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滑县老城(古城)之谜

接上篇

滑县老城古城)遗存

滑台城依滑台而建,滑台作为一个象征或者说一个主体保留下来,成为滑县人引以为傲的象征。

离开滑台遗址,紫翁、袁宏、檀言、文米十和文史学者林国栋、杨启贤、闫鹰、刘中等人又驱车到下一个地点,揭开古城之谜。

袁宏老师联系了当地的一位书法爱好者,通过他联系了一位97岁的老者,名叫冯清州。冯先生精神矍铄,意识清晰,记忆准确,耳朵稍背,但是不影响交流。他对古城的往事进行回忆和讲解,关于旧县城五门、牌坊、老县衙、滑伯祠、滑伯墓和滑台遗址等古城遗存,他所说的方位与我们所研究踏勘的位置基本一致,也印证了史志上的说法。

滑县古城墙遗址,也应该是古滑台城的遗址。滑县古城所居方位在旧县的最西边界,南北方向居中。古城大致轮廓为北宽南窄的倒梯形, 西北为县署,大街东西各有钟楼鼓楼,南有文庙、火神庙欧阳书院、明福寺,北有滑伯墓、龙王庙、宋公祠,万寿宫。纵横大小有二十多条街道,东西南北皆能贯通,小街互连,商铺林立。出城共有五道门,分别为东门长春,南门南熏,西门嘉禾,西门清源(清源门亦为水门),北门拱极。旧时县城形制完整,功能齐全,街市繁华,商贾络绎。县内有坊表数十座,其中较为著名的父子天官牌坊到1958年方被拆除(有老照片留存,见附图,照片中推自行车人叫苑文玉,八街村人,现健在)。

老城自明朝洪武年间有了基本轮廓,开始是土城墙,但不牢固。嘉靖年间,知县张佳胤最先给城墙易土为砖加以修固,但历时年久后依然会颓塌。到明崇祯十一年,知县罗璧再次将城墙易土以砖并用灰砌砖的方式加固,城墙终于得以坚固耐久,可以据守抵挡兵灾外侵,也可以防止水患。修城后,当时滑县籍的户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魏照乘撰写了《滑县修城碑记》(载旧县志艺文录)。

滑县旧城

现今的五门处称为东关(七街)、南关、小西关、大西关、北关。以前很有文化底蕴的街名,如万寿街、鱼化街、新盛街、演武街、顺城街、龙门街、文庙街等也多改以数字为名,如一街二街八街九街等。

老县城轮廓及五门在建国之后慢慢消失,最后残存的城墙遗址在今县城东南角处,有矮土墙数米,为李文成攻城遗址。

根据檀言老师引领,不多时即到达旧城墙下,有滑县城墙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石碑一块,又向北找到一处更大的城墙。按照村民指引再向北又找到更高更大城墙一处,土墙上长满了树木和荒草,也好像在顽强地坚持着,等待有识之士扫去尘埃。

滑县旧城城墙遗址

此时,天已经暗了下来,一整天的踏勘考察即将结束,但是,我们的心情却更加澎湃,滑县旧城(滑台城)一带曾经蕴含着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遗存、逶迤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引以为傲的传奇故事。在全国区域旅游、乡村振兴的今天,等待去挖掘、整理、保护、开发,再次重见天日,重塑古城之辉煌。

此次踏勘活动,大家对测量数据再次进行反复对比,对提出的不同意见和看法进行有理、有据、有力地辩驳,对古黄河流向、河决、变迁的时间地点进行印证,对方圆数里之间的村庄名字进行研究,对附近地貌进行分析,与史志文字表述所载基本吻合,也与几位文史研究者研究成果、推论结果相一致。至此,滑县第一阶段旧城踏勘之“一城考”、“二滑考”、“三白考”、 “三山考”、“欧阳考”、“滑县十二景考”等宣告结束。谨此为记,深望此类踏勘考据活动能有更多的人批评、关注和参与。但愿能带动更多热爱考古的老师们走进历史,挖掘事实,探寻渊源。

(踏勘小组还特别聘请杜冠章先生担任场外总顾问,很多史实细节都得到了杜先生的校正和指导,表示感谢。)

《探知A》头条号发布的文章、照片全部是原创作品,盗用必究,欢迎关注、评论、转发或者收藏!文米十继续为您奉献优秀的历史文化知识,及独特的实事影像资料。

Hash:cf7c203b1a23d6dc4949a345a267a831a1ad886a

声明:此文由 文米十视角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