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档案 | 濛洲街道大济村

传统村落里镌刻着人民繁衍生息和乡村经济社会变迁的厚重历史印记。

为完整记录保存传统村落的基本信息和历史面貌,保护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我县档案部门自2016年组织开展“千村档案”建设工作,目前有18个村完成“千村档案”项目建设,保存了一大批优秀宝贵的村落档案。本期介绍的是大济村

浙江丽水市庆元县濛洲街道大济村位于北纬27°36′,东经119°04′,距庆元城东南2.5千米,海拔约390米。大济村地处河谷盆地,济川溪由南向北贯穿全境,属闽江水系源头。

大济古村

大济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古村落,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建村,有1000多年历史。到此肇基的吴氏先祖,历代尊师重教,崇文尚礼,人才层出不穷。宋天圣二年至南宋宝祐四年(1024~1256年),这个方圆不到1千米、人口不足300人的小村子有25人中进士,另加明代1人,这个不起眼的小村曾涌现26名进士,便有“进士村”的美誉。

大济村明代民居—聿新堂

2010年,大济村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的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2007年、2009年,“大济古村落传统营造技艺”“卢福神庙会”分别被列入第二批、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大济村明代民居—挹清楼

大济村明代民居—玉洁冰清堂

大济村历史悠久辉煌,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古建筑群以明清建筑为主,处处呈现进士文化特色。风格类似的古建筑、众多的文物古迹和独具特色的进士文化,让人们感慨大济村辉煌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历史沿革

据《庆元县志》记载,宋庆元三年(1197年)置县时,设荣庆、从政、松源3乡,县东部称松源乡,辖区包括今大济。清光绪三年(1877年)大济所属松源乡一都下管。民国20年(1931年)始设乡镇保甲,大济隶属城厢区(第一区)济源乡。民国28年,济源、扬荫乡合并为济扬乡。1951年大济隶属城厢区济源乡,为乡政府驻地。1978年隶属城郊区济公社。1984年设置为城郊区大济乡。1992年撤、扩、并乡镇设置松源镇大济村。

大济原名有四:隋唐时因村西有大量的椤木,叫椤洋;一说有罗氏在这一带居住,叫罗洋。随后因在后田能观望迴龙山瀑布,叫望漈源。宋,大济又有七保、八保之称。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吴氏大济始祖吴崇煦卜居时,称望济。在吴崇煦之子吴榖登进士后,改称大济,赋予经邦济世之意。

古村格局

大济村村庄布置呈木船型,东西两侧山体相抱,钟山鼓山环绕,当地人称之“钟鼓齐鸣”,形成极具特色的地理位置。

大济村村落一隅

大济古民居以明清建筑为主,基本上为大济各代历史名人的官宅,大部分厅堂还有皇帝或名人的题匾。明代民居的共同特点有:从大门进去不设倒座,多以三合院为整体布局;选择坚硬木材制作形状不同的木柱础;造型古朴,采光良好。清代民居建筑布局合理,墙高院深,工艺精细,威严壮观,设计师把防火、防风摆在首位,兼顾采光、实用为一体。

大济村吴氏大理中宅祠(吴谏议祠)务本堂

大济村慎修堂

大济村修德堂

大济古村交通发达,古驿道连接整个古村,地下古地道众多。古驿道位于大济村与县城南门古道上,是古时大济村通往庆元县城的主要交通要道。古驿道全长2.5千米,有3座凉亭,第一座为“接官亭”(又称继贤亭),第二座为“上亭”,第三座为“下亭”。

大济村继贤亭

大济村潘门门楼

文物古迹

大济古村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经庆元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该村有文物古迹51处,其中古民居32幢,祠堂2座,廊桥2座,水井2个,古墓4座,遗址2个,摩崖石刻1个,庙1座,其他古建筑3个,古驿道、古地道遍布整个村庄,另外,还有挂牌保护的古树名木7株。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大济古驿道卢福庙共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甫田桥、大济古地道、双门桥、慎修堂、大济孔繁豪墓地、吴氏宗祠(包括吴谏议祠和吴大理祠)共6处。

大济古驿道 大济古驿道是2005年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驿道又名“金甃街”,始建于北宋年间,是古时大济村通往庆元县城的主要交通要道,全长2.5千米。部分路面已被泥土覆盖,有4段计300多米暴露于地表。古驿道以条砖紧密横砌,竖砌压边,路面呈虹面,造型古朴典雅、防滑性能良好。

大济古驿道

卢福庙 2005年被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又称卢福神庙、卢医庙扁鹊庙,始建于元惠宗至正元年(1341年),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建,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扩建,大济村先民纪念神医扁鹊而建。大济村卢福庙气势宏伟、结构严谨、做工精细、功能齐全、保存完整,既体现了粗犷魅丽的古代建筑风格,又融合了深厚的医学文化内涵与独特的地方民俗风情,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大济村卢福神庙

大济古地道 1998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大济古地道为明代建筑,现已探明地下古地道纵横,暴露地面的地道口有7处。在圣旨门街达德堂宅东向的花园里就有2处清晰地看到古地道的构造,进入地道2米处已用卵石封堵,可容一人躬身轻松而行。

大济村古地道

双门桥 2007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双门桥系木拱廊桥,始建于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1992年12月重新修建。大济村双门桥是全国有史料记载时间最早的木拱桥之一,是从木撑架发展为木拱架成熟的标志,比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还要早100多年,较好地保存着北宋时期桥梁的原始特征。两端各建造了一座木牌坊,桥连芳坊、双坊护桥,取“双桂联坊”,即“一门双进士”之寓意。

大济村双门桥

甫田桥 于2007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系编梁木拱廊桥。甫田桥的拱架系统保存着木拱廊桥营造技术成熟之前的特征,是木拱架系统演变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过渡形式。廊屋梁架为9檩4柱,中心间脊檩上有“中华民国26年丁丑岁大济大理祠吴贞明120代子孙重新建造”题记,梁枋还记录造桥匠人等重要历史信息。

大济村甫田桥

慎修堂 2011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整体布局分2进,中轴线自北至南依次为石雕大门楼、前堂(倒座)、月台、正堂、后天井。大门楼采用长方形条石构筑,门额上悬砌阳刻“延陵旧家”4字石雕匾额,门框两侧石柱有阴刻“门迎北阙恩光大,地接南都春意浓”联对。

慎修堂

吴大理祠 2011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宋代,保留建筑为清代,主要建筑自南向北依次为倒座、东西厢房、正堂,脊檩上有“峕大清光绪四年岁次孟秋月初三辛亥良旦寅时鼎新重建”墨书题记。吴大理祠布局规整,做法考究,结构合理,是这一地区典型的宗祠建筑。

大济村吴大理祠(岭根祠)

吴氏大理中宅祠(吴谏议祠) 2011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清光绪三年(1877年)版《庆元县志》对大济的两处祠堂略有记载,清代曾为陆陇其讲学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业合作化时期曾做为畜牧场。大济村该祠的后裔约40户,每年的清明节及农历七月十五举行祭祀活动。

吴氏大理中宅祠(吴谏议祠)

大济孔繁豪墓地 2011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大济村仙宫山上。孔氏家族分为南北两宗,北以山东曲阜为祭祀地,南以衢州为祭祀地。孔繁豪为南孔七十四代奉祀官。

重要历史事件

一门双进士 大济吴氏始祖吴崇煦长子吴榖在北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登甲子科进士,次子吴毂在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登甲戌科进士。十年内伯仲双双题名雁塔,名震乡里,时称“一门双进士”。于是文武双修人士层出不穷,吴氏子孙科第连绵,出现兄弟、父子、叔侄、舅甥连科登榜。

230年出现26位进士 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至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年)的230年间,大济村陆续涌现出25位进士(另加明代一位进士,共26位进士),占当时全县进士总人数的83%。故大济被誉为“进士村”,另有非进士出身而涉足仕途者100余人,大济村至今仍留有双桂联坊、名登天府坊、鸿胪坊、圣旨门街等遗迹

大济村进士名录

诸位著名学者游学 千百年来,大济崇文尚礼、尊儒重教的氛围在历史上吸引了许多名士流连驻足。宋朝时,著名理学家朱熹曾游学于此。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先生曾到大济讲学,有“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游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遗墨;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名儒陆珑琪慕名来大济游学3年,在吴氏大理中宅祠壁上手书了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四箴;民国时期,孔子南宗第七十四代奉祀官孔繁豪恭护孔子夫妇圣像,曾避隐于大济,死后葬在大济的仙宫山。

保护、利用与管理

庆元政府和大济村民历来重视对古村的保护,早在1990年,庆元县大济村就已经成立文物保护小组,2000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将大济村列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为了更好的保护与利用大济古村,庆元县政府编制了一系列关于大济古村的保护规划。2004年10月,委托浙江东华规划建筑园林设计有限公司编制了《大济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2008年3月,委托上海派尼欧旅游咨询有限公司和上海华师大城市规划设计事务所编制《大济古村落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来源:庆元县档案馆

Hash:c16bce7cad6b4f1ca7f320d860abc4d344ba5d56

声明:此文由 掌上庆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