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适中土楼-长塔-崇文书院,历史的脚步切近而深远!

走进斑驳的老建筑

总会让我感动莫名,

千百年风霜,

尘封了多少属于它们的故事,

那贯穿古今的楼宇间,

回荡着历史最厚重的旋律,

静静地驻足聆听,

那是一首首永不消逝的天籁之音。

--苗苗的花花视界

#花花在路上# 系列

适中土楼群,其实离城最近,但是离我却最远,因为直至现在我才走进它们。

这些土楼大都是明清建筑风格,至今许多还保留得尚好,想来数百近千年的风霜雪雨,皆未能将它们摧倒,依然默默地伫立在漫长的岁月长河里,让人感慨万千!

据资料显示,目前适中镇还留存有年代较早的土楼 228 座。其中获得全省之最的有三座:一是最完美华丽的瑞云楼(又名典常楼)、二是最古老的古丰楼(又名古楼)、三是最高最完整的五层土楼--庆云楼(又名五层楼)。

还有龙岩唯一的翰林楼,建于清光绪年二十三年(1897)的太史第(又名两成楼)。

以上提及的,是我最想探访的,但是这次除了古楼,皆未能走到,全怪自己去之前功课没做好,使得与它们失之交臂。不过还好离得不远,以后还是可以再去的。

下面就与大家分享这次探访适中土楼群、文明塔和崇文书院的游记和感受吧。

中心村·古丰楼

古丰楼是福建省最古老的土楼,当地俗称“古楼”,位于中心村墩古,319 国道西侧。

据介绍,古楼系开漳圣王陈元光裔孙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 年)所建,距今已有近900年的历史了,是一座空井式生土夯筑四层方围土楼,坐东朝西。

古楼很好找,就在马路边上,而入口处就有一块大牌子,上面详细介绍了古楼的历史。

我们沿着小巷走进去,来到古楼的楼门前,门上的“古楼”二字已经是新的了,很遗憾!原本在资料里看过,是“古丰楼”三个字的。

马路边的古楼简介

古楼的楼门,门匾已经挂上了新木匾,原来的门匾是“古丰楼”三个字。土楼的楼门都是很讲究的,要能防盗又能防火,因此设计和制作都是重中之重。

古楼外墙厚达1.3-1.5米

适中笑人皮厚都说比古楼墙还厚

2019.04

古楼保存得尚为完好,一共有四层,天井中间有一口古井,里面的水看起来还很清彻,但是似乎已经没人再用了。

想找一位这里居住的老乡打听古楼的故事,怎奈无人,只好作罢。

古楼是研究土楼建筑史,了解福建人居源流的活化石

适中古楼

中心村·龙田楼

龙田楼,位于适中镇政府对面,建于清康熙年间,迄今为止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属楼包厝的形式,是一个建筑群落,除了四层楼的主楼,还有许多错落的小厝,主楼里的天井中间也有一口井,这里的水源还很干净,我们参观时刚好有一位老伯前来担水,一旁还有孩童跑来跑去,好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我久久地站在原地看着这一幕,有点出神!好美的画面,愿时光在这一刻静止!

其实这座偌大的土楼里已少有人住了,我们在这里遇到一位阿婆,她的普通话我不太听得懂,但从她的介绍里,我依稀听懂了,这里只有她和另外一户人家住,她的丈夫去年刚去世,儿子住在旁边的新房子里,平常会过来看看她。

阿婆很热情,操着不太标准的普通话一个劲儿地说,还给我们当了模特儿,下面照片中往井里打水的就是她呢。

主楼楼门,门里面那块据说叫照壁,设在门里的是木制的,门外的是土墙。目的是为了挡煞气,也有遮挡楼内事物的作用。

龙田楼侧颜

据介绍,整栋楼共有房间135间。我独自走上二楼和三楼参观,老旧的楼板发出支支嘎嘎的声响,似乎是历史在与我呢喃。

一位老伯来担水,后面跟着他的小孙女。后来老伯走了,小孙女还在井边留连,这可十分危险,我将小女孩劝离,让她追她的爷爷去。建议在井口装上保护措施,这样更安全。

这位就是我上面提到的阿婆,八十好几的人,身子骨还很硬朗,说话铿锵有力。

龙田楼全景

七三年的老井(这个应该是在古井的基础上重修的吧),与我同一时代。

从二楼俯瞰四方土楼,中间一口井,宛如铜币,真美!

这种建筑群的初衷是为了安全,让族人都住在一起,更有保障。

斑驳的墙体上还留有毛主席语录

中溪村·柳溪·乐和楼

参观完两个土楼已临近中午,我们找了家小店用餐,并小憩了一会儿,当天艳阳高照,温度近30度,路上没有多少人。

打听好崇文书院的方向,在离镇上大约两公里左右的保丰村,我们决定徒步去,因为马路两旁还有许多土楼,这样可以一边走一边参观。

黄墙、旧瓦、檐头的草

经过乐和楼,看到有人居住,向主人打听,得知这座土楼也有300多年的历史了,一直有人居住,也有修缮,因此保存得较为完好。

只有居住才能最好的保护土楼的完整性,看这门,修缮过,还很新。

一盆绿色植物能看出主人对生活充满着希望和信心,那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又感动了我。

中溪村·柳溪·西善楼

离乐和楼不远处的西善楼规模也不小,但没有乐和楼这么好的命运了,此处早已人去楼空,亦未得到很好的维护,里面破旧凌乱不堪,成了养鸡的场所,实在可惜!

独自默默伫立在风中的西善楼

檐头草已经老高,在阳光的沐浴下长势喜人。

纵横交错的老旧电线穿行在楼宇间,一股凄凉感侵袭着我,不忍再看,疾步离开。

中溪村·大中·泰和

适中土楼大都在主楼外又建有前门,也叫目榭。据说是为了弥补主楼楼门不理想的方位分金,所以前门的位置与主楼楼门不在同一轴上,都建在围墙或者围屋连接处。

泰和楼主楼楼门

中厅。很多土楼都设有中厅,是接待客人休息的地方。中厅通往正厅(也叫上厅)的中间有一扇门,平常这扇门都是关着的,有贵宾来才打开。据说,没有门的中厅也称“拜亭”。

泰和楼里还有人居住,站在楼里,感觉很凉快,一点都不热。

中溪村·大中·善成楼

适中的又一最是占地面积最大的善成楼(又名玉川楼),建于清乾隆年间,面积达到十五亩之多,据说原来还要把一座小山规划在里面,如果是这样的话,规模就更大了。

我们进去参观时遇见一位老人,也是土楼的主人,他很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善成楼的历史,他说以前他的祖先接济了一位上京赶考的学子,后来那位学子当官了,还回来答谢过祖先。祖先把这座土楼取名为善成楼,就是为了告诉子孙后代,要与人为善的道理。

善成楼全景

老人正在砍柴

主楼外的厝墙上还留有标语(上左图)

老人向我们介绍“善成楼”的历史,足足介绍了半个多钟头,感恩!

保丰村·崇文书院

一路缓缓前行,边走边看,不禁已走出很远,也不知崇文书院是否已过,于是停下询问路旁的店家,可巧就在小店旁边巷子尽头处的山脚下,庆幸没有走过了头。

这里已是保丰村了,崇文书院就位于保丰村河边的山脚下,据《龙岩州志》记载,崇文书院创办于清嘉庆丙子年(1816年),距今己有190多年的历史了,适中人才辈出,许多都得益于崇文书院的教诲。

可惜现在的崇文书院只剩下残垣断壁,只有一个尚未完全倒塌的大门,依稀还能看到上面雕梁画栋之精美。

我们走到三楼处时发现门是锁着的,后来向当地人打听,三楼已经被承包设了庙宇,主人出游去了,实在遗憾,未能进去参观。

据说现在保丰村已成立了筹建小组,欲重建崇文书院,希望不久的将来能再次看到书院的完整风貌。

走过书院桥,便是书院处。驻足以倾听,似闻读书声。

现在的崇文书院依稀还能看出大体结构

原来的崇文书院全貌,现在只能从挂在残墙上的巨幅照片里看到了。

尚未完全倒塌的大门上依稀可见精美的壁画

大门两边的门墩,一边是凤模样的动物,一边是羊模样的动物,还有残破的阶梯通向二楼。

有一种久远的遇见叫做穿越时光来看你,却已是百年;有一种灵魂的相知叫做此时无声胜有声,默默驻足聆听便已知会在心。

崇文书院

崇文书院前面的农田,一群闲散的水鸭正盯着这些陌生的来客。

别了,崇文书院,若日后你容颜焕新,我再来探你。

仁和村·文明塔

离开崇文书院,回到马路边的店铺小憩,已是午后近三点,我们还想着去看看适中有名的文明塔,由于是一路走来的,只好拦了部摩的,询了价,据说从此处到文明塔还有十几公里,得五十块钱,想想既然来了,怎么也得去看看它,于是应允前行。

正巧摩的师傅是本地人,对当地的历史人文还是比较了解的,一路上与我们介绍了许多文明塔的历史。

文明塔,又名长塔,伫立在仁和村荒塘坪山的山顶上,建于13世纪,迄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据介绍,宋代风格的文明塔高有十三层,基座塔身七层均为生土夯成,塔顶为砖石砌成,是为了防止雨水侵蚀。这是福建境内已知的唯一一座单体土塔。

师傅告诉我们,适中的地理结构就像一条船,传说这条船风雨飘摇,游移不定,于是就在荒塘坪山的山顶上建了一座塔,用以栓住这条船,船稳定下来了,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古塔与遥遥相对的魁楼在同一中轴线上,相传当年宋代理学朱熹在适中教学,教育老百姓要文明作魁,倡明理学,故为古塔取名“文明塔”,书楼取名为魁楼(魁楼这次也没有走到,下次补上。)

我们进到里面参观,发现塔里空空如也,据说原来塔里是有楼板和塔梯的,只是苦于风吹雨打,早已经腐朽坍塌了。

再看塔身,也已有多处裂缝,闻听当地政府已有作修缮打算,甚感欣慰!想来这近千年的文明古塔,可不能让它离开了我们的视线。

高高的塔身历经风吹雨打,伤痕累累,却依然屹立不倒,有一种悲壮的英雄气概。

门上的“文明塔”三个字早已不复存在,塔内的楼板和塔梯也已倾覆,但是仰望塔顶,却依然十分壮观和震撼!

遥望远方,天高云淡。

嘘~不要出声,也不要催我离开,就让我在长塔下多逗留些许时光吧,今日一别,不知何日才能再见,也许下次来,就是修缮后的它了,可我还是喜欢它的旧颜呀。

不知不觉,夕阳已西下,行程到这里已是尾声,今次虽然错过许多,但是也有满满的收获。愿岁月慢些前行,好让我有更多的时间看个圆满。

适中土楼,我还会再来,待到那时,愿你依然精神矍烁,象个满腹经纶的老者,迎我而来,向我诉说!

|内容来源:苗苗的花花视界

|图文编辑:小编加加

Hash:fb040d7fef061dfd42f9eaac8508fdf13afb5464

声明:此文由 龙岩KK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