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联军校遗址

抗联军校遗址

抗联军校遗址,位于集安市榆林镇治安村四组以南500米左右,西山坡上约30米高的半山腰处。是一个天然石灰岩洞穴,洞口上方是一片高10余米的陡峭悬崖,洞口约12米宽,约2.5米高,洞内十分宽阔,可容纳100人以上,洞深约50米。该遗址现状良好,未遭到自然、人为破坏,山下有大片农田,距公路约300米,交通便利。193,抗联军校遗址,抗联军校遗址简介,抗联军校遗址-通化市集安市抗联军校遗址旅游指南

老岭山脉迎贵客 ——宋铁岩将军的孙女孙晓红探访抗联遗址

位于岑沟五间房的抗联营房遗址

孙晓红(左二)探访岑沟抗联遗址

宋铁岩将军

2015年10月1日,是个值得记忆的国庆节。这一天,我们陪同宋铁岩将军的孙女孙晓红女士,到集安市台上镇中兴村岑沟抗联遗址寻找爷爷的战斗足迹。同行者有集安市台上镇文化站站长肖延夫,台上镇政府干部陈素莹、刘俊亮,台上镇中学老师丁传吉,这是我们当年第三次造访台上镇中兴村岑沟大峡谷。时值金秋,正是老岭山脉红叶飘红的季节,满山的红色述说着昨天那场硝烟弥漫的战争留给人们的红色情结。一条红军路顺着山路十八弯掀开跌宕起伏的记忆,这里曾是抗联重要的后勤补给线和西征休整的大本营。

宋铁岩(原名孙肃先,字晓天)将军是中共东南满省委委员,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是杨靖宇将军的得力助手。宋铁岩在协助杨靖宇进行军事指挥的同时,还为部队的组织建设、政治思想教育等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使部队党组织不断发展,广大指战员的政治素质得到很大提高。在他的直接主持下,一军印发了《反日民众报》、《人民革命画报》和宣传单等,这些为激发抗日军民的斗志发挥了巨大作用。1936年6月,宋铁岩代表军部等率领抗日联军第一军一师主力进行西征。这次西征是宋将军亲自筹备、组织、宣传、发动的,他身先士卒,带领将士们西出刀尖岭,打通和中央红军的汇合之路,并取得了摩天岭大捷。

宋铁岩将军被老岭根据地的人民昵称为老铁,他是中国大学学生会主席、北平大学生联合会理事。国难当头,他弃笔从戎,奔向抗日战场,在长期与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者进行艰苦卓绝斗争中养成了坚强如铁的意志。在摩天岭战斗中受伤后,他回和尚帽子密营养伤,1937年2月11日,突遭日伪军包围。当地人说:“铁主任带伤亲自指挥战斗,不幸中弹,战友们人背肩抬,从岭脊转移到杨茔沟内岔,伤势过重,以身殉国,时年28岁。”

宋铁岩是杨靖宇亲密的伙伴,亲同手足,在他养病期间,老岭根据地还流传着“一个鸡蛋的故事”。当时李敏焕对杨靖宇说:“老铁病了,想见你。”杨靖宇在吃饭,桌子上只剩下一个鸡蛋,杨靖宇让李敏焕带给老铁,以后有时间去看他。但由于种种原因,这对革命的战友今生再无缘相见。

如今将军的孙女已满头白发,来到当年爷爷浴血奋战的地方,她很难平复心中的激动。一路上肖延夫站长一直在给孙晓红大姐讲将军在老岭山区打鬼子的故事。肖站长听奶奶说:“宋铁岩将军曾经在他的太姥爷汤淑珍家里住过。”并在台上镇兴安村湖里找到了当年的老房址。老岭山区的人民为抗联送粮、送药、送衣,甚至献出生命,为中国抗日战争做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东方主战场取得胜利的坚强基石。岑沟大峡谷是集安第二条大峡谷,从岗梁居高临下,一路奔向沟谷,一湾碧水如千尺白绫清澈见底,倒映着两岸的树影。江山此时如画,在一树红花作背景与孙大姐留下美好的瞬间。车到路窄时,我们以步代车,挖掘着季节的每个细节,企图恢复当年的蛛丝马迹,为孙大姐寻找到爷爷当年的飒爽英姿和奇闻异事。据史料记载,中兴村岑沟的五间房是西征的大本营和后勤补给源,沟谷的大梨树老百姓给红军送粮接头的地方,岑沟的一个小的支岔——庙沟的山神庙是红军祭奠战友的地方。从遗址看,有一条50米连营遗迹,是岑沟最大的营房,一条盘山路是西征的起点。

孙大姐现在已年过花甲,是黑龙江政协退休职工,为了却给爷爷写一部传记——《宋铁岩传》的心愿,她常年致力于爷爷日记的整理,走访爷爷曾经战斗的地方,为书刊的发行做前期准备。共和国已经步入辉煌,而当年抗联的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还埋在深山老林和民间亟待整理,如何让伟大的抗联精神浮出水面激励后人,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日过晌午,我们结束了岑沟之行,又驱车赶往下一个走访目的地老岭村。老岭村有著名的大梨树沟,曾经是抗联的一个重要密营,第一二路军会师,也在这里驻扎过军队。我们走访了现年92岁的郑大爷,他13岁时,曾亲眼看到抗联大队人马从老岭村赵家沟过岗到岭前五道沟开会的情景,经过肖站长推算和查找史料证实,那就是著名的老岭会议。老岭村的另一个抗联遗址就是老爷岭庙,是抗联的一个联络站,曾被日本鬼子烧毁,现在已经被李道长重新修复。提到老岭村,不得不提一下村里的当家人吕德军书记。他为人豪爽,18岁担任村里的当家人,带领一方乡亲勤劳致富,一晃40多年过去了,他还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近年来,他又把乡村文化建设搞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最近又争取到国家援助,修建了乡村大舞台。中午吕书记亲自为将军的孙女接风洗尘,简单可口的工作餐彰显了老区人民的淳朴与热情,给革命后代以温暖和关怀。午饭过后,吕书记亲自带领我们参观了老爷岭庙,他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我们讲了不少流传在民间的抗联故事。最后,我们和吕书记一起来到老岭村部,在村部前合影,摄像机记录了这个历史瞬间。孙大姐,老岭山区的百姓永远欢迎你!

作者:丁传吉

老岭山脉迎贵客——宋铁岩将军的孙女孙晓红探访抗联遗址

红色之城

——讲述抗联在通化的故事

2015年10月1日,是个值得记忆的国庆节。这一天,我们陪同宋铁岩将军的孙女孙晓红女士,到集安市台上镇中兴村岑沟抗联遗址寻找爷爷的战斗足迹。同行者有集安市台上镇文化站站长肖延夫,台上镇政府干部陈素莹、刘俊亮,台上镇中学老师丁传吉,这是我们当年第三次造访台上镇中兴村岑沟大峡谷。时值金秋,正是老岭山脉红叶飘红的季节,满山的红色述说着昨天那场硝烟弥漫的战争留给人们的红色情结。一条红军路顺着山路十八弯掀开跌宕起伏的记忆,这里曾是抗联重要的后勤补给线和西征休整的大本营。

宋铁岩(原名孙肃先,字晓天)将军是中共东南满省委委员,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是杨靖宇将军的得力助手。宋铁岩在协助杨靖宇进行军事指挥的同时,还为部队的组织建设、政治思想教育等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使部队党组织不断发展,广大指战员的政治素质得到很大提高。在他的直接主持下,一军印发了《反日民众报》、《人民革命画报》和宣传单等,这些为激发抗日军民的斗志发挥了巨大作用。1936年6月,宋铁岩代表军部等率领抗日联军第一军一师主力进行西征。这次西征是宋将军亲自筹备、组织、宣传、发动的,他身先士卒,带领将士们西出刀尖岭,打通和中央红军的汇合之路,并取得了摩天岭大捷。

宋铁岩将军被老岭根据地的人民昵称为老铁,他是中国大学学生会主席、北平大学生联合会理事。国难当头,他弃笔从戎,奔向抗日战场,在长期与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者进行艰苦卓绝斗争中养成了坚强如铁的意志。在摩天岭战斗中受伤后,他回和尚帽子密营养伤,1937年2月11日,突遭日伪军包围。当地人说:“铁主任带伤亲自指挥战斗,不幸中弹,战友们人背肩抬,从岭脊转移到杨茔沟内岔,伤势过重,以身殉国,时年28岁。”

宋铁岩是杨靖宇亲密的伙伴,亲同手足,在他养病期间,老岭根据地还流传着“一个鸡蛋的故事”。当时李敏焕对杨靖宇说:“老铁病了,想见你。”杨靖宇在吃饭,桌子上只剩下一个鸡蛋,杨靖宇让李敏焕带给老铁,以后有时间去看他。但由于种种原因,这对革命的战友今生再无缘相见。

如今将军的孙女已满头白发,来到当年爷爷浴血奋战的地方,她很难平复心中的激动。一路上肖延夫站长一直在给孙晓红大姐讲将军在老岭山区打鬼子的故事。肖站长听奶奶说:“宋铁岩将军曾经在他的太姥爷汤淑珍家里住过。”并在台上镇兴安村湖里找到了当年的老房址。老岭山区的人民为抗联送粮、送药、送衣,甚至献出生命,为中国抗日战争做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东方主战场取得胜利的坚强基石。岑沟大峡谷是集安第二条大峡谷,从岗梁居高临下,一路奔向沟谷,一湾碧水如千尺白绫清澈见底,倒映着两岸的树影。江山此时如画,在一树红花作背景与孙大姐留下美好的瞬间。车到路窄时,我们以步代车,挖掘着季节的每个细节,企图恢复当年的蛛丝马迹,为孙大姐寻找到爷爷当年的飒爽英姿和奇闻异事。据史料记载,中兴村岑沟的五间房是西征的大本营和后勤补给源,沟谷的大梨树老百姓给红军送粮接头的地方,岑沟的一个小的支岔——庙沟的山神庙是红军祭奠战友的地方。从遗址看,有一条50米连营遗迹,是岑沟最大的营房,一条盘山路是西征的起点。

孙大姐现在已年过花甲,是黑龙江政协退休职工,为了却给爷爷写一部传记——《宋铁岩传》的心愿,她常年致力于爷爷日记的整理,走访爷爷曾经战斗的地方,为书刊的发行做前期准备。共和国已经步入辉煌,而当年抗联的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还埋在深山老林和民间亟待整理,如何让伟大的抗联精神浮出水面激励后人,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日过晌午,我们结束了岑沟之行,又驱车赶往下一个走访目的地老岭村。老岭村有著名的大梨树沟,曾经是抗联的一个重要密营,第一二路军会师,也在这里驻扎过军队。我们走访了现年92岁的郑大爷,他13岁时,曾亲眼看到抗联大队人马从老岭村赵家沟过岗到岭前五道沟开会的情景,经过肖站长推算和查找史料证实,那就是著名的老岭会议。老岭村的另一个抗联遗址就是老爷岭庙,是抗联的一个联络站,曾被日本鬼子烧毁,现在已经被李道长重新修复。提到老岭村,不得不提一下村里的当家人吕德军书记。他为人豪爽,18岁担任村里的当家人,带领一方乡亲勤劳致富,一晃40多年过去了,他还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近年来,他又把乡村文化建设搞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最近又争取到国家援助,修建了乡村大舞台。中午吕书记亲自为将军的孙女接风洗尘,简单可口的工作餐彰显了老区人民的淳朴与热情,给革命后代以温暖和关怀。午饭过后,吕书记亲自带领我们参观了老爷岭庙,他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我们讲了不少流传在民间的抗联故事。最后,我们和吕书记一起来到老岭村部,在村部前合影,摄像机记录了这个历史瞬间。孙大姐,老岭山区的百姓永远欢迎你!

作者 丁传吉

编辑 | 李蕴涵

南梁红色遗址遗迹 | 陕甘边区军政干部学校旧址​

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动人心魄的奋斗史,也是一部浩瀚恢弘、催人奋进的创业史。20世纪30年代,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华池南梁传播革命火种,宣传革命真理,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创建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这块荣光的红色土地留下了光辉的战斗足迹和丰富的革命遗址遗迹,每一处都见证了一段不平凡的岁月,讲述着一个不同寻常的历史事件,承载着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是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永久的精神财富。让我们一起走进南梁,感受南梁精神的魅力。

陕甘边区军政干部学校东沟旧址

陕甘边区军政干部学校(又称随营学校)旧址位于华池县林镇乡豹子川张岔村东沟自然村西山的半山腰,坐西向东,和二大队驻地旧址在一起,长180米,宽36米,面积约6500平方米。旧址现存土窑洞18孔,其中5孔门窗完好,因年久失修、无人管理、受雨水冲刷和自然风蚀等破坏,窑面破烂,窑口下半部被土掩埋,院内蒿草丛生。东侧有一条乡村道路通往盘龙寺,有小路通往东沟自然村;向南1公里是双塔寺原址,4公里处是豹子川林场旧部,旧址下面台地上是张岔小学,半山腰居住着当地群众。军政干部学校后搬迁至东沟里面的乌鸦寺,和志丹县义正乡庙岔村相邻,位于住户曹书军家的院子隔壁,有土窑洞5孔,已荒废坍塌。

1934年10月,为培养革命骨干力量,陕甘边区特委、军事委员会和陕甘边革命委员会在南梁荔园堡将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随营学校改办为陕甘边区红军干部学校,后迁到豹子川张岔,改名为陕甘边区军政干部学校。军政干部学校开办后,刘志丹任校长,习仲勋任政委,吴岱峰任副校长,马文瑞、蔡子伟任教师。培训对象主要是红军中的排、连、营干部和县、区苏维埃政府干部。教学内容主要有政治、军事、文化和政权建设等。政治课包括“工农红军”、“共产党”“土地革命" (怎样分配土地)、”六大决定”(十大纲领、革命性质等) ;军事课包括“制式教练”(基本动作)、“尖兵活动”、“游击战术”等;刘志丹亲自担任军事课教员,目的是为了提高学员军事素养、传授游击战争常识和地方干部动员组织民众工作知识等。1935年4月学校停办,共办培训班3期,培训了从陕甘边农村、红军部队、游击队中派来的军、政干部200多人,为红军的发展壮大和政权建设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

来源:南梁革命纪念馆

总 编 | 杨金 责 编 | 沈红斐 编 辑 | Somnus

●【元旦特辑】2021年华池县十件大事 ● 节前大清查 织密防护网 ● 华池一公司急聘员工数人!福利待遇好,工资月结…… ●喜报!庆阳市南梁红色大景区荣获2021甘肃文旅最佳打卡地

●【疫情防控华池在行动】24小时轮班值守 当好疫情防控“守门员”

悠缘外卖 微信号:youyuanwaimai666

悠 然 点 单 , 缘 来 相 会 !

↙↙↙ 点击 “ 阅读原文” 即可立即下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