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报专题|常德发展成就巡礼之西湖管理区
2019年9月27日常德日报A3版
潮涌新西湖
八百里洞庭,浩浩汤汤,穿越湘楚大地邈远的历史,以生生不息的姿势,演绎着水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神韵。西湖,宛如大自然精心打磨的一颗明珠,在广袤蔚蓝的洞庭湖西岸璀璨生辉。
西湖,位于湖南省常德市东部,是沅澧两水和洞庭湖共同孕育的滨湖平原,总面积71平方公里,总人口5.78万。1972年冬,安化、新化两地的3万多名群众,为了支持国家水利电力事业的发展,携老带幼,从柘溪库区背井离乡,扎根西湖。
父辈们战天斗地的汗水和栉风沐雨的足迹,子孙们耳濡目染,淳朴热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品质,融入了西湖人的血液,铸就了新西湖的灵魂——西湖精神:敢为人先、勇于担当、乐于奉献、务实求真、创新求变。
低头是秋,昂首是春,乾坤俯仰已是沧海桑田。昔日的偏僻之地,已成为今日的梦里水乡、移民乐园。
2012年3月7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成功挂牌,成为西湖加速发展的转折点。2014年4月2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将洞庭湖地区的开发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2018年5月30日,农业农村部将西湖推介为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范例,这又为西湖的发展进程提供了最佳的机遇。
“打造区域中心,建设农业公园”,正是贯彻落实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的“西湖实践”。汇聚着跨越发展的澎湃动力,怀揣着当年先辈建设美好家园同样的梦想,新一代西湖人用自己智慧而勤劳的双手开创了生产、生活、生态融合,产业、文游三位一体的“西湖模式”,描绘着新西湖充满希望的未来。
农业跑出“加速度”
西湖建场40多年来,哪里变化最大?农业的发展最有说服力。
西湖管理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刘登勇是西湖农业发展的见证者也是推动者,说到变化,他说了两个关键词:土地贵了,相比于2012年以前,农民的旱地流转费从100元涨到650元,水田的流转费从300元涨到800元。荒地没了,全区7万亩耕地,2012年以前荒地占比2/5,现在每亩地都基本产生效应,供不应求。
短短6年多时间,变化为何如此之大?
“真正走对路子,还是从2015年开始,在此之前的两年时间,我们也经历了摸索和失败。”刘登勇回忆道。2012年,西湖成功挂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成为了农业加速发展的转折点。区委、区政府意识到,西湖自古以来农业发展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稻谷、棉花、鱼虾等一些传统的经济作物产量低、不成规模,农民只能糊口。这一年,区里组织种植大户去山东寿光学习,尝试建大棚蔬菜,但因为技术、气候等多方面原因,这一步失败了。
2016年初春,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西湖区委为未来五年定下了发展的主基调——“区域中心,农业公园”。这一掷地有声的战略一出,全局活了,逐渐发展出如今“牧草、果蔬、稻田+”三大支柱产业。
怀揣着“中国人需要自己生产的鲜奶”梦想的返乡创业游子魏仲珊打响了农业发展的“第一枪”,也创造了西湖农业的第一大产业。2014年,他回到西湖管理区,创办德人牧业,决心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为了让牛吃上好草,魏仲珊与科研机构进行产学研深度合作,组建南方牧草湖南省工程中心,几经摸索研究,最终筛选培育出了适应南方种养的紫花苜蓿、饲用苎麻等优质高蛋白新鲜牧草。2016年,公司走上正轨。这年,德人牧业又成立创客农场、鲜奶吧连锁,让老百姓家门口创业。魏仲珊的创业模式受到国家科技部关注,他应邀到全国星创天地建设现场会上作了典型发言。近五年,公司解决520多人就业,上缴税收800多万元;发展100多农户进入规模化种植与养殖行业,平均每户农户年增收1.5万元;并带动相关上下游行业160多家,帮助西湖管理区716户贫困户精准脱贫。
以明穗蔬菜、楚峰梨园、惠丰芦笋三大农业公司构成的西湖农业第二大产业——果蔬,占据了大半壁江山,总计近2万亩。西湖的辣椒、翠冠梨、芦笋名气也越来越大,特别是今年7月成功举办的“西湖生态梨园首届采摘节”,更是名声大噪。目前,梨园里20多名固定员工里,有一半以上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按底薪+提成的计酬方法,人均每月可得4000元左右工资。今年夏天,梨园已销售翠冠梨近10万公斤。
“区委、区管委的战略定位为我们指明了出路,德人牧业魏仲珊、明穗张志明、楚峰何新寿、惠丰周继新这一批有理想、有抱负、有情怀的游子们就成为了西湖农业的带头人、领头羊。下一步,我们想的就是如何解放思想、跳出圈圈,走更为高效的农业发展之路。”刘登勇说道。
第三大产业“稻田+”兴起,正好印证了这一思路。西湖有近3.5万亩水田,一直以传统水稻种植为主,价格不稳定,风险大,种植人数越来越少。为此,明穗农业带头,带领一批种植大户前往湖北潜江学习稻田综合种养,通过稻虾共养,不仅节约饲料成本,而且能提高稻米品质,达到经济生态双赢目标。今年,水田每亩收入增加1500元,稻田+的种植面积达到了2万亩。
西湖的农业跑出了“加速度”,未来,农业的发展要往“农业公园”发展,维持好三大产业的同时,将一二三产业融合,打造真正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区。
扎根沃土传承“西湖精神”
熟知西湖历史的人都知道,西湖经历过劳改农场、军垦农场、移民建场和成立管理区四个阶段。军垦农场有着珍贵的文化遗产,这是一段交织着红色记忆的“西湖精神”,值得大力发掘和永久传承。
1969年10月,由海南军区和万山要塞抽调人员组成第146师,师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下辖步兵第436、437、438团,炮兵团以及高炮、通信、工兵营,警卫、侦察等分队。全师约1万人,组建后即进驻西湖农场,执行军农生产任务。
今年2月2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将广州军区西湖生产基地14处军垦旧址群纳入省第十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西湖正组织拍摄一部军垦时期146师纪录片,编回忆录和画册,组建军垦文化研究会,搭建军垦老兵联络网。10月28日,将开展邀请老兵重返西湖参加50周年庆祝系列活动。
1946年出生的付新文,就是146师万人大军的一员。他是湖南省湘乡市人,现住西湖管理区西湖镇东湖社区兴旺组,退休在家。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身处第二故乡的付新文,回忆起数十年扎根西湖的过往……
1965年的冬天,付新文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报名应征入伍,服役于广州军区陆军第146师直属工兵营舟桥连3排9班。服役4年,年年被评为“五好”战士,荣立三等功两次。1970年5月,连队领导批准付新文退出现役。当时,退伍军人由地方或部队分配工作,付新文被部队留下来,安排到146师军人服务社工作。
1972年10月,146师授命调防,西湖军垦基地移交地方。同年初冬,湖南省革命委员会决定迁新化、安化两县境内的柘溪水库淹没区移民3万人到西湖定居,实行移民办场。部队撤离西湖,根据当时走留自愿的原则,付新文决定留在西湖继续做商业服务工作。因为他舍不得西湖这片沃土,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土地肥沃。
移民建场后,农场在原军人服务社的基础上成立“国营西湖农场贸易公司”,新建了商贸大楼,扩大了经营服务范围和项日。此后几年,付新文扎扎实实地工作,热心为农场经济建设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农场为付新文办理了国家干部录用手续,后又提任西湖贸易公司副经理、工会主席。
4年后,付新文被组织上调任西湖设在深圳的华湘企业公司经理。任职期间,他起早贪黑地为农场的经济建设争做贡献。后来,组织上又将付新文从深圳调回农场,继续在西湖贸易公司工作,直至企业体制改革被买断,下岗自谋职业。2005年5月,付新文以贸易公司副经理的企业干部身份办理了退休手续。
Hash:e03dfa9804fc5157494ff34c2bb98926f09e28ee
声明:此文由 湖南西湖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