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庄汉墓群

赵家庄汉墓群

【赵家庄汉墓群】为汉代墓群。位于胶州市里岔镇赵家庄东南350米处的山坡上。共有墓葬10座,墓群西150米处是黄家河水库,西北4000米处有汉代诸侯国祓国的都城遗址。墓葬的封土高约5米,多用黄土夯筑而成,赵家庄汉墓群,赵家庄汉墓群简介,赵家庄汉墓群-青岛市胶州市赵家庄汉墓群

河北石家庄周家庄墓地初步推断系商代后期贵族墓葬群

新华石家庄12月10日电(记者高博)记者从河北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经过近一年的勘探和抢救性发掘工作,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周家庄墓地已发掘墓葬22座,出土青铜簋、爵、觚、兵器及玉器等器物。经考古专家初步判断,该墓地是商代后期具有一定规格的贵族墓葬群。

周家庄墓地,位于石家庄市栾城区西营乡周家庄村南约200米,东距洨河约2000米。2019年底,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石家庄市文物保护研究所、栾城区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联合对周家庄墓地进行勘探和抢救性发掘工作。

截至目前,勘探面积约40万平方米,试掘遗址300平方米。已探明区域包含墓葬和遗址两部分,抢救发掘的22座墓葬中17座为商代墓葬,包含两座带墓道中型墓葬。墓葬规格较高,营造讲究,椁室采用木条垒拼,历经近三千年仍得以保存。墓室及填土中发现殉人和大量殉狗,出土的青铜器、兵器、玉器等器物造型精美、特征鲜明。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文瑞表示,经考古专家初步判断,周家庄墓地是商代后期具有一定规格的贵族墓葬群。该墓地的发现填补了冀中南地区商代后期的历史空白,为研究商周时期历史、地理、文化及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把太行山东麓、华北平原的商代后期文化串联了起来,对整个商代的历史、地理及政治格局的演变等,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张文瑞介绍,目前已由抢救性发掘转变为主动性考古发掘,下一步要继续深化文物保护和科技考古理念,明确更多遗址信息。

栾城周家庄墓地初步推断系商代贵族墓葬群

河北日报讯(记者龚正龙)11月28日,省文物局组织国内专家对石家庄栾城周家庄墓地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进行现场检查与验收。记者了解到,经过近一年的勘探和抢救性发掘工作,该墓地累积发掘墓葬22座,出土了青铜簋、爵、觚、兵器及玉器等器物。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专家介绍,初步推断该墓地是商代后期具有一定规格的贵族墓葬群。周家庄墓地的发现填补了冀中南地区商代后期的历史空白,为研究商周时期历史、地理文化及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周家庄墓地,位于栾城区西营乡周家庄村南约200米、东距洨河约2000米。2019年底,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石家庄市文物保护研究所、栾城区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联合对周家庄墓地进行勘探和抢救性发掘工作。截至目前,累计揭露面积约1500平方米,勘探面积约40万平方米,试掘遗址300平方米。已探明区域包含墓葬和遗址两部分,抢救发掘的22座墓葬中17座为商代墓葬,包含两座“甲”字形墓。墓葬规格较高,营造讲究,椁室采用木条垒拼,历经近3000年仍得以保存。墓室及填土中发现殉人和大量殉狗现象,出土的青铜器、兵器、玉器等造型精美、特征鲜明。

专家组对该墓地抢救性发掘工作给予高度肯定,一致认为发掘意义重大,对遗存范围、性质和文化内涵等探索充分,遗址和墓葬关系梳理清晰,特别是在盗掘破坏极其严重的情况下,积极运用聚落考古、科技考古等理念最大限度提取遗存信息,学术目标十分明确,相关考古资料收集较为全面,工地管理规范,遗迹和文物保护措施充分可行。

“目前,已由抢救性发掘转变为主动性考古发掘,要继续深化文物保护和科技考古理念,继续发挥聚落考古理念,明确更多遗址信息……”专家们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认为不仅要对不同殉葬、墓葬与遗址间的联系等进行更深入地研究,而且鉴于周家庄墓地及遗址发现的重大学术价值及意义,应加强保护宣传,可在博物馆中设立专题展览。

甘肃陇西安家山汉代古墓群初探

甘肃西安家山汉代古墓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8月8日县政协专题视察翠云山文化旅游工作时提出的意见、建议,为包括汉代古墓群保护和修缮的翠云山综合开发,掌握详细情况,打好工作基础,促进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有效增加当地农民群众的收入,加快致富奔小康步伐,9月1日,陇西县威远建筑安装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荣,陇西县翠云山生态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陈建军,《陇上人家》微信平台负责人杨雄伟一行,抽出宝贵的时间,专门到安家山了解汉代古墓相关情况。

据《陇西县志》记载,在我县首阳樵家河、巩昌安家山、文峰乔家坪发现存在一定数量的西汉古墓群遗址,距今已有2000多年,充分说明陇西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以及在历史上的重要位置。而安家山墩儿地汉代古墓群遗址,是离县城最近、古墓最多、面积最大的一处,是翠云山综合开发一张熠熠生辉而且不可多得的名片。抓好汉代古墓的保护、修缮等,意义重大,已被纳入翠云山综合开发整体规划。

当天,董事长一行采取座谈了解、采访有关知情者、实地察看的形式,对汉代古墓相关情况进行了详细地了解和深入地调查,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据当地村民、退休干部李智仪介绍,“我小的时候,看见墩儿地旧坟很多,高低大小不一,星罗棋布。听老人说,较大的几座坟墓,呈北斗七星布置。一到晚上,坟院里鸦雀无人,阴森恐怖,单个人都害怕不敢走。古墓保存了很长很长的时间,遗憾的是,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安家山社村民掀起了大规模平田整地的高潮,由于村民文化素质低,认识不到文物的价值,使得古墓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尤其是挖出的一些陶器瓦罐、碗碟,被当作垃圾处理,一些出土的砖瓦被村民当作普通砖瓦盖房用了。现在回想起来,真觉得挺可惜的”。“这些古墓几千年都保存下来了,着实不容易。但到我们手里就毁于一旦,真是后悔莫及。如果当初不要损害,现在我们加以维修、挖掘,把它建成旅游景点,一方面让人领略文物价值和汉代及之前文化,同时又能增加群众收入,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

在当天的调查了解中,李荣一行在本村村民李忠义引领下,重点察看了安家山社一些普遍在50年以上的老宅旧房,有些房子、大门、台阶甚至是基础上的古砖依然清晰可见。

村民杨映忠,现年80岁,曾在上世纪70年代当过安家山生产队队长。他有两个儿子,已经娶妻生子,分家另过,他和老伴杨双女仍住在上世纪60年代修的旧院子里。老院子里有一间南房,两间西房,一间高房。一走到他家的大门前,就看见大门四周墙上有很多古代青砖,有长方形的,也有正方形的。走进院子,他家房子上的古砖更是随处可见。他说,60年代平田整地时,挖出了许多青砖,大小长短不一,村民就用背篓、担子背着担着拿到了自己家中,几乎家家户户都用这些砖盖房。

村民李三民说,他祖籍甘谷,在他爷爷手里迁徙到安家山落户。他们家的老房子是1968年建的,到现在已整整50年了。据他父亲李青川(1934年生,2006年去世)、母亲何青秀(80岁,已去世)生前说,当时他家修房子时,由于生活困难,买不起新砖,他家修房时在基础上用的砖全是平田整地时挖出并担来的古青砖。

察看过程中,董事长李荣强调,要以建好安家山历史文化陈列室,充实室藏文物为抓手,树立和增强文物保护意识,一方面,对已出土的文物加以收集、整理、保护,特别是有代表性的、有各种图案标识的,要特别加以保护,最好交由翠云山生态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统一保护和管理,当作馆藏文物;另一方面,要按照古墓群确切的位置,划定保护界限,建立保护措施,严禁乱挖乱耕,防止文物二次流失。同时,翠云山综合开发又是村民自己的事情,因此,安家山社村民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为翠云山汉代古墓维修、保护工作在内的综合开发尽一份绵薄之力。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