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聊城临清鳌头矶

鳌头矶

山东济南上山传媒 官网

服务产业涵盖广告片拍摄制作、宣传片拍摄制作、形象片拍摄制作、纪录片拍摄制作、微电影拍摄制作、动画制作、平面设计、形象整合,艺术节承办,网络直播,短视频制作等多个领域。上山传媒以山东总部为依托创立了上山(山东)影视制作中心、上山(北京)数字工作室、上山(河北)音频制作中心、上山(东平影视基地)分公司四大分支机构。至今创作及发行的优秀影视作品100余部,服务客户100余家。

鳌头矶始建于明代永乐十五年(1417年),占地1200平方米。现位于会通河南、北交汇处,系为防止洪水冲刷而建。其名缘于此处原为元代运河与明代运河交汇处的一座石坝,其形状如鳌头,两支运河上的四处河闸象鳌的两对足,广济桥在鳌头矶后面象其尾。

鳌头矶古建群主要有鳌矶坊、正门、吕祖堂、李公祠望河楼观音阁组成,现存主题建筑观音阁,砖砌基座高5米,9米见方,下辟门洞,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歇山卷棚顶,三、五、七架梁和抹角梁木构架,上覆筒瓦,陶质脊兽装饰,四角飞挑,木隔落地。西殿吕祖堂、南楼望河楼现存各三间。

穿过幽深的门洞,首先看到的是"古砖陈列室",里面展示的是历史临清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中国历史的伟大贡献。古砖陈列室收集了明代成化年间至清代康熙年间临清烧制的青砖,临清砖是营建北京皇城的重要建筑实物,明清两代修建北京皇宫各大殿和紫禁城墙用砖,以及明代修建的北京十三陵和清代修建的东陵、西陵等皇帝陵寝用的砖,绝大部分是临清烧制的。临清砖以"击之有声,断之无孔,不碱不蚀"而著称于世。

自陈列室出来向南,拾级而上登上望河楼,大运河象一条玉带在楼前飘过。楼内东西山墙分别悬挂着两块大匾额,这两块匾原在卫运河"避雨亭"上,此亭传为清代乾隆皇帝沿运河南巡时在此亭避雨而后人建亭以示纪念。一块是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临清直隶州知州张度书写的"汶卫津梁"。"汶卫津梁"四字为正楷书,端庄而洒脱,笔笔颇具功力。一块是清康熙年间临清知州、书法家王毂书写的"沙丘古渡"。"沙丘古渡"四字为行书体,苍劲雄浑,神韵丰满,不失为一书法艺术的佳作。

从望河楼转而登上观音阁,极目远望,运河、绿树、街道、行人尽收眼底。正前方是登瀛文化广场,画坊、曲廊、石桥、流水、花坛、喷泉历历在目。观音阁建在台基之上,基砖砌,高5米,9米见方,下方辟有门洞贯通。观音阁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歇山卷棚顶,上覆筒瓦,四角飞挑,木格落地,与望河楼相映成趣,浑然一体,为临清景观"鳌矶凝秀"之所在。

鳌头矶作为与京杭大运河关系密切的古建筑,保存较为完整,是研究明、清两代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社会风俗、道教文化、民间信仰诸多研究领域的实物资料,它是运河文化的积淀之一。

著名书画家李苦禅、蒋维菘、高启云、黑伯龙等为其题匾作画,使古老的鳌头矶又添异彩。1994年,鳌头矶被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ash:2084278d801d8620a34823bab8c045a66424d8d7

声明:此文由 上山小麦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