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墩头遗址

神墩头遗址

神墩头遗址:位于当涂县姑孰镇五联自然村前湖自然村北约150米。2010年11月9日,神墩头遗址被公布为马鞍山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时代为商周。保护范围:本体外10米,建设控制地带:本体外20米,神墩头遗址,神墩头遗址简介,神墩头遗址-马鞍山市当涂县神墩头遗址旅游指南

探访仪征古迹之陈集神墩遗址

位于仪征市陈集镇丁桥村高塘组的神墩遗址是江苏文物保护单位,仪征博物馆不仅有神墩出土文物展出,还有神墩古代先民生活的复原场景。单独设置场景的,在博物馆里只有两处,一头一尾,神墩是头,十二圩是尾。

仪征博物馆神墩生活场景】

【仪征博物馆藏神墩麋鹿骨戈】

我一直想去神墩遗址看看,正好仪征电视台约拍我探访专题片,2019年10月17日,我和仪征市融媒体中心(2019年7月电视台与报社合并成立融媒体中心)民生部主任王鹏、记者黄兆成、主持人戴海云和三位摄像师一行,上午去了新城镇西的地藏寺、新城镇官胜村许井组的小王屋山居遗址,下午先去了陈集地藏寺,然后在陈集镇文化站徐德勇站长和丁桥村妇联主席李丹丹的带领下,去了神墩遗址。

神墩位于丁桥村村部的东边,需要向东横穿泗大线公路(S125),走过100米水泥路后,继续向东走砂石路,秋高气爽的日子,沿途有不少芦苇花,在蓝天白云和金色水稻映衬下,煞是美丽,心情大好。约步行500米后,砂石路与河塘交汇,河边有一通文保碑,书曰:

“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神墩遗址 (年代:西周-春秋)江苏省人民政府 二00六年六月二十五日公布 仪征市人民政府 二0一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立”。

该碑背面有文字说明:“神墩遗址是保存较为完整的西周至春秋时代聚落遗址,现存面积1万多平方米,文化层堆压厚达6米多,地表可见夹砂红陶、几何印纹硬陶、黑皮陶等残片。1995年9月至12月南京大学历史系在此进行考古发掘,揭露遗址面积464平方米,发现一组西周、春秋时期的大规模红烧土建筑居址,具有比较鲜明的地方特色,为研究仪征西周、春秋时期的文化面貌提供了实物佐证”。

【神墩省保碑】

然而文保碑旁边并没有什么土墩山丘,后面倒是有一个大水塘,我们都很失望,猜说,大概挖土探方或者取土建房啥的,把神墩挖掉了吧?山体被挖掉变成水塘的案例仪征到是不缺,比如铜山、二亭山,都变成了塘。

文保碑以东约150米有房子,我们前去找老乡问问情况,这里只有两三户,有位老者在焉。我们请教他神墩的事情,老者说,我带你们去看,给你们讲!他指着屋后的一片林子说,这就是神墩!

我们说看不出墩子的样子啊,他说,这里看不出来,要到神墩的东北方向,才能看出山形。于是我们沿着小路,经过一座小桥,来到东北方向,果然看出山形来了。

【神墩远景 面向镜头者为主持人戴海云】

【神墩位置图】

这位老乡名叫陆德朝,今年85岁,丁桥村高塘组本地人,他带着我们进入林子深处,走过一处闸桥,抓着杂树上坡,来到了神墩顶部的平坦处,这里也有一通文保碑,是1987年10月仪征市人民政府所立“仪征市文物保护单位 神墩古遗址”碑,才三十年过去,碑上的字居然也有些模糊了。

【神墩市保碑】

神墩隐藏的古文化遗存是怎么被发现的呢?陆德朝告诉我们,1975年搞水利建设,从陈集南下丁桥折向东的高塘坝河,是整治对象。原本这条河是绕过神墩北的,发大水时弯曲河道行洪不畅,往往淹没农田,因此决定切开神墩山体开一条直线河道,施工过程中发现大量陶片,但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水利工程也未停止,如期完工,新开河道上建有三孔闸桥一座。

【劈开神墩的新河闸桥】

陆德朝还说,1995年夏天,南京考古队来勘探,他是经常到现场去玩的,专家指给他看,这是古人一排房子的地基,这里是隔间,这里是锅台,这个墙是用泥巴掺草烧过的,并让他以后注意告诉村民不要破坏这里。

西周距今三四千年,过于久远,相关地方志里没有神墩的记载,大家饶有兴趣地听陆德朝神侃灵异故事,比如晚上远远地望见神墩通亮、甚至以为失火了,村民赶来灭火啦;开新河破了风水,神灵不再保佑村民,借不到锅碗瓢盆桌椅板凳啦,博大家一乐。

【笔者与陆德朝】

离开神墩与陆德朝告别,他自谦说,乱讲一气,老啦!我说,您无论精神还是身体,看起来都很健康,活到一百岁没有问题!

回到省保碑,大家都疑惑这个碑为啥要设置在离神墩这么远的地方,害得我们瞎猜,以为神墩已经被挖掉了呢。大家兴致勃勃地在省保碑合影。

【合影】

对神墩的权威解读,要看发掘报告。

1995年9月至12月,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在神墩进行了发掘,《中国文物报》1996年3月17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仪征神墩遗址发掘有重要发现》:神墩遗址位于长江北岸的仪征市陈集乡丁桥村,地处蜀岗丘陵地带。遗址位于一台形高地之上,自北向南倾斜。遗址的北、东、西三面有河道及水塘环绕,现存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北侧最高处面积约一千平方米,发掘活动揭露遗址面积464平方米,发现一组西周、春秋时期的大规模红烧土建筑居址,出土大量夹砂红陶、几何纹硬陶、黑皮陶、红烧土块、麋鹿骨戈、磨制石器等,地层中陶片等包含物较为丰富,上层文化层以夹砂灰褐陶、泥质红褐陶占多数,下层文化层中泥质黑皮陶明显增多,器型有鬲、豆、罐等。

【仪征博物馆藏神墩出土文物】

发掘出分布范围大、保存相对完整的红烧土建筑基址和相互叠压的一些房址,可以辨识的有1002、1003、1004和2001、2002五处房基,相对完整的是1004号房址,保存有3个开间,西侧隔间残存有西、南、东三面墙体,推算其室内面积应在4*2.2平方米以上;中部隔间残存东西两道墙,面积约在4*3平方米以上;东侧隔间残存西、南墙及少部分东墙,室内面积约在4*5.5平方米以上。

【1004号房基】

文章指出,神墩是历年来在江苏宁镇及周围地区商周时代考古中少见的保存较完整的聚落遗址,是一处重要的周代聚落遗址,文化面貌具有比较鲜明的地方特色,有别于以往在宁镇地区和太湖地区的一些发现。进一步的发掘和研究,可以填补这一地区以往工作的空白,建立当地周代文化序列和标尺,对了解该地西周、春秋时期的文化面貌、在更大的范围内搞清长江两岸文化的异同及其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文物报》书影】

仪征境内的商周遗址比较多,博物馆主办的《仪征文博》第一期刊登的李久海、曹骏《仪征商周遗址调查报告》一文,列举了九处遗址,除本文所记陈集神墩外,还有位于真州镇的甘草山、荷叶地、赵墩、曹家山,位于新城镇的虎山、磨盘山、永庵和位于新集镇的郭山。这充分说明,仪征古长江北岸蜀冈之上及其以北地区,商周时期就有先民在此生存繁衍,这里是非常适合人居的地方。

点击“阅读原文”看作者巫晨简介

青墩文化遗址在哪里呢?什么来头哇?

青墩文化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1973年发现于江苏海安青墩,故名。主要分布在长江、淮河下游的江淮东部地区。出土陶器有夹砂褐陶和泥质灰陶、黑陶、红陶四个陶系,流行三足、圈足器,也有平底器。饰纹有瓦楞纹、弦纹、篮纹、竹节形纹、锥刺纹、附加堆纹和椭圆形捺窝,圈足上有镂孔和刻印纹;骨角器丰富,有骨链、骨镖、骨凿、骨耜、骨搬指和角锥、角来、角纺轮等,并发现罕见的刻纹鹿角,被认为是易卦起源的初始符号;玉石器有石斧、石锛、石凿、石铲、石锄和纺轮、装饰玉器等,并出现仿石斧制作的带柄陶斧;有干栏式建筑和偏梗型炭化稻谷遗迹。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渔猎、采集、饲养也占有一定份额。据碳14测定,青墩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4000年至前3500年,特殊地域的文化遗存可能更久一睦。
1978年4月,位于江淮之间的海安青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一把带柄穿孔陶斧,因其解决了考古界长期争辩悬疑的新石器时代人类主要劳动工具石斧的穿柄问题,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除陶斧本身所具有的重大考古学意义之外,于破译盘古神话传说亦提供了新的维度。 新石器时代,石斧是人类最主要的生产工具,大量出土墓葬中随葬石斧的发现,证明石斧已成为新石器时代人类最珍重的物产之一。但青墩遗址带柄穿孔陶斧,系根据石斧实物以陶土仿真烧制,而非实用工具。很显然,这把陶斧已由实用领域升华到人类精神活动领域,成为青墩新石器时代遗址人类群落的一种象征性崇拜图腾。 辩证唯物论认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艺术(原始诗歌,原始舞蹈,原始神话)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类大脑中反映的产物,是在劳动与生产中创造的,这些原始艺术或是劳动生活的美化,或是组织、协调劳动动作的手段,或是征服自然争取丰收的幻想。劳动实践不仅创造出人类灵巧的双手、高度发达的大脑与语言,给人类从事艺术活动提供了物质前提,而且还给最初的文学艺术提供了“范本”。作为原始文学艺术种类之一的神话,以人类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劳动工具为“范本”,是极其自然的。石斧到陶斧的演变过程,便是劳动产生艺术的明证。模仿石斧实物的陶斧的构思过程及泥坯塑造与烧制过程,即为艺术的创作过程。因为石斧在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人类原始浑沌的宇宙观中,便将开天辟地与现实生活中无所不能的石斧联系起来,自然现象中的雷电霹雳,使人们很容易幻想出一位巨神挥动巨斧开天辟地的原始神话。 认为中国盘古神话传说来源于印度大梵神与西亚“BAN”神者,其立论根据是“梵”与“盘”在古音中音近,“BAN”与“盘”更是同音。值得注意的是,在许多民族的远古神话中,其实都曾有一个发音与“梵”或“BAN”相近的原始创造神。 音韵训诂是考古学重要手段之一,“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学术精神也无可厚非,然而我们应该首先从本民族语言源流中去追踪溯源。遴选古汉语中与“盘”字同音或音近者,可以发现,其中“爿”字颇令人寻味。爿,劈开的成片的木柴,像形字。何以音“BAN”?肖其劈柴声也。劈柴工具者何?斧也。而“古”“斧”音近,或其转音,“盘”“爿”同音,故盘古者,爿斧也,劈柴之斧也。 河南省临汝阁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彩陶瓮,器表彩绘一幅鱼鸟石斧图。此彩陶瓮为一氏族酋长的瓮棺,在其瓮棺上所绘之石斧显然已非一件普通的生产工具或武器,而是表达新石器时代人类的一种较为复杂的思想。据专家研究,鸟是酋长氏族的图腾,鱼是其敌对氏族的 腾,鸟氏族在酋长的带领下,以石斧为武器,打败了鱼氏族。酋长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在其瓮棺上描绘酋长的英勇事迹,石斧乃成为氏族酋长的象征。 山东陵阳河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尊,亦刻有石斧图像。据专家考证,此为“斤”字,即斧字的原始图形文字,也是中国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之一。 仰韶文化遗址与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石斧图像,时代均略晚于青墩遗址中文化层。仰韶文化遗址之彩绘石斧,大汶口文化遗址之刻陶石斧与青墩遗址之仿制石斧的陶斧,分别在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领域再现了新石器时期人类最主要的生产工具之一的石斧形象。青墩遗址出土的仿制陶斧因其时代相对更早,艺术创造过程更为复杂,难度更高,在迄今为止中国所发现的三件以石斧为对象的新石器时期原始艺术品中无疑具有更为独特而领先的地位。青墩陶斧出土之中文化层时期,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从陶斧小巧精致的形体及柄端之三角形小孔可推测,有可能为氏族酋长随身悬挂佩戴之物,以象征其身份及权威;也完全有可能是氏族主持占卜祭筮的巫师所持之物。青墩遗址出土的祭天之玉璧、祭地之玉琮,以及占卜之鹿角刻划纹与锥点纹,说明巫师在古青墩人生活中有极大的影响与作用,乃至崇高的社会地位。此时,陶斧应是巫师手中所持的神圣的威力无边的法器。盘古神话中盘古所持巨斧形象正是由此而来。 海安青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带柄穿孔陶斧由实际劳动工具上升为崇拜图腾,成为人类原始理想神话的最初“范本”,盘古神话传说可以于兹追寻最初的起源。

神墩先民文化遗址:见证史前文明 触摸历史的脉络

社渚镇是溧阳西南古镇,它西临南京高淳,自古以来就是商埠重镇,也是历史文化重镇,社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

神墩先民文化遗址

神墩

遗址在孔村的下文头村,距离社渚5公里之远,就在溧梅支河的边上。神墩遗址的发现是于2004年至2006年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和常州、溧阳对其进行三次主动性科掌发掘所得来的。

神墩遗址的文化层平均厚度为1.5-2米之间,发现了距今7000-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时期相对完整的氏族公共墓地,共清理墓葬252座,婴幼儿瓮棺葬16座,房址10座,灰坑102个,沟1条。同时还发现了距今5300-5000年的良渚文化墓9座和距今3700-3300年的夏末早商时期灰沟遗存1条。

■ 神墩先民文化遗址

神墩遗址于1982年在文物普查时发现,2003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2月、2005年12月至2006年1月、2006年2月至7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常州市博物馆溧阳市文化局对神墩进行了三次主动性科学发掘,累计发掘面积1002.5平方米。

神墩遗址出土的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铜器等文物和动植物标本,填补了太湖西部古文化的空白,对深入研究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分布范围、面貌特征、相互交流和影响传播等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增添了一份极其丰富的实物资料。

可以说,神墩遗址是目前溧阳境内年代最早、保存最为完好的史前遗址,也是太湖地区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

目前神墩遗址已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其实神墩遗址的考古发掘只是其中一部分,还有很大一块没有挖掘,因为从考古和研究焦度已基本结束。

来源:游子吟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