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福寺新生丨人间指南

隆福寺的木木艺术社区开幕了,这是最近我“朋友圈”的头号新闻。只记得开幕那天的天气真的很好,那栋仿佛有水波流动的建筑前站了很多人,大家在大卫·霍克尼的作品前合影,站在顶层的天台上聊天,俯瞰底下成片的胡同。住在周围的居民跟木木艺术社区的创始人林瀚说已经二十年没见过这样热闹的隆福寺了。

曾经这里有十几年的繁华光景,是北京最风光的商业街区。但是1993年的一场大火让隆福大厦成了废墟。好在,如今这里的一切都迎来了新生:木木艺术社区在这里激荡起了第一朵水花;祥子的饿鱼餐厅在这里生生不停地繁殖有趣的活动和有创意的新菜品;WeWork的入驻也为这个沉寂已久的地区注入了活力。

而当你登上崭新的隆福大厦的顶楼时,你会看见天际线和未来都在眼前缓缓拉开帷幕。新与旧,也在这里生生不息。

木木艺术社区的顶楼以霍克尼泳池系列的作品为灵感进行了一个大型的置景,在这里也可以俯瞰隆福寺的景观

木木艺术社区

炸开一朵艺术的水花

印象很深的是位于隆福寺的木木艺术社区开幕的那一天,在那栋以水波纹为灵感的建筑前,听创始人林瀚讲关于自己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摩肩接踵的人群里看完一场关于大卫·霍克尼的展览的经历,他被人群推着看完了整场展览,甚至无数次地他的脚踩在了别人的鞋上,就在那样的环境下他见证了当代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大卫·霍克尼的作品。

如果说那个场景是第一朵悄然在林瀚心里形成的水花,那么在这个夏尽初秋的日子里,他带来了一朵更大的、在隆福寺怦然炸裂开的艺术的水花——大卫·霍克尼在中国的首个大型个展《大卫·霍克尼:大水花》在全新开放的木木艺术社区揭幕。

“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人们可以在这里买到时下最时髦的东西,体会到最热闹的气氛。”这是林瀚记忆中的隆福寺,是带着“个人情怀回忆的一个地点”。而现在随着木木艺术社区的开幕,他更希望能在这里激起一朵艺术的水花,“来激活这个区域乃至给予整个艺术界一个震动。”现在新与旧,艺术与生活都被这间新生的艺术社区牢固地、紧密地联结在了一起。

木木艺术社区开展当天

Q=《北京青年》周刊

A= 木木艺术社区创始人林瀚

Q 为什么会将木木艺术社区选址在隆福寺这里呢?

A 隆福寺从明代以来就是北京城里最热闹也最具人气的 一个地区,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人们可以在这里买到时下最时髦的东西,体会到最热闹的气氛。对于我和我这一代的人来讲,隆福寺也是我们童年记忆的所在。小时候我经常会来这里吃一些好吃的北京小吃、游逛胡同以及商店。可以说,隆福寺也是包含我个人情怀回忆的一个地点。并且,这片区域也汇集了如故宫、中国美术馆、人艺这样的文化机构。遗憾的是隆福寺在前一阵经历了几年衰败和冷清,但我们始终相信隆福寺这个地区所蕴含的历史积淀和地域优势。所以木木美术馆的第二个空间能开在如此一个中心并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区域,对于我个人和对于北京这个城市,都是具有特别的意义和期待的。

Q 您觉得木木艺术社区的理念和隆福寺地区带给大家的理念有什么相契合的地方吗?

A 就像上一个问题说的,隆福寺是具有丰富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地区,也是人们汇集和休闲的地点。我们始终相信艺术和美术馆的一大特质就是可以去联结人与人、人与知识、人与历史,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交流, 同时向大众传播知识和培养审美。这也是木木艺术社区的首要目标之一,我们期待木木可以再次以文化艺术的方式激活隆福寺地区,使隆福寺再次成为人们相聚、休闲、交流、学习、消费的地区。

木木艺术社区创始人晚晚、林瀚

Q 在建筑设计的层面讲,如何把木木艺术社区和隆福寺这个地方相连接?

A 我们期待能将这个地域和建筑过去的历史和未来美术馆的愿景进行结合。我们最后邀请的建筑师是青山周平,他兼具东方的温柔人性和西方的理性思辨,是建造这个在老北京胡同区域的现代美术馆项目的完美人选。我们最大程度地将这片区域和原有建筑结构进行保留和改建,例如我们美术馆的地下区域就完整地保留了原有建筑的人防空间面貌,并利用这些连续的小空间呈现了隆福寺的地方历史和木木的过往发展历程。外立面我们选取了最普通的镀锌钢板,不过青山和工作室的所有设计师亲手将这些钢板弯折出独特的褶皱纹路,给予这个貌似理性的建筑一个人性和手工性的温暖侧面,很像水波震荡的纹路也旨在和美术馆周围隆福寺地区其他的人和事物发生碰撞和关联。

Q 所以木木艺术社区和木木美术馆的区别是什么?您是怎么理解社区这二字的?

A 在整个艺术社区的建筑空间当中,你不仅可以欣赏到高质量的艺术展览,还可以在社区的一层大厅喝到%Arabica这样高质量和匠心的咖啡和饮品,也可以在艺术品商店挑选到衍生品和书籍。在地下室空间还可以参与到音乐和演出的项目,我们的邻居也有像Susu和京A这样具有特色的餐饮。艺术社区以展览项目为核心,发散出的其他多样化的业态,丰富观众对于艺术文化的感知,给予他们全景化的体验。

木木艺术社区的地下区域完整地保留了原有建筑的人防空间面貌

《康熙南巡图》的卷六,与霍克尼移动焦点时期的创作进行对照

Q 我听说木木艺术社区的前身好像是防空洞,所以在进行改造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让人印象深刻的事?或者是有什么困难的地方吗?

A 地下的结构是过去的人防空间,整体的建筑原先是隆福寺的内部食堂。尽管我们很大程度地进行了改建,但可能最大的挑战是使得整体的空间硬件可以达到泰特美术馆对于展出作品的要求。为此我们也引进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恒温恒湿系统,可以说木木艺术社区现在的展厅硬件是达到世界顶级美术馆标准的。

Q 木木艺术社区的第一场展览就是大卫·霍克尼的展览,所以这场展览是怎么促成的?

A 我们很早以前就和泰特的策展人和馆长交流过将霍克尼作品带到北京展出的这个想法。不过当时霍克尼在法国美国的回顾展都刚刚先后举办,所以当时泰特美术馆觉得不便于密集地展出,也考虑到作品的运输和保存原因。直到两年前,正好在隆福寺新馆的计划刚刚开启,我们也再次联络泰特美术馆,想将霍克尼在中国的第一个大型展览作为艺术社区的开馆展,这次的时机和地利也就都顺利汇集到了一起,才使得这个展览得以逐步成形。

展览“大卫·霍克尼:大水花”回溯了艺术家自20世纪50年代持续至今的艺术生涯,展现了其作品中所流露出的层出不穷的可能性,不仅仅局限于油画、版画和素描,还包括近年来他所感兴趣 的摄影、数字技术等新媒介。

Q 我很喜欢你们给展览起的名字叫《大水花》,所以怎么想到要用这个名字?

A 我们之前想过各种学术性的或者很官方性的展览题目,但我们最后决定用“大水花”。不仅是因为这是源于霍克尼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幅作品《更大的水花》,也是因为我们想以这个重要的展览在北京、在隆福寺激起一朵水花,来激活这个区域乃至给予整个艺术界一个震动。

Q 画作和展览的气氛都构成了我们对一幅艺术作品的理解,你们有为这次的展览专门的设计一些什么吗?

A 其实来木木艺术社区的参观线路就是我们的一个设计,先邀请大家进入很狭窄压抑的人防空间,一个小房间连着一个小房间,来让大家了解这个建筑的历史、木木的历史和隆福寺的历史。之后则会进入白立方式的 展览空间,很空旷和整洁,也是希望能给观众一个空间体验上的改变。策展上的特别设计还包括:我们将八大山人晚年画的一个册页和霍克尼2017年创作的一幅大尺寸摄影作品进行有趣地并置,发现中西两位艺术家在各自创作阶段殊途同归的感悟。还有我们很难得地借到了《康熙南巡图》的卷六,来与霍克尼移动焦点时期的创作进行对照,这也是在别的国家的霍克尼展览当中绝对看不到的呈现和角度。我们的顶楼也以霍克尼泳池系列的作品为灵感进行了一个大型的置景,观众不仅可以打卡拍照,更可以把这次观展之行记录和保存下来。在顶层你还可以俯视老北京的胡同景观,体会最地道的北京生活气息。

Q 对于您来说隆福寺的魅力在于哪里?

A 正在发生着的历史和现代的交融是我觉得隆福寺目前最大的魅力所在。

大卫·霍克尼的作品《克拉克夫妇和珀西》,描绘了他的挚友,时尚设计师奥西·克拉克、服装设计师希莉娅·伯特威尔和他们的猫。

饿鱼去隆福

用一碗鸡汤米线 热烈拥抱你的回归

“隆福寺是我的一个记忆。我十六七岁时特别喜欢时髦的衣服。在隆福寺买过锥子裤、外贸翻毛皮鞋,都是当时酷得不得了的单品! 有意思的是,多少年后的今天,在隆福寺的美术馆这里我还看到了当时流浪歌手杨一,他当时简直就是神话,吉他上有个口琴支架,像鲍勃·迪伦那样不屑地看着路人,我彻底被他给征服了。

现在有了我们一批北京好玩的商户,‘饿鱼去隆福’在这里诞生,还有一个有大水花的木木美术馆,隆福寺三起三落,现在又有人气啦!”

饿鱼去隆福

Q=《北京青年》周刊

A= 饿鱼去隆福主理人祥子

Q 你是否喜欢隆福寺这个地方?它有哪些闪光点吸引你?

A 我喜欢这个地方因为这里的历史。这里曾经有人气超级旺的庙会,非常包容的寺庙,然后又变成了大市场,改革开放后又被建筑设计师盖上了帽子,一场大火又烧掉了历史和热闹,现在又被改造成一个新的社区。吸引我的还是这个地方,隆福寺这段历史。老房子新生没啥太大感觉,觉得还是最初的时候最美,我们总是自大地按照今天的商业环境去改造,其实隆福寺最初就是一个有底蕴的文化园区!作为一家新入驻的商户,我们想做的是结合传统和现代向市场呈现一个新的空间新的口味的餐厅。

Q 从“白老虎屯”到“饿鱼去隆福”,你是否对胡同有心结?你怎么看胡同?胡同能给你带来哪些灵感呢?

A 我们一直喜欢北京的胡同,对于怎么和周围的邻居大妈大爷相处有着多年的经验。同时我们团队都觉得北京等于胡同,我们是一批爱着北京的外来人群,这也是我们选择胡同的原因之一。我们喜欢也擅长在传统 空间里做现代的内容,这个既有挑战性同时也会给我们创作灵感。隆福寺以前有非常旺的庙会,这里汇集着不同的小吃和店铺。这也给我们餐厅定位的灵感。我们最后决定做云南小吃。胡同是一个最基本的北京传统社区,这个一直是激励我们在传统空间做现代空间的原因之一,也是我们的灵感来源之一,我们除了对美食和美酒的热爱之外,也特别感兴趣做有趣有活力的社区,一个拥有跨界文化从业者的聚会空间。

紫苏排骨、豆浆豆腐炸洋芋、火腿蒸乳饼

一整条香料烤罗非

Q 我们都觉得“饿鱼去隆福”的设计特别有趣,跟我讲讲那些脚手架,那些好看的画,都在讲述什么故事?

A 这都来自我们合作的余留地空间设计工作室。方舟和岳峰是特别有趣的人。她们做了好多关于隆福寺历史的调研并结合现在隆福寺的热火朝天的改造建设工地,决定我们使用脚手架来重新构建我们这个过高的 空间。店里的logo和手绘插画都来自大弥工作室的创办人小原之手。小原是我的多年合作伙伴,所以合作起来特别顺利。这些插画里主要使用了云南主要特色食材以及我们几个主推菜里用的食材元素。

Q “饿鱼去隆福”的云南菜是针对隆福寺这个地方特别定制的吗?云南菜的设计又有何不同?

A 是的!我们开始时有完全不同的想法。但是和余留地、我们的团队一起沟通后决定我们要做特色小吃。一是因为隆福寺有着小吃地摊的历史背景,同时我们也想把传统的云南小吃做得更加国际化,突破以前的传统和呈现方式。这就自然说到我们的菜品设计合作伙伴肖李昂,小亮。小亮对美食有着疯狂的爱好,他是一位飞不同国家吃好吃的小馆子的人。他又来自昆明,他的童年吃遍了好吃的云南传统菜,因为他爸爸就是一个云南大厨。去年他又去了米兰读了一个食物设计的硕士专业,这个活生生的云南传统现代美食结合体也就自然合理地做出了我们饿鱼去隆福的菜单。总之,每一个挑剔的美食家来到饿鱼去隆福都会有惊喜,有的还流下两行感动的暖暖的泪!

Q 都有哪些人来“饿鱼去隆福”吃饭?“饿鱼去隆福”是否会成为隆福寺新的眼睛和心脏?

A 来饿鱼去隆福吃饭的人真的很跨界。有胡同的街坊,有隆福寺商家,有艺术家,媒体人,美食家,NGO创办人等等。有趣的人都是我们的朋友,我们的客人。我们不会成为眼睛和心脏,但是我们会是那个最活跃和最有生命力的器官吧,因为我们会不停地繁殖有趣的活动和有创意的新菜品。

其乐融融的饿鱼家族

WeWork

向皇城历史投去敬意的一瞥

蜿蜒的胡同里,平民百姓的日常和王侯将相的历史传说一同在行进。走过一片青灰色的老胡同,距离故宫咫尺之遥的隆福寺街95号,红砖垒成的矮墙上是“WeWork”两个字。这里原来是堆放各式抢手生活用品的仓库,现在变成了6层楼的办公空间。来这里工作的人,只需要按日付费购买一个工位,就可以享受办公空间。

在这栋6层楼的空间里沉浸着历史的影子,一层中庭的雕塑作品灵感来自故宫御花园内的太湖石,主楼层6楼故宫藏品中著名的《灌木集禽图》被用跳跃的色彩重新演绎,而这些都是 WeWork向皇城历史投去充满敬意的一瞥。

WeWork是位于隆福寺街95号的一栋六层小楼

从中国美术馆向东步行,就会进入一片青灰色的老胡同,由于毗邻美术馆,这里聚集了不少建筑事务所等设计文创公司,文艺气息十足。WeWork隆福寺街95号就位于这里的一栋6层小楼。

负责该项目的WeWork建筑设计师Shuni Wu觉得这里的胡同区沉淀着老北京文化,并充满了现代感的演绎。首层超高的挑空将室内功能通过视觉传递出来。改造中设计师面对的是解决结构间距狭小但要充分创造使用空间的问题。结合带有中国元素的建筑材料,让内部呈现出静谧温馨;大大的落地玻璃窗和砖墙结合贯穿了整个楼层,每天下午的六七点钟,这里有京城最美的风景

坐在六楼正中的开放式休闲区,你能一览无遗地看到整个胡同区域的景色, 没有任何遮挡

你还可以在这个空间里找到不少传统中式家居设计的影子。复古水泥地面结合中式花砖,老榆木凳、彩漆凳和青花瓷花盆零星点缀在空间内,透着悠悠的历史沉淀,让人静坐思考时目之所及皆是美好。

一层中庭的雕塑作品灵感来自故宫御花园内的太湖石。负责该项目的Wework艺术设计师Yayi希望将这一古典元素用现代方式来表现“紫气东来,瑶池西望,翩翩青鸟庭前降”的氛围。“‘皇城一瞥’是这个项目艺术设计的主题,我们希望将传统元素用现代的方式进行演绎,让人能透过我们再设计的各种‘窗’的视角感 受皇城根下四季的变化。” Yayi说。

一层中庭的雕塑作品灵感来自故宫御花园内的太湖

另一个主要视觉艺术作品位于主楼层6楼。We-Work将故宫藏品中著名的《灌木集禽图》,用跳跃的色彩重新演绎,保留了传统水墨画的感觉,同时又为空间增添了活力。发光的扇形霓虹灯,与6层社区吧台的屏风相呼应,雅致又摩登。坐在6楼正中的开放式休闲区,你能一览无余地看到整个胡同区域的景色,没有任何遮挡;极目远眺,北京标志性的摩天大楼也尽收眼底,在京城也是数一数二的难得景致。

“为了最大化利用这片难得的景色,我们特别把朝东的窗扇完全打开,并设置了一片下沉沙发休闲区。” WeWork室内设计师李爽说。清晨时分,阳光洒进来,伴随着老北京特有的鸽哨声,在一天的工作开始前感受一份别样的惬意。

首层超高的挑空将室内功能通过视觉传递出来

文 唐依敏

编辑 王雪宁(实习)韩哈哈

图片 受访者提供

Hash:2fd435dca775da66a7a36f8490ef5906051a4580

声明:此文由 北京青年周刊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