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硖石

千年古硖石

特殊的地理区位决定着古陕州在大宋之前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位,独到的山川环境使硖石乡成为民国之前贯穿东西的重要交通节点。

位于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东部,西距三门峡市约36公里、面积仅69.42平方公里, 陇海铁路、连霍高速、郑西高铁、310国道过境的硖石乡,历史上曾设过硖石县。

厚重的硖石乡境内现今依然散落着硖石城遗址、崤函古道遗迹、文王避风雨陵遗迹、庙沟镇之藩篱关遗址、古崤陵硖石驿遗迹、崤之战古战场遗址等见证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文物……

唐朝杜甫路过这里,曾写下著名的《石壕吏》。唐朝贤相姚崇、五代时期的高季兴、北宋抗金英雄李彦仙、民国张瑞等……都是出之硖石的历史名人

硖石古县名称的变迁

古之硖石多是指硖石县。

硖石县因治所的不断变化,使历史上出现过南北两个硖石。

史料中有关硖石的记载颇多。硖石县前身为崤县。据《春秋地名考略》:崤县,隋省入熊耳,武徳初复置,属函州;改属陕州后,移治硖石坞,改名硖石,而旧崤县废。《旧唐书》:武德元年,复置崤县;二年,属陕州;三年,自石坞移治鸭桥(今硖石);八年,改属陕州;十四年,移治硖石坞,改曰硖石县。《宋志》:熙宁六年省硖石县为石壕镇入焉。

旧《志》:石壕镇,在陕州东南九十里。硖石城在州东南七十里。本后魏崤县之峡石坞。唐贞观十四年,移崤县治峡石坞,因名硖石县,属陕州。宋因之。金废县,置仓于此。今有硖石关,设巡司戍守,又为硖石驿。《一统志》:硖石关,古之崤陵关也,路东通渑池,西通函谷。《河南通志》硖石驿俱在州东七十里,硖石巡检司,系陕州辖腰站驿丞管次冲,至省六百五十里,东至河南府渑池县七十里,西至本州甘棠驿七十里,南至河南府宜阳县一百六十里,北至黄河四十里。现设驿塘马五十五匹,现设驿塘等夫九十名,岁支夫马工料等银三千一百五十二两五钱五分遇闰加银二,四十五两五钱五分。

历史上,硖石修建有用于防御长城的记载。《寰宇记》:硖石长城在州东。《元和志》:魏长城在硖石县北二十二里,魏惠王十九年所筑,东南起崤山西北至河亘三十七里(今硖石乡附近)。

安阳城:在州东南。《水经注》:安阳溪水西迳安阳城南。《西征赋》:所谓我徂安阳者也。安阳城(又叫安昌),在今陕州区菜园乡南县村附近,早于崤县更早于硖石县。安阳城因安阳溪水得名,其名字起源大约在战国时期。今东凡塬古时亦称过安阳塬。今菜园乡的南阳村、北阳村名可能与安阳溪水和安阳城有关。《唐书》宰相世系表显示:上官氏出自芈姓,楚王子兰为上官大夫,以族为氏。汉徙大姓以实关中,上官氏徙陇西上郅,其后人徙陕郡。汉书载:上官桀(西汉外戚大臣),汉昭帝上官皇后祖父,少时为羽林期门郎。武帝疾病,以霍光为大将军,太仆桀为左将军,皆受遗诏。辅少主汉昭帝刘弗陵,封桀为安阳侯。昭帝继位后,上官桀联姻于霍光。元凤元年,上官桀与御史大夫桑弘羊、燕王刘旦谋反,全族被灭。

唐朝之后才有硖石县,县城一度在安阳城附近。安阳县在硖石县西四十里,唐贞观八年移硖石县治此,十四年移治向南(今菜园南县)。

《五代志》:河南熊耳县有后魏崤县,又有硖石山。硖石本崤县后魏置唐改。《元和郡县图志》:硖石县,望西至州五十里。本汉陕县地,属弘农郡,自汉至宋不改。后魏孝文帝分陕县东界置崤县。〔周〕明帝二年,分陕、崤二县置崤郡,隋文帝罢郡,以崤县属陕州,大业二年废入陕县。义宁元年重置,理硖石坞,贞观中改名硖石县。

《杜诗详注》石壕吏王应麟曰:石壕,盖陕州陕县之石壕镇也。《地志》云:石壕镇,本崤县,后魏置。贞观十四年改名硖石县。《一统志》:石壕,在今陕州城东七十里。【钱笺】卞圜曰:石壕,陕东戍,其地在新安西。石壕,即石崤也。按:崤在弘农渑池西北,贞观八年,移崤县于安阳城,在渑城西四十里。谓石壕即石崤。

之后不知何故崤县曾几度废立、迁移,最终改名为硖石县。据史料记载:公元606年废县后并入陕县。公元617年再置崤县,治所在今陕县菜园石门水库附近(硖石坞),但很快又被废除。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再设崤县。620年,将县城迁至今硖石附近(鸭桥故镇)。634年,又迁至今陕县菜园乡南县村附近(安阳城)。640年,迁回今陕县菜园石门水库附近(硖石坞),并改名硖石县。唐天佑元年(907年)又迁至今硖石镇,后称硖石旧县。宋朝建立(960年)后,公元967年,将硖石县城又迁至今硖石(石壕镇)。1073年,废硖石县,改设石壕镇。后来在今硖石设立硖石驿、硖石关,以及硖石镇等。金占领时期也曾设硖石县。

综上所述,公元487年至1073年之间的近600年中的多数时间,今陕县东部主要地区属崤县或硖石县管理。宋朝建立之前,硖石多指南硖石(硖石坞,处在南崤道上)。宋朝以后,硖石多指北硖石(即今硖石,原名鸭桥,后为石壕,处在北崤道上)。

不论是南硖石,还是北硖石,因都处于崤函古道上,受到世人的关注。

硖石古县的名门望族及历史名人

在硖石的历史上,曾出过众多的历史名人。其代表人物有:

姚崇(650--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省陕县)人。唐朝名相、著名政治家,嶲州都督姚懿之子。曾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宰相常兼兵部尚书。

姚合,陕州硖石人。元和进士,开成末为秘书监,诗名重于一时,人称“姚武功”,李频尝师之。

姚勗,字斯勤,唐陜州硖石人,姚崇玄孙。穆宗长庆初登进士第。历迁监察御史、迁谏议大夫。改湖常二州刺史。与李德裕友善。后德裕逐,家无资,病无汤剂,勗数济饷候问。官终夔王傅。

高季兴(858--929年),原名高季昌,字贻孙,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东南)人,五代十国时期南平(又称荆南)开国君主。907年,朱温称帝,任命高季兴为荆南节度使。914年,被封为渤海王。后唐灭后梁后,高季兴向后唐称臣,并亲自入朝觐见。924年,后唐庄宗封其为南平王。

高从诲,字遵圣,季兴长子。季兴时,仕梁赐告,归省遂留,为马步军都指挥使,行军司马。季兴卒,吴以从诲为荆南节度使,从诲以父自绝于唐。

高保融,字德长,从诲第三子,从诲时为节度副使,兼峡州刺史,从诲卒,拜节度使广顺,元年封渤海郡王,显德元年进封南平王。

高保勖,字省躬,从诲第十子,晋天福初,领汉州刺史,保融立令判内外诸军事,周显德初,从保融请累加检校太尉,充行军司马,领宁江军节度。保融卒,即拜荆南节度使,建隆二年,遣其弟保寅入贡,归劝保勖奉土归朝,不听保勖,淫泆无度,又好营造台榭,穷极工,巧军民咸怨。

高继冲,字成和(宋史及东都事略作字赞平)保融长子,保勖卒,拜节度使,时湖南张文表作乱,周保权求救于朝廷。建隆四年,宋太祖命慕容延钊等讨之,假道荆南,约以兵过城外,继冲大将李景威请,严兵待之,判官孙光宪叱之曰,汝峡江一民尔,安识成败。

李彦仙,字少严,本名李孝忠。南宋初年名将,宁州彭原人(甘肃宁县),后徙居巩州(今甘肃陇西)。曾在陕州硖石关任石壕尉,建炎元年(1127年)四月,金兵进犯陕州,经制使王燮抵挡不住,率部逃跑。这时,李彦仙以石壕尉身份坚守三嘴山,李彦仙率陕州城军民大小战200余次,歼敌无数,终因粮尽援绝而失陷。他死后被追赠为彰武节度使,建庙于商州,号曰忠烈。硖石村有李彦仙墓,绍兴九年,又立庙于陕州,号曰义烈。乾道八年,赐谥号忠威。有韬略,善应变,重气节。

张瑞(又名张顺),字辑五,陕县硖石镇硖石村人也。民国欧阳珍《陕县志》记载:硖石为旧驿站,庙沟籓篱关隘,四周皆山,方圆附近村皆属硖石管辖,张瑞以清庠生主镇政事数十年,性刚烈威严,有才华并气质勇猛,善于决策并有主见,每地方有事,周围村民供其役使,唯唯听从,虽退有后言,面面莫敢违,家故丰裕,自是益饶,赀累巨万,田连阡陌,乡民半为其佃户,其家人子弟夏秋出收田租。不少方圆村人有行为不轨者,张瑞必置之以法,死者数十辈。民国12年吴佩孚驻洛阳,张瑞被乡人控告逮捕,受赎刑,家道渐落,而瑞性受挫,民国19年因故卒。自秦汉以来豪强兼并之风盛行,而贫富之阶级愈分。太史公以素封之家比封国之君方。张瑞鼎盛时,坐收田租之,人不劳而弥富,家人皆衣丝策肥,其何以异然,张瑞不悟保泰持盈之道,大兴土木,门前木工、石工、常数十百人,終年不絕。所居宅第,穷极壮丽,物盛而衰理势然也。杨子云曰:高明之家,鬼瞰其室。张瑞卒之后及身而败,第宅寖成茂草矣。

历代文人在硖石留下的笔墨

晋·潘岳《西征赋》:“登崤坂(崤道)之威夷(逶迤),仰崇岭之嵯峨。皋(夏后皋)记坟于南陵,文(周文王)违风于北阿。蹇(蹇叔)哭孟(孟明视)以审败,襄(晋襄公)墨衰以授戈。曾只轮之不反,緤三帅以济河。”

唐·杜甫《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反映了安始之乱带给今硖石附近众的沉重灾难。

唐·韩愈在《次硖石》中写道:“数日方离雪,今朝又出山。试凭高处望,隐约见潼关。”

唐·白居易《西行》中写道“……寿安流水馆,硖石青山郭。官道柳阴阴,行宫花漠漠……”

唐·刘长卿《硖石遇雨宴前主簿从兄子英宅》

县城苍翠里,客路两崖开。硖石云漠漠,东风吹雨来。

吾兄此为吏,薄宦知无媒。方寸抱秦镜,声名传楚材。

折腰五斗间,黾勉随尘埃。秩满少馀俸,家贫仍散财。

谁言次东道,暂预倾金罍。虽欲少留此,其如归限催。

唐朝末年杜荀鹤《伤硖石县病叟》:“无子无孙一病翁,将何筋力事耕农。官家不管蓬蒿地,须勒王租出此中。”

晚唐画家、诗人韩偓在《出官经硖石县》中写道:“……故里欲清明,临风堪恸哭。溪长柳似帷,山暖花如醭。逆旅讶簪裾,野老悲陵谷。暝鸟影连翩,惊狐尾纛簌。……”

唐·萧颖士《早春过七岭,寄题硖石裴丞厅壁》

出硖寄趣少,晚行偏忆君。依然向来处,官路溪边云。

兹路岂不剧,能无俗累纷。槐阴永未合,泉声细犹闻。

弥叹春罢酒,牵卑从此分。登高望城入,斜影半风薰。

唐·权徳舆《发硖石路上却寄内》

 莎栅东行五谷深,千峯万壑雨沈沈。

细君几日路经此,应见悲翁相望心。

宋·王禹偁《硖石县旅舍》

霜乾红叶飞,迁客思凄凄。

处险人垂瘿,登山马跙蹄。

篱荒蛬韵苦,云冻雁行低。

此夕应无寐,何烦报晓鸡。

明·杨思盛在诗中写道:“凌晨过硖石,土立如深壁;昏旦亏阴晴,天光窥一隙。积雨泥淖滑,行人苦窄逼;牵扶强登陟,仆马颇极立……”把古道险要和交通艰难描绘得淋漓尽致。

明·赵完璧(胶州人)《硖石》

昔闻硖石崄,此日度应难。

烟洞深无极云梯不可干。

人从天上落。树向井中看

空翠茫茫里,征衣暗浥寒。

明·义渠《硖石》

硖石分秦险,邮亭日欲低。

未知山近逺,已失路东西。

逺水看烟起。深林畏鸟啼。

凤城何处是,弥望草萋萋。

明·杨慎《硖石道》

石壕环陕驿,渑水带崤关。

东望封泥谷,南连积甲山。

秦轮无只返,赵壁有双还。

陈迹虚无里,荒台蔓草间。

明·王象春《硖石怀古》【即崤陵】

真成箭括与车箱,犹是千年古战场。

想像国殇思蹇叔,时因风雨忆文王。

楚人一炬曽轻入,蓟马长驱亦未防。

三复青莲蜀道曲,休令所守化豺狼。

明·郑岳 撰《山斋文集巻四》《硖石阻雨》

积雨滞行装,山坳坐驿堂。

危冈回马首,细路绕羊肠。

蹑磴防泥滑,添衣觉昼凉。

客怀正寥落,重感鬓毛苍。

清·吴绶卿《过硖石山》诗云:“硖石山上秋风起,西征壮志何时已。道路崎岖限戎马,缩地神方思费子。昂头西望玉门关,班超事业何足齿。誓将踏遍中细亚,乌拉山头树界趾。回头再上喜玛峰,阐释佛祖出禅宗。东方大陆起蛟龙,请看亚雨压欧风。漫笑狂吟无足道,从来时势英雄造。雄图争说铁木真,我何人斯发长啸。”注:(吴绶卿,名吴录贞或禄贞,生于1880年,湖北云梦县人氏,1896年投军。1898年,吴被推荐入日本士官学校学习陆军,与张绍曾、蓝天蔚并称为士官三杰。后来,又有人将他与蔡锷、蒋百里并列为士官三杰。)先生(禄贞)有遗诗一帙,中有《过硖石山》诗,可为压卷。吴禄贞是革命党人。随肃亲王善耆巡视内蒙古地区,与贡桑诺尔布相识成为挚友。一日,吴绶卿酒醉,卧睡于亲王府议事厅前甬道下的台阶护阶石上,贡桑诺尔布手书“吴绶卿醉卧处”六字并命人镌刻于这个台阶的护阶石上。当时只是戏谑之举,之后,吴绶卿在石家庄被袁世凯的人刺杀,享年31岁。

历史上发生在硖石的重大事件及建筑遗迹

崤函古道:崤函古道遗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硖石乡车壕村西南约2000米,距三门峡市36公里,为古代中原通往关中的咽喉,是东至洛阳西长安的交通要道,也是我国古丝绸之路上一处极其珍贵的文化遗存。唐代大诗人杜甫夜宿于此,目睹官兵抓人、民不聊生的凄惨景象,写下了著名诗篇《石壕吏》。2006年6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22日,丝绸之路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崤函古道是其唯一道路遗产。2019年10月,崤函古道石壕段被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崤之战:秦晋崤之战是春秋时期发生晋秦争霸战争中的一场决定性战役。周襄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27年),秦穆公趁晋丧而派兵偷袭郑国,后因郑有备而退回。晋襄公率军在晋国崤山(今河南省洛宁县东宋乡王岭村交战沟)隘道设伏全歼回师的秦军,俘虏秦军三帅。崤之战是春秋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它的爆发不是偶然的,而是秦、晋两国根本战略利益矛盾冲突的结果。秦在崤之战中轻启兵端,孤军深入,千里远袭,遭到前所未有的失败。从此秦国东进中原之路被晋国扼制,穆公不得不向西用兵,“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崤之战标志晋、秦关系由友好转为世仇。

崤之战的具体战场有争议,笔者认为发生在北崤道硖石段的可能性大些。

文王避雨陵:《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於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杜预注:“此道在二肴之间南谷中,谷深委曲,两山相嵚,故可以辟风雨。”孔颖达疏:“何休云,其处险阻隘,势一人可要百,故文王过之,驱驰常若辟风雨。”在硖石的卦卜山(当地人称卦坡山)山崖一座壮石崖下暂避,今遗迹犹存,后人感恩其德建台立碑,群众称之为“文王避风雨台”。风雨台是一个长50余米、高约8米的石坎,原有古柏、庙宇,其向上数米还有“上天梯”。世代相传硖石百姓在此处放牛、放羊时遇暴风雨就在此避雨,当地现健在的耄耋老人回忆:无论狂风暴雨多大,在此处衣物不会被雨水所浸,搓根火柴也不会被狂风刮灭。这就是“文王避风雨台”的神奇之说。史料记载:周文王以孝著称,他将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做到了极致,成为举国上下的表率,开创了周朝八百年基业,成为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王朝。

庙沟镇之藩篱关:《清实录同治朝实录》卷之十一有关内容:“同治六年二月初六日(1867年3月11日)。据英桂奏称,河东蒲、解、绛三属,悉滨黄河,渡口众多,防不胜防。惟硖石驿迤西之庙沟,旧设藩篱关,有险可守,应由晋、豫、陕三省各派官兵协守,以堵捻踪西犯。”

民国九年(1920年)十二月印行穆湘玥(穆藕初别名)编著的《穆藕初文集》内有《豫西灾况查勘日记》,文中载“由硖石西去,行约四里,有关隘,上颜‘藩篱’二字,再里许即为庙沟。”并刊载有当时拍摄的“庙沟镇之藩篱关”照片。

据姚学谋和董振民先生在《庙沟镇之藩篱关究探》一文中讲:在古镇张茅,目前发现有关“藩篱”匾的地方四处:

一是大唐贤相姚崇在故里张茅题写的“藩篱”石匾,传说是民国八年(1919年)从硖石镇张瑞寨墙上摘下来的,现保存于三门峡市博物馆

二是民国十六年(1927年)张茅镇所修的西寨门上有镇人吕惟祺题写的“崤西藩篱”匾额(现无存)。

三是五代(907~960年)时期所修的张茅董达桥桥东、西二十根栏杆其中两根上有“藩篱固、销钥昭”刻字,1958年铁路修复线到张茅时董达桥被拆毁。

四是民国九年(1920年)穆湘玥在《豫西灾况查勘日记》记载的“庙沟镇之藩篱关”之“藩篱”题匾。

村里不少老人指认:庙沟镇之藩篱关被压在今陇海铁路庙沟火车站西300米处。当年,“藩篱关”两边山崖陡峭,古树参天,雄关挡道,为北崤道必经之地,称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陇海铁路:杨连弟大桥,我国唯一的以人名命名的铁路桥。杨连弟铁路桥、硖石隧道,1921年由法、英、比利时三国工程师共同设计,用了4年时间建成。杨连弟大桥位于陕县观音堂镇和硖石乡之间,桥高48米,长172.5米,是陇海铁路线上最高的桥梁和隧道,也是陇海铁路贯通东西的关键工程。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将桥炸毁,只剩下5个桥墩。1949年,为解放大西北,铁道兵奉命抢修,由于技术落后,只得靠人力在半空中作业,而且随时都可能粉身碎骨。当地农民说:“八号顶,八号顶,失手掉成饼;八号端,八号端,上桥如上天。”铁道兵某支队战士杨连弟以大无畏精神创造了单面云梯,带头攀上了40多米高的桥墩,为大桥修复争取了时间。为此,杨连弟荣获"登高英雄"称号。1953年5月,在抢修朝鲜清川江大桥时杨连弟光荣牺牲。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他特等功,授予一级英雄称号,命名他所在连队为“杨连弟连”。他同时还荣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称号,获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我国铁道部将八号桥命名为“杨连弟大桥”,并在该桥西北侧建立了杨连弟纪念碑。碑高14.5米,碑身上窄下宽,正面为梯形,碑面上铭刻“杨连弟烈士纪念碑”几个红色大字。其纪念碑现在杨连弟公园

硖石监狱:1951年河南省公安厅开始筹建硖石监狱,隶属河南省劳改十六支队,主要生产建筑水泥、石料、石灰。当年,在建设中曾发现多处宋代墓葬。2014年硖石监狱搬迁到张湾乡新址。

1951年7月,陕州专署公安处在陕县硖石开办了一个劳改生产点,组织了200余名罪犯开山采石,主要生产铁路道渣。当时的机构名称为“陕州劳改中队”。后同陕县劳改中队合并为一个大队,称“陕州专属公安处劳改大队”,企业名称“陕石劳改石渣厂”,隶属于陕州专署公安处。

1952年4月,陕州专署与洛阳专署合并,陕州专署公安处与洛阳专署公安处合并,监狱机构名称改为“洛阳专署公安处管教第三大队”,企业名称为“地方国营洛新石料厂”。

1953年9月,洛阳专署公安处管教第三大队收归河南省公安厅领导,行政名称改为“河南省第十六劳动改造管教队”,企业名称为“河南省地方国营洛新石料厂”。

1963年10月,接河南省公安厅通知,行政机构名称由“河南省劳动改造第十六管教队”改为“河南省劳动改造第十大队”。

1968年6月,成立河南省劳动改造第十大队革命领导小组负责监狱工作。

1969年1月,河南省劳动改造第十大队实施军事管制,建立军管小组,企业名称不变。4月27日,经河南省革命委员会批准,下放洛阳。

1969年12月16日,省军管会豫军管字[1969]45号文通知,行政机构名称由河南省劳动改造第十大队改名为河南省劳动改造第二大队,隶属于洛阳地区公安机关军事管制委员会。

1974年1月企业名称改为河南省洛新石料厂。

1983年7月,划归河南省司法厅劳改局管理。

1985年6月28日,行政机构名称为河南省劳动改造第十六支队。同年8月,企业名称经省司法厅劳改局批准改名为河南省洛新建筑材料厂。

1988年3月,经省司法厅劳改局[1987]389号文件和省计委豫计经企[1988]384号文批准,企业名称由河南省洛新建筑材料厂更名为河南省三门峡水泥厂。

1995年5月,河南省劳动改造第十六支队改名为河南省三门峡监狱。

1998年9月5日,三门峡水泥厂由省振华玻璃厂兼并,原河南省三门峡水泥厂改名为河南省三联水泥厂,隶属于河南省振华玻璃厂。

硖石民间的有关传说

硖石历史厚重,史料记载颇多,在民间的传说更多,其中有代表性的有:

娘娘坟:硖石古县城西百米的高崖上约数米处就是“娘娘坟”。古墓冢高约10多米,直径约30米,古传至今。这个娘娘是哪朝哪代、姓甚名谁、均无人知晓。传说:硖石镇上谁家有“红、白事情”,头一天下午去“娘娘坟”前烧香跪拜,告知娘娘明天要招待几桌客人。在黎明前将各张桌上摆好碗筷等餐具。“事情”结束就将洗净擦干的餐具如数奉还,年复一年都是如此。有的用户不讲信用,不能按标准如数送还,以后就不灵验了。还传说:“秦生富挖了娘娘坟”。秦生富1944年与日本驻军勾结,攻打驻守在观音堂的八路军。1945年春他在张茅、硖石私立税卡、敲诈勒索、明收暗抢,仅在半年时间内收国民党法币3200余万元装入私囊。1947年向驻观音堂解放军对打,以在硖石西百米高的崖上修碉堡为名(地点就是娘娘坟)把墓葬内的古文物洗劫一空。据修碉堡的民夫张某某说:“我们到坟里面看时,只见到些瓦砾陶片。该坟的土质在附近十里八乡找不到同样的。”

八卦琉璃井:八卦琉璃井位于硖石东北的卦卜山顶,据民国陕县志载:“其明如镜,深不可测”。和“文王避风雨台”同属一山,山上山下,遥相呼应。井口为“正八角形”,是由八块“水晶石板面通过精雕细刻组合而成,每块板面均有“八卦图形”。这就是周文王创造的“八八六十四卦”的遗迹,是硖石人对周文王的永久纪念。后人怀念周文王其德,在“八卦琉璃井”处建文王庙并立碑。现庙碑无存,仅有文王文官武将无头石像二尊。

二郎洞:从硖石河顺河而下约十里处在“十八盘沟”沟南的百米悬崖中。据民国陕县志载:崤陵古洞有一天洞。

三连洞:洞内有景观,不知凿于何时,有古碑字迹不清楚。洞内塑神像,俗云二郎神,有潭一,不知深浅。潭中横松檩一根,进洞须沿椽檩而行至潭边,里有桌椅,有铁灯一盏、天书一卷。人到桌前,灯未点自燃,人阅之出洞即忘。有近代石碑二通,一通嘉庆二十二年立,一通民国二十二年立。洞通石壕镇,长约二十五里。

缸崖洞:在硖石东北约三里的大贾山村西南半里的百米悬崖绝壁中间有一古洞“缸崖洞”。洞口有一陶制品“大老缸”,高1米有余,直径约60厘米,重近500斤。把洞口堵得严严实实。参观者只能在“十八盘沟”的沟底或者沟偏北才能把这个神奇的的缸洞看得一清二楚。硖石古县几千年来相传有:“九崤十八洞,洞洞有妖精。”所谓“妖精”,就是“妖魔鬼怪”,经常作恶害人者。要解“缸崖洞”的谜得从“八仙”说起。“缸崖洞”与“蓝仙廟”近在咫尺,八仙用“大老缸”封堵缸崖洞。

仙姑洞题字:何仙姑洞位于硖石偏西北的南狼窝村悬崖中,《民国县志》载,何仙姑洞题字“归去来兮,石渠洞泉”在县东硖石镇北,洞前不知何代人所书,而笔势飞动,引有仙风。

小华山:小华山位于硖石北的东岭村与王家后乡的上庄村的交界处,“小华山”身处峡谷绝壁悬崖间,要攀沿千米羊肠极狭而变曲的小道,故名“小华山”也。小华山顶端有一片空地,宽10米,长30米。其身后的悬崖徒壁中有三个天然石洞。大洞内塑有祖师爷神像,其洞宽3米,深4米处有向下倾斜度大的洞,望而生畏,只得投石试探,往下滚动声音约两分种;左侧洞内有龙王塑像,右洞内是山神像。在小华山的深沟北约千米之处有两亩空地,盖有大戏台,盖有东西厢房十多间。每年农历三月三日的“小华山庙会”会期三天,来纪念祖师爷、龙王爷、山神爷。

李彦仙墓地:解放后,硖石监狱在硖石建采石场建造俱乐部和食堂时挖出了李彦仙的墓,有石碑和两尊石绵羊,羊角昂首,维妙维肖。还传说李在金兵围攻陕州时与金决以死战,后终因寡不敌众跳河自尽。他墓中的两石羊现在采石场的场区之内。

娘娘庙:硖石南有“茹家山”与“金银山”对峙。茹家山下有座“茹娘娘庙”。传说:“茹娘娘”是“雷公”即雷神的妻子。雷神,亦称“雷公”、“雷师”,古代神话中的司雷之神。《仙海经海内东经》:“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云仙杂记天鼓》:雷曰天鼓,雷神曰:雷公。是主雷雨之神。硖石古县的“雷爷庙”位于县东与渑池交界。千百年来硖石群众是靠天吃饭。农谚:“地瘠土薄石头多,穷人灾年命难活。”在旧社会“三年两头旱,雨水很少见。”旱灾严重时颗粒无收。旱灾几个月不见雨时唯一的办法就是去“雷爷山”向专管雷雨之神要雨。硖石人是“雷神”的娘家人有茹娘娘的面子,雷神也讲私情,硖石人去“要雨”多少都要给一点以解燃眉之急。传说:四道沟村有一赵某把“茹娘娘庙”的“石香炉”带回家想喂猪用。当天晚上赵某肚子痛的很,家人和邻居想尽各种办法难以治住。于是他和家人就跪地向茹娘娘请罪烧香、跪拜表明:“明天一定把香炉送回去。”第二天在家里还宰了一只鸡给茹娘娘请罪,把“石香炉”内用细沙装满并恢复了原样,疼痛才停止。

三门峡地方文化研究者董振民先生考证:硖石乡民很早就有编戏、演戏和重视文化的传统。他说:陕州区驿城曲剧团,即陕县驿城戏剧文化演出有限公司很有名气。其前身是陕县硖石村曲剧团,创立于1998年。

硖石村戏曲历史悠久,享誉陕县。上世纪50年代以高五升为代表的戏曲人成立了硖石蒲剧团,到70年代后改唱豫剧,1998年之后专唱曲剧。1980年10月,又成立了硖石剧院,在陕县颇有影响。 (牛占亚 尚柏仁 朱家昊)

资料来源:

《春秋地名考略》

《元和郡县图志》

《河南通志》

《共城从政录》(清)周际华

《寰宇记》

《明一统志》

《读史方舆纪要》

《旧唐书》

《水经注》

周《地图记》

《舆地广记》

《松窗梦语卷》

《尚书古文疏证》

《钦定续文献通考》

《万首唐人絶句》

《杜诗详注》

《五代史补》

《诗学渊源》

《困學紀聞》

《清实录同治朝实录》

《新五代史卷六十九南平世家第九》

《大清一统志卷一》

《民国陕县志》

《吴绶卿冷禅室诗话》

陕县教委刘彦丰老师编辑的《漫话硖石古县》

文章图片由董振民先生提供

Hash:faaffb7aaeaa7fc2960c535c8d2ff79cbc8862a1

声明:此文由 天鹅湖视界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