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寺塔

大秦寺塔

大秦寺塔位于陕西省周至县城东南20公里的终南山北麓楼观台旁的大秦寺遗址内大殿的东侧。

大秦寺是历史上基督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寺院之一。公元七世纪中叶,罗马基督教(聂斯托利派)传入中国内地,当时称为“景教”,因唐代时称罗马为大秦国,所以称该教为“大秦景教”,称景教寺院为“大秦寺”。据碑石记载,唐贞观九年(635),景教传达教士阿罗本率教团来到唐都长安,请求传教。唐太宗对该教的入传采取了宽容的宗教政策,并给予了礼遇和恩宠,颁诏准许阿罗本建寺传教。朝廷遂在长安、洛阳等地建立了景教寺,周至大秦寺为此时所建,由于初唐几代皇帝对景教崇信和保护,该教发展迅猛,一度流行全国各地,曾创造了一个“法流十道”“寺满百城”的辉煌时期。

唐会昌五年(845),武宗灭佛时祸及景教,传教士全部被驱逐出境,各地之景教寺均被关闭,周至大秦寺也不例外,风雨沧桑,千年古寺曾三易其主,景教之后,道教占据过,佛教也曾占据过,但寺名一直沿用至今。清嘉庆年间(1796—1820),白莲教义-战周至,该寺焚于兵火,唯有大秦古塔幸存。

大秦寺塔,又称“镇仙塔”,坐南向北,砖结构。该塔为七层八棱楼阁式空心砖塔,通高40.90米,内砌圆直径为10.86米。塔的第一层正面辟门,门宽1.38米,每面边长4.3米。四面错落券门,二层以上有木楼梯可通塔顶。第一层塔壁甚厚,达四米左右。塔身二、三、四、五层对开两门,交错而上,到六、七层则前后垂直开门,塔身也急剧收进。塔的外檐出檐甚短,檐下用砖制斗拱,朴实无华。仅在转角部位出方形倚柱,柱头使用阑额一条。塔身轴心偏离垂直线2.7米。大秦寺塔后有丘木山五峰岭为背景,西沟数百亩竹林郁郁葱葱,东与楼观台接壤,依山而建,塔、山璧合,浑然一体。该塔造型古朴,美观大方,被誉为我国古塔中之佼佼者,特别是该塔内遗存有景教泥塑和古代叙利亚外文刻字多处,这些都是研究古代西文化交流史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2006年大秦寺塔作为宋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航拍大秦寺塔:《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出土地?

西安碑林博物馆中,有一块著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乃研究中西文化交流的珍贵资料,但是它过去并不在这里。那么,这块碑原本竖立在哪里呢?相传,它于1625年,在周至县大秦寺遗址出土——

2018年3月24日,时隔八年,我再次来到大秦寺遗址。绕过新建成的化女泉景区,顺着北墙外不起眼的土路,向西不远处就是唐代的大秦寺遗址。如今,这里仅存一座倾斜的古塔,孤独地矗立在半山腰的平台上,所以此地又被称为“塔峪”。

到达大秦寺塔下,我操作自己的无人机,对这座古塔进行航拍。随着曲江集团的开发,这里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道教文化展示区、赵公明财神文化景区和化女泉景区等陆续拔地而起,一座气势宏伟的大秦寺景区也在山下悄然出现。但是,山上真正的大秦寺遗址,依然保持着清净的原样。

公元七世纪中叶,罗马基督教的聂斯托利派传入中国,当时被称为“景教”。在唐代的时候,罗马被称为“大秦”,所以该教又被称为“大秦景教”,景教的寺院也被称为“大秦寺”。

根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记载:唐贞观九年(635),景教的传教士阿罗本,率领教团来到长安城,请求在这里进行传教。唐太宗对景教传播,采取了宽容的政策,并给予礼遇和恩宠,颁诏准许阿罗本建寺传教。

从此以后,长安和洛阳等地建起景教寺,周至的大秦寺为此时所建。由于初唐几代皇帝对景教的崇信和保护,该教发展迅猛,流行全国各地,出现“法流十道”和“寺满百城”的局面。唐会昌五年(845),“武宗灭佛”波及景教,传教士均被驱逐出境,各地景教寺都被关闭,周至大秦寺也不例外。

遭到打击之后,景教一蹶不振,渐渐销声匿迹。他们为了保存景教的信息,将这块《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埋入土中,直到明天启三年(1623)才重见天日。随后,它被移入西安城西郊的金圣寺内,也就是后来的“崇仁寺”。

丹麦人荷尔姆盗碑之故,此碑最终移入碑林博物馆。如今,在大秦寺塔下,竖立着一块复制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表达对此碑出土地的敬意!

大秦寺塔的建筑年代已经不得而知,根据它的风格进行判断,这是一座宋末明初(1279~1368)的塔。平面呈八角形,总共有七层,高度约32米。塔的第一层正面辟门,第二、三、四、五层对开两门,第六、七层则前后垂直开门,塔身也急剧收进。

嘉靖三十五年(1536),关中发生大地震,大秦寺塔开始倾斜,塔身偏离垂直线2.7米,历经500多年不倒,被誉为“东方斜塔”。此塔坐南向北,以青山为背景,东与楼观台相望,西距仙游寺不远。从天空中俯瞰,这里依山而建,塔、寺、山浑然一体。

探访秦岭百塔寺中国第一银杏,寺庙大门紧锁,银杏叶子还没变黄?

大慈恩寺大雁塔是一个景点嘛 大雁塔(大慈恩寺)

1. 大雁塔(大慈恩寺)

隋代无漏寺,至唐高祖武德年间已近毁灭,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时为太子李治以其母文德皇后恩典重建无漏寺,更名为大慈恩寺。大慈恩寺因皇家认真的雪修造,规模宏大,占地近四百亩,院落十余,涵盖大殿、大佛殿、翻经院、元果院等,房间数量近两千,可谓震撼人心——大慈恩寺因此一举成为长安城内最著名的佛寺。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西行归来,自天竺取回大量佛舍利,八尊佛像,佛经凡657部。归来后,玄奘法师先后在弘福寺、慈恩寺、玉华寺等地翻译佛经74部,达1335卷。大慈恩寺落成后,玄奘成为主持,为求安放舍利,防止经卷散失、火灾等,“恐人代不常,经本散失,兼防火难”,玄奘准备在慈恩寺建造一座古塔。因玄奘立意建造的佛塔工程浩大,唐高宗诏令朝廷进行建造佛塔事宜。《大慈恩寺志》对这段过往进行详细的交待,“初,建塔奠基之日,玄奘法师曾自述诚愿,……愿千佛同观,氛氲圣迹,与二仪齐固。”大雁塔由是建成。

玄奘法师主持修造的大雁塔,没有按照当时中国的佛塔形式建造,而是依照印度窣堵婆形制进行修砌。大雁塔不能攀登,第一层,都保存相当数量的佛舍利和经书,使用材料为砖面土心,管中窥豹,玄奘恢复佛塔地位之心可见一斑。

据玄奘《大唐西域记》载,摩伽陀国因陀罗势罗数河山里有雁塔,有大雁前赴后继地开悟——大雁塔之名大概来源于此。将此塔命名为“大雁塔”,也体现了玄奘追索印度佛教正宗的愿望。不过,玄奘所求终于还是倒了下来,此后,佛塔崇拜一去不返,而昔日修造的大雁塔,由于建材为砖面土心,经五十余年风吹雨淋,亦逐渐毁坏。

长安年间(公元701年-公元704年),大雁塔在原址上重建,以青砖为建材,并将五层改为七层,恢复了楼阁塔的形制,高达六十四米。重建的大雁塔,雄浑厚重,又有深厚的佛学文化涵养,较前人所建更合符游客之心,后来竟逐渐被开发出了“雁塔题名”的俗世游览“项目”,这又为它积累了深厚的文人、士大夫的文学底蕴。

重建起来的大雁塔,在稳固性能上,远较砖面土心的“玄奘造”要强,自唐到明,“大慈恩寺奄然于世,度过了‘住劫’中最艰难、最寂寞的时光”,虽大慈恩寺屡次遭遇兵祸损毁,但大雁塔却屹立不倒。

以青砖为建材的大雁塔,虽然不惧人祸,却是抗不住天灾,至明代西安大地震时,不但塔身被震裂,就连塔顶也掉了下来。明朝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604年),明人对大雁塔进行了“维护”,在外表上加了层两尺厚的“塔壳”,此后,虽风流人物过尽,而独大雁塔屹立不倒。大慈恩寺又经数次损毁,到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对该寺庙进行整修,到如今,已经形成规模浩大的大雁塔曲江风景区。

2. 大雁塔大慈恩寺地址

兴善寺不是大雁塔。

大雁塔始建于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供奉玄奘法师从印度请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塔为楼阁式砖塔,七层,呈方形锥体,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塔内有木梯可盘登上。大雁塔在唐代就非常有名,“雁塔题名”成为每个学子的梦想。时至今日,大雁塔也是旅游者必到的景点,大雁塔座落在大慈恩寺内。

大兴善寺,始建于晋,初称尊善寺,隋文帝开皇二年扩建,更名大兴善寺。唐玄宗开元年间,号称“开元三大士”的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到此寺传授密宗,成为中国佛教密宗的发源地。这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佛家寺院。

3. 大雁塔大慈恩寺导游词

The Big Wild Goos e Pagoda is located in the Dacien Temple of Jinchangfang, Chang'an City, Tang Dynasty, also known as the "Cien Temple Pagoda".

In the three years of Tang Yonghui (652), Xuanzang presided ove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oose Pagoda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scroll Buddha statues brought back to Chang'an by Tianzhu through the Silk Road.

The first five stories were added to the ninth stories, then the number and height of the seven stories were changed several times.Finally, they were fixed to the seven-story pagodas seen today, with a height of 64.517 meters and a bottom edge length of 25.5 meters.

大雁塔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层,后加盖至九层,再后层数和高度又有数次变更。最后固定为今天所看到的七层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层边长25.5米。

扩展资料:

大雁塔文物遗址:

一、塔座

大雁塔基座皆有石门,门楣门框上均有精美的线刻佛像及砖雕对联。底层南门洞两侧嵌置碑石,西龛是由右向左书写,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撰文、时任中书令的大书法家褚遂良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

二、塔身

七层是大雁塔的最高处,可向四周远眺,古城四方四景尽收眼底。七层的塔顶,刻有圣洁的莲花藻井,中央为一硕大莲花,花瓣上共有14个字,连环为诗句,可有数种念法。

三、舍利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玄奘法师为存放经像、舍利而建造了大雁塔,玄奘法师究竟带回多少舍利,在《法师传》中记载仅说是150枚肉舍利和一函骨舍利,具体数量未说明。

4. 大雁塔大慈恩寺图片

大雁塔是西安古城地标之一,记载着唐玄奘取经的历史故事。始建于唐永徽三年(652年),初为五层,武则天当政时改建为七层,正是俗话说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之七级浮屠。大雁塔有两副楹联一直为人所称道。

其一: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其二:却讶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

这两副楹联其实来源于两首唐诗: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唐 岑参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题慈恩寺塔》

唐 章八元

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

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 

回梯暗踏如穿洞,绝顶初攀似出笼。

落日凤城佳气合,满城春树雨濛濛。

5. 大雁塔大慈恩寺

大雁塔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的大慈恩寺内。是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印度带回来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而建造的一座砖塔。大雁塔位于市区,地理位置好。耳机本身就是西安的象征。与大雁塔为中心,周边衍生了一系列景区。如大唐不夜城,大唐芙蓉园等。

6. 大雁塔大慈恩寺门票

大雁塔的门票价格:

  大慈恩寺门票50元/人(学生凭学生证等有效证件购买30元/人,军人、残疾人、离退休及70岁以上的人员可免票),登塔30元/人。信息纠错大雁塔的开放时间:  9:00~17:00

大雁塔的景区位置:

   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杜城街道>漳浒寨街道大雁塔的到达方式:  西安市内乘坐公交5、21、23、27、30、41、224、320、401、500、501、52 7、601、606、609、715路等都可到达大雁塔。

7. 大雁塔大慈恩寺解说

有1000年历史的大雁塔究竟有何魅力:

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大雁塔的结构,它是楼阁式砖塔,塔身呈方形锥体,具有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风格。塔高64米,共七层,塔身枋、斗拱、栏额均为青砖仿木结构,这就是它见到的一个构造,详细的这里先不说,后期咱们再慢慢仅了解。

大约在贞观二十二年太子李治为其母文德皇后追荐冥福,建立慈恩寺,永徽三年为供奉玄奘法师由印度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而建造的一座五层砖塔,刚开始的时候他只有5层,后来逐渐颓毁。

唐高宗时期,名为“大慈恩寺”,后来又经过多次修建,因为大雁塔坐落在慈恩寺内,故又名“慈恩寺塔”,经过多次的逐渐,每一次战争它都会有一定的损失,但是战后都在逐渐恢复,总之前后经历过5次改建,最高时达到十层之高。

从建立到如今大雁塔有一千多年历史,所存照片无数,现存最早的照片摄于约100多年前的照片,有机会可以看看他的就面貌是怎么样的。

我们如今看到的大雁塔已经是经历过好多次变迁后的模样,几乎每年都会花费大量资金去完善维护它,昨天我去看的时候,里面还有维修的人员,塔身是用网围起来的,只能从远处去欣赏她的姿态。

她隔壁的公园但是挺有特色,是另外一番天地,大有曲径通幽的感觉,走进去感觉很深邃,幽静,很有意境美,里面的的苍松更是具有风骨。

8. 大雁塔大慈恩寺的名字由来

大雁塔始建于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印度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五层砖塔。在武则天长安年间重建。后来又经过多次修整。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题记,仅明、清朝时期的题名碑就有二百余通。大雁塔所在的大慈恩寺是唐代高僧玄奘专门从事译经和藏经之处。武则天长安年间(公元701年—704年),女皇武则天和王公贵族,施钱在原址上重新建造,新建为七层青砖塔(另一说,公元704年大雁塔改建成,塔增高至10层。公元931年,五代时后唐时期对大雁塔进行改建,降至七层)。唐末以后,慈恩寺寺院屡遭兵火,殿宇焚毁,只有大雁塔独存。   公元931年(五代后唐长兴二年)对大雁塔再次修葺。后来西安地区发生了几次大地震,大雁塔的塔顶震落,塔身震裂。(原先塔高11层 )。   公元1604年(明朝万历二十三年)在维持了唐代塔体的基本造型上,在其外表完整的砌上了60厘米厚的包层,使其造型比以前更宽大,即是现今所见的大雁塔造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雁塔于1961年国务院颁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4年大雁塔经过一次整修,基本保持了原来的风貌。

9. 大雁塔大慈恩寺大雄宝殿对联的赏析

绛州“龙兴宝塔”位于山西省新绛县城龙兴大街北段,顶部高垣之上的“龙兴寺”。“龙兴寺”北望吕梁山,南面汾河水,居高临下,雄伟壮观。

“龙兴寺”原名“碑落观”,因宋太祖赵匡胤曾寓居于此而更名为“龙兴寺”。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兴宝塔”始建于唐,原为八层。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重修时将其增至十三层,增高后约43.7米。塔身结构精巧,体态秀丽,每层八角上各挂一铁铃,当风吹动时,铁铃发出悦耳动听的铃声,故有“八方协律”之美誉。更令人神奇和不解的是:该塔曾多次“冒烟”。据记载:清光绪乙亥(1875年)年,塔顶“冒烟”;1937年、1971年、1976年等时间,都曾多次冒 烟;最近一次是1993年8月,塔顶再次“冒烟”,观者有万余人,连冒七天,1993年(山西日报)曾以头版登载“龙兴宝塔”冒烟一事,但其因至今没有明确的科学解释。

为此坊间传说纷纭,给千年宝塔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再者,登上塔顶,北望:魏魏吕梁,云丘、姑射美景赫然入目;南望:葱茏峨眉、蜿蜒汾水像一位身着白色长裙的仙女,飘飘然萦绕古城缓缓西去;向下俯视:千年古城之楼阁亭台、园池盛景;汾水芦荡、荷塘小舟;美景连连,尽收眼底,美不胜收。

因而千百年来文人骚客、游人香客及其探秘科考者甚众,“走绛州”者云集。实为领略名城美景、感受古城韵味之福地,实乃朋友们闲暇旅游的好去处。

10. 大雁塔大慈恩寺开放时间

开放时间:旺季(3月1日-11月底)8:00-17:30,淡季(12月1日-次年2月)8:00-17:00。

门票:旺季50元(3月1日-11月底,登大雁塔另收30元),淡季40元(12月1日-次年2月,登大雁塔另收20元),

大雁塔,又名慈恩寺塔,为玄奘供奉梵文、舍利所建的,在大雁塔的南侧就有玄奘的雕塑,也是很多照片的拍摄角度。门票:大雁塔本身是不要钱的,但进寺是需要50元的,要注意开放时间:8:00-18:00喷泉⛲️:每天晚上20:30大雁塔北侧都会有喷泉,据说是亚洲第二大的,当然人也很多,需要提前去找好位置拍摄。拍摄建议:如果想拍摄一些不太一样的照片,可以过马路走到有四个玄奘雕塑的后面,通过倒影来拍摄大雁塔,别有一番风味。还有一个角度就是在大雁塔西侧的大悦城观景台拍摄,是可以拍到全景的。周边:沿着大雁塔继续向前走,就是著名的网红景点大唐不夜城了,所以一定要傍晚来,逛完大雁塔就可以去大唐不夜城看夜景。这里有很多表演,记得根据表演时间表来安排时间观看。中国西安

11. 大雁塔大慈恩寺开光纪念品

积木、橡皮泥、魔方、风筝、水枪、电动摩托车、滑梯!

即大雁塔,因塔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内,故名“慈恩寺塔”。它建于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是中国唐朝佛教建筑艺术杰作,是现存最早、范围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