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寺塔林

龙泉寺塔林

龙泉寺塔林·明代·志丹县义正乡义正村西。

保护范围:11座塔塔身及塔基(含钟、鼓楼、佛座)四面外延,东至塄畔,西至阳山山腰14米处,南至公路北沿,北至沟畔。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四面外延10米。

2003年,龙泉寺塔林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林州五龙龙泉寺的传奇故事

作者:赵易理

龙泉寺,俗名南寺,少数人称白水头寺。坐落在河南林州市五龙镇南坡村东部一里处,始建于北魏时期。 原址在五龙镇岭子南村烟雲脑下端,此山,古代称为南太行。因地震灾害,此庙被倒塌的山石压在乱石之下。现在还有砖头瓦块。烟雲脑南部有倒山缝隙,下有深洞,内还有瓷片尸骨遗物,据老人传说,那是寺院死去和尚的葬身之地。

天华鸡冠景相连,

溪溪泉水出山崖。

水质优良传万里

常年饮用体质鲜。

龙王关公对酒唱,

甘岭战役有奇传。

瘟疫感染取圣水,

根除百病永平安。

《岭子南龙泉寺传说》

据岭子南高龄老人介绍,岭子南烟雲脑所属的太行山叫"南太行",西老山,叫"西太行"。两山生长很快,欲比高低。南太行长的快,长的薄。烟雲脑就是南太行的最高峰头。直插霄雲。烟雲脑由此而得名。有一天,一只乌鸦落到烟雲脑下的龙泉寺傍大树枝头上直叫,寺里小和尚能辩出鸟音。听到乌鸦在说“啊啊啊!山要倒了,快走吧!"

连叫不停。小和尚给老和尚讲明山要倒的原因,但老和尚不听,第二天早上,乌鸦又站在树枝上叫"啊啊啊!山要倒了,快走吧!",小和尚跪下求老和尚走,老和尚还是不服劝告,小和尚万不得已,只好骑马奔走,跑到西泽下鹅眉山南头,只见狂风四起,震天响声接踵而来,勒马扭头向南观看,南太行崩塌倒下,把寺院埋到乱石之下。这就是古代传至今日的"黑石乱"。鹅眉山南端,就是现在传说的"马扭头"。

据传说,山倒之后,老和尚并没有死,在乱石之下哭喊了三天三夜,求人们去救他,并许愿说:“谁把他救出来,送他金盆银杆杖”。

《南西太行比高低》

南西太行欲比高,

烟雲脑峰冲雲霄。

山薄高耸多险处,

地动山摇竞折腰。

山石滚滚似海浪,

倒山压寺传今朝。

砖石瓦块有遗迹

百亩黑石堆山包。

《乌鸦鸣山倒》

乌鸦飞行到寺庙

站在树枝连声叫。

快快离开逃活命,

啊啊啊啊山要倒。

《小僧知鸟音》

小僧知晓鸟啼音,

山倒前兆有音信。

求劝老僧速离去,

老僧不听守本营。

小僧骑马速北下,

山崩地裂乱石轰。

老僧活压山底下,

连喊三天救命人。

谁要救出他的命,

送你银杖和金盆。

无人能救命一条,

只可驾鹤上天宗。

西泽下马扭头

《黑石乱马扭头》

小僧勒马离寺行,

直奔泽下小山村。

待到鹅眉山南尾,

狂风卷石如雷轰。

勒马扭头向南望,

山崩地裂寺庙平。

乱石压寺黑石乱,

马扭头上传古音。

龙泉寺

《送圣水》

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战士们英勇奋战,口干舌渴,难于胜仗,正当危急时刻,两个老头子,一个黑胡须老头,手持大刀,一个白胡须老头,手提一个水壶。首长问,二老何道而来?老头子说,我们是河南省林县泽下南坡白水头寺。专来前线送水助战。首长说,这壶水够谁喝?老头子说,你们喝吧,够用的。接着战士们都喝好水后,又让战马喝,壶水源源不断。转眼,狂风起舞,二老不见了。战争结束后。有三名解放军,专程来到南坡白水头寺(龙泉寺)寻找二老,到此地一看,是个寺庙遗址。庙宇已被打神拆庙运动拆光了。当时坡上只有一人,就是赵官村一名林业员李泽根,当时,当地农民都知道南寺。李泽根一问三不知,也没有道出个明白。三名军人讲述了事情经过后。李泽根不知道这两个老头子是谁。也没有说清个所以然。据二老长相,也只可推测是龙王和关公了。

抗美援朝震全球,

甘岭战役铭春秋

口干舌渴难胜战,

突然两翁面前游。

黑须老翁手提刀,

白须老头壶瓶留。

首长急问何道来?

河南林县泽下州。

家住南坡东一里,

白水头寺有房楼。

今日俺俩来前线,

送水解渴为战友。

一壶清水够谁喝,

你们尽渴不用愁。

战士喝了战马喝,

一壶清水不断流。

用水完毕狂风起,

转眼不见二老头。

战争结束寻二老,

来到龙泉问原由。

赵官有个李泽根,

看坡护林立山沟。

偶见三名解放军,

开口打听白水头(寺)。

一口拒绝不知情,

打神拆庙全不留。

究其粤妙理何存,

龙王关公一战收。

龙泉寺天华脑鸡冠峰

《龙泉寺老神显灵》

龙泉寺坐落在天华脑和鸡冠山之间一个山洼间,距南坡村不足一里路。这地的风水特别好。龙虎环抱,很有气势。有一天,东姚洪河村姓刘的财主,来到龙泉寺,对庙主说,寺庙地盘是他家的,要在此地建茔。庙主不许。这里是寺庙,怎么会是你的地。刘财主强硬地说,我家的祖产我作主!你们管不了!然后拿出地契。果真不错。然后庙主通知了周邻四舍。来了许多人阻止建茔。刘财主万不得已,只可起诉上告。县太爷接状,寺庙主人败诉。当县太爷让庙主签字时,狂风四起,雷声滚滚。劈叉一声,将院子的树技炸断,房顶炸裂。这下子,县太爷吓坏了。刘财主见其不妙,作出了明智选折。这地盘我不要了。留给龙泉寺用吧!这个现状,老百姓都说,这是龙泉寺老神显的灵。

《老神显灵》

东姚洪河出了名,

刘氏财主要择茔。

选址南坡龙泉寺,

众民愤怒四围攻。

财主取出祖契看,

庙盘地契归祖宗。

我的地盘我作主,

自家择茔定顺情。

众民大闹不可占,

走上公堂去理论。

县官太爷断此案,

民众大败瞎乱轰。

正值当事来签字,

公庭大院起狂风。

雷声震天树枝断,

公庭房顶一扫平。

太爷吓得满身抖,

财主也被吓掉魂。

连声喊叫地不要,

再不庙前去择茔。

这是诸神显灵事,

传颂千古远有名。

龙泉寺双柏歌碑

龙泉双柏位于龙泉寺大门两侧,据大明成华九年碑文记载,始建于北魏时期,距今1600余年。双柏与龙泉寺同龄,称这两棵树神。清朝康熙三十四年,林县知事熊,远奇到此观赏,即作《龙泉双柏歌》。

龙泉有寺自何年,

断碣残碑字不传。

父老齿高无百岁,

问之嗫嚅多茫然。

但看寺外两苍柏,

铁干魁吾上接天。

蓄泄精光注圣水,

树神灵在自渊渊。

仰瞻翠黛俯琏漪,

想到羲皇太古烟。

每思古人不可见,

得逢古物自堪怜。

夏鼎商彝非为宝,

珍重栽培桮与棬。

赵易理在考察龙泉寺时,发现东海龙神寺庙前立了一个石碑,石碑上雕刻了《龙泉寺双柏歌》,其诗歌写的很好。但知事熊只是欣赏赋诗歌而已,没有去研究《龙泉寺》建造时间。根据当地村民传说,笔者又亲临《龙泉寺》原址,岭子南黑石乱实地观察。根据五龙镇志上的历史追寻,有关史书上的地震记载年代。《龙泉寺》的建造时间应在北魏时期,距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九四九年成立约有一千六百余年。赵易理对《龙泉寺双柏歌》碑文倍感欣赏!特赋诗歌一首。

《龙泉寺寻古》

龙泉有寺自何年,

残碑破损字不传。

双柏与寺虽同龄,

可惜树神早归天。

盘问苍天追日月,

妙妙神语寻根源。

原址子南黑石乱,

烟雲脑下有余残。

砖头瓦块有遗迹,

龙泉祖根不虚言。

北魏地震山压寺,

一千六百锁岁盘。

龙泉双柏诗歌美,

独留灵寺在人间。

《圣水保平安

在八十年代曾发生过一场流感传染病,有人说,南坡白水头寺的水是圣水,喝了圣水,可预防瘟疫,四面八方的人都带水器前来取水,求老神保佑平安。

八十年代流感传,

魔鬼来袭人胆寒。

古寺圣水传万里,

万民众客来寺院。

求神拜佛取圣水,

神丹妙药水里参。

预防传播人心向,

扫除瘟神尽开颜。

白水头寺取圣水场景

龙泉寺

东海龙神庙宇

龙泉寺

龙泉寺娱乐中心

龙母宫

龙泉寺

赵易理周易研究室

二零二零年秋月

五台山最精致的石塔——龙泉寺普济和尚肉身塔

龙泉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南九龙岗山腰,原为杨家将家庙,寺旁有泉曰龙泉,寺由此而得名。龙泉寺始建于宋代,民国初期重建,现存影壁、台级、牌坊和三座院落。其中中院也叫塔院,龙泉寺三宝之一普济和尚肉身墓塔即位于中院祖师殿前。

普济和尚是清光绪年间(1875—1908) ,五台山的著名高僧。在他三十七年的僧涯中,修筑了大小寺院一十八座,功德昭著,身名显赫。民国元年(1912)六月望日,普济禅师圆寂。民国九年(1920),他的弟子于龙泉寺为其建造墓塔,以资纪念。

墓塔为清末民初五台山高僧普济所修,纯汉白玉建筑,造型和雕工均十分精美。塔坐落在雕有莲花的石砌束腰方台,四角有四位肌肉隆突,虎背熊腰的大力士托塔金刚,台基中间内槽坐佛小像110尊。墓塔底座为八角须弥座,塔身之上雕有八角楼檐。宝壶形塔肚设四龛,各刻一尊脸带微笑,面目慈祥的弥勒佛像,因普济生前自称弥勒转世,所以弟子遵其意愿雕刻此像,这座喇嘛式佛塔原安铜顶,现已不复存在,塔刹剩石制覆盘。塔腹上面这八角飞檐,配以斗拱,宛若伞盖,既荫被四佛,又美观大方

塔前石质供桌

塔身弥勒佛像与《心经》

塔基雕刻与装饰

大力士托塔金刚

整座墓塔造型别致,布局严谨,雕工精细,美观大方,堪为五台山石塔中的经典之作。建筑通身洁白、气魄宏伟、建筑手法独特,给人一种庄严、肃穆、开阔、明朗的感觉,以其精湛的艺术风格被誉为五台山绝景。

重庆老龙门阵丨觉林寺与报恩塔

“木鱼敲罢起钟声,透出丛林万户惊,一百八声方始尽,六街三市有行人。”

这是南宋理宗朝兵部侍郎、四川安抚使兼重庆知府的余玠写的一首《觉林寺晓钟》诗,描写的是重庆南岸下浩的觉林寺。

“月落花宫晓,初钟渡涧阿。疏声通梦鹤,清韵断鸣鼍。岸远炊烟细,江空泛梗多。行人且延伫,遥听隔江波。”

这一首诗是江苏太仓人、清乾隆初任川东道台的王奕鸿,在游览了觉林寺后,将寺中景象归纳了一下,写了一组《觉林寺八景》诗。诗中的第一首,诗名《晓钟唤渡》。说的也是重庆南岸下浩觉林寺。

旧时重庆城的文人墨客,喜欢造景,因“八”字吉利,就常常要凑成八景。《巴县志》中,曾经有过巴渝八景。巴渝八景中,有一景叫“觉林晓钟”。就是以这诗中的意境,来定名觉林寺这一景的。

到了乾隆十六年,巴县知县王尔鉴,准备编修县志。在看了这“巴渝八景”之后,批注说,“觉林晓钟”,清远也,可何寺无钟?晨钟暮鼓,岂只觉林?“孔殿秋香”桂盛也,何地无桂?“北镇金沙”(巴县江北镇,即江北城),形盛也,渝州襟带江山,处处沙明日衬,岂只此一形?于是删去“觉林晓钟”等三景,补上“字水霄灯”、“缙岭云霞”、“歌乐灵音”,称之为新“巴渝八景”。

南岸下浩的觉林寺,建于宋绍兴(1131---1162)年间,此时尚无重庆之名。数百年间多次损坏,又多次进行过维修和复建,后来还建了一座报恩塔。清末因寺僧不法,被巴县衙门逮办。寺庙由衙门接收,安置年幼孤儿,人称孤儿院。觉林寺至此已经不存,但留下报恩塔一座。《巴县志》民国版中,已将觉林寺列入古迹。这是后话,下面再说。

清人沈青士,淅江仁和人,进士出身,乾隆四十七年为川东道台。在《渝州觉林寺碑记》中,说:“环城景象,万万千千,已极雄伟,无与伦比。及寻字水、文峰山海棠溪、黄葛渡诸迹,又获睹其奇。而朝烟暮霞,风帆沙鸟,无穷之景,触目纷然来者,更饶余趣也。顾最胜莫过觉林寺。寺在龙门山之麓,自太平门唤渡,越龙门浩,纡回而入,层岩抱回,不见江面。而香林大开,宝塔直立,历级以上,式焕新模。”他把这觉林寺比作江南最胜之地,为县南寺观之冠。

觉林寺背山临江,虽后山有真武山老君洞风景名胜、著名寺观,但山高路远,人们畏远择近,郊游朝山多往觉林寺。一时间,善男信女争先恐后,游人如织,香火旺盛。文人墨客游罢,多少要留点“墨宝”,因此觉林寺留诗较多。

清人汪焯写的觉林寺,很有点仙气:“一径来深坞,禅栖分外幽,崖巅松子落,竹里石泉流。千罄破山翠,晴云护佛楼。都将尘虑息,潇洒从林邱。”

那个曾不信香国寺为胜地的湖广僧人清纯,游罢香国寺后,终承认香国寺是巴渝名寺。后来也游了觉林寺,对觉林寺也有这样的描述:“览胜乘春兴,同人到觉林。四围山护竹,一带树留禽。铁笔书云表,冰泉界碧岑。幽崖风细细,缓步发清吟。”

清道光朝任重庆知府的王梦庚,监修过《重庆府志》。他写了一道《觉林寺》的诗,道出了觉林寺的得名。“鹫岭辟禅林,循行开觉路,诸天梵呗喧,群峰围不住。”

对寺内的报恩塔,他说要认真的学习僧月江的慈善孝道。他写的《报恩塔》说:“七级涌浮屠,永镇涂山麓,谁与悟真如,慈云遍空谷。”

就连把“觉林晓钟”一景从《巴渝八景》中删除了的巴县知县王尔鉴,也游览过觉林寺。看过寺内景色,似乎有点过意不去,也说了一些好话。其中一首诗说:“溪回曲径幽,石涧跨双虹。坐月花无影,拈花色是空。碧含千岭翠,香袅一池风。欲结庐山社,殷勤问远公。”

前面说过,觉林寺建于南宋,元明期间也多次维修。到了明末,争战频发,终于毁于战火兵乱。直到清康熙初,才有一个叫雪痕的和尚来到废寺,化缘筹款开始重建觉林寺。此后,过了将近一百年,寺庙已经破败。乾隆年间,僧人月江又四方化缘,再次开始重修觉林寺。在这次重修中,不但恢复了原有的僧舍佛殿,还扩大规模,修建许多附属建筑。他把原先的山门扩大,显得更加雄伟。又在寺内建了莲花池池上建了小石拱桥,种植了大量珍贵花木,更重要的是,建了一座佛塔,取名报恩塔。

寺僧月江,原藉淅江钱塘,俗家姓王,祖上做过永州司马。由于战乱,全家人移民进入四川巴县。这一年,月江的祖母仙逝。家人曾在觉林寺有过布施,经主持寺僧同意,安葬在觉林寺旁边,以便随时祭祀。此后月江的父亲经人举荐,被朝廷选派到资州当官,全家人也都要跟着去资州任上。

月江的父亲见自已母亲一个人孤独地葬在觉林寺,无人陪伴,忍不下心离开。但朝命不敢违,又不得不去。于是下了狠心,让儿子剃度,进入觉林寺当和尚,法号月江。有月江在寺里,就可以随时陪伴逝去的祖母。

临走前,月江的母亲放心不下儿子,私下先后给了月江白银七百两,让月江自行安排使用。月江本不想要,见母亲一再要给,不好违背母亲的好意,只好接过来。对母亲发誓说,这银子我一定放好,将来要把觉林寺重新修过,还要建一座九层宝塔,以报答父母亲的恩德。

待父母去资州后,月江贴出帖子,把重建觉林寺的心愿说了出来,希望香客多随喜点香火钱。又亲自托钵上街结缘,求得地方乡绅支持。数年后,建寺经费筹足。招工开始重建觉林寺。待后来在建塔时,基坑已经挖好,但这时社会动荡,只好停建作罢。

又过了好几年,时局稍加稳定,于是准备从新开工建塔。此时月江已经染病,料到来日无多,建塔之事已无法完成。于是叫来徒儿善明,告诉他建塔意愿,以及银两数目,叮嘱徒儿继承遗愿,把塔建好。

善明安排好月江师傅的后事以后,开始实施师傅未竟的建塔心愿。那知道一开工,工匠们就发现原先的塔基经数年雨水冲涮,已不适合建塔,只好另外找地方。

善明在寺内及周围寻找吉地,最后在寺后选了一块背山又对着大江的菜地作塔基地。新塔基动工,依例是主人家动手奠基。善明拿锄开挖,不想一锄下去,竟然挖出一个瓦罐来。打开一看,竟然是五个银元宝。细看之下,这五锭银子是宋朝淳祐年间的花银,成色非常的好,每个重达八两。塔基得银,似有天助。这五六百年前的宋银,已经是古董。于是将其中四锭宋银变卖,用作建塔费用,只留一锭,藏在寺内,以作镇寺之宝。那晓得给小偷盯上了,结果失窃被偷。

时局时而稳定,时而动荡,建塔工程也时建时停。用了十多年时间,九级石塔终于建成。塔门上方,刻有“报恩塔”三字,两旁门柱刻有对联,上联:“因传心法分三教;为建浮屠报四恩。”

前面说过,觉林寺已经不存,只留下一座报恩塔。此塔今已修缮一新,为文物保护单位。

觉林寺已经不存在,为什么?原来是被官府没收了。为何?是庙里和尚犯了法,捉进了大牢。

清末,觉林寺的住持和尚开始不守规矩,寺规不守、戒律不遵,成了吃肉喝酒、花街柳巷寻欢作乐的淫僧。这还不算,他仗着习过几天拳脚,就自称是鲁智深花和尚,常常寻衅滋事,欺男霸女,为害一方。住持如此,几个徒弟就跟到学,常常调戏进香的姑娘媳妇,引起众人愤怒。

这天花和尚想进城寻欢,路过龙门浩。街边一家冷酒馆吸引了他,原来柜台边站了一个漂亮的小媳妇。这天,小媳妇的男人上山砍柴去了,老人公要到屋背后菜土里办菜。老人公就喊嫁过门没几天的儿媳妇,帮到婆子妈照看酒馆。

花和尚停下脚步,进了酒馆,说道:“来个单碗,一盘卤牛肉。”小媳妇认不到这花和尚,见和尚要酒要肉,不免看了他一眼。这一眼,恰好与花和尚色迷迷的眼光对上,一下羞得来脸红。转身进内房,想叫婆子妈出来招呼。不想花和尚竟然跟着往内房走,一边还调笑道:“娘子等下我花和尚,我是个欢喜佛,想同娘子欢喜一下。”小媳妇吓得来只好连声叫妈。

婆子妈听到儿媳妇叫声,赶紧出来,一看是花和尚,立马把儿媳妇拉在身后,大声斥责。此时花和尚见屋里没有男人,色胆更大,竟伸手想拉开老婆婆。正在两人撕扭之时,屋背后的老头听到喊叫,赶了回来。见此情形,赶忙上前,要拉开花和尚。花和尚返身一拳,将老头打倒在地。小媳妇吓得来大声喊救命。街坊们听到叫喊声,跑过来一看,又是花和尚。大家喊声:“捶”,就拥了上来。花和尚也晓得自已那几下三脚猫功夫,也打不过拥来的乡民。一看不好,挥动两拳,打向当面之人,冲出了店门,往觉林寺跑。

民众不依,叫喊着追了上去,把觉林寺山门团团围住。不想花和尚带着徒弟拿着枪棍,冲出来就往民众打。几个民众被打倒在地,伤得不轻。

地方乡约见花和尚如此凶狠,一面招呼众人暂且退让,一面派人往巴县衙门告状。

此时的巴县大老爷叫耿保奎,是个精明能干、又廉洁奉公之人。他办事公道,又秉公执法,为巴县百姓做不少好事,百姓给了个尊号叫“耿巴县”。

耿巴县在巴县任上也有一年多了,也曾听说过觉林寺的花和尚不守规矩,为非作歹的事。本想过问惩治,但民不举、官不究,也就没管。现在百姓告了花和尚,正好惩治这个恶僧,于是立马下令捉拿归案。

花和尚一众恶僧押到大堂,班头喝了一声:“跪下。”众衙役接着:“威武”,吼起了堂威。这一吼,自比鲁智深的花和尚也吓软了,不由得跪了下来。

耿巴县一一问下,花和尚一一认罪划押。于是判花和尚等一干人犯徒刑,押入大牢收监。另判觉林寺由巴县衙门没收,作为官产另用。

耿巴县为何要没收觉林寺?这有一个道理。一是,花和尚等恶僧犯罪收监,寺庙以及庙产就没人管理,时间久了可能荒废。二是,由于灾荒,城里头有好多流浪孤儿无处收留安置。三是,海棠溪的义渡经费困难,需要支持。因此将觉林寺以及的庙产收入,作为“基金”,可以用来孤儿和义渡的问题。

此后,巴县衙门将觉林寺改建为“幼稚工厂”,将街头上流浪的孤儿收留起来,安置在“幼稚工厂”里。小的有专人喂养、照料,大点的,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以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幼稚工厂”开办后先后安置了数百孤儿,当地人称之为“孤儿院”,这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