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复生王德三烈士故居

王复生王德三烈士故居

王懋廷(1898~1930)又名德三、茂廷,字正麟,化名材登,笔名正零、齐人。云南(今云南祥云)人。早年就读于大理县高等小学和中学、昆明成德中学,1920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怀着“科学救国”的意向,潜心研究数学、物理。192 2年后逐渐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参加了北大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担任法文组的翻译,并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年底前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一说1……

王馨廷(1908-1924),云南祥云县人。14岁时于1923年6月赴北京求学,后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王馨廷“王氏三杰”最年少的。在两位兄长的带领下,王馨廷4岁时于1923年6月赴北京求学,后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与王德三辗转北京与陕西,读书和从事革命工作。后在反对北洋军阀的-中负伤,1924年秋,年仅16岁在花季般的年龄中去世。……

佛山红色地标 | 邓熙农烈士故居:见证这位三水革命烈士,毕生献给共产主义事业!

百年大党,风华正茂。

2021年,中国开启新征程,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

佛山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中共佛山市委宣传部、中共佛山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佛山市委网信办、市文明办、市创建办、佛山电台FM94.6推出《佛山红色地标》系列融媒报道,融合运用短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形式,带大家到佛山的红色地标“打卡”,共同探寻历史肌理,解读精神密码,赓续红色基因,传承革命精神,凝聚奋进力量。

三水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革命战争年代,这里走出了邓培、邓熙农、陆伟昌等一批仁人志士。正是他们的红色精神滋养着这片土地,勉励后人不断前行。本期节目,我们就带您走进邓熙农烈士故居及其烈士墓,回顾邓熙农的红色一生。

邓熙农故居

坚定信仰 全身心投入工农运动

邓熙农原名邓遂安,1901年出生于今佛山市三水区西南街道五顶岗村委会云塘村。少年时期,邓熙农就聪慧好学、能言善辩。1917年,他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入新办三水县立中学,两年后考入广州政法学堂。求学期间,邓熙农受“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开始接触进步人士并接受新思想,逐步确立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信念。1922年,他离开政法学堂前往上海参加革命活动。次年,邓熙农返回广州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4年春,邓熙农受中共广东区委派遣,回到家乡三水活动。他深入到理发、碾谷、烟丝等行业的工人中,宣传“工人组织工会”“团结起来才有力量”等革命道理。邓熙农还时常到码头公园、学校等人群密集处发表演说,广泛宣传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号召大家参与革命。

1925年,邓熙农到三水西区青岐乡阁尾村,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开展工作。1926年2月,国民党三水县党部改组,邓熙农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5月,他被国民党广东省党部委任为三水县党部筹备员。此后,邓熙农利用此身份全力投入到工农运动中。

同年五六月间,邓熙农参与建立中共三水县支部,与梁应坤、程鸿博等先后发动和帮助建立行业工会、革命工人联合会及工人纠察队、南(海)三(水)工人研究社。7月,米业工人向资本家提出增加工资、减少工时的要求遭到拒绝,邓熙农等通过工会组织发动当时的三水全县米业工人举行大罢工。罢工斗争得到广东碾谷总工会和三水工会联合会的援助,持续了一个多月。最后,国民党省党部责令资方接受工人的全部条件,罢工斗争取得胜利。

在开展工人运动的同时,邓熙农也努力开展农民运动。1926年6月,邓熙农与陆伟昌、程鸿博发动和组织成立阁尾村农会,吸纳会员30多人。农会接管了公产公物,实行禁烟禁赌,减租减息,组织农军,实行武装自卫。此后,三水农民运动迅猛发展。三水全县有40多个乡村建立了农会,会员达3000多人。

视死如归 献身共产主义事业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1927年秋,中共三水县委成立,邓熙农为县委委员。他和共产党员们又投入到新的战斗中,恢复了一批工会农会组织,领导群众开展斗争。同年11月,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在广州举行武装暴动夺取政权。邓熙农与陆伟昌以西南榨油、理发等工会的会员组成的工人赤卫队,以及阁尾村农会会员组成的农民自卫军为队伍,与集结在三水的西江农军等候策应起义。12月11日广州起义打响。邓熙农与陆伟昌组织的工人赤卫队和农民自卫军,一度占领了广三铁路走马营路段一带,封锁了广州至西江地区的陆上要冲。

广州起义失败后,三水反动当局加紧缉捕共产党员。三水党组织的成员被迫转移,邓熙农辗转隐蔽于家乡西区、高明明城、南海西樵、鹤山沙坪一带。不久,避往香港的陆伟昌返回三水,向邓熙农传达“组织武装力量反抗国民党大屠杀,不可离开家乡民众”的指示,邓熙农开始在家乡西区开展秘密活动。

1928年8月下旬,邓熙农返回云塘村活动后不幸被捕。在被押解到当时的三水县城河口时,恰逢广三列车到站,下车旅客众多。邓熙农向行人高呼口号,宣讲要实行共产主义的道理。

在此后的刑讯中,邓熙农公开承认自己共产党员身份,直言共产党人是为劳苦大众谋福利的,揭露国民党右派的可耻行径,每次受审时都理直气壮地痛斥敌人。得知此事后,邓熙农的父亲十分焦急,想方设法营救,他远在海外的亲戚也出资救助。反动当局允诺:“只要他表悔改轻狂之意,就可以释放。”但遭到邓熙农的断然拒绝。邓熙农表示,绝不变志,决不屈膝求生。他还传出家信,嘱咐妻子不要忧伤,要教育好后代,鼓励家人相信正义的事业一定会取得胜利。

经过两年多的狱中折磨,无数次的刑审逼供,邓熙农始终不曾屈服变节。1930年12月23日,邓熙农被解押回三水。次日,在被押赴刑场途中,邓熙农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国民党反对派”,场面悲壮,感动无数群众。牺牲时,邓熙农年仅29岁。

弘扬英烈精神 汲取前行力量

时光荏苒,坐落于佛山市三水区西南街道五顶岗村委会云塘村的邓熙农烈士故居,成为了人们缅怀邓熙农烈士光荣革命事迹,承载红色历史的一座丰碑。

“我要向邓熙农烈士学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成为国之栋梁。”今年清明期间,佛山市三水区金本小学组织部分师生前往邓熙农故居及烈士墓举行祭扫革命先烈活动。在烈士墓前,金本小学学生黄敏乐表达了向革命烈士学习的决心。

金本小学学生 黄敏乐

在邓熙农故居的不远处,坐落着邓熙农烈士墓。清明时节,已有71岁高龄的邓熙农的侄孙邓英耀像往年一样来到这里,庄严地三鞠躬后献上鲜花,以寄哀思。“我们要继续弘扬邓熙农烈士的精神。青年一代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使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富强。”

邓英耀

参观指南

邓熙农故居:佛山市三水区西南街道五顶岗村委会云塘村

邓熙农烈士墓:佛山市三水区西南街道五顶岗村委会云塘村后山

来源:民生直通车

醇亲王府为何会变成宋庆龄故居?溥仪和纳兰性德都在这里出生

偌大的北京城,迎来送往了多少历史,无数名人在这里建功立业、生老病死。在这个处处是故事的城市,沿着后海,有一座历经沧桑的庭院,这就是宋庆龄故居。

在这座古老庄严的庭院里,见证了百年多的历史故事,它的主人随着世事的变幻而改变。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座充满故事的庭院。

清康熙年间——明珠府第

今天我们所能够见到的后海北岸的宋庆龄故居,这一处古雅的建筑,早在清康熙年间就已经是名人的府第。

在康熙年间,后海北岸的宅院曾经是大学士明珠的府第。据文献《啸亭续录》中"京师王公府第"中记载到:"成亲王府在净业湖北岸,系明珠宅。"这部成书于嘉庆道光年间的文献,记载的内容就是宅院的最早主人。

明珠的身世显赫,明珠的祖父是叶赫贝勒金台石。努尔哈赤灭叶赫的时候,金台石不肯投降被绞杀。明珠父亲尼雅哈随其兄德勒格尔来降,被编入满洲正黄旗,授佐领。

后来,纳兰家族与爱新觉罗皇室有亲戚关系。

纳兰明珠娶英亲王阿济格之女,论辈分算是康熙皇帝的堂姑父。康熙五年,31岁的明珠由侍读学士升为内弘文院学士;康熙十年,被任命为经筵讲官;康熙十六年,晋升内阁大学士。

明珠的长子纳兰性德也是一名著名的才人,是清代时期著名词人,著有《通志堂集》。纳兰性德曾在这座府第中种下数株明开夜合花,至今已过数百年。

关于这些依旧盛开在这座古老院落中的花朵,还有一个小小的故事。

据记载,在康熙二十三年,纳兰性德随驾南巡不久之后就身体不适。与此同时,忘年之交吴兆骞的死,使他发出"嗟嗟苍天,何厚其才,而啬其遇"的悲叹。好友严绳孙的辞职南归,更使他怅然神伤。二十四年五月二十三日,纳兰性德与朱彝尊等文友宴集于自家园林中的明开夜合花树下,并作五律《夜合花》。

诗中这样写道:"阶前双夜合,枝叶敷花荣。疏密共晴雨,卷舒因晦明。影随筠箔乱,香杂水沉生。对此能销忿,旋移迎小楹。"

如今,作诗之人早已不再,而徒留盛景,花开花落之间,百年时光转瞬即逝。

乾嘉时期——多次易主

这座府宅,随着明珠家族的衰落而易主。

乾隆时期,明珠的孙辈成安得罪当时的权臣和珅,相传,和珅多次敲诈勒索成安,但并没有达到目的,于是成安就被和珅强行编织罪行,家产被没收,宅园被和珅据为已有。

在乾隆年间,这座古雅的庭院就成为了和珅的别院。

嘉庆四年(1799年),嘉庆皇帝下旨将和珅革职下狱。

和珅在身居要职之时,所聚敛的财富,约值八亿两至十一亿两白银,所拥有的黄金和白银加上其他古玩、珍宝,超过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

乾隆帝死后十五天,嘉庆帝赐和珅自尽,没收了和珅的财产,并将这座赐给成哲亲王永瑆。按照王府的规制将此宅加以重修改建,是为成亲王府。

据乾隆六十年的《内务府奏案》中记载:"恭查上年十月内遵旨在新建王府西边添建花园一座,奴才等遵即酌定做法、烫样,并照例约需工料银五万二千八百九十两一钱二座,等因具奏。"

成亲王府在乾隆年间,进行过大规模的修整。但成亲王位并非世袭罔替,光绪年间王府由内务府收回。

光绪时期——醇亲王府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成王府改为醇亲王府。醇亲王名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这座府宅,过去俗称"七爷府"。

奕譞是光绪皇帝的生父,他于咸丰元年被封为醇郡王,同治十一年晋亲王。咸丰七年分府时,奕譞的府第在宣内太平湖,光绪十五年移至后海的新府,于是故府称南府,新府称北府。

关于奕譞移居后海新府的事迹在光绪时期的《起居注册》中有记载,其中这样写道:"光绪十四年岁次戊子九月初一日乙酉,内阁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懿旨:醇亲王奕譞奏称,现居赐邸为皇帝发祥之所,敬稽成宪,应否恭缴,请旨遵行等语。醇亲王府为皇帝潜邸,应遵正恪雍二年成宪,暨乾隆五十九年谕旨,升为宫殿。著准其恭缴。"

清朝时期,皇帝自小生活过的府宅,被称为"潜龙邸",载湉后成为皇帝,因而奕譞就不宜居住在此。

下令移居的诏令发布于光绪十四年九月,曾经是成亲王永瑆的旧府经过一番整修之后,奕譞次年迁入新府。在光绪十五年,醇亲王北府建成入住。

经过修葺一新的府宅,在醇亲王时期,更加的古雅气派。同时由于清王朝对王府的主体建筑作了详细的规定,如《大清会典》卷五十八载:"亲王府制,正门五间、启门三,缭以崇垣,基高三尺。正殿七间,基高四尺五寸。翼楼各九间。前墀环以右栏,台基高七尺二寸……"

这些诸多规定,也使得王府的建制规整。醇亲王府位于什刹海北岸,府址坐北朝南,有高墙围绕,符合"缭以崇垣"的规定。由并列的五条轴线建筑组群而成,俗称五路。

王府的中路为主体建筑。东、西、南三面的其余部分环以群房,北面大门两侧设墙。大门前置石狮一对,东辕门内设影壁一座,外置下马石、拴马桩。整个前庭环境规整、严肃、气派,在清代王府中较有代表性。

宋庆龄故居

清王朝结束之后,皇室成员的府宅经历了很大的变革。

在1949年后,载沣将整个醇亲王府出售给国家,使其成为北京唯一被新政府收购而非接收的王府。王府主体后来作为卫生部办公地点,2001年改为国家宗教事务局 ;东边马厩建成北京第二聋人学校,2010年学校迁出,现为保护用地 ;西花园则改建为宋庆龄府邸。

1963年,西花园改造工程完成。湖泊环抱的主体庭院原有戏台和西面小院,拆除后建二层主楼,开辟南面空地为草坪。主楼外部造型为古典式大屋顶,内部按照宋庆龄起居习惯,设计为西式现代风格。

王诤故居:承载王诤将军戎马一生的记忆

红色档案

王诤,原名吴人鉴,1909年7月3日出生于武进戴溪,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是中央苏区和我军无线电通信事业的创建者,开拓我军无线电侦察、电子对抗领域,开创我国新闻广播和邮电事业,为发展电子工业和尖端科学技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王诤故居位于洛阳镇天井村杨巷,原为其祖父购置,坐北朝南,前后3进清式农舍院落建筑。在纪念王诤将军诞辰100周年前夕,武进区投入500多万元重新修复,新建了事迹陈列室,占地面积944.84平方米。陈列室内放置了王诤将军半身铜像,布展采用电子与实物、图片、文字相结合的形式,记录了王诤将军一生不同时期发生的重要事件。

红色故事

走进王诤故居,一座清式农舍院落,一组温馨的全家福照片,带着人们走近曾经的王诤,仿佛走进历史的深处。在绵长的怀念中往事纷飞,一段段历史至今让无数凭吊者感怀。

半部电台起家,一生征战为民

“半部电台起家,一生征战为民”,这是王诤将军的写照。王诤是我军无线电通信事业创立者,领导创建了我党第一个广播电台,创建了我军第一个气象观测系统,是我国电子工业的开拓者和卓越领导人。他对我军无线电侦察事业、通信事业、电子对抗事业、机要保密事业和我国的广播事业、邮电事业、气象事业、航天事业,以及这些领域的干部队伍、科技队伍、职工队伍的建设,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27年,王诤毕业于苏州工业专科学校,1928年6月进入黄埔军校6期学习无线电技术,后参加北伐军第二军第四师,担任师部电台台长和报务主任。1931年1月,毛泽东、朱德决定组建无线电大队,任命王诤为队长。当时,红军仅有一部只剩下收报功能的电台,可以说是“半部电台”,设备缺乏,通信人才奇缺。王诤就任队长之初,主抓了三项工作:开办训练班,选拔培养报务员和机务员;请求领导机关通知前方部队,从缴获的武器中搜集和保护无线电通信器材、有关元器件和技术资料;收留和集中被红军解放过来的懂得无线电通信技术的专业人员,造就了中央红军第一批无线电通信人才。他领导下的电台,为第二、三次反围剿中及时侦察获悉敌军情报做出了贡献。1931年底,王诤在瑞金出席中国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被中央授予红星奖章,并就任新成立的通讯联络局局长。1934年,王诤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12月30日,王诤在延安创建了我国第一座语言广播电台,让广大民众第一时间收听到振奋人心的消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诤大刀阔斧地展开了通信兵建设事业,统一规划高等通信院校建设、扶持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推进战略指挥网自动化系统建设等,不断培养通信人才。1955年,王诤被授予中将军衔。毛泽东同志曾亲切赞誉说:“王诤同志是有功的,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作的开山鼻祖。”

1978年8月13日,王诤在北京与世长辞。他用一生的向往与追求,践行了“用无线电技术为工农大众服务”的铮铮誓言。

故居重现将军儿时风貌

王诤故居原为王诤祖父购置,坐北朝南,前后3进清式农舍院落建筑,面阔3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农舍。

1909年7月3日,王诤出生在戴溪天井桥的这户人家,在这里度过了幼年和少年。

由于长期失修,王诤故居显露破败迹象,在各方努力下,于2007年底开始对旧屋进行翻修。翻修后的故居前后共4进;第一进门厅,6楹2间,南面檐下仍置排门;二进厨房,5楹1间;三进客厅兼起居室,7楹2间;四进为二层小楼,7楹1间。

记者看到,翻修后的王诤故居,基本还原了原有的建筑格局。门前是一条涓涓小溪,高大的封火墙,石鼓柱、礅依然保存,王诤孩童时期使用过的灶头、水缸、桌椅等生活设施保留原物或保持原样。客厅、卧室、书房和厨房,家具虽显陈旧,却摆放得整齐。在这里,可以深深地体会到王诤将军一家人生活的艰辛。

“王诤将军自1928年离家,直到1978年去世,没有回过这里。”天井村副主任张华告诉记者,据传在1950年,因接管华东电子系统,王诤在离老家不远的无锡见了老父亲一面,并非是将军不惦念故土,实在是怕打扰地方。实际上,常州电子工业的发展和王诤的关心密不可分,他曾三次来常视察,先后扶持了电真空厂、常州无线电厂、常州电子仪器厂,并做了许多重要决策,使常州电子工业进入新一轮的发展期。

陈列室展现将军戎马风采

王诤故居西侧紧邻的,是新建的王诤将军生平事迹陈列室

走进陈列室,一尊栩栩如生的雕像映入眼帘。英姿飒爽,目光坚定,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陈列室内,从少年立志携笔从戎到投身革命初展才华,一生征战屡建奇功,远见卓识不辱使命,最后鞠躬尽瘁奋斗终身,记录了王诤将军一生不同时期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在陈列室的留言板上,是王诤长子王苏民少将的亲笔题词——“继承父辈遗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王诤简历与其他革命先烈不同,没有战场拼杀的惊心动魄,但在无线电的技术较量中让人拍案叫绝。陈列室还收集记录了王诤投身革命为国奉献各个阶段的事件及纪念品。王诤家训“敬业、奉献、清廉”已成为洛阳镇乃至武进区“三立三正”活动中“立家规、正家风”的代表。

近年来,王诤故居已获评“常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常州市武进区中小学生德育基地”“常州市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党政专用通讯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学德育基地”“常州市武进区戴溪小学德育基地”等。王诤故居成为常州市红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每天免费对外开放,随时接待参观学习者,每年接待参观人数6000多人次。

“王诤将军是武进人民的光荣和骄傲。”张华表示,村委将进一步加强宣传,把这块“红色名片”擦亮、打响,让王诤“忠于党、勇担当、讲操守”的革命精神和“敬业、奉献、清廉”的家训家风感染、激励更多人。

红色感悟

戈逸 洛阳中心小学五(5)班学生、武报小记者

我从王爷爷的生平事迹中了解到,他是一位听党指挥、对党忠诚的将领。

不论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岁月,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王爷爷都不畏艰难险阻,屡建功勋。新中国成立后,王爷爷身兼数职,重任在肩,但不论工作多忙,每天坚持读书两小时。作为新时代接班人,我们也要向王爷爷学习,勇往直前,勇于尝试,多读书,多学习知识,才能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发现和探索新的事物,争取日后报效祖国。

王爷爷是我们武进的骄傲,更是祖国强大背后的铺路者。我们在日后生活中,一定要饮水思源,不要忘记这些为如今幸福和平生活做出贡献的革命者。

来源:武进日报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