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黄庭坚曾在光山净居寺交游?专家学者确考已证实!

黄庭坚苏山访苏轼,史书无载,文物无存,或者说之前没见到直观的史料,虽事载志籍,古碣,久传于口碑,却又语焉不详。乡贤据情理推测苏黄在光山的交游,与净居寺的文化遗存与口传大致吻合。然而史实不够严谨,苏黄在光山的交游事实不清,时间不确。此概隅于资料有限,微暇不足以掩全瑜也!

苏东坡黄山谷交游之光山大苏山净居寺篇

宋神宗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9月,在吉州太和县任知县的黄庭坚专程来到河南光山净居寺与老师苏轼见面。此时,苏东坡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宋元丰二年七月,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份苏轼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东坡近乎流放,心情忧郁,时常往来黄州与光山之间,并到光山净居寺读书,借以逃禅寄啸,吟风赏月,排解苦闷!

黄庭坚的来访,给经受了黄州苦雨四载的苏轼以莫大的心理抚慰。苏轼(1036—1101)时年已47岁,头发斑白,然而正值盛年,精力充沛。他与刚到大苏山的黄庭坚先到了大苏山脚下佛教天台宗祖庭净居寺游览,僧人领着首次游览大苏山的黄庭坚参观了寺院,并在寺院的一处亭子坐下喝茶。僧人们指着门外的几座山峰给黄庭坚介绍了山名与出处。并给黄庭坚细细讲述了净居寺的历史与自然景色。寺门前天造地设,翠烛峰东,西各两座,宝瓶峰东,西各两座,正对寺门的山叫香炉峰。看到这天生道场,黄庭坚不由自主内心赞叹!写下了此行的第一首诗《香炉峰》。全诗如下:

黄庭坚《香炉峰》

香炉不铸石陶甄,鼻不闻香眼见烟。

上有文殊师利塔,好将一瓣此中燃。

诗中黄庭坚赞叹的说:“净居寺有天生的香炉不用甄选石头和陶器的香炉,鼻子虽闻不到香,但能看到山中云烟。更绝妙的是香炉峰上有文殊师利塔一座,可以供修佛的人将一瓣心香在塔中燃点”。

茶水用罢,苏轼带着黄庭坚从寺院的东边山路,登上苏山山顶,苏轼在前面带路,一路健步如飞。游苏山崖,油盐罐,苏仙洞,紫云塔,北齐摩崖石刻,最后来到苏轼寓居净居寺读书之处“东坡读书台”。

东坡读书台在净居寺的后山正上方,是个小四合院,里面壁上有苏轼的诗文石碑,这还是元丰三年苏东坡首次经过净居寺时留下的墨宝,被细心的居仁方丈刻了石。读书堂门前可以见到净居寺“九龙捧圣”(九条山岭山形如朝拜着净居寺山门,故俗称九龙捧圣)之景,因为地势高,黄庭坚又看到了静居寺门前著名的六峰之一博山台,不由更加赞叹这天生道场,逸兴大发,而东坡却只是礼貌性的应和。山谷不由暗衬,自己与老师苏轼以前有过多次诗歌唱和,而自己这次冒着“于佛前称尊”的“风险”,先行吟过的《香炉峰》诗,在闻名天下的大宋第一才子老师东坡夫子面前竟然无应和,看来处于贬谪中的老师心情还是不爽啊!时候已到饭点,僧人担来酒饭,庭坚一边劝慰老师东坡饮酒,一边拍着马屁,一首《博山台》诗应景而出。全文如下:

黄庭坚《博山台》

宫亭只说香炉峰,此地今见博山台。

紫烟孤起丽朝日,定是海山飞得来。

化工造物能神奇,不必惊世出蓬莱

千来隐沦被昭洗,博山我劝尔一杯。

先生发白足力强,遥思秋风醉几回。

童儿数修扫洒职,莫使石面沾尘埃。

黄鲁直在诗中写到,在净居寺梵天宫的亭子里僧人只讲到了山门前的香炉峰,而到了寺院上面读书台这个地方竟然发现了净居寺山门前还有座象和尚用具钵鱼的山峰叫博山台。这个山峰紫烟独起,绚丽对着太阳,一定是海中的仙山飞来的,净居寺的化工造物能如此神奇,又何必叫做“蓬莱”仙山而惊倒世人?

下半首山谷笔峰一转,劝起老师苏轼,博山台藏在众山后面好象千年要被隐沦而终究还是被看到,老师所受的千年委屈也终将被昭雪洗刷,我劝老师与博山一起再进一杯酒。接着山谷开始一通“马屁”加抒怀。赞叹东坡先生虽然头发白了但仍然足力很强,想想老师与山谷在这秋风里游览风景,年龄却均已步入中年,师徒还能在一起喝醉几回?感叹人生短暂。

净居寺读书堂的童子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才被安排来打扫老师东坡先生的题字石碑,一定要尽职打扫不要让石面沾上一点点尘埃!

酒足饭饱,苏轼一行由净居寺上方的读书堂西面的南方一径下得山来,来到净居寺钓鱼台景点,黄庭坚面对小苏山上的一个形同青铜器的石头,竟然被称着钓鱼台,而下方十数米也没有一个水体的情景,目瞪口呆,震惊之余直指其讹,并赋诗一首,全文如下:

黄庭坚《净居寺上方南入一径有钓台气象甚古而俗传谬,妄意尝有隐君子渔钓其上感之作诗》

避世一丘壑,似渔非世渔。

独吟嘉橘颂,不遗子公书。

笋蕨园林晚,丝缗岁月除。

安知冶容子,红袖泣前鱼。

山谷道人在诗中写到,净居寺钓鱼台是逃避世间的一处丘壑,象钓鱼台而不是世上真的钓鱼处。老师苏轼在苏山逃禅寄啸,象楚大夫屈原一样独自吟咏着嘉橘,而不去奔走托情,人格是如此高尚。而自己要离开了,老师也终要回到黄州贬所“东坡”,过一天到晚挖笋种蕨,而在师母织布的过程中度过静好的岁月。又怎么能知道春风得意坐拥美人的冶容子,最后却要承受痛失美人的悲伤呢?暗示着黑暗终将过去,老师苏轼一定会东山再起,叱咤风云。

写完这首诗,师徒二人依依惜别,山谷离开了大苏山静居寺。而黄庭坚这次来净居寺,老师只是招待他看景饮酒,除了闲谈境遇而终没有与山谷和诗。可见旷达的苏东坡,也有气妥抑郁的时侯哦!要不然怎么四十七就白了头与老李我一样?不过我与老苏比韩愈强点,韩愈《进学解》中说:“年未四十,视苍苍,发茫茫。”但我们三共同的优点是“鬓微霜,又何妨?”黄庭坚年轻几岁,不还是赞叹东坡先生跑得快?

《东坡年谱》,《山谷年谱》资料的完整性比较:

1.《东坡年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史部 传记类名人之属存目。宋王宗稷撰。宗稷字伯言,五羊人。自记称绍兴庚申随外祖守黄州,到郡首访东坡先生遗迹,甲子一周矣。思诸家诗文皆有年谱,独此尚阙。谨编次先生出处大略,叙其岁月先後为云云。

黄庭坚裔孙黄謍(1150-1212),字子耕,号复斋,为黄庭坚族弟黄叔敖之孙,亦是《山谷别集》的编者。《山谷年谱》三十卷成书于庆元五年(1199)。

尽管两本年谱均成于宋代,但《山谷年谱》因为是黄庭坚族孙编著,在资料的占有上比《东坡年谱》更详尽,证据力更完整。叙述也更详尽。

2.《黄 山谷年谱原序》说,在他编山谷年谱之前,黄庭坚是没有年谱的。惟有四川本《山谷诗集》旧注考据年代较为详细。所以黄 编《山谷年谱》是依据四川洪氏的诗集编年来的。而洪氏所编自元丰戊午年以上没有考证过编年,是四川本的毛病所在。所以黄 根据家庭所传黄庭坚的旧事回忆,,在编黄庭坚遗文为别集二十卷的基础上,也没有考证到编年。所以收集了黄庭坚文集,外集,别集,尺牍,遗文,家藏旧稿,墨迹与四方碑刻它集,议论所及的编成《山谷年谱》,独恨成书时山谷道人己逝世百年了,所以差错是不可避免的。希望有广博见闻的君子质正。

序中黄 提到在《山谷年谱》编著前有一个蜀本《山谷诗集》旧注,对鲁直元丰戊午年(公元1078年)之后的事迹有着较详尽的记载。这就意味着,黄庭坚年谱在1078年以后的记年有两个以上版本,而黄 在此基础上参考了更多的资料,所以这部分的记年更准确。据此黄庭坚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写作《静居寺上方南入一径有钓台气象甚古而俗传谬》一诗时间是被两个以上宋代当时记录所认定的。诗题静居寺当为净居寺的误写。而《博山台》一诗收录在元丰戊午年(公元1078年)之前的治平三年丙午(公元1066年)作,是孤证,据诗意推断,应该是与《静居寺上方南入一径有钓台气象甚古而俗传谬》是一时之作。同时的还有《香炉峰》一诗。这个推断应该是正确的。

《东坡年谱》明确记载苏轼到光山的时间是一次

《东坡年谱》记载,元丰二年,(东坡)44岁。是年苏轼在徐州任。三月自徐州移知湖州。四月二十九日到湖州任。是岁言事者以先生《湖州到任谢表》以为谤,中使皇甫遵到湖追摄。八月十八日赴台,因“乌台诗案”入狱,十二月出狱,二十九日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苏轼出狱,连削两个官职,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的名义贬谪黄州。1080庚申元丰三年,(东坡)45岁,是年正月十四日,苏轼自京师道出陈州,苏辙自南都来陈,相见三日而别,至十八日,于蔡州道上遇雪,作《次子由韵》古诗二首。过新息县,作《示乡人任师中》一首。(谨按:任伋,字师中,眉州人,尝倅黄州,卜居新息,葬于光山。)过淮,游净居寺。至歧亭,访故人陈慥季常,留五日,赋诗一首而去。二月一日苏轼带家人到达黄州,寓居定惠院。是年诗文有:《示乡人任师中》一首,《过淮》诗,《游净居寺》诗等。

苏轼《游净居寺诗并序 》:

寺在光山县南四十里,大苏山之南,小苏山之北。寺僧居仁为余言:齐天宝中,僧慧思过此,见父老问其姓,曰“苏氏”。又得二山名,乃叹曰:吾师告我遇三苏则住,遂留结庵。而父老竟无有,盖山神也。其后僧智觊见思于此山而得法焉,则世所谓思大和尚、智者大师是也。唐神龙中,道岸禅师始建寺于其地。广明庚子之乱,寺废于兵火,至乾兴中,乃复而赐名曰“梵天”云。

十载游名山,自制山中衣。

愿言毕婚嫁,携手老翠微。

不悟俗缘在,夫身蹈危机。

刑名非夙学,陷井损积威。

遂恐生死隔,永与云山违。

今日复何日,芒鞋自轻飞。

稽首两足尊,举头双泪挥。

灵山会未散,八部犹光辉。

愿从二圣往,一洗千劫非。

徘徊竹溪月,空翠摇烟霏。

钟声自送客,出谷犹依依。

回首吾家山,岁晚将焉归。

这是《东坡年谱》明确记载苏轼到净居寺的记录,全书只此一次且此次行程紧急,推算苏轼大概在净居寺只是三两天。但与该年谱有关的苏轼乡党任师中,据天一阁藏本明《嘉靖光山县志》依《淮海集》记载任师中墓葬在光山,此中消息,不容推测,谨记于此。

苏轼《过淮》

朝离新息县,初乱一水碧。

暮宿淮南村,已渡千山赤。

麏鼯号古戍,雾雨暗破驿。

回头梁楚郊,永与中原隔。

黄州在何许,想像云梦泽。

吾生如寄耳,初不择所适。

但有鱼与稻,生理已自毕。

独喜小儿子,少小事安佚。

相従艰难中,肝肺如铁石。

便应与晤语,何止寄衰疾。

(时家在子由处,独与儿子迈南来。)

《东坡年谱》中记载的苏轼此行在光山的诗作是不全的,七言绝句《梅花两首~光山度岭作》等诗也是东坡此时的作品。

地理记载当以地方史料为权威,天一阁藏本明《嘉靖光山县志》记载春风岭在光山。据该志记载,“春风岭,在县西六十里”。现今此春风岭地名仍在光山北向店与卧龙台中间。让麻城新县“苏粉”引以为傲的苏轼七言绝句《梅花二首(光山度岭作)》作于今麻城与新县小界岭的说法是错误的。光山春风岭名称历千年未变,而新麻交界小界岭就是春风岭当为附会之说。至于古代宋朝官道如何走向是不能以现行道路来推测的。也从没有资料证明苏轼过了春风岭就到了湖北。苏轼本人的诗题很明白的写作,“光山度岭作”。地点明确,不容置疑!

苏轼《梅花二首(光山度岭作)》

(一)

春来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

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

(二)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苏轼在光山的路线用诗来串连是从息县渡淮进入光山,经今寨河,卧龙台(今孙铺),北向店,文殊到达晏河净居寺(今净居寺管理区)。所以这两首七绝诗的创作时间在《游净居寺》诗前。《过淮》诗后。

苏轼《岐亭五首(并叙)》中说:“凡余在黄四年,三往见季常,而季常七来见余,盖相从百余日也”。这个时间是很长的,有没有同来净居寺《东坡年谱》并没有正式记载。而陈季常与苏轼同是佛教信众,同来净居寺的可能性不容推测亦不能排除。

元丰七年四月,(东坡)受命移汝州,黄州送轼者皆至于慈湖,陈季常独至九江。自此苏轼再没有回过光山。

苏轼在湖北所作梅花诗:《岐亭道上见梅花戏赠季常》

蕙死兰枯菊亦摧,返魂香入岭头梅。

数枝残绿风吹尽,一点芳心雀啅开。

野店初尝竹叶酒,江云欲落豆稭灰。

行当更向钗头见,病起乌云正作堆。

《山谷年谱》明确记载黄庭坚到过光山是两次。

第一次是治平四年黄庭坚高中进士调任汝州叶县尉后得官归家途中路过光山。黄庭坚在光山写了三首诗。

黄庭坚《初望淮山》

风裘雪帽别家林,紫燕黄鹂已夏深。

三釜古人干禄意,一年慈母望归心。

劳生逆旅何休息,病眼看山力不禁。

想见夕阳三径里,乱蝉嘶罢柳阴阴。

黄庭坚《新息渡淮》

京尘无处可轩眉,照面淮滨喜自知。

风里麦苗连地起,雨中杨树带烟垂。

故林归计嗟迟暮,久客平生厌别离。

落日江南采蘋去,长歌柳恽洞庭诗。

黄庭坚《光山道中》

客子空知行路难,中田耕者自高闲。

柳条莺啭清阴里,楸树蝉嘶翠带间。

梦幻百年随逝水,劳歌一曲对青山

出门捧檄羞闲友,归寿吾亲得解颜。

这一次路过光山,诗人虽新进得官,奇怪的是思隐羞檄,无心游玩,此行没有到过净居寺。当时亦不识苏轼。

《山谷年谱》记载黄庭坚第二次到光山是元丰六年(1083年),此时黄庭坚在知吉州太和县任上。该年谱记载黄鲁直《静居寺上方南入一径有钓台气象甚古而俗传谬》一诗的创作时间即在此时。诗中黄庭坚表达了乐享隐沦,安知非福的思想。此诗的诗名是钓台,从诗名与意境来看,与《博山台》一诗一致,再结合《山谷年谱》中黄庭坚宦迹游程经历,明确记录黄庭坚到过光山净居寺的只有此时此诗,而元丰六年 是苏轼被贬黄州第四年,《博山台》一诗记载的苏黄同时到光山净居寺场景,只能是这次,所以笔者认为《博山台》的创作时间在《山谷年谱》中的准确位置应与此钓台诗并列。

为什么黄庭坚说静居寺钓台气象甚古而俗传谬呢,这只有实地考察才能明了。静居寺钓台名为钓台,实则其下并没有水,更无从钓鱼,只是此石凌空突兀,其顶为台,所以形如钓台,实在不是真的钓鱼台,天下的钓台风景,怕也只有光山静居寺的是个“假货”。以前很奇怪,净居寺这个钓鱼台要是在水里,要淹住寺院才行,而这怎么可能,黄廷坚此诗释吾疑问,平生一快也!

千年以来,地势没变。廷坚亦指其俗传讹矣!并说该台为避世丘壑,似渔非渔!结合苏轼在黄州不得签署公事的经历,鲁直以屈原来比喻东坡,并描写了苏轼隐逸生活和无公事相扰的闲适,以及安知非福的宽慰。此诗原文于此:

黄庭坚《静居寺上方南入一径有钓台气象甚古而俗传谬》

避世一丘壑,似渔非世渔。

独吟嘉橘颂,不遗子公书。

笋蕨园林晚,丝缗岁月除。

安知冶容子,红袖泣前鱼。

时苏轼在黄州东坡种菜织布,不得签置公事。庭坚此诗描写了静居寺的钓台形貌古朴,不是真的钓鱼台的事实。所谓避世丘壑,似渔非渔也。歌颂苏轼象屈原一样被放逐,而不去走后门求出路的高尚品格,描写了东坡如诗的田园生活。宽慰苏轼即便如冶容子春风得意拥美人,最后也落到个痛失美人的愤切。暗示黑暗会过去。给陈汤写信的人最后征为少府,结局也是美好的。诗主要是宽慰苏轼。

所出典于下:

子公是汉 陈汤 的字。 西汉 成帝 时, 汤 为车骑将军 王音 所信用。郡守 陈咸 曾多次送 汤 财物,给 汤 写信,以求“得入帝城”。后竟征为少府。事见《汉书·陈咸传》。

《缫丝吟》 宋代 方回

行役过桑野,适值丝事成。缫者无劳色,缫车无怨声。彼美冶容子,高楼吹玉笙。一夕缺俪偶,愤切含离情。被绮食珍鼎,迭慾生骄盈。蚕妇虽繿缕,君子未可轻。所以不可轻,能保秋霜贞。

从黄庭坚在净居寺写的这两首诗来看,黄虽说写景,不如说都写的是苏轼。可见苏黄交游时苏轼的心情很沉重,试想即便伟岸如东坡,在元丰六年己经受黄州苦雨四载,心情亦是有些低落的。我想这也是东坡此行没有写诗的原因。

诗中的冶容子,春风得意拥美人,后来亦只有泣哭失去红袖的悲伤。而东坡的独吟橘颂如屈原,不遗子公书的畅意是对处于隐沦生活不得签署公事中的东坡居士的安慰!

黄庭坚于元丰六年十二月从太和移德平镇,《山谷年谱》记载,此后黄庭坚再没有到过光山。《静居寺上方南入一径有钓台气象甚古而俗传谬》被收录在《山谷年谱》元丰六年癸亥下,时间在9至12月之间,因列该篇首位故时间在元丰六年9月是可信的。苏黄在光山的交游时间正是此时。

与此同时的诗还有:

黄庭坚《香炉峰》

香炉不铸石陶甄,鼻不闻香眼见烟。

上有文殊师利塔,好将一瓣此中燃。

《钦定四库全书荟要~集部~山谷年谱》一处错误的刊误

(以下简称《山谷年谱》)。该年谱卷一第九页收录有一首元载于《山谷外集》的诗《博山台》。《山谷年谱》的作者宋代黄某是黄庭坚之孙,他将山谷此诗的创作时间收入治平三年,这是错误的,原因如下。请看原诗内容:

黄庭坚《博山台》

宫亭只说香炉峰,此地今见博山台。

紫烟孤起丽朝日,定是海山飞得来。

化工造物能神奇,不必惊世出蓬莱。

千来隐沦被昭洗,博山我劝尔一杯。

先生发白足力强,遥思秋风醉几回。

童儿数修扫洒职,莫使石面沾尘埃。

诗中描写的香炉峰与博山台瑰丽景色在河南光山净居寺寺门前,而这个千年隐沦终将被昭洗的白发先生,正是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苏轼。诗中黄庭坚借着劝博山一杯酒来宽慰苏东坡饮酒,同时又流露出对人生苍凉的悲叹,师生均已步入中年(秋风)还能有多少次共饮同醉的机会?净居寺的扫地童子能够打扫东坡诗碑是几世修来的福气,千万要殷勤打扫莫使石面沾尘。苏黄在光山净居寺交游场景历历如目。面对正走背运的苏轼,黄庭坚的推崇宽慰闪露着人性的光辉。师徒如此,艳羡了多少后人?

诗中的场景人物决定这首诗的创作年代决非治平三年。因为治平三年是公元1066年。黄庭坚生于庆历五年即1045年,治平三年黄庭坚时年21岁,与先生苏轼还不相识,也没到过光山净居寺博山台。所以《钦定四库全书荟要~集部~山谷年谱》此处是错误无疑!

一边倒的地方志记载与历史建筑遗存

1.天一阁藏本明《嘉靖光山县志》流寓中记载苏轼“谪官黄州,道经于光。悦净居梵天寺之胜,尝读书其上,留题壁间,后人遂名其所游曰‘读书台’。”

2.东坡读书堂:《通志》云:在光山县西南四十里净居山寺中,宋苏东坡谪黄州寓此。《光州志》云:旧志称东坡谪黄州寓此寺读书。东坡游净居寺诗,旧有石刻,久而失去,明嘉靖间,知县沈绍庆为重刻,跋之。绍庆跋曰“苏文忠公被谪黄州时,好游光山之净居寺,非为接壤于黄,第以福乡灵境,故往往寄啸而逃禅焉。今世殊人遐,题诗之处唯空山古寺,烟月荒苔而己。绍庆忝令兹邑,因吊古慨坠绪之茫然,乃复建石,以表其遗文,庶使闻昔贤之风者有所勖云尔。光山令沈绍庆,重刻时,嘉靖丙辰夏五月也!清乾隆《光山县志·古迹》载”岁久剥蚀。乾隆丙午,知县杨殿梓觅旧重镌,有跋。 苏轼“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自新息渡淮过光山,游览山林,所在题诗,居久之乃至黄州。黄与光临,尝避暑于净居山,今尚有轼读书堂。”

3.历史上净居寺三贤祠(祭祀苏轼,黄庭坚,陈季常)相关文物碑刻,诗作与文献:

《光山县志》载:净居寺“西复三贤祠址,盖祀苏公与黄文节,陈季常者”。

明朝嘉靖二十六年丁未岁冬十月《记梵天寺后裔僧俗复兴序》碑记载:净居寺“及宋时,释僧佛印禅师,道生鲁直真人,儒生东坡先生,是境三教迭兴,细流者三千,羽士者八百,儒流者五百人矣。建龙华三会之功,集坟典群英之句,诚为三教也。”

《夏日登净居寺步东坡原韵 》(明)张基崇

寻山多幽兴,著屐破苔衣。 谈空忆高人,世风已渐微。 苍茫见古祠,猿鹤引清机。 我来当长夏,松风散暑威。 红尘飞不到,远与世情违。 不知绝顶上,何年聚星飞。 三贤儒释道,禅关信手挥。 佛门四百载,至今仰余辉。 自恨无冥语,惭愧想非非。 白云横天外,岚气接崖霏。 寒山一片石,对语独依依。 何能分一座,垂老不言归。

附录:苏轼《方山子传》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见之欤?

2.天下第一错字。“凡心无存”,宋真宗御笔题写的净居寺(净居寺一名梵天寺)门额。

作者:李勇(中书协会员 信阳市书协副主席 全国首部司马光书法评论专集《司马光书法评稿》作者) 作者微信:云涌轩李勇 原创不易,请尊重知识产权!

【光山地名故事】斛山乡梅岗村师姑塔的地名传说

【惊呆】这是光山哪所学校?军训如此威武霸气!

【实用】太实用!只要一个塑料瓶,油烟机用上一年都不用洗

监制/蔡大恩 方明利责编/梅曙贤 陈悦(实习)

欢迎朋友圈转发转载请注明来源

Hash:82e84fc97b9bb3dba7aebe6ff2b7b6ec8de4f323

声明:此文由 光山微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