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五台山,佛国文化的圣地,中国古建筑艺术的瑰宝
上回文我们神游了
真真切切虚虚实实
领略了敦煌壁画的精妙
(换一种姿势,云游敦煌)
这次
我们将续接前文
带上未曾好好研赏的
当年引领
梁思成和林徽因先生
敦煌61窟古壁画《五台山图》
按图索骥
重走两位大师当年寻访古建之路
看看能不能找到壁画上那些千年古寺
听听壁画上众多佛教传奇故事
来一趟穿越时空的朝圣五台山之旅
对游客来说
五台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
乃一生之中必访地之一
对佛教徒来说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应化道场
同时也是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
印度菩提迦耶(佛祖悟道成佛处)
鹿野苑(佛祖初转法轮处)
拘尸那迦(佛祖涅槃处)齐名
对古建筑迷来说
五台山拥有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
还有众多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敦煌61窟壁画《五台山图》(点击放大)。 孙志军 摄
▲
敦煌壁画中规模最大的山水人物图
长13米,高3.6米
方圆五百里的山川地形及社会风情
壹
五台山在哪里?
五台山位于
方圆约300平方公里
山上气候寒冷,盛夏仍不知炎暑
故又称清凉山
其实五台山并不是一座山
而是坐落在华北屋脊上的五座山峰
因为形如五根擎天大柱
峰顶无林木且平坦宽阔
犹如垒土之台,故名五台山
五台(峰)
中台翠岩峰组成
五台山寺庙群。陈一年 摄
周贤翠 摄
台内以台怀镇为中心
最形象的展示是伸出手掌
把五根手指伸直
将大拇指叠于掌心前
便是一个微型的五台山模型
掌心处是台怀镇
南台如大拇指独立孤耸在南边
东北中西四台犹如其馀四指一脉相连
食指是东台,中指是北台
无名指是中台,小拇指是西台
各台的高度也与手指神似
南台(拇指)最低,北台(中指)最高
贰
莫高窟为何出现五台山朝圣图
文殊信仰在唐代达到鼎盛
五台山
成为中国最大的一处文殊道场
僧侣前来朝拜文殊圣地
据记载
唐长庆四年(824年)吐蕃赞普使者
向唐王朝求五台山画样
于是
《五台山图》便西传吐蕃
实际上西传的地方并不仅限在吐蕃
还传到河西及中亚一带
山西博物院,数码版敦煌《五台山图》。 柯炳钟 摄
五台山
成为佛教绘画中一个重要题材
莫高窟是丝绸之路上佛教胜地
东来西往的僧侣
必然会来此停留巡礼
他们所带的
《五台山图》必然留在此处
现存敦煌遗书中
保存了大量与五台山有关的画卷
在敦煌莫高窟中第9、61、144
159、222、237、361窟
都有中晚唐至五代所绘的
《五台山图》
资料图
▲
敦煌榆林窟第3窟
西夏《文殊变》壁画
背景绘画了《华严经》所说从古以来
群峰耸立、楼宇隐现的景象
叁
佛光尊胜双寺鉴识国宝
佛光真容禅寺牌匾和大木门都是上千年的文物。 王牧 摄
▼ 佛光寺
中国现存最早的唐代木构建筑
1937年
梁思成先生就是凭着
法国汉学家保罗·伯希和Paul Pelliot
拍摄的《敦煌石窟图录》里
敦煌第61号洞窟壁画《五台山图》
找到五台山大佛光寺的位置线索
从而深入山西省豆村镇找寻原址
才终于发现了它
梁思成当年骑毛驴
从五台县到佛光寺走了两天
佛光真容禅寺。 Amy 摄
《清凉山志》记载:
帝见佛光之瑞,因为名唐解脱和尚于此藏修。」
到会昌五年(845年)
唐武宗大肆灭法
佛光寺毁于一旦
现享誉世界的佛光寺大殿
是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
由佛门弟子宁公遇女施主出资
愿诚和尚主持修建
乃五台山最古老、保存最好的古寺
▼ 被人遗忘的佛光寺石刻国宝
①
彩绘菩萨立像
唐(618-907年)
胖都都一脸虔诚的小菩萨
造型带有盛唐时期侍女像的特征
②
阿难像
唐天宝四年(745年)
高0.82米,阿难端庄站立
微闭双眼,一副谦恭之状
整体感觉年轻英俊,淡定持重
③
唐(618-907年)
石雕虽已残缺仍能看出肌肉结实
站姿挺拔,充满力道
④
白石彩绘文殊骑狮像
唐(618-907年)
该雕像虽是残像
身上彩绘历经1100多年都不褪色
再看文殊菩萨细节
交叠的潆珞和飘逸的流苏
⑤
迦叶像
唐天宝四年(745年)
高0.87米
迦叶雕像线条简洁衣纹流畅
略施彩绘站于莲台
眼睛瞪大呈怒目状,双手虽然缺少
整体仍然和谐,一点也不违和
⑥
彩绘菩萨立像
北齐(550-577年)
立像背后用墨蹟勾画出祥云纹
腹上交叠的潆珞和身上飘逸衣带
足以令人醉心
⑦
释迦牟尼坐像
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
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在须弥座上
高0.55米
卷髮螺髻,面颊圆润丰满
两手平放于双膝上
双眼微闭,如入定静修
▼ 跟壁画不一样的东大殿
梁思成称
佛光寺东大殿为中国第一国宝
「除殿本身为唐代木构外,
殿内尚有唐塑佛菩萨像数十尊。
樑下有唐代题名墨蹟,栱眼壁有唐代壁画,
此四者一已称绝,而四艺集于一殿,
诚我国第一国宝也。」
穿过荒芜的庭院
攀上极陡的台阶
宏伟壮阔的东大殿坐落在两株翆柏身后
斗拱雄大,出檐深远
感觉与敦煌壁画《五台山图》中的
佛光寺大殿一点都不像
佛光寺东大殿。 Amy 摄
佛光寺匾额。 Amy 摄
敦煌61窟《五台山图》壁画
是五代十国时期绘制
佛光寺东大殿
为唐大中十一年(857年)重建
壁画所绘的大佛光寺主殿
没有坐落在院落正中
而是与西北角楼相连
该殿为两层高楼
从画面上看
61窟《五台山图》壁画摹本
应该是从唐武宗会昌灭佛前传到敦煌
画上所绘的两层楼大殿
或许就是
香港《中国旅游》制图
▼ 尊胜寺
台外第一寺
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台外
(台怀镇及其周边寺庙称为台内寺庙
五峰之外的寺庙称为台外寺庙)
找到中国第一国宝佛光寺
其实在台外佛光寺附近
还有一座非常有特色的寺庙
尊胜寺
处五峰咽喉之地,信徒们徒步五台山都会经过尊胜寺。 王牧 摄
敦煌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图》
描绘了47条灵异瑞相
大部分神蹟都跟文殊菩萨相关
最神奇之处是整幅壁画中
出现三次梵僧佛陀波利相关事迹
尊胜塔内八臂观音像。 王牧 摄
两度出现的白袍老人(文殊菩萨化现)
与梵僧佛陀波利对话
另外一次
出现在文殊菩萨住处金刚窟
这位来自北印度国
梵僧佛陀波利究竟是何方神圣
为何能够受到文殊菩萨
多次化现点化他?
▲
黑衣僧人双手合十,脚穿着麻鞋
腿上打白色绑腿,作行脚僧打扮,背负行囊
文殊菩萨化现的老人
正在与他说话
老人身穿白色长袍,头戴襆帽
左手置胸前握拳,右手前伸二指竖起
榜题竖行书写:
「佛陀波利从罽宾国来寻台峰
遂见文殊菩萨化老人身,路问其由。」
▲
佛陀波利仍作行脚僧打扮
身穿黑色僧衣,腿上打蓝色绑腿
拱手向对面的文殊菩萨所化老人行礼
身后随从用担子挑着包袱等物品
老人仍是第一次见面时穿的白色长袍
头戴襆帽,右手持锡杖
榜题从左至右竖行书写:
「佛陀波利见文殊化老人身问西国之梵。」
▲
画中金刚窟为一方形迴廊院落
院中一僧侣双手合十而立
应该是佛陀波利
敦煌遗书《五台山赞 》:
「金刚窟里美流泉,佛陀波利裡中禅
一自来来经数载,如今即至那罗延。」
尊胜寺镇寺之宝宋代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经幢。 王牧 摄
肆
寻访五台七大寺
雪后灵鸠峰上菩萨顶一百零八级陡峭石阶如悬挂在空中的天梯。 焦瑾琦 摄
《五台山图》上所画的十大寺
除了佛光寺是唐代遗存下来外
其他如大建安之寺(五台县建安村)
大贤之寺(五台北大贤村)
大法华之寺(五台法华村)
大福圣之寺(五台福圣村)
这四座寺庙只剩下村名
地面上的寺庙建筑已经破坏得一干二净
不留一点痕迹
剩下的大清凉之寺、大金阁之寺
大竹林之寺、大华严之寺和大王子之寺
不是改了名
就是千百年来不停重建和维修
已经面目全非了
五台山最鼎盛时期
全山寺庙多达三百余座
至今台内台外仍有四十余座寺庙
散布在五台山各个角落
01
大华严之寺(显通寺)
五台山寺庙之源
群山中的显通寺。 刘阳 摄
五台山佛教协会
驻锡地在显通寺
与那些历经沉浮
几经兴废的寺院不同
显通寺自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
兴建至今接近两千年
历经沧桑
它的宗教地位始终不曾改变过
它既是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寺庙
又是登录在册的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寺庙
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还是
五台山十大青庙和五大禅林之首
敦煌61窟《五台山图》壁画上所画的大华严寺(显通寺)
▲
大华严之寺
画在东台与北台之间,方形迴廊院
有南北两座两层重檐歇山顶
高阁式的山门、四座角楼
青瓦绿檐,佛殿坐落在院落正中
佛殿和山门均设绿色登道
所有的建筑都建在高台基上
佛殿前一头戴张角襆头
身穿袍服信士弯腰拱手行礼
东南角楼前院中
一白色袍服信士拱手礼拜
身后一头戴蓝色斗笠的随从肩挑包袱
显通寺无梁殿里供奉的文殊菩萨像。 王牧 摄
显通寺铜塔和铜殿。 王铭伟 摄
据明代高僧镇澄撰《清凉山志》记载
「五台山佛寺之始,
以大孚灵鹫寺(今显通寺)为最早
北魏孝文帝时期曾扩建,
因寺侧有花园,赐名花园寺。」
唐代武则天以新译《华严经》中记载有五台山
乃更名为大华严寺
如今的显通寺占地120亩
各种建筑400余座
规模庞大
为五台山之首
02
寻找大小白塔
塔院寺除大白塔还暗藏了一座非常殊圣的小白塔——文殊髮塔。 焦瑾琦 摄
现实中
大华严寺是非常庞大的
就连五台山标志
大白塔所在地塔院寺
亦只是该寺一小部分
如今的塔院寺占地1.4万平方米
光是那座高耸入云的大白塔就令人目瞪口呆
塔高50.27米
乃五台山最高的建筑物
鹤立在一片金碧辉煌的寺庙群中
大白塔全名为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宝塔。 陈一年 摄
北台与东台之间,大华严寺北侧
画有一座白色石塔
榜题「阿育王瑞现塔」
石塔最下为覆莲,上为须弥座式基座
塔身覆鉢式,每面开尖双龛
龛上两层塔檐
檐上山花蕉叶中再起覆鉢
覆鉢上再设重檐,山花蕉叶
蕉叶当中起刹
上为相轮三层、宝盖一层
顶为宝珠,宝盖系链下垂至塔檐
链上和塔檐四角系铃铛
一位出家人在大白塔前走过。 王牧 摄
03
大圣文殊真身殿(菩萨顶)
何处瞻真容?
在五台山全图最中心的位置
画着一间大圣文殊真身殿
由此可见文殊真身殿
是五台山当时很重要的一座寺院
五台山菩萨顶。 陈一年 摄
如今
中台的山脚下灵鹫峰上
就有座寺庙叫菩萨顶
相传文殊菩萨就居住在山顶上
该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当时称大文殊院
到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
由皇家勒建真容院
也就是壁画上的文殊真身殿
到了清朝顺治十三年(1656年)
皇家再次扩大重修改为藏传佛寺
寺庙更名为菩萨顶,取意峰顶住有菩萨
▲
在五台山全图中央的中台之下
画大圣文殊真身殿
寺院为方形大院
建有山门、迴廊、二层角楼
围绕朱栏,屋顶有青瓦
屋脊和檐边青绿色
五台山图中大型寺院多为这类建筑形式
榜题「大圣文殊真身殿」
院内佛殿中
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莲花座,结说法印
佛左手边
普贤菩萨于六牙白象背上莲花座结跏趺坐
佛右边
文殊菩萨于青狮背上莲花座结跏趺坐
狮子和白象均蹄踩莲花
殊像寺荞面捏成的文殊菩萨,是五台山诸寺中最高大的一尊。何沐恬 摄
04
万菩萨楼(五爷庙)
人间烟火五爷庙
五爷庙的香火最旺,举香向五爷许愿的信众。 王牧 摄
万菩萨楼
在大圣文殊殿下方
也是方形大院
有山门、迴廊、朱栏、二层角楼
正中是四层楼阁
楼阁两边各有六身菩萨双手合十
十二身菩萨表示
文殊菩萨的一万菩萨眷属
五爷庙里供着五龙王
据说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如今的五爷庙里
佛的气息似乎有些淡
浓郁的是满满的人间烟火味道
画好妆准备出场演戏给五爷看的晋剧演员。 王牧 摄
传说五爷是个戏迷
如果五爷真帮哪个人实现了愿望
那这个人是一定要来还愿的
来酬谢龙王
最好的方式还是请一台戏
除了为五爷唱戏,还要为五爷龙袍加身。 王牧 摄
05
清凉山上
大清凉之寺
▲
清凉寺方形院落,绕以迴廊
前有山门,中有佛殿
四角二层角楼
院落中间二层佛殿
佛殿左侧一座二层高阁
右侧一座三层高阁
所有的建筑都是重檐歇山顶
都坐落在砖砌的基台上
屋顶皆铺青瓦,屋脊、屋檐涂绿色
左侧高阁前一僧人坐于椅子上
另一僧人双手合十似在聆听
榜题「大清凉之寺」
如今清凉寺也在大肆扩建,就连佛像也渐趋国际化很明显和尚们请的石匠应该来自泰国。王牧 摄
信徒们躺在清凉石上感受文殊菩萨的「加持力」。 王牧 摄
全中国叫清凉寺的寺院
有十几处
都建有清凉寺
据《清凉山志》载:
此寺肇建于北魏孝文帝延兴二年
至太和十七年间(472-493年)
为五大清凉之寺山最早的寺院之一
唐代时
它是替国行道的镇国道场
唐代大历元年(766年)
为不空三藏密宗道场
06
大金阁之寺
金阁浮空之寺
金阁寺的方位跟《五台山图》上
大金阁之寺
画在南台北侧位置差不多
从台怀镇出发
过龙泉寺岔口后
沿公路慢慢爬升
就可看到一座大寺庙盘踞在南台之北
此处就是
五台山除五座台顶的寺庙建筑外
地势最高的金阁寺
海拔1900米
有「金阁浮空」的说法
敦煌61窟《五台山图》壁画上所绘的大金阁寺
▲
大金阁寺在南台北侧
方形迴廊院
二层山门、四角角楼
院落中间二层佛殿
殿前立有一龙首幡杆悬挂五彩幡
所有的建筑都坐落在砖砌的基台上,
重檐歇山顶,青瓦绿檐,
佛殿两侧院内
各有两比丘双手合十相对而立
似在交谈
山外有两位身穿长衫头戴襆头的信徒正在跪拜礼敬
榜题「大金阁之寺」
游客正在欣赏金阁寺最著名的五百罗汉悬塑。王牧 摄
金阁寺千手观音像
虽然不是五台山最大寺庙
却供奉着五台山最大的菩萨像
高达17.7米的铜铸千手观音像
名为千手千眼,实则只有四十八臂
臂上有拿剑,持弓,握蛇和执甘露瓶等
该铜像为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铸造
为该寺的镇寺之宝
铜像旁边有两尊高大的服侍像
右女左男,传说为观音的父母(妙庄王夫妇)
07
没有竹子的
大竹林之寺
重建后的竹林寺大殿以佛光寺为蓝本下雪后恍如穿越回唐朝时的五台山。 释义壮 摄
大竹林寺是唐贞元15年(799年)
净土宗第四祖法照大师
(唐代宗时尊为国师)
在五台山建造的一所寺院
竹林寺修得异常雄伟大气
没有熙攘的游客
寺内一幅文殊菩萨化现图
完全按照《五台山图》绘制
▲
中台北侧画大竹林之寺
方形院落,有迴廊、角楼
围绕朱栏,青瓦绿檐
南边山门,东面、背面迴廊正中
均建有两层重檐歇山顶山门
所有的建筑都建于高台基上
院内一位比丘与两位袍服信士
双手合十相对而立
榜题「大竹林之寺」
伍
朝圣五台顶
络绎不绝的信徒到黛螺顶朝拜五尊文殊菩萨法像俗称「小朝台」。 王牧 摄
在佛教徒心目中
朝拜五台顶的殊胜功德
不能光以文字来表述
除了去掉前世今生的「业障」
他们更认为朝拜五台山一次
相当于修行500年
自隋文帝开皇元年下诏
「五顶各置寺一所,设文殊像,
各度僧三人,令事焚修」后
五台山吸引了众多佛教信徒前来朝圣
甚至
连高僧大德都身体力行来五台山朝圣
其中不乏后来开宗列祖的大师
如净土宗的昙鸾、律宗的道宣
华严宗的四祖澄观、法相宗的窥基
天台宗的九祖湛然、密宗的不空等大師
香港《中国旅游》制图
东台之顶-望海峰
东望明霞,如波似镜
▲
五台山图最北端画东台之顶
上方画阿罗汉一百五十人赴会
台顶画白鹳现、功德天女现、金钟现等
台顶一汪碧绿清池
池周围有宝殿之寺、夫妻舍身殿、徘徊兰若几座小型寺庵
山丘上画出巡游礼拜的僧人和信徒
东台在五台顶中面积最小
仅七万平方米
经过千百年来沧海桑田
台顶上
「阿耨达池」如今已经消失不见
如今东台顶上最古老建筑物是
北宋宣和年间建的笠子塔
今望海寺为明嘉靖年间重修
为石建窰洞
正殿主供石刻聪明文殊像
北台之顶-叶斗峰
状似斗杓,高峻插天
▲
画在《五台山图》北侧
榜题「北台之顶现」
上空画众菩萨赴会
云中化现娑竭罗龙王、毒龙
台顶有毒龙堂,堂前有碧绿龙池
池中水上置黑色毒龙王像
龙王张口昂首,龙尾反卷过头
台顶空中画出
雷电现、毒龙现、金五台化现等
台上有三泉兰若、白龙兰若
童子之菴、法照和尚菴等伽蓝
台顶游台僧俗合十礼拜
北台
不仅是五台山最高峰,也是华北最高峰
世称「华北屋脊」
「其台顶平广,圆周四里,
其下仰视,巅摩斗杓,故以为名。」
从山顶俯瞰
最远可见北岳恒山的层叠峰峦
如今北台顶
剩下一座叫灵应寺的寺庙
供奉无垢文殊菩萨
在五台山北台顶上,垒玛尼石堆的朝台藏传佛教信众。 王牧 摄
中台之顶-翠岩峰
雄旷壮阔,翠霭浮空
▲
中台
画在五台山全图的中央最高处
有朱地墨书的「中台之顶」榜题
两侧各画有一腾云昂首龙
榜题「金龙云中现」
山顶有一碧绿清池,称「龙池」
池中一小堂屋,应为龙堂
龙池两侧各一平顶堂屋
内供奉文殊菩萨及佛像
山两侧画出络绎不绝的巡礼参拜五台山的行人
有男有女,手捧供物
神态虔诚,榜题「中台之岭」
山中有龙宫兰若、雪峰之寺等寺院
经过一千多年的演变
中台建有五个台顶上规模最大的寺院——演教寺
取意于文殊菩萨在此演教说法
澡浴池是北台和中台之间的一座小寺院
以前,南来北往的香客及游客来五台朝台
会先到澡浴池淨身洗涤才上山拜佛
背着大背包徒步朝圣的和尚们。 王牧 摄
南台之顶-锦绣峰
苍翠明丽,灿若锦缎
▲
南台之顶位于
《五台山图》的南侧上方
上空画赴会阿罗汉、菩萨化现
赴会罗汉下方腾云中六只鼓围绕雷神
雷神双目圆睁,上身赤裸
腰围白绿双层裙,绿色头发呈两束竖起
双手上击鼓,右脚下踩
左腿弯屈上抬,十分形象生动
榜题「雷雹云中现」
台顶有「龙王池」
有无数灵鸟化现,榜题「灵鸟现」
南台普济寺裡面古佛像是从古南台抬过去古佛旁边还供奉战斗胜佛孙悟空。 王牧 摄
五台山东西北中四台
为连绵起伏的一列山脉
从一路走来各峰距离都不是太远
唯独南台独立一峰
要去南台就要出五台山景区西山门
五台山各峰之中
南台高度虽然最矮
但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南台附近2至3公里处有一个叫古南台的地方
号称五台之源,乃五台山建寺庙最早之地
相传汉文帝曾游猎于此
感悟老子无为而治之道
如今新建一座云集寺
所在位置其实就是以前(古)普济寺的位置
西台之顶-挂月峰
月挂峰巅,俨然若悬
▲
南台与中台之间为西台
上空画普贤菩萨及眷属像、毗沙门天
阿罗汉等赴会,云中化现金佛头
娑竭罗龙王、大毒龙
台顶亦为龙池,空中一昂首青狮化现
下方一塔,为释迦之塔
山中还画有杯渡兰若
兜率之菴、弘化之院等寺院
山中无数僧人、信众,有正在跪拜的
有站立合十礼拜的,还有正在登山的
在台顶林间穿梭抄近道的徒步朝台僧众们。 王牧 摄
西台
在台怀镇西北
因「台顶广平,月坠峰巅,俨若悬镜」
故又名挂月峰
台顶上有座石砌的法雷寺
创建于隋朝
该寺供狮子吼文殊菩萨
狮子本是文殊坐骑
表示威猛刚烈
取狮子之说法,因其吼声如雷
既与法雷寺之名呼应
又表示文殊菩萨法力威猛无比之意
胶片拍摄的上世纪90年代五台山寺庙景观。 陈一年 摄
数码相机拍摄于本世纪10年代的五台山寺庙景观。 ai雪儿 摄
日本人曾经断言
中国已不存在
比宋、辽时代更早的木构建筑
要认识唐代建筑
只有去研究日本飞鸟和奈良时代的实物
梁思成、林徽因两位先生
却始终坚信唐代木构的存世
经过6年艰苦的野外考察
以及无数次的期望和失望
终于1937年6月
在五台山佛光寺的东大殿前
他们得偿所愿
唐代建筑的发现
源自唐代壁画的启示和灵感
宛如传奇
敦煌61窟《五台山图》
一山,一寺,一殿,一阁
一塔,一像,一池,一众
将一个浩大、鲜活的佛国世界
定格上千年
与现实世界中触之可及的五台妙境
相映成趣
走出平面画意
移步江山形胜、净土殊胜的五台山
愿你身安心净
- End -
图片 - 王牧、 焦谨琦、陈一年等
原文 - 柯炳钟
编辑排版 - 余英
美编 - 姚海霞、徐明
审校 - 韦爱君
编改自香港《中国旅游》第475期《朝圣五台山》
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Hash:55df46ba20d2a021722677d3f6faaba66f1954a3
声明:此文由 Uni旅图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