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法炼钢炉位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白银蒙古族乡黑窑洞村境内南山坡上。遗址坐西向东呈一字型排列,共有冶炼炉159个,大部分已坍塌残破,较为完整的有50多个。冶炼炉最大的高8米,直径14米;最小的高2.5米,直径2.7米;多为宝塔状,炉内有烟道,烟道有1个或多个不等,冶炼炉内膛用土坯砌筑而成;一些较大的炉体在山梁高处挖地开坑而建,并开有1个或多个拱形门洞,用于加料、点火、清渣,底部设有多个通风炉道;还有一些炉体10个连成一体。整个冶炼炉群绵延两公里多,颇为壮观。这些炼钢炉建于1958年大跃进时期,1960年停工,一部分建成后还未曾使用过。由于这些炼钢炉所处地区附近出产铁矿石和煤,具备良好的冶炼条件,所以当年在梨园河两岸上下50多公里的地域内共建有炼钢炉近千处,面积约50平方公里。
门票
免费
开放时间
24小时开放
景点位置
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白银蒙古族乡黑窑洞村
临翔区景点碗窑土陶 瓶窑镇遗址
1. 瓶窑镇遗址
良渚 长江流域新石器文化遗存非常丰富。宁绍平原-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文化是江南最具特色的一个文化系列。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的河姆渡文化,被认为是江南地区迄今最早的、最有代表性的新石器遗存。其后发展起来的马家浜文化或草鞋山文化分布范围更广。已发掘的典型遗址有嘉兴马家浜、吴县草鞋山等,距今6000年左右,他们发展成为甚为发达的良渚文化。 在距今5300~4000年的良渚遗址区内发现一座面积290万平方米的古城,其年代不晚于良渚文化晚期,具体的建筑年代,有待进一步考古确定。考古学家指出,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也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城址。当时“良渚”势力占据了半个中国,新发现的这座古城,相当于良渚时的首都。 有专家认为中国朝代的断代应从此改写:由现在认为的最早朝代为夏、商、周,改成良渚。 在省文物局良渚管委会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位于瓶窑镇上的古城遗址。东西南北四个城墙门,如今安安静静地躺在农田里,四周有少量的住家。 城墙上留下原始居民生活垃圾痕迹 北城墙同样也挖出了一个坑,同样的黄土和石头,唯一不同的是“这座城墙坑比较考究,底部到地表的夯土层是泥和沙相间,而且很有规律,从上到下沙层逐渐加厚,泥层逐渐变薄,做工非常考究”,据刘斌推测,土墙上的那些黑色杂物,应该是原始居民残留下的生活垃圾。 良渚古城的南面和北面都是天目山脉的支脉,南北与山的距离大致相等,东苕溪和良渚港分别由城的南北两侧向东流过,凤山和雉山两个自然的小山,分别被利用到城墙的西南角和东北角,因此,专家推断,古人在建城时显然对地理位置经过精心勘察和规划。 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非常意外,缘于去年6月一次保护区域内农民住宅外迁安置点的基建项目。 当时,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瓶窑葡萄畈遗址高地西侧挖掘时,发现了一条良渚时期的南北向河沟。这让刘斌感觉到有戏,随后,他带领考古队员深入挖掘。洛阳铲一把铲下去(洛阳铲,长柄,铲头为半圆筒状,打入地下再提起来时,铲头就能带出一筒土,对土壤结构、颜色、密度和包含物的辨别),在4米多深的地方,铲头碰到了石块,换个地方再铲,在差不多的深度再次碰到了石块。当泥土一层层挖去,一大片石块露出来,经过局部解剖发现,这一高地是由人工堆筑而成,宽60多米,深近4米。 结果考古人员发现整块土地其实都是人工夯筑而成——土质为黄土,不同于良渚一带灰黑色淤泥,明显是人工从外面搬运而来。在黄土下面,铺着一层石块,石块比较圆滑,应该是从周边现成拣来的。之后的挖掘证明,这大堆的黄土就是良渚古城的西城墙,稻田下的那条沟渠是护城河。 西城墙全长约1000米,宽约40~60米,南连凤山,北接东苕溪;接下来,南城墙、北城墙和东城墙依次被发现,同样是底部铺垫石头、大量黄土夯筑;城墙环绕着中间的莫角山遗址。 与西城墙相比,其他三面城墙相对更考究:铺垫的石头尖锐很多,明显是人工开凿;城墙外侧石头相对大点,越往里越小;堆筑的黄土层中,有时会掺加一层黑色的黏土层,增加了城墙防水能力。 考古人员推测,这些痕迹说明古人最先造的是西城墙,等到建其他三面城墙,经验更丰富了。 古城文明势力曾影响半个中国 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说,说明良渚古城的意义,得站在“良渚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这 高度着手。已经发现的良渚遗址,从其位置、布局和构造来看,专家认为当时有宫殿,生活着王和贵族,如今又找到了城墙,相当于良渚时的首都。 良渚文化的分布主要在太湖流域,包括余杭良渚这里,还有嘉兴南、上海东、苏州、常州、南京一带;再往外,还有扩张区,西到安徽、江西,往北一直到江苏北部,接近山东,曾经良渚人为了占领这里,还打了一仗;再往外,还有影响区,一直到山西南部地带。 可以看出,当时“良渚”势力占据了半个中国,如果没有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是不可能做到的。 有的考古专家,认为良渚古城其实就是“良渚古国”。良渚古城的发现,有人认为中国的朝代的断代应从此改写——由现在认为的最早朝代为夏、商、周,改成良渚。 古城面积与颐和园差不多 城墙比西安城墙宽2~4倍 本报讯浙江省考古所近日发布重大考古成果——历经18个月,在良渚遗址区内发现一座面积290万平方米的古城,面积和北京颐和园差不多。根据城墙中出土的陶瓷碎片,这座古城的年代不晚于良渚文化晚期,具体的建筑年代,还有待于在进一步考古工作后才能确定。在目前发现的代表中国早期文明的大遗址中,良渚遗址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是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 这座古城东西长约1500~1700米,南北长约1800~1900米,略呈圆角长方形,正南北方向。城墙部分地段残高4米多,做法考究:底部先垫石块,宽度达40~60米(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明朝洪武年间建造的西安古城墙,底宽18米,顶宽15米),上面堆筑纯净的黄土,夯实。 专程赶来的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这样评价古城:这是目前中国所发现同时代古城中最大的一座,称得上“中华第一城”;它改变了原本以为良渚文化只是一抹文明曙光的认识,标志着良渚文化其实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是继上世纪河南安阳殷墟发现之后,中国考古界的又一重大发现,将极大推动中国文明史研究进程和考古学发展。 良渚文化是分布于环太湖地区一支著名的史前考古学文化,距今5300~4000年。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的中心遗址和文化命名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瓶窑两镇。1986年,良渚反山遗址先被发现,发掘出11座大型墓葬,有陶器、石器、象牙及嵌玉漆器1200多件。这几年,良渚文化遗址从40多处增加到135处,有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 良渚,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被誊为中华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的发祥地。良渚文化是环太湖流域分布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1936年首先发现于良渚而命名,距今5300—4000年。中国文明的曙光是从良渚升起的,良渚是中华民族和东方文明的圣地,国家文物局已正式将良渚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清单。 河姆渡 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镇,面积约4万平方米,1973年开始发掘,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 河姆渡遗址发现于1973年,遗址总面积达5万平方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经测定,最下层的年代为7000年前。通过1973年和1977年两次科学发掘,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料组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动植物遗骸等文物近7000件,全面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当时的农业、建筑、纺 、艺术等东方文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佐证,是我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曾多次出国展览,深深地震撼着整个世界。 河姆渡遗址是世界闻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总面积约四万平方米,堆积厚度四米左右,上下叠压着四个文化层,其中,第四文化层的时代,距今约七千年,是我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地层之一。第三、四文化层保存了大量的植物遗存,动物遗骸,木构建筑遗迹和构件,以及数以千计的陶器、骨器、石器、木器等。 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在浙江省余姚县的河姆渡遗址首先发现,故于1976年命名。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波,绍兴平原,并越海东达舟山岛。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公元前6000年。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确立,扩大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领域,说明在长江流域同样存在着灿烂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 该文化目前唯一经过较大规模发掘的是河姆渡遗址,在1973~1974年和1977~1978年,由浙江省文管会、浙江省博物馆主持,进行了两期发掘。1982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在浙江鄞县辰蛟,宁波八字桥,舟山白泉、大巨等地,都发现有河姆渡文化的晚期遗存。 河姆渡遗址位于河姆渡镇金吾庙村(原罗江乡浪墅桥村)。它是1973年夏天当地农民建造排涝站时发现的,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自下而上叠压着4个文化层,根据北京大学碳14实验室测定,第四文化层距今约7000-6500年,第三文化层距今约6500-6000年,第二文化层距今约6000-5500年,第一文化层距今约5500-5000年。该遗址于1973年和1977年冬进行过两次考古发掘,合计面积2630平方米,出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原始艺术品等文物6700余件,还发现丰富的栽培稻谷和大面积的木建筑遗迹、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骨骸、采集的植物果实及少量的墓葬等遗存。所有这些,为研究我国远古时代的农业、建筑、制陶、纺织、艺术和东方文明的起源以及古地理、古气候、古水文的演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河姆渡遗址第一、二文化层的出土文物与省内湖州邱城遗址下层及嘉兴市郊马家滨遗址的器物相似,第三、四文化层的出土文物,在我省是新发现,而且它已拥有较为发达的耜耕农业、采用榫卯技术的干栏式建筑,在国内同时代的遗址中它的生产、生活水平处于领先地位,因此是一支全新的考古学文化,暂时命名为河姆渡文化。河姆渡遗址发现后,在海内外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为尽快把它公诸于世,1976年4月,国家文物局、浙江省文化局在杭州召开“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工作座谈会”(实际是一次研讨会),来自北京、上海、陕西、广东、福建、安徽、浙江的专家学者和余姚县、罗江乡的代表共60多人参加了这次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证明在7000年前长江流域同样有着繁荣的原始文化,与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一致同意了对河姆渡文化的命名。1980-198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相关市县文管会在宁绍平原作了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普查,近年来在基本建设中又陆续发现了一些,至今共发现河姆渡文化类型遗址47处,分布于钱塘江以南的沿海地区和舟山群岛,其中以姚江平原最密集,计有25处,因此可以说,余姚是河姆渡文化的故乡。 [编辑本段]特征 陶器主要是夹炭黑陶和夹砂红陶、红灰陶。除素面陶外,盛行在釜类腹底交错拍印绳纹,陶器的宽边口沿上常刻 平行条纹、波浪、圆圈、叶形、谷穗状等几何图样,偶见白地深褐色纹的彩陶。以平底器和圜底器为大宗。代表性器物有釜、罐、带把钵、宽沿浅盘、垂囊式□、支脚等。与支脚配合使用的陶釜,始终是河姆渡文化的主要炊器。骨制生产工具丰富,尤其在早期,骨器数量远超过石、木、陶质各种工具的总和,就目前所知,为中国新石器文化中所独有。木器较精巧多样。梯形不对称刃石斧、拱背厚体石锛、骨耜、斜铤骨镞、管状骨针、骨哨、木矛、木刀等,都是具有特色的器物。大批榫卯木构件及干栏式建筑的遗迹,显示了河姆渡文化的住房特点。 河姆渡遗址的第4、3层和第2、1层,分别代表河姆渡文化的早、晚两期。①早期:约前5000~前4000年。陶系简单,夹炭黑陶占绝对优势。除磨平素面外,绳纹较多,刻划的几何图案花纹和动植物图案突出。主要器形有敛口或敞口肩脊釜、直口筒式釜、颈部双耳大口罐、宽沿浅盘、斜腹盆、环形单把钵、大圈足豆、盆形甑、块状体支脚等。石器种类少,一般磨制不精,斧、锛较厚硕,主要石器工具中未见穿孔者。②晚期:约前4000~前3300年。夹砂红陶、红灰陶数量最多。前段的泥质红陶外壁红内壁黑,常施红陶衣;后段的泥质红陶表里色泽一致,很少施陶衣。沿用绳纹,出现镂孔纹饰。新出现鼎、落地式把两足异形□、垂囊式□。其他主要器形还有敞口鸡冠耳釜、敞口扁腹釜、牛鼻耳罐、折沿罐、镂孔豆、空腹倾斜体支脚。石器多通体磨光,出现了扁平长条石锛,穿孔石斧、长方形双孔石刀和石纺轮。 河姆渡遗址发掘发现的文物遗存具有数量巨大、种类丰富的特点,为研究距今七八千年前氏族公社繁荣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提供了比较全面的材料。如两次发掘出土的陶片达40万片之多,用同样的发掘面积作比较,是其它新石器时代遗址所不及。又如出土的纺织工具有纺轮、绕纱棒、分径木、经轴、机刀、梭形器、骨针近10种,根据这些部件,可以复原当时的织机,其它的遗址就没有这么具体。它的文化特色主要还在稻作农业、干栏式建筑、纺织和水上交通方面。 (1)耜耕农业:河姆渡遗址两次考古发掘的大多数探坑中都发现20-50厘米厚的稻谷、谷壳、稻叶、茎杆和木屑、苇编交互混杂的堆积层,最厚处达80厘米。稻谷出土时色泽金黄、颖脉清晰、芒刺挺直,经专家鉴定属栽培水稻的原始粳、籼混合种,以籼稻为主(占60%以上)。伴随稻谷一起出土的还有大量农具、主要是骨耜,有170件,其中2件骨耜柄部还留着残木柄和捆绑的藤条。骨耜的功能类似后世的铲,是翻土农具,说明河姆渡原始稻作农业已进入“耜耕阶段”。当时的稻田分布在发掘区的北面和东面,面积约6公顷,最高总产为18.1吨。 农业起源表明人类社会从单一的攫取式经济开始向生产式经济发展,这一转变拓展了食物来源,为人类发展奠定物质基础,所以在人类发展史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河姆渡原始稻作农业的发现纠正了中国栽培水稻的粳稻从印度传入、籼稻从日本传入的传统说法,在学术界树立了中国栽培水稻是从本土起源的观点,而且起源地不会只有1个的多元观点,从而极大地拓宽了农业起源的研究领域。河姆渡遗址人工栽培稻谷的发现说明农业不是哪个圣人发明的,而是人类自身进步的结果,从而有利人们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史观和群众观念。 (2)干栏式建筑:河姆渡遗址两次发掘范围内发现大量干栏式建筑遗迹,特别是在第四文化层底部,分布面积最大,数量最多,远远望去,密密麻麻,蔚为壮观。建筑专家根据 桩木排列、走向推算,第四文化层时至少有6幢建筑,其中有幢建筑长23米以上,进深6.4米,檐下还有1.3米宽的走廊。这种长屋里面可能分隔成若干小房间,供一个大家庭住宿。清理出来的构件主要有木桩、地板、柱、梁、枋等,有些构件上带有榫头和卯口,约有几百件,说明当时建房时垂直相交的接点较多地采用了榫卯技术。河姆渡遗址的建筑是以大小木桩为基础,其上架设大小梁,铺上地板,做成高于地面的基座,然后立柱架梁、构建人字坡屋顶,完成屋架部分的建筑,最后用苇席或树皮做成围护设施。其中立柱的方法也可能从地面开始,通过与桩木绑扎的办法树立的。这种底下架空,带长廊的长屋建筑古人称为干栏式建筑,它适应南方地区潮湿多雨的地理环境,因此被后世所继承,今天在我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的农村还可以见到此类建筑。建造庞大的干栏式建筑远比同时期黄河流域居民的半地穴式建筑要复杂,数量巨大的木材需要有专人策划,计算后进行分类加工,建筑时需要有人现场指挥,否则七高八低,弯弯曲曲的房子是不牢固的。建筑技术说明河姆渡人已具有现代人一样较高的智商。 (3)纺织、交通工具和髹漆技术的出现: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纺织工具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为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所罕见。数量最多的是纺轮,有300多件,质地以陶为主,还有石质和木质,形状以扁圆形最常见,另有少量剖面呈梯形状。织的方面有经轴、分经木、绕纱棒、齿状器、机刀、梭形器等,纺织专家认为这是原始踞织机的部件。缝纫用的是骨针,有90多件,最小的骨针长仅9厘米,径大0.2厘米,针孔大0.1厘米,与今天大号钢针差不多。从出土的苇编和器物上精致的图案看,当时织品为经纬线数量相同的人字纹和菱纹。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桨共8支,系用原木制作,形似后世的木桨,只是形体略小一些。有桨一定有船,推测河姆渡人已划着独木舟在湖泊之中捕鱼采菱,也可能用于氏族间交流时的交通工具。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漆器有20多件,早期单纯用天然漆漆于木器表面,稍后在天然漆中掺和了红色矿物质,使器物色彩更加鲜亮,第三文化层中出土的木胎漆碗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4)发现以象牙雕刻为代表的原始艺术品: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原始艺术品可分为独立存在的纯艺术品和施刻于器表之上集实用和观赏于一体的装饰艺术两大类,而以后一类数量居多,充分表现了河姆渡人的审美兴趣和文明程度。艺术品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件,该器长16厘米、宽5.9厘米、厚约1厘米,形似鸟窝。器物正中阴刻5个同心圆,外圆上部刻火焰纹,两侧各有一只圆目利喙的鸷鸟向对而视。画面布局严谨,线条虚实结合,图画寓意深刻,有人说它象征太阳,另有人认为是鸟在孵蛋,象征对生命、生殖的崇拜。说明该器物具有强烈的宗教意义,原始先民已有复杂的精神生活。
2. 瓶窑文化遗址公园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内,总占地面积3平方千米,始建于公元前3300年。
良渚文化的年代为距今5300-4300年,持续发展约1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分布于长江下游一带,共发现了136个遗址。良渚古城遗址,是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在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发现之前,是中国最大的史前城址,一直被誉为“中华第一城”。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坝,良渚古城是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的一个区域性早期国家的权力与信仰 心。
2018年1月26日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致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正式推荐“良渚古城遗址”作为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20年5月,良渚古城遗址入选首批“浙江文化印记”。頭條萊垍
3. 瓶窑镇遗址公园西入口
良渚古城
良渚遗址,主要集中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良渚街道境内,地处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年代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持续发展约1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群。
南宋皇城
公元1138年,南宋建都临安,皇宫位于现在的凤凰山东麓宋城路一带,东至馒头山东麓,西至凤凰山,北至万松岭路,南至笤帚湾。皇宫依山势而建,殿阁叠进
4. 瓶窑有哪些村
城市/区/县 地址 邮政编码 区号
余杭区 临平镇 311100 0571
余杭区 乾元乡 311100 0571
余杭区 双林乡 311100 0571
余杭区 翁梅乡 311100 0571
余杭区 县城(临平镇 311100 0571
余杭区 小林乡 311100 0571
余杭区 余杭区 311100 0571
余杭区 大井乡 311101 0571
余杭区 九堡镇 311101 0571
余杭区 乔司乡 311101 0571
余杭区 万常村、天万村、姚家村、 311101 0571
余杭区 下沙乡 311101 0571
余杭区 亭趾乡 311102 0571
余杭区 博陆乡 311103 0571
余杭区 五杭乡 311103 0571
余杭区 超山乡 311106 0571
余杭区 宏石番乡 311106 0571
余杭区 塘南乡 311106 0571
余杭区 塘栖镇 311106 0571
余杭区 东塘乡 311107 0571
余杭区 章山乡 311107 0571
余杭区 崇贤乡 311108 0571
余杭区 沾桥乡 311109 0571
余杭区 蒋村乡 311111 0571
余杭区 三墩镇 311111 0571
余杭区 双桥乡 311111 0571
余杭区 勾庄乡 311112 0571
余杭区 运河乡 311112 0571
余杭区 肇河乡 311112 0571
余杭区 安溪乡 311113 0571
余杭区 大陆乡 311113 0571
余杭区 良诸镇 311113 0571
余杭区 云会乡 311113 0571
余杭区 五常乡 311114 0571
余杭区 北湖乡 311115
余杭区 长命乡 311115 0571
余杭区 彭公乡 311115 0571
余杭区 瓶窑镇 311115 0571
余杭区 潘板乡 311116 0571
余杭区 双溪乡 311117 0571
余杭区 百丈乡 311118 0571
余杭区 黄湖镇 311118 0571
余杭区 鸬鸟乡 311118 0571
余杭区 太平乡 311118 0571
余杭区 仑前乡 311121 0571
余杭区 石鸽乡 311121 0571
余杭区 泰山乡 311121 0571
余杭区 吴山乡 311121 0571
余杭区 永建乡 311121 0571
余杭区 余杭镇 311121 0571
余杭区 中桥乡 311121 0571
余杭区 舟枕乡 311121 0571
余杭区 和睦乡 311122 0571
余杭区 闲林镇 311122 0571
余杭区 长乐乡 311123
5. 瓶窑镇遗址公园西入口征迁规划
杭长高速是从杭州绕城公路(绕城北)到长兴泗安。 杭长高速公路是浙江省高速公路主骨架“两纵、两横、十八连、三绕、三通道”中十八连之一,也是《杭州市公路水路交通建设规划(2003-2010)》高速公路主骨架“一绕十射二连一通道”中十射之一,是《湖州市公路水路交通建设规划(2003-2010)》主干网中“五纵四横十连”中五纵之一。 杭长高速南起杭州绕城公路(绕城北),北至长兴泗安枢纽,连接申苏浙皖高速,全长约86公里。双向4车道,设计速度120公里/小时,全线共有6个出入口,分别是瓶窑、径山、黄湖、百丈、安吉和安吉北,途中设径山、安吉两个服务区。
6. 瓶窑古镇在什么位置
良渚文化遗址一般指 渚古城遗址。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内,总占地面积3平方千米,始建于公元前3300年。良渚文化的年代为距今5300-4300年,持续发展约1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分布于长江下游一带,共发现了136个遗址.
7. 瓶窑镇历史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内,总占地面积3平方千米,始建于公元前3300年。。
8. 瓶窑镇景点
名山大川就不用说了。对我来说,就是生活中无意发现的,那种突然撞入心中的风景,比如我常独自旅行的杭州余杭山区农村,真正的山区农村,不是旅游区,更不是景点,余杭区鸬鸟镇、径山镇、百丈镇、黄湖镇、瓶窑一带。
厉害了!栾川龙泉洞遗址8年发掘出土遗物3.7万件......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李璇的报告题目是《2014-2021年度河南栾川龙泉洞遗址考古发现与研究的新进展》。
本项目是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河南科技大学合作开展。河南栾川龙泉洞遗址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洞穴(岩厦)遗址。2014-2021年出土遗物37000多件,包括大量的石制品、动物化石以及骨制品,还发现灰烬、火塘等用火遗迹。研究表明,距今4.3-3.1万年(校正后)左右的龙泉洞古人类始终保持简单石核石片技术传统,石制品的剥片、修理以及使用更多体现了古人类的灵活性和随意性,古人类面对不同形态和状态的石料会选择不同的生产策略。这个时期的石质工具可能并非龙泉洞古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工具,他们有能力去制造可能更为适用的骨质、木质工具等,能够灵活的使用各种资源,具有一定的空间规划以及成熟的用火能力,而这些行为体现的是他们在思维、意识等方面的转变和认知的进步,从而使他们能够面对复杂的生存环境,脱颖而出生存下来。龙泉洞遗址对中国及东亚现代人行为模式的深入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
【报告发表于 2021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上, 2021年12月17日上午,河南南阳。】
河南栾川发现3万至4万年前古人类用火遗迹
环球网 发布时间: 2019-02-28
龙泉洞遗址发掘区。(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3处火塘呈“品”字形排列,每个火塘用石块围成近乎圆形。曾有考古人员进行实验,在这样搭出的火塘里,明火熄灭一段时间后,仍能被重新引燃。
“距今约3万至4万年的古人类已经掌握这一用火技巧,用石块控制火焰燃烧的程度和范围。”河南栾川旧石器遗址群项目主要发掘负责人顾雪军说,研究人员正在提取分析用火遗迹内的残留物,以期还原古人类生活方式。
考古人员经过多年努力在栾川龙泉洞遗址发现1处灰烬和4处火塘,这是以古人类洞穴而闻名遐迩的栾川旧石器遗址群首次发现用火遗迹。“大部分遗址的用火痕迹只能看到一摊灰烬,龙泉洞结构清晰的火塘,在同时期考古发掘中十分罕见。”顾雪军说。
龙泉洞遗址发现的火塘遗迹。(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3万至4万年前是现代人形成的关键时期,栾川又位于中国自然地理南北分界线上。龙泉洞考古发掘对区域性早期人类演化、中华文明起源脉络、古环境变迁等课题研究意义重大。”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史家珍说。
2014年以来,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栾川县文物管理所对龙泉洞遗址进行了持续发掘。大约20平方米的发掘面积内,经过“过筛子”似的发掘,已出土石制品、动物化石、骨器等标本2.3万余件,石制品主要有石核、石片、断块、工具等。
“与周口店遗址第一地点‘猿人洞’相比,两处石器均以小型为主,不同在于第一地点以砸击法为主,龙泉洞以锤击法为主,这体现出中国北方主工业发展的趋势——砸击技术日渐衰弱,锤击法处于绝对优势。”顾雪军说。
据介绍,龙泉洞遗址还出土了不少精美的骨器,部分骨器有火烧、磨制痕迹。鹿、牛、羊、犀以及食肉类动物等动物化石的发现更让考古人员如获至宝。
龙泉洞遗址出土的骨制品。(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研究动物化石可以分析重建遗址周边区域古环境,进而揭示当时人类对肉食资源的获取倾向、方式以及人与环境的偶合关系,了解古人类生存模式、栖居形态以及群体组织形式等。”顾雪军说。
栾川旧石器遗址群是中国罕见的早期智人和直立人(猿人)化石共存区域,龙泉洞遗址入围2018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史家珍表示,为进一步保护遗址、活化考古成果,栾川旧石器遗址将建设集科研、科普、文创于一体的综合型考古基地。项目目前已完成选址、科研和立项等工作。
河南栾川县龙泉洞遗址发现大量人类活动遗迹
(原文刊于:《洛阳晚报》2017年8月15日第A07版)
考古现场
14日,《洛阳晚报》记者从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栾川县旧石器考古发掘又有新进展:龙泉洞遗址发现大量人类活动遗迹,该遗址距今约3万至4万年,恰好处于现代人形成的关键时期,为人类进化研究提供重要线索。
龙泉洞遗址位于栾川县城龙泉山公园西大门北侧,在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期间被发现,2012年开始发掘。由于旧石器时代遗址非常珍贵,所以发掘需要更慢、更细致。《洛阳晚报》记者昨日在现场看到,龙泉洞洞顶早已坍塌,只有洞外部分未被巨石压到,考古工作人员正在对该区域进行认真清理。
用火遗迹
在约20平方米的发掘现场,考古人员发现3处用火遗迹,发掘出土的标本近13000件,包括石制品、动物化石和骨器等。其中出土的骨器做工精细,有磨制痕迹,体现了很高的工艺水准。
负责现场工作的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顾雪军介绍,此次发掘最重要的发现当数3处用火遗迹,它们呈“品”字形排列,分别用石块围成近乎圆形。
“石块的作用在于控制火的燃烧程度、燃烧范围,如此结构清晰的用火遗迹在同时期的考古发掘中极为罕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史家珍说,下一步,他们将对用火遗迹内的残留物进行提取、分析,争取能较清晰地了解古人类的活动面貌和人群之间的交流。
在日前举行的龙泉洞遗址考古专家座谈会上,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单位的众多国内权威考古专家对该遗址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遗址考古发掘学术目标明确、规划完整,发掘规范、细致、严谨;发现重要的遗物和遗迹现象,出土标本种类丰富,用火遗迹结构清晰,为复原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面貌提供依据。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王幼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等专家表示,龙泉洞遗址所处的3万至4万年前是人类进化的关键时期,现代人类就在这一时间段出现。欧洲已经做了很多该时期的发掘、研究工作,但东亚地区所做工作相对较少,因此这一遗址的发现对研究现代人类起源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来源:搜狐网
活动策划丨宣传制作
全媒体推广 丨投稿爆料
更加全面了解栾川
仙林又一个地标!官窑山砖窑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出炉!
最新消息!
将增加 砖窑博物馆、主题酒店、
文创小镇、游客中心用地
完善片区旅游配套
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布了《南京官窑山砖窑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及仙林副城栖霞山片区NJDBb013-01、02控祥单元图则修改(公众意见征询),按照规划,遗址公园内将建南京城墙砖窑博物馆、官窑村文创小镇等。
▲位置区域图
南京官窑山砖窑考古遗址公园位于峨嵋山区域
面积为59.8 公顷
西临栖霞山,南北两侧分别紧邻官窑山、李家山
遗址区域位于峨嵋山山麓地带
由于长期人工挖掘烧砖原料形成低洼地
▲规划总平面图
▲功能分布图
按照规划,公园内将建设南京城墙砖窑博物馆
建筑总面积12700 平方米
游客中心建筑总面积2300 平方米
设置未挖掘遗址展示和已挖掘遗址展示
保护范围将参考《南京城墙保护条例》
本次划定的遗址保护范围约 9.59 公顷
▲未挖掘遗址展示
▲已挖掘遗址展示
此外,公园内还要设置观影台、窑歌剧场、
砖窑主题酒店、城砖迷园等
▲鸟瞰图
当年烧造城墙砖的历史场景有望原址重现
未来,栖霞又多一处观光休闲新去处!
来源: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紫金山新闻、栖霞视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