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灵墓地、古北欧石刻和教堂

耶灵墓地、古北欧石刻和教堂

耶灵墓地、古北欧石刻和教堂位于丹麦的日德兰半岛东部,耶灵是丹麦王国的诞生地。这里保存着教堂、坟墓和刻有如尼字母的石碑等历史遗迹。教堂建于1100年左右,坐落在两座巨型的坟墓之间;简朴的石造教堂里,有公元12世纪初的绘画;正殿下面宽敞的祭室曾出土过中年男性骨骸的一部分和国王服装的碎片。

据推测,这可能是哥尔姆老王的坟墓。两座圆锥形的巨型坟墓是国王墓,北面一座建于公元958年左右,里面的大宝藏室藏有许多珍贵的艺术品。国王和王妃的遗体在移往教堂之前,曾经安放在这里,如尼字母的石碑耸立在教堂的前面,是丹麦文字艺术最古老的作品。其中,哥尔姆石碑高1.4米,宽约1米,厚0.5米;哈拉德石碑高2.4米,宽2.9米,是北欧最大的如尼字母石碑,上面刻有最古老的耶稣像。

耶灵墓地的坟冢和一个古代北欧文字的石碑是北欧文化中的异教徒文化的典型范例,而其他北欧文字的石碑和教堂则诠释了进入10世纪中期时,丹麦人逐渐基督教化的进程。

Jelling Mounds, Runic Stones and Church

必去理由:丹麦文字艺术最古老的作品

景点所在大洲: 欧洲【Europe】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丹麦[Denmark]

景点所在省、州:南丹麦大区 [Region of Southern Denmark]

景点所在城市:瓦埃勒 [Vejle ]

园林瑰宝丨北海阅古楼《三希堂法帖》石刻

阅古楼位于北海琼华岛西麓,始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是一座风格独特的园林建筑。楼依山而建,呈半圆形,上下两层,左右环抱,楼内四壁嵌满《三希堂法帖》石刻,共四百九十五方。为中国古代书法集成的石刻珍品。

阅古楼石刻是我国保存自魏晋以来最为完整的古代书法石刻珍品集成,全名为《御制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此丛帖按照历史顺序排列了我国历代书法家的作品,从中不仅可以系统地了解各时代书法家的风格及演变过程,而且还有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和研究。

小编为大家精选

北海阅古楼中著名法帖石刻

与大家一同领略中国书法艺术之美

快雪时晴帖

【文】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首山阴张侯

王羲之【晋】字逸少,琅琊临沂人。草隶、八分、飞白、章行等诸体皆精,草隶为古今冠。草书法张芝,正书学钟繇,后又遍习梁鹄、蔡邕等书,精研体势,增损古法,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创研美流便之体。与钟繇并称“钟王”,与其子王献之并称“二王”。于我国书法艺术史上具有继往开来之功,后人以“书圣”誉之。

伯远帖

【文】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

王珣【晋】字元琳,小字法护,琅琊临沂人。善行书、草书,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一《题王珣真迹》云:王珣书“潇洒古淡,东晋风流,宛然在眼。”

蒙诏帖

【文】公权蒙诏出守翰林职在闲冷亲情嘱托谁肯响应深察感

柳公权【唐】字诚悬,京兆华原人。公权博贯经术,其书法结体劲媚,自成一家。书法初学王羲之,后遍阅隋唐名家笔法,融北碑方笔于楷书之中,兼得欧体紧密、瘦劲险峻及颜体纵势、行笔转折等两家之长,从而形成结构严谨而开拓、用笔挺秀劲健之楷书字体。

中秋帖

【文】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王献之【晋】字子敬,王羲之七子。工书、正、行、草书诸体兼擅,尤精行草,与其父并称“二王”。

咏阅古楼御制诗石刻

【文】宝笈三希萃法珍 好公天下寿贞珉 楼飞四面开屏障 神聚千秋作主宾 不杂赢刘夸博广 略存魏晋要精真 游丝灯影参元契 大块文章沆瀣津 乾隆甲戍春御题

高宗【清】爱新觉罗·弘历,清朝第六位皇帝,年号“乾隆”。乾隆帝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乾隆书法在传承经典上下了很大功夫,他不断追摹先贤,组织人员编撰《石渠宝笈》、《秘殿珠林》等书画著录。

图文提供:北海公园管理处

开馆时间:9:00-17:00 15:30停止入馆

*园博馆已实行实名制入馆,请您携带有效身份证件入馆参观(学生请携带学生证)。

*园博馆作为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长期开展各类园林主题校外教育活动,欢迎北京市中小学生持“北京市中小学学生卡”(天坛背景,无照片)到馆内中央大厅游客服务中心进行刷卡登记。

游客服务中心咨询电话:010-63915025(周二至周日 9:00-17:00)

园博馆倡导绿色出行,推荐您乘坐地铁或公交前往参观:

铁路线:地铁14号线至园博园站,换乘专55路公交车至正门下车。

公交路线:乘坐327路、385路、951路至芦井站下车,向东步行5分钟即到。

喜欢我们的文章,为我们点赞吧

展览 | 教育 | 文化丨收藏丨学术

揭秘北京第二古老的天主教墓地的前世今生

正福寺天主教墓地

正福寺天主教墓地是北京两处最早的外国传教士墓地之一,它不仅如实地记录了两百多年来天主教在北京一带的传教活动,更是这一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老猪在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偶然看到一批来自于北京海淀正福寺耶稣会士墓地的国外天主教士的碑林,在碑上记录着历史,篆刻着那些从明清时代就来到北京传教的洋人们的一生,顿感唏嘘,但也勾起了去探索发生在这一历史时期历史的探索,于是有了今天的这个文。

作者/拍摄:@老猪的碎碎念

坐标:北京,五塔寺(石刻艺术博物馆)。

这里是北京系列之天主教士碑林。

正福寺墓地,又称北堂墓地或法国人墓地。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正福寺村。原为明初徐达后人所建的家庙。咱先交代一下这块地方的前世。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受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恩准,六名法国耶稣会士远渡重洋前往中国传教。除了塔夏尔神父途经暹罗(泰国)时离队,其余五位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抵达北京。其中张诚和白晋被康熙皇帝选为西学老师留在宫中,其余三人前往外地传教。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在华的法国耶稣会士脱离葡萄牙耶稣会,成为独立的传教团,张诚被任命为法国耶稣会中国传教会会长。起初包括张诚在内的法国耶稣会士,和其它国家的传教士一样,都安葬在栅栏墓地。雍正初年(1724-1730年间),法国耶稣会在京西正福寺村旁边获得了一块土地,用于建造墓地和避暑静修之用。此处位于现在海淀区四季青乡,据说原来是明代大将徐达后人的家庙。墓地建成后被称为正福寺墓地或法国墓地,雍正八年(1730年)去世的白晋是第一位安葬在这里的传教士。雍正十三年(1735年),张诚的坟茔从栅栏迁至正福寺墓地。后来耶稣会被罗马教廷解散,遣使会接管了北京的法国传教团体,先后共有25位法国耶稣会士被埋葬在正福寺墓地,其中包括圆明园大水法的设计者蒋友仁。

嘉庆、道光时期,朝廷奉行禁教政策,其间正福寺墓地没有受到破坏。道光十五年(1835年),从澳门来到北京的孟振生神父在书信中详细地描述了当时正福寺的情形。整个墓地呈长方形,前半部分是住所,后半部分是墓园。进门有一个小门厅,穿过走廊是一个四合院。院子中心有一个日晷,北面是餐厅,西面是住房,东面是图书馆教堂是独立的建筑,位于四合院后面。房子周围种满了果树,一条架满葡萄藤的长廊通往后面的墓地。墓地正中是一条小径,尽头处的平台上建有大石基祭坛,上面树立着石质十字架。47座坟墓排列在小径两侧,其中33座石碑上刻有铭文。白晋、张诚之墓位于十字架前面最靠近的地方。结合下面这张十九世纪的图画,我们可以形象地了解到当时正福寺墓地的面貌。

道光十八年(1838年),一起地方仇教事件使正福寺墓地首度遭劫。一位名叫孔山林的教徒从山西运送宗教物品到北京,在途中被巡捕扣留,收货人是正福寺的看守人图老五。经过五个月的清查和审讯,他们和另外几个教徒以勾结洋人罪被流放,正福寺则被查抄充公。十字架和墓碑被推倒,墓地沦为废墟。

咸丰十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根据《北京条约》的条款,清政府将归还此前没收的教会财产。条约签订不到一个月后,恭亲王奕訢签发了归还正福寺墓地的公文。此时已经成为北京教区主教的孟振生,主持了公开安葬阵亡的英法联军官兵的仪式。阵亡于通州张家湾的法国军官达马斯(Count Albert-Marie de Damas)入葬正福寺墓地,标志着正福寺重新开放。他的坟墓位于墓园东边离大门不远的地方,墓前还建起一座气派的纪念碑。碑身上刻有法文“以此纪念1860年在远征中国时阵亡的将士”,另一面为阵亡者的姓名和身份,侧面饰以拿破仑三世皇室的鹰像徽章。这座为侵略者修建的纪念碑,为正福寺增添了一抹宗教之外的色彩。

同治二年(1863年)底,正福寺墓地修复完成,破损的墓碑被重新树立起来。同治七年(1868年)12月孟振生归主,成为安葬在正福寺墓地里的第一位法国主教。

1900年6月义和团冲入正福寺墓地,烧毁房屋,铲平墓园,开棺暴尸。1907年在北京教区主教林懋德的主持下,正福寺开始修复。先是重建了教堂,同时修补残存的墓碑,无法恢复的则重立新碑,共计67块。

所有墓碑并没有复归原位,而是镶嵌在祭坛两侧新修的围墙上,传教士们的遗骨经整理后埋在墓碑下面。此后正福寺不再用作墓地,逐渐转变为以教堂为中心的活动场所。

新中国成立初期,正福寺的宗教活动得以保留。1954年六必居酱菜厂征得了正福寺的部分土地。1958年的“献堂献庙”运动中,教堂献给了人民公社,先后用作集体食堂和生产队仓库,1978年拆除。

在1969-1971年间的备战备荒运动中,正福寺墓地的墓碑被从墙上起下运走,用于修建防空洞。没有运走的则散落四处,有些被砸坏。后来多家单位迁入,正福寺墓地彻底湮没。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批正福寺的墓碑在月坛北街西城酱菜厂院内的防空洞里被发现,当时用作盖板和墙体的建筑材料。这些饱经沧桑的墓碑被运至北京石刻博物馆收藏,于是我看到了它们。

在这里传教士们的墓碑丛林中穿行,我仿佛听到了他们传唱的经文:"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他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他使我的灵魂苏醒,为自己的名引导我走义路。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在我敌人面前,你为我摆设筵席;你用油膏了我的头,使我的福杯满溢。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爱随着我;我且要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直到永远。"

拍摄:@老猪的碎碎念

谢谢观赏, 喜欢请关注。

下一季将有更好的内容呈现

耶稣出生地考古新发现:一件隐藏在主诞教堂的古代器物重见天日

巴勒斯坦当局近日称,在伯利恒的主诞教堂发现了一个领洗池,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纪或7世纪,它隐藏在另一个古老的领洗池中。

新发现的领洗池似乎是由与教堂的柱子相同的石头制成的,这意味着它可能与公元4世纪的教堂本身一样古老。

领洗池是指在教会中为儿童及成人施行洗礼而设置的设备,是可储水的容器。依洗礼的不同,领洗池也随之不同,若是使用浸水礼,领洗池需可容纳一个人,受洗者在领洗池中,先浸到水中再由施洗者扶起,即完成洗礼。若是使用点水礼,受洗者不需进入领洗池中,领洗池只是单纯的储水容器。

目前还很少有关于这个物体的其他细节。自2013年以来,伯利恒的主诞教堂一直在进行翻修,该项目已经发现了一些令人惊讶的珍宝,包括一件华丽的珍宝。

伯利恒的主诞教堂

伯利恒的主诞教堂位于巴勒斯坦伯利恒马槽广场,是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教堂之一。教堂建于耶稣诞生之地马槽原址之处。原址的首座圣诞教堂于327年由君士坦丁一世的母亲海伦娜修建,公元614年波斯帝国入侵,曾经破坏不少基督教圣地,但这座教堂却未受破坏并保存至今。

教堂地底一个地下室,名为Grotto of the Nativity,相传为耶稣基督诞生之确实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