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痕 大地印记丨洞庭湖:人水和谐入画来
洞庭湖,一个秀丽的湖、富饶的湖、伟大的湖!新中国成立以来,洞庭湖历经沧桑之变,从围堤筑垸、堵支并流,到退田还湖、治污提质,再现碧波浩荡美景。在全球淡水资源日益紧张的大背景下,湖南拥有洞庭湖这颗明珠,这是何等幸运!
从围堤筑垸、堵支并流,到退田还湖、治污提质,历经沧桑之变,再现碧波浩荡美景——
洞庭湖:人水和谐入画来
7月29日,沅江市漉湖芦苇场,夕阳下群鸟飞翔,宁静而和谐。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唐俊 摄
1955年9月1日,湘阴县洞庭湖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民在送交早稻粮。(资料照片)张云龙 摄
2018年6月14日,沅江市漉湖芦苇场下塞湖矮围整治现场,约7200米长的泥堤已被荡平。自2018年6月3日起,益阳市启动下塞湖矮围集中拆除“攻坚战”,投入100多台(套)大型机械设备施工。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傅聪 摄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在长江中游,洞庭湖像一颗璀璨的明珠,晶莹夺目。
这是一个秀丽的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全盛时期的洞庭湖,面积达6000平方公里,风帆满目八百里。
历经沧桑变化,今天的洞庭湖,天然湖泊面积仍有2600多平方公里,在全国淡水湖中数一数二。
这是一个富饶的湖。
明清两朝,洞庭湖区大兴堤垸,开垦湖田,渐成全国“粮仓”,赢得“鱼米之乡”的美誉。
新中国成立后,洞庭湖区出产的大米、鲜鱼、棉花、油料等大宗农产品一车又一车、一船又一船供给全国,“湖广熟,天下足”名不虚传。
这是一个伟大的湖。
洞庭湖号称“长江之胃”。自1870年以来的长江历次大洪水,洞庭湖拦洪错峰蓄水,减灾防灾功不可没。
“在全球淡水资源日益紧张的大背景下,湖南拥有洞庭湖这颗明珠,这是何等幸运!”省水利厅老专家聂芳容称,湖湘儿女应该知湖、亲湖、爱湖、护湖,让一湖碧水世代传承。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贯彻生态文明理念,洞庭湖焕发青春活力,再现碧波浩荡美景,加快迈向人水和谐。
1。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难在洞庭
为制服长江洪水,毛主席指着三峡口说,为什么不在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毕其功于一役?
从湖北枝城至湖南城陵矶江段,古时因属荆州,故称荆江。这里湖泊星罗棋布,河曲连绵发育,堪称“九曲回肠”。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曾经担任洞庭湖水利工程管理局局长的周松鹤老人称,荆江之险,险在上游来水量大,下游泄流量小,造成水患频发。
险在荆江,难在洞庭。长江来水经藕池、松滋、太平、调弦(1958年封堵)四口入洞庭湖,再出城陵矶汇入长江;洞庭湖纳湘、资、沅、澧四水,当长江与四水洪峰碰头,洪涝灾害反复上演。
长江和四水带来泥沙淤积,洞庭湖洲滩裸露。明清时期,周边人口大量迁入,围堤开垦,堤垸林立。至解放前夕,洞庭湖面积缩小至4350平方公里。
1949年汛期,长江流域遭遇大洪水,洞庭湖区900多个堤垸溃决400多个。新中国刚成立,党中央就高度重视荆江河段防洪问题。
针对大量的溃垸,当年冬天,湖南即出台“合修大圈,堵支并流”的治理方案,对垸老田低的溃垸放弃修复,对一些小垸进行合并。至1955年,洞庭湖区堤垸减少至292个。
1952年3月,中央决定兴建荆江分洪工程,北岸加固荆江大堤,南岸在荆江以西,藕池河西支安乡河以北,虎渡河以东,开辟一块面积达921平方公里、有效容积为54亿立方米的分洪区。
当年4月5日,荆江分洪工程动工。湖南、湖北16万民工日夜奋战,不到3个月就胜利完工,完成土石方近1000万立方米,泄水闸过洪能力达8000立方米每秒。
1954年,长江流域发生大洪水。荆江分洪工程三次开闸分洪,总分洪量122.6亿立方米,降低水位最大值0.96米,保住了荆江大堤,减轻了洪水危害。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百年不遇特大洪水。当长江沙市站水位达到荆江分洪设置的分洪点,党中央听取水利专家的意见,作出不分洪的科学决策。最终,“98抗洪”取得伟大胜利,不仅保住了荆江大堤,两岸力保的大垸也一个未溃。
此后4年,中央和省里投入120多亿元,加固长江干堤和洞庭湖堤垸。但要从根本上制服长江洪水,还得靠三峡工程发挥防洪作用。
新中国建立后不久,开国领袖毛泽东就开始谋划修建三峡工程。
省水利厅提供的资料显示,1953年2月21日上午,毛主席乘“长江”舰考察长江,他询问当时的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对长江防洪有何设想?
林一山回答,在干流及其主要支流上,逐步兴修一批梯级水库,拦蓄洪水。
毛主席从地图上凝视万里长江,手指三峡口说,为什么不在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毕其功于一役?
把毛主席定下的蓝图变成现实,后来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关心三峡工程建设,终于在1997年11月8日实现大江截流。2010年三峡水库首次达到175米蓄水目标,防洪库容达221.5亿立方米。
三峡工程蓄水,长江上游来水装上“控制阀”,洞庭湖区摆脱水患困扰,真正从“险地”变成了“宝地”。
2。 “鱼米之乡”谱新篇,商品粮源源不断供全国
1980年7月,邓小平在考察三峡建坝选址时询问,有人说三峡水闸修建后,通过水闸下泄的水变冷,下游的水稻和棉花不长了,鱼也不长了,究竟有没有这回事?
70年来,洞庭湖区一手抓堤防建设,一手抓生产发展,打造全国大宗农产品供应基地。
省洞庭湖水利事务中心主任沈新平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洞庭湖区再写“鱼米之乡”新篇章,一靠排灌能力提升保丰收,二靠科技推广促增产,三靠湖区老百姓勤奋实干,粮、棉、油、鲜鱼源源不断供给全国。
湖区的垸田,十有八九都怕内涝——如遇连续降雨,垸田水位往往比外湖外河水位低,无法排出去,形成涝渍,粮食必然减产,甚至绝收。
为解决排渍问题,1954年3月8日,全省第一个机械排渍站在当时渍灾最严重的沅江县乐成下垸建成。当年垸内6725亩“望天田”,排渍除涝喜夺丰收。
洞庭湖区排渍站建设,从蒸汽机排水设备,到内燃机排水设备,再到电力排灌网,排渍能力不断提升。
1976年建成的南县明山电排,是我省目前总装机容量最大的电排站,每秒可为大通湖垸排出150立方米渍水。电排站相关负责人彭沛东介绍,明山电排今年6月18日至7月4日开机17天,抢排大通湖垸渍水1.3亿立方米,相当于排干了一个大型水库,确保了垸内良田免于渍灾。
有了电排,洞庭湖区粮食产量翻番。据相关资料记载,1961年,湖区粮食产量为10亿公斤;到1966年,重点垸全部建好电排,湖区粮食增产到20亿公斤,足足翻了一番。从此,洞庭湖区每年为国家至少提供商品粮5亿公斤。
从1969年起,洞庭湖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垸内“田园化”建设高潮,开渠、建闸、修路、植树,奋战10年实现“田成方、树成行、渠成网”。1979年,洞庭湖区粮食总产增加到35亿公斤。
洞庭湖区建成“天下粮仓”,离不开科技推广。南县中鱼口镇常西村村民李小溪与新中国同龄,他清楚地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生产队大胆试种杂交水稻,实现晚稻产量超早稻,粮食总产直往上飙。
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棉鱼基地,洞庭湖平原深受全国上下关注。
1980年7月,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考察三峡建坝选址时询问,有人说三峡水闸修建后,通过水闸下泄的水变冷,下游的水稻和棉花不长了,鱼也不长了,究竟有没有这回事?
随行专家告诉他,从丹江口水库的运行来看,不会发生这回事。
年过半百的钱粮湖东垸古月湖村村民袁旭洪听记者讲起这段故事,哈哈大笑:“我们洞庭湖区农民历来不怕苦不怕累,种田和修堤、抢险一样拼命。就算有那回事,我相信大家也会费尽力气找到克服困难的办法,继续为国家产粮售粮。”
正是像袁旭洪一样千千万万的湖区农民,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浇灌着脚下的土地,换来谷满仓、鱼满船,湖南才成为70年来全国仅有的从未间断向国家提供商品粮的两个省份之一。
3。 再现洞庭美景,让人、水、鱼、鸟和谐共处
2018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洞庭湖考察时说,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
“98特大洪水”再一次敲响警钟: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江、湖才能由水患变为水利。
1998年特大洪水过后,国家出台“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治水方针,洞庭湖区15.8万户共计55.8万人从规划的行洪区内举家搬迁。落实退田还湖,洞庭湖面积扩大779平方公里,增加调蓄容积34.8亿立方米。
“人给水出路,水给人活路”——当年沅江市南嘴镇伍家嘴村防洪大堤上刻着的十个醒目大字,是湖区人民几十年治水的宝贵经验。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2018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吞吐长江”的洞庭湖考察时更是明确指出,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
省水利厅厅长颜学毛说,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在安全有保障、种田有收成和“给水以出路”的基础上,还要加上重要的一条:还洞庭湖碧水清波,让人、水、鱼、鸟和谐共处。
2018年6月15日,洞庭湖区面积最大的非法矮围下塞湖矮围全部被拆除。一年后的7月底,记者在沅江市漉湖芦苇场看到,下塞湖洲滩上水丰草盛,成百上千只鸟儿歇脚、觅食,一派生机盎然。
以拆除下塞湖矮围为起点,湖南在洞庭湖区全面打响矮围网围拆除攻坚战,还洲滩自然湿地状态,让大湖更加秀美、生机勃勃。
56岁的沅江市漉湖芦苇场专业渔民张长付告诉记者,他正在下塞湖一带捕捞小龙虾,今年收成不错,每公斤起水价接近40元,刚上岸就有人收货。
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湖南省委、省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关停了洞庭湖区所有小造纸厂,洞庭湖保护区核心区内规模化畜禽养殖栏舍166万多平方米全面退出。
上世纪七十年代,洞庭湖区引种的欧美黑杨,有湿地“抽水机”之称,使洞庭湖湿地加速陆地化,鱼类、鸟类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2017年12月6日,随着南洞庭湖核心区内最后300亩欧美黑杨在电锯声中“卧倒”,洞庭湖保护区核心区内约8万亩欧美黑杨全部清理完毕。
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洞庭湖区有中华鲟、东方白鹳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3种,二级保护野生动物35种。1998年发洪水时从湖北石首泅水而来的几头麋鹿,现在已发展到近200头,成为全球最大的自然野化麋鹿种群。
还洞庭湖碧水清波,久久为功。2018年初,省政府出台三年行动方案,推进洞庭湖生态环境十大重点领域整治,力争到2020年湖体水质达到Ⅲ类标准。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湖,在新时代正加快迈向“人水和谐”。
亲历者说
从安全台、安全楼到安全区——
我们真正有了安全感
时间:2019年7月底
我今年53岁,一直生活在钱粮湖东垸,从小到大就跟洞庭湖水打交道。
钱粮湖东垸是蓄洪垸,垸内没有山和高地。记得很小的时候,一到夏天,父母亲就反反复复告诉我,如果洪水涨进来了,最重要的就是逃命。往哪里逃呢?往垸堤上的安全台逃!这里位置最高。
安全台是父母那一代修起来的水泥平台,洪水一般奈何不了它。垸里每个村至少有一个。虽然很少用到它,但我们还是把它看得很重,因为它是我们的“保命台”。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国家开始支持农民在蓄洪垸内建安全楼。这种楼平时楼上楼下都可以用,一旦分洪,我们就上楼,贵重物品和生活物资也可往上转移。有了这个,大家安心多了,不用担心脚跑不赢洪水,也不怕躲水时饿肚子。
让我们苦恼的是,安全台、安全楼只能保命。家被淹了,转移到堤上一呆就是几个月,吃喝拉撒样样折磨人。
现在好了,国家帮助我们建安全区。中央财政投资把我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再围一圈大堤,这个大堤是按必保的重点垸大堤标准新修的,是最高标准。也就是说,万一外面的防洪大堤溃了,洪水也淹不了安全区。我们现在新修房子,都会建在安全区内,政府对此有补贴,我们真正有了安全感。
国家正在我们钱粮湖东垸建分洪闸,这也是一件大好事。有闸门控制,如果分洪,洪水什么时候会淹到哪里,大家心里有数,就可以提前安排好行动计划。不像溃垸或者炸堤分洪,水淹进来真的是鸡飞狗跳。
相关链接
“数说”洞庭湖
洞庭湖多年平均入湖径流总量为3000亿立方米,相当于鄱阳湖的3倍、黄河的5倍、太湖的10倍。
其中,长江入湖年径流量约1000亿立方米;湘资沅澧四水入湖年径流量为1685亿立方米,占入湖总径流量的56%;区间入湖年径流量为296亿立方米。
长江螺山站以上河段和洞庭湖水域,集雨面积为129.6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11位;多年平均径流量为64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五位;螺山站以上组合洪峰流量为10万至11万立方米每秒,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和非洲的刚果河。
Hash:eb61b6ef815ff52e40d8b4bfc103e30713598fa7
声明:此文由 旅游最达人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