。1913年9月,张勋率辫子军攻打南京城时,和讨伐袁世凯的军队在鼓楼和内桥一带展开了激烈地巷战,并且在城中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逼得许多妇女在秦淮河上投水自杀。作为保皇党代表的张勋重新夺回南京后,任“江苏都督”,采取一系列“复辟”政策 ,恢复了前清的府衙、官制和排场, 社会局面和全国“国民革命”的大趋势格格不入。此时的南京城,政局不稳,人心惶惶,市场萧条,带辫子又成为“风气”,所以在街市见到“带辫者”习以为常,当然,这些辫子有真有假,很多剪了辫子的人常常“带帽”外出,用帽子遮盖了外出无辫的尴尬。当然留有真辫子的人外出时不会放弃“显摆”的机会。(参看图02-5中可见带辫子的人)。由于张勋治理无方,引起“南京交涉案”的外交事件,12月袁世凯不得将张勋调离南京,由冯国璋出任江苏都督。
为了维护江苏社会秩序的 ,冯国璋在军事上,社会治安,繁荣市场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措施, 保障了江苏社会秩序的稳定。因此,江苏在冯国璋统治的几年间,经济、文化的有了良好的发展。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再分析这两张照片:
照片中唱经楼茶馆尚未恢复,可以推想照片拍摄的时间为冯国璋1913年12月出任“江苏都督”之前:即使冯国璋一接任“江苏都督”就下令复市,茶楼也要粉刷修理,这些修缮工程不宜在潮湿寒冷的冬季施工,须等到来年。
所以照片的拍摄时间推定在1913年的冬季,也就是张勋担任“江苏都督”期间1913年9月-12月是比较合理的。
Hash:dda28e6b70f332a38d6dd6075a303151b9a98358
声明:此文由 枫影斜渡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